Nan Yue Zong Sheng Ji 南嶽總勝集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南嶽總勝集卷下敘唐宋得道異人高僧 (隱逸附)
[1080c23] 梁雙襲祖。字仲遠。吳人也。居南嶽白馬洞。 幼而淳素。不喜多言。凡所觀視。及接親友。 皆毅然正容而待之。人不敢輕易者。得泝流
之妙。往來荊襄一二百年。人莫之測。復入南 嶽遊五峯。遇至人服霧炁之法。久之入雲陽 山。秦人洞居曰。昔赤君曾降此山。乃朱陵之
陽也。於是誦黃庭玉經不輟。弟子請之。就 邑之觀宇。以便供侍。先生云。經曰。何不登 山誦我書。人間紛紛臭如帤。吾謂。臭帤之所
萬境紛紜。外則六鑿相攘。內則三彭所擾。昔 魏夫人傳此玉經。而東遷陽洛而成道。代不 乏人。但恐虛之不極守之不篤則道無由成
矣。數年而入九疑山。白馬巖。悠然而住曰。吾 始於白馬洞。而今終白馬巖。必吾反真之地。 夫馬乃乾健浩然之炁。白為見素還元之方。
吾居焉。忽一日謂門人曰。吾將入室之後。若 有天炁異常。速來報吾。翌日中午四炁澄清。 弟子報之。而索沐浴焚香。寂然歸真。俄而輕
舉。遺帔於木杪。時則貞觀元年夏四月也。 巖中臥席并坐壇。經二百餘年而不潰。弟子 致之於觀真堂中供養。
[1081a15] 廖沖。字清虛。梁大通三年。居連山郡。以才德 見稱。為本郡主簿。後辭其印綬。遊探道要。居 嵩高山。久之過荊渚。公安二神作妖。起風浪
阻船。遂伏之令護船。而渡至南嶽。於融頂遇 太平真君傳道要。復謂二神曰。吾居郴陽作 丹。可為吾守鑪。他日丹就。汝亦有分。丹成歸
鄉。常乘一虎。執蛇為鞭。年一百餘。光天二年 風雲晦冥而昇舉。
[1081a23] 蕭靈護。字天佑。廬陵人也。生五七歲能詩。凡 所作皆塵外意。十五好道裝。遇至人傳金丹 胎息。周訪名山。負道書百餘卷。常云。欲昇南
宮。先度朱陵。迤邐訪洞陽過嶽麓。瞻鄧真人 之像曰。此山乃朱陵之一福地。夜遇真人傳 火鼎之術。貞觀年。泝瀟湘躬禮注生行法驅
邪。邦鄉得濟者不可勝計。後居招仙觀。鍊 火鼎之術。化黃白而外鬻之。修其觀宇。為之 一新。侯王禮敬。請為法主。皆北面而事之。後
選其幽勝。以鍊神丹。凡經三壇方始鍊就。後 服之。於弘道二年中秋。謂門人曰。吾行期已 至。當有所適。不可淹留。汝等精懃將有所繼。
遂尸解。香氣滿室。似有清音盼於戶外。經時 而止。
[1081b08] 張惠明。趙郡人。結庵於中條山。受法於元真 觀。常以呪禁驅馳精魅。後往長安。遇混元子。 受高奔之道行之。功濟德備。道學超群。凡諸
就席。皆章甫之徒。太宗詔之內殿致醮有感。 後乞歸山林。上允勅住南嶽。封妙濟大師。忽 一夕遇南嶽右英夫人。傳抱一守真三五混
合之要。行之一紀。復詔之西嶽。以便問事。 後尸解。
[1081b16] 南嶽西園蘭若曇藏禪師。養一靈犬。常夜行 次。其犬銜其師衣。師即歸房。又於門側伏守 而吠。自奮身作猛噬之勢。詰旦東嶺有一大
蟒。長數丈許。張口呀氣。毒焰熾然。侍者請 避。師曰。死可避乎。彼以毒來。我以慈受。毒 無實性。激發則強。慈苟無緣。冤親一揆。言
訖。其蟒按首徐行。倏然不見。又一夕有盜。犬 亦銜師衣。語盜曰。草舍有可意物。一任取去。 盜感其言皆去。
[1081b25] 何尊師者。不知何許人也。龍朔中居衡嶽。不 顯名氏。其顏若四十許。行步如飛。常往來蒼 梧五嶺間。來無所慕。去無所斁。僅百餘年。人
常見之。狀貌不改。或問其氏族及年壽。但云 何何。或詰其鄉里及修證。亦云何何。時人 號曰何尊師。衣弊履穿。其心浩如也。逸人
田虛應鄧虛中嘗請曰。尊師卒無言。何以開 悟學者。則曰知不知者上不知知者病。誰能 鑿混沌之竅。遺自然之理耶。遂杖藜而入林
中。須臾群虎隨之不復見。開元中。司馬承 禎遊南嶽祝融峯曰。當有高仙處之。何氣色 之秀異若此。已而見尊師於林中出。承禎致
禮造問。則據石而坐。若無所覩。時不見答 而退。歎曰。此可謂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乃建 庵於峯頂延之。尊師就止復不出。觀察使呂
渭即其廬。請傳符籙。張太虛田虛應鄧虛中 師事之。皆不得其旨。天寶二年下元日。有 雲鶴翔空。異香芬郁。謂弟子曰。吾去之後。
當舉之於紫蓋南峯盤石之上。遂化。顏色不 變。弟子乃環衛行遷神之法。中夕聞雷震聲。 即失其所在。衡陽太守蘇務廉文。其碑在銓 德觀。
[1081c18] 唐則天朝。徐敬業楊州相亂。則天命討之軍 敗而遁。敬業素養一人。貌類於已而寵遇。及 敬業敗。擒得所養者斬其元以為敬業。而敬
業實隱大孤山。與同伴數十人結庵耕鑿。不 通人事。乃削髮為僧。其侶亦多削髮。天寶 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餘。與弟子至南
嶽衡嶽寺。訪諸僧而居之月餘。忽請集僧徒。 懺悔殺人罪咎。僧徒異之。老僧曰。汝頗聞有 徐敬業乎。則吾身也。吾兵敗入於大孤山精
懃修道。今將命終。故來此寺。令世人知吾已 證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 於衡山。
[1082a01] 薛季昌。漢州綿竹人。世皆宦族。季昌幼不好 榮不茹葷。常布素酷於山水。一日遊請城。父 母謂不遠而從之。遂南遊桃源。後遇正一先
生於南嶽。受三洞祕籙。研窮真要。屢感高真 密降。明皇詔每問道德。而談辯通博。上喜 之。久乞回山上。命賦詩贈之序曰。練師志慕
玄門。棲心南嶽。及登道錄。忽然來辭。願歸舊 山。以守虛白。不違雅志。且重精修。若遇至 人靈藥時。來城闕也。詩曰。洞府修真客衡
陽。念舊居將成金闕。要願玉清書雲路。三 天近松溪萬籟虛。猶宜傳祕訣來候。仙輿 季昌住九真降聖觀。復華蓋舊隱修鍊丹成。
一日忽謂弟子曰。祝融今夕有真之會。余被 召當往。遂凌虛而去不復回。後建凌虛宮。
[1082a15] 鄧紫陽。撫州南城人。初居麻姑山。後因省親 山下逢大蟒攔路步罡而逐之。蟒化為劍。遂 得劍佩之。性愈剛毅。常負濟世之才。每憩於
溪壑之間。誦天蓬呪不輟。北帝遣神人授劍 法。遠訪南嶽朱陵。謁青玉光天二壇。禮鄧真 人。夢有所感。有劉有宗師之。求傳禁呪。而謂
之曰。石廩倒洞。夕陽迷津。山鬽群居。昔吾祖 驅之已經三百餘年。今以生氣不正此類承 之襲人。汝後建壇辟除。兼內養浩然。方冀仙
階矣。後明皇詔紫陽。因內殿建醮破胡番。封 為天師。後尸解。有宗依法建壇院於石廩下。 遂郡兇奔他山。
[1082a27] 田虛應。字艮逸。齊國人。賦性朴拙。吐露無忌 諱。開皇時侍親於攸縣。以喧冗遷於南嶽。躬 耕於紫蓋峯下。以盡子職。凡五十餘年。母
既即世。乃遊五峯。放志自適。龍朔中。州牧 田侯於衡嶽觀建降真堂以居。田于乘贊以 分璧。所受上清大洞法籙。自正一先生傳。
[1082b04] 天師。天師傳虛應。既承道要。涉歷雲水。為 友善者。惟蔣舍洪時呂渭陽憑皆使湖南。嘗 就訪高論。潭州旱祈雨。久之不獲。召虛應
蓬髮弊衣。至郡無言。雨自下。又嘗久雨不 止。郡守建壇于衡嶽觀。默然岸幘而坐。洎昇 壇即霽。元和中。東入天台不復出。憲宗時。詔
不起。有歐陽平者。道學亦高。常師事之。一日 夢。三神人各持金鑪。自天而降。若有所召。密 謂人曰。二先生不久去矣。我必繼之。未幾虛
應果羽化。蔣亦繼往。門弟達者。棲瑤憑惟良 香林陳寡言方瀛徐靈府三人。盡相聯而尸 解。
[1082b16] 李思慕。成紀人。與東楚董鍊師白先生結煙 霞之友。周遊三湘名山。後訪南嶽五峯。雖 師範不同而各有指歸。白既於石鼓上昇。思
慕入京師。高力士佞吳筠而進之於明皇。答 問稱旨。後乞歸山。上厚賜錢。行注清淨經。行 於世。後玄化於紫蓋峯。惟董混迹於衡陽後
洞。常以呪術治人病。若有酬之者。為酒一醉 為妙於是凡醒時醉臥衢路。或溪谷遇驟雨 而衣不濡。凌嚴霜而皓如也。數年。巡門告人
曰。各好將息。人皆訝之。亦於後洞尸解。如 蟬蛻也。唐杜甫有憶昔行詩末句云。更訪衡 陽董鍊師。南游早鼓瀟湘柁。
[1082b28] 薜幽棲。蒲州寶鼎人也。性沈靜有敏識卓見。 修舉業之暇。好問方外事。開元中。及進士 第。年始弱冠。調官陵郡尉秩未滿。有林泉之
興。遂拂衣去服冠褐。出入青城峨嵋。久之遊 鶴鳴山。訪漢天師治所。修行僅一紀。而道炁 愈充。天寶初復遊南岳。卜修真之地。乃晦其
名氏。於五峯之下。游心於自得之場。曠然無 所繫。而能和光混俗。毀方瓦合。其於三洞經 誥靡不該覽。故幽人逸客嚮風稟受。日集于
左右。而師辯論宏博。隨其性根。各有發明。進 玄微論三卷。上明皇稱旨。賞其達悟。末幾尸 解。注靈寶於世。今凌虛宮有天香臺。乃注經
之所。曉夕雲煙起。如香繚繞。
[1082c12] 唐若山。魯郡人。先天中。歷官尚書郎連典劇 郡。開元中出守澗州。頗有惠政。遠近稱之。 若山好長生之道。令弟若水為衡岳道士。與
兄同得胎元谷神之要。嘗詔入內殿。後求歸 山。詔許之。若山後揚子江中乘五色霧而仙。 其弟尸解於南嶽。
[1082c18] 申泰芝。字廣祥。其先洛陽人也。因守官湖外 世代寓居長沙。後散徙四方。其遠近欽慕。秦 芝卜居邵州仁風村柳塘。數世皆修慈惠。自
幼敻處。不與親友交。好讀書常清儉。遊息南 岳。訪神仙之事。一夕於融頂遇真人。傳金丹 火龍之術。婦煉丹雲山之北余胡之頂。積有
年矣。大藥已成。功行俱備。而能乘虛神遊。隱 顯出入綽有神異。人不可測。開元二十六年 歲在戊寅八月十六日。明皇詔近臣曰。朕昨
宵中秋夜寢夢有神人告朕言。湖南邵州雲 山有道人。煉丹得仙。若禮遇之可為國歸。
[1082c29] 宰相劉晏。少好遊術。精懇不倦而無所遇。嘗 聞異人多在市肆間。以其喧雜可混迹也。因 遊長安。至一藥舖。偶問曰。常有三四老人。紗
帽拄杖。來取酒飲訖即去。兼覓藥看。亦不多 買。某意非凡俗者。劉公曰。早晚當至。曰明日 合來。劉公平旦往。少頃果有道流三人到。引
滿飲酒。談謔極歡。旁若無人。良久曰。世間還 有得似我輩否。一人云。王十八。遂去自後每 記之不可求。及作刺史往南中過衡山縣。時
春初風景和暖。喫冷淘一盤。香菜茵蔯之類。 甚為芳潔。劉公異之。訊郵吏曰。側近莫有衣 冠居否。此菜何所得。答曰。縣有官園子王十
八能種。所以館中常有好菜蔬。劉公忽驚記 所遇道人之說。乃曰。園近遠行去得否。曰即 館後。遂往問見王十八。衣犢鼻灌畦狀貌山
野望劉公趨拜戰慄漸次問其鄉里家屬曰飄 蓬不省。亦無親族。劉公益異之。令坐索酒與 喫。固不肯却歸。乃詣縣自請同往嶺外縣令
都不喻當時發遣。王十八亦不甚拒。破衣草 履登舟而行。劉公漸與之熟。令妻子見拜之。 同坐茶飯。形容衣服日益穢敝。家人並竊惡
之。夫人曰。豈茲有異。何為如此。劉公不懈去 所詣數百里。患痢朝夕困極。舟船隘窄不離 劉公之所。左右掩鼻罷食。不勝其苦。劉公都
無厭忌之色。但憂慘而已。勸就湯粥。數日遂 斃。劉公嗟歎涕泣。送終之禮無不精備。乃葬 於路隅。後年官替歸朝。却至衡山縣。縣令郊
迎。既坐曰。使君所將園子去尋却來。應是不 堪驅使。劉公驚問。何時歸。曰後月餘日即歸 云。奉處分放回。劉公大駭。當時步至園中。茅
屋雖存都無所覩。隣人曰。王十八昨夜去矣。 怨恨加甚。向屋再拜泣涕而反審。其到縣之 日。乃途中疾卒之辰也。遣人往發塚。瘞所空
存衣服耳。數月至京城。官居朝列。偶得重疾。 近至屬纊家人妻子圍視號叫俄。聞扣門甚 急。閽者走呼曰。有人稱王十八。令報歡躍迎
拜。王十八微笑而入其臥所。疾已不知人久 矣。乃盡令去障蔽等及湯藥。自於腰間取一 葫蘆。開之出藥三圓。如小豆大。用葦筒引水
半甌。灌而搖之。少頃腹中如雷鳴。逡巡開眼。 蹶然而起。都不似先有疾。夫人日王十八。乃 涕泗交下。牽衣再拜。若不勝情。妻妾僕使並
泣。王十八悽然曰。奉愧舊情。故來相救。此 藥一圓可延十載。至期某却來。自取啜茶一 椀而去。劉公因請少淹留不可。又欲與之金
帛。復大笑。後劉公拜相兼領鹽鐵。坐事貶忠 州三十年。一旦有疾。王十八復來曰。要見 相公。劉公感歎頗極。延入閤中。又懇求王
十八。日所疾即愈。且還某藥。乃以鹽一兩 投水飲之大吐。吐中有藥三圓。顏色與三十 年前服者無異。王十八索香湯洗之。劉公堂
姪侍疾側。遂攫其二圓吞之。王十八熟視笑 曰。汝有道炁。我固知為汝掠也。趨出而去。 不復言別。劉公尋病復數月。有詔至。乃卒
高僧懶殘者。唐天寶初。衡岳寺執役僧也。食 退即收所餘而食。性懶而食殘故號懶殘也。 畫專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無倦色已
二十年。時鄴侯李泌寺中讀書。察懶殘所為 非凡物。聽其中宵梵唱響徹於上。李泌情頗 知音。能辯休戚。謂懶殘經音悽惋而後喜悅。
必謫墮之人。通名而謁。懶殘大詬覿面而唾 曰。是將賊我。李公愈敬之雅拜。懶殘正撥牛 糞出芋啖之。良久而曰。可以席地。取所啖
芋之半以授焉。李公盡食之。後謂曰。慎無 多語。領取十年宰相。公謝之而退。後月餘。刺 史祭岳崇道甚嚴。忽中夜風雷而一峯摧倒。
凡山路行所為大石橫攔。遂以十牛縻絆以 挽之。又以數百鼓噪以推之。人力竭而石愈 固。更無他塗可以修事。懶殘曰。不假人力略
試去之。眾皆大笑。以為狂人。懶殘曰。何在 見嗤試可乃已。寺僧笑而許之。遂履石而動。 忽轉磐而下。聲若震雷。山路既開。眾僧皆羅
拜。見者皆呼至聖。刺史奉之如神。懶殘悄然。 乃懷去意。寺外虎豹忽爾成群。日有傷無由 禁。懶殘曰授我箠。為爾盡驅除。眾曰。大石
猶推。此物容易。因與之荊梃皆躡而觀之。才 出門見一虎銜之登山噬之。人歎其不免數。 初懶殘居巖久之。嘗作歌。其略云。世事悠 悠。不如山坵。青松蔽日。碧
澗 長流。山雲賞 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 子。豈 羨 王侯。死生無 慮 。更復何憂。水月無
形。我常自寧。萬法皆爾。不死不生。兀然無 箇事。春來草自青。其後李泌果入相。一云。 懶殘在石廩伏山妖。而售寶被訟。獄中卒。乃 尸解也。
[1083c27] 衡山隱者。不知姓名。數因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