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Qingliang Chuan 廣清涼傳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清涼傳卷中清涼山大華嚴寺壇長妙濟 大師賜紫沙門延一重編
* 菩薩化身為貧女八
* 天女三昧姑九
* 安生塑真容菩薩十
* 牛雲和尚求聰明十一
* 佛陀波利入金剛窟十二
* 無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
* 神英和尚入化法華院十四
* 道義和尚入化金閣寺十五
* 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
* 亡身徇道僧俗十七
* 州牧宰官歸信十八
* 高德僧事跡十九
菩薩化身為貧女八
[1109b27] 大孚靈鷲寺者。九區歸嚮。萬聖修崇。東漢肇 基。後魏開拓。不知自何代之時。每歲首之月。 大備齋會。遐邇無間。聖凡混同。七傳者。有
貧女。遇齋赴集。自南而來。淩晨屆寺。携抱二 子。一犬隨之。身餘無貲。剪髮以施。未遑眾 食。告主僧曰。今欲先食。遽就他行。僧亦許
可。命僮與饌。三倍貽之。意令貧女二子俱足。 女曰。犬亦當與。僧勉強復與。女曰。我腹有 子。更須分食。僧乃憤然語曰。汝求僧食無厭。
若是在腹未生。曷為須食。叱之令去。貧女被 訶。即時離地。倏然化身。即文殊像。犬為師子 兒。即善財及于闐王。五色雲氣。靄然遍空。因 留苦偈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蔕甜
是吾起三界 却彼可師嫌
[1109c13] 菩薩說偈已。遂隱不見。在會緇素。無不驚嘆。 主僧。恨不識真聖。欲以刀剜目。眾人苦勉方 止。爾後。貴賤等觀。貧富無二。遂以貧女所
施之髮。於菩薩乘雲起處。建塔供養。聖宋雍 熙二年。重加修飾。塔基下。曾掘得聖髮三五 絡。髮知金色。頃復變黑。視之不定。眾目咸
觀。誠叵思議。遂還於塔下藏瘞。即今華嚴寺 東南隅塔。是也。
天女三昧姑九
[1109c22] 古德相傳云。有天女三昧姑者。亡其年代。自 云。大聖命我居華嚴嶺。囑曰。汝宿緣在此。宜 處要津。行菩薩道。接引群品。資供山門。我亦
照汝。又與一分供養。令汝經年不飢不渴。遠 邇人聞。禮奉供施者如市。姑乃募工。營建精 宇。不日而成。躬詣鄉川化人。米麫身自背負。
以充供養。川陸之人。迎施者唯恐在後。遊臺 黑白之眾供。億無算。姑自負重一石。輕疾如 風。復加一石。亦無困躓。厥後。諸廩豐實。用
之不竭。一日巡禮者眾。弟子白曰。瓮飯盡矣。 姑曰。何以妄語。持漉具攪之。飯即盈滿。供給 無盡。他物所須。大率如此。四方巡禮者。欲
求見大聖。來請於姑。姑言。但至誠竭慮。焚 香求請。即見金色。及一萬眾。種種光明。依言 如願。至貞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忽謂門徒曰。
吾化緣方畢。今可歸天。汝依吾誡。無令斷絕。 語訖而去。是日祥雲映谷。天樂響空。異香氤 氳。彌滿林壑。群鳥歡噪。百獸鳴吼。有吉祥。
白鶴槃旋。經日而去。門徒無生眾等。咸依師 囑。供養不絕。
安生塑真容菩薩十
[1110a14] 大孚靈鷲寺之北。有小峯。頂平無林木。巋然 高顯。類西域之鷲峯焉。其上。祥雲屢興。聖容 頻現。古謂之化文殊臺也。唐景雲中。有僧法
雲者。未詳姓氏。住大華嚴寺。每惟大聖示化。 方無尊像。俾四方遊者。何所瞻仰。乃繕治堂 宇。募工儀形。有處士安生者。不知從何而至。
一日應召。為雲塑像。雲將厚酬其直。欲速疾 工。生謂雲曰。若不目覩真像。終不能無疑。乃 焚香懇啟移時。大聖忽現於庭。生乃欣踊躄
地。祝曰。願留食頃。得盡模相好。因即塑之。 厥後。心有所疑。每一迴顧。未嘗不見文殊之 在傍也。再朞功畢。經七十二現。真儀方備。自
是靈應肸蠁。遐邇歸依。故以真容目院焉。聖 宋太宗皇帝踐位。神武天資。克平偽主。重恢 宇宙。再造生靈。故得像教彌隆。靈峯更弊。初
遣中使。詣五臺山。焚香虔祝。特加修建。太平 興國之五年四月十五日。勅使臣蔡廷玉。內臣 楊守遵等。詣五臺山菩薩院。與僧正淨業。同
計度修造事。及同部轄工匠等。并勅河東河 北兩路轉運。給五臺山菩薩院修造費用。至 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張廷訓等。奏修造功畢。
皇帝先自下西蜀。後於興國二年丁酉歲。勅 於成都府。寫造第五大藏金字經一藏。至八年 癸卯歲七月五日。勅內臣安重誨監送。就吾
臺山菩薩院安置。每歲度僧五十人。真宗皇 帝御宇景德四年。特賜內庫錢一萬貫。再加 修葺。并建大閣一座。兩層十三間。內安真容
菩薩。賜額。名奉真之閣。歲遣內臣詣山。設齋 供養。自是。層樓廣殿。飛閣長廊。雲日相輝。 金碧交映。莊嚴崇奉。邈逸前代矣。仁宗皇帝。
纘祖考之丕業。典儒釋之大教。屢遣中使。齋 供詣山。每郊禋禮畢。道場設齋供養。寶玩之 屬。多出禁掖。慶曆八年春三月。勅遣內侍黃
門謝禹圭。送寶冠一戴。先是。慶曆至皇祐三 年。朝廷三次遣使頒降。太宗真宗仁宗皇帝 三朝。御書凡一百八十軸。并天竺字源七冊。
後有山門僧守法慧順綰。於瑞相殿北。重建 大閣一座。兩層凡一十三楹。於上層。置 斗 官 分布。中楹安盧舍那佛像。四周造萬聖像。彫
刻彩繪。備極工巧嘉祐二年丁酉歲。勅遣入 內。內侍省黎永德。送御書飛白寶章閣牌額 一面。詣真容院。於三月二十二日。安挂閣上。
若匪皇上留心聖教。注想靈峯。則何以屢錫 寶嚴。躬洒神翰。況太宗朝舊勅。山寺土田。盡 蠲租賦。自古朝廷崇尚。建立伽藍。廣度僧尼。
除免差役。何止一端。所以北齊數州之傾俸。 有唐九帝之迴光者歟。
牛雲和尚求聰明十一
[1110c04] 僧牛雲者。雁門人也。俗姓趙氏。童蒙之歲。有 似癡 憃 。父母送之黌堂 (學堂也) 都無言覽之意。獨
見僧尼。擎跽作禮。年十二。其親送之 (往也) 華嚴 寺善住閣院。出家。禮淨覺為師。每令汲水拾 薪。眾皆譏其庸鈍。年滿受具。殊無誦習。洎三
十六歲季冬月。乃發志誠內。自惟忖曰。我見 人。云臺上每有文殊現身。我今跣足而去。若 見文殊。唯求聰明。學誦經法。時方雪寒。心無
退憚。先至東臺頂。忽見一老人。然火而坐。雲 問曰。如此雪寒。從何方而來。老人曰。吾從山 下來。雲曰。為何道上。全無脚跡。老人云。吾
從雪前來。復詰雲曰。師有何心願。 冐 雪跣足 而至。豈不苦也。雲曰。吾雖為僧。自嗟蒙鈍。 不能誦念經法。老人曰。來意若何。曰求見文
殊菩薩。惟乞聰明。老人云。奇哉。老人又問。 此處不見文殊菩薩。更擬何之。雲曰。更上北 臺。老人曰。吾亦欲去。雲曰。同去得否。老人
曰。請師先行。雲乃遊遍臺頂告別。老人向西 而去。至暮。方抵北臺。亦見老人。然火而坐。 牛雲驚疑。謂老人曰。適向東臺。相別吾先來。
何為老人已至。老人云。師不知要路。所以 來遲。雲雖承此語。心謂。只此老人。應是文 殊師。乃禮拜。老人曰。吾是俗人。不應作禮。
雲但設拜。情更不移。良久老人云。候吾入定。 觀汝前身作何行業而闇鈍也。老人纔似閉 目。遽即語曰。汝前生為牛。因載寺家藏經。今
得為僧。從牛中來。因闇鈍爾。於龍堂邊。取一 钁來。與汝斫却心頭淤肉。即明決也。雲遂依 言向堂邊。果得一钁。度與老人。老人曰。汝但
閉目。候吾令汝開眼。即可開之。雲依教。似 覺當心。被斫身無痛苦。心乃豁然。如暗室中 遇明燈。若昏夜之吐日月。老令開眼。師目既
啟。即見老人。化文殊像。語雲曰。汝自今已 去。誦念經法。涉歷耳目。無忘失也。於華嚴寺 澗東院。有大因緣。無得退轉。雲乃不勝悲戀。
伏地而禮。未舉頭頃。菩薩已隱。師即下山。肢 體輕便。習誦經典。眼見耳聞。無不總持矣。 來年夏五月。遶育王塔。行道念經。至夕二更
初。倏見真光一道。從北臺頂。連瑞塔基。久而 不散。於光明中。當閣上。現閣一座。光色煥 爛。前有牌額。題金字云。善住之閣。師乃憶菩
薩所授之言。依光中所現之閣。而建置焉。至 唐明皇帝開元二十三年。師年六十三。夏臘 四十四。無疾而終。
佛陀波利入金剛窟十二
[1111a20] 佛陀波利者。唐言覺愛。北印度罽賓國人也。 亡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五臺清 涼山。遠涉流沙。躬來禮謁。以唐高宗大帝儀
鳳元年。至臺山。南陟思陽嶺。見林木干雲。 景物殊勝。內心忻懌。五體投地。向山頂禮 曰。如來滅後。眾聖潛靈。惟有大聖文殊師利。
於此山中。汲引群生。教諸菩薩。波利所恨。生 逢八難。不覩聖容。遠涉流沙。故來禮謁。伏乞 慈悲普覆。令覩尊儀。言已。悲泣淚流。向山頂
禮禮已。忽見一老人。從山中出來。作婆羅 門語。謂波利曰。師。情存慕道。追訪聖跡。不 憚劬勞。遠尋靈異。然漢地眾生。多造罪業。
出家之士。亦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頂尊勝陀 羅尼經。能滅眾生惡業。未知師將得此經來 否。波利報曰。貧道宜來禮謁。不將經來。老人
曰。既不將經徒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不識。師 當却迴取此經至。流傳斯土。即是遍奉眾聖。 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之恩也。師如取
得經本來。第即示師文殊所在。波利得聞此 語。不勝喜躍。遂裁抑悲淚。至心禮拜。舉頭之 頃。不見老人。僧大驚愕。倍更虔誠。畢志捐
生。復還西域。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至永淳 二年迴。至長安。具以上事聞奏。高宗大帝。 遂留經入內。請日照三藏法師。及勅司賓寺
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唐本。勅賜絹三千匹。 經遂留內中。波利泣奏曰。貧道捐軀委命取 經來。意願普濟群生。救拔苦難。不以財寶為
念。不以名利關懷。請還經本流行。庶使含靈 同益。帝遂留新翻之經。還僧梵本。乃將詣西 明寺。訪得通梵語唐僧順正。奏共翻譯。帝可
其請。波利遂對諸大德。與順正譯訖。波利持 本。再至五臺山。相傳入金剛窟。于今不出。僧 順正等。具波利所述聖誨。序之經首耳。
無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
[1111b25] 僧無著者。姓董氏。溫州永嘉人也。天姿頴拔。 毅然不群。爰自童蒙。岐嶷成性。年十二。依本 州龍泉寺大德猗律師出家。誦大乘經數十
萬偈。唐天寶八年。以業優得度。二十一歲。始 紹師業。首習毘尼。因詣金陵牛頭山忠禪師。 參定心要。厲節無虧。寸陰不捨。研窮理性。妙
契本源。忠謂師曰。汝志性聰敏。宜自開發。眾 生與佛。元無別心。如雲翳若除。虛空本淨。無 著言下頓開法眼。東山祕旨。有所歸焉。雖道
無不在。而境勝易從。遠詣臺山。志求大聖。大 曆二年正月。發跡浙右。夏五月初。至清涼嶺 下。時日暮。倏見化寺。鮮華絕止。因扣扉請 入。有一童子。名胊
胝 者。啟出應無著。請童子 入。白寺主。以昏夜寓宿。童子得報。延無著 入。主僧賓接。如人間禮。問曰。師自何來。無
著具對。又曰。彼方佛法何如。答。時逢像季。 隨分戒律。復問。眾有幾何。曰或三百。或五 百。無著曰。此處佛法如何。答云。龍蛇混跡。
凡聖同居。又問。眾有幾何。答云。前三三與後 三三。無著乃良久無對。主僧云。解否。答云。 不解。主僧云。既不解。速須引去。無宜久止。
命童子送客出門。無著問曰。此寺何名。答。清 涼寺。童子曰。早來所問前三三與後三三。師 解否。曰不能。童子曰。金剛背後。爾可覻之。
師乃迴視。化寺即隱。無著愴然久之。即說偈 曰。
廓周沙界聖伽藍 滿目文殊接話譚
言下不知開何印云 迴頭秖見舊山巖
[1111c24] 無著既出。坐而待旦。天曉即路。是月望日。 屆華嚴寺眾堂安止。次月朔日。維那白。齋後 大眾。各備盞啜茶。有一老人。持盞付無著云。
啜茶記送金剛窟來。無著受教。少頃茶畢眾 散。無著坐食堂南床上。見一老人僧踞北 床。問無著云。師從南方來。持得好念珠來否。
無著云。無。但有麁珠耳。老僧請看。無著與 之。遂失所在。翌日中昃。坐般若院經藏樓前。 有二吉祥鳥。當無著頂上。徘徊飛翔。數匝東
北而去。越三日。景正東時。坐房中。見白光二 道。至無著頂上而滅。同房僧法賢等。具見。 無著大駭曰。是何祥瑞。乞再現之。決弟子疑
網。言訖。再現。久而方滅。無著。是日正中時。 獨詣金剛窟。既至。禮十餘拜。即坐而少憩。忽 如昏寂。睡中聞人叱牛數聲。似令飲水者。無
著驚覺。倏見一老人。年及耄期。弊巾苧服。足 履麻屨。牽牛而行。無著。前執老人手。因拜問 曰。從何方來。曰山下丐糧去來。無著曰。家居
何所。曰在此臺山。老人問曰。師何因來此。無 著曰。傳聞此地有金剛窟。故來禮拜。老人曰。 師困耶。無著曰。不也。曰師既不困。何緣昏
睡。無著曰。凡夫昏沈。何足為怪。老人曰。師 昏沈。請師少息啜茶得否。無著許諾。老人手 指東北。無著隨觀。見一寺。僅五十餘步。老人
牽牛前導。無著踵後。既抵門闔。老人呼君提 數聲。有童子。啟扉而出。見無著伸禮。即牽牛 入。延無著入。但見其地平坦。淨琉璃色。堂舍
廊宇。悉皆黃金。其堂三架。東西兩掖。各一 楹。老人延無著升堂。自坐柏木牙床。指一錦 [袖-由+敦] 。令無著坐。童子送茶二器。皆瑠璃盞。酥蜜
各一器。即玳瑁。 㮈 老人謂無著云。南方有此 物不。無著云。無。又云。南方既無此物。甚裏 喫茶。無著不對。老人曰。且喫茶畢。老人曰。
師出家。作何事業。無著云。都無事業。大小乘 中。亦無功課。遣日而已。老人曰。師初出家 時。本求何事。曰本求大果。曰師以初心修習
即得。復問。師年幾許。曰三十一。曰師年至三 十八。宿福必至。復於此地有緣。謂無著云。徐 徐而歸。好看道路。勿損手足。吾方且偃息。無
著請留一宿。老人不許曰。師緣有兩伴。不見 師歸。即懷憂惱。□當住此緣。師有執處在也。 無著云。出家之人。有何執處。雖有行伴。亦不
顧戀。老人曰。師常持三衣否。無著曰。自受戒 已來持之。老人曰。此是執處也。無著曰。亦有 聖教在。若許住宿。正念捨之。又曰。曾聽律
否。曰曾。老人曰。准律云。明相小乘無難不得 捨衣。師早下去。老人即起。無著亦起。相隨至 堂前立。老人說偈云。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壞微塵 一念淨心成正覺
[1112b16] 偈畢。顧童子送之出寺。老人撫無著背云。師 好去。無著即退。至金剛窟邊。童子問曰。此何 窟。無著云。名金剛窟。童子曰。金剛下更有
何字。無著思惟久之。謂童子曰。下有般若字。 童子曰。此即化般若寺也。無著執童子手。禮 一拜取別。童子曰。迴禮聖賢。因說偈曰。
面上無瞋供養具 口裏無瞋吐妙香
心裏無瞋是真寶 無染無著是真如
[1112b24] 說是偈已。無著再拜。舉首不見童子。化寺亦 隱。唯覩蒼山崔嵬。喬木蓊欝。無著悲愴戀慕。 佇立久之。因觀所遇老人之地。有白雲湧起。
須臾遍谷。見文殊菩薩乘大師子。萬聖翼從。 凡食頃間。東有一段黑雲來過。菩薩即隱。少 頃雲散。既而遇汾州菩薩寺僧修政等六人。
同至金剛窟。遊禮聖迹。忽聞山石震吼。聲如 霹靂。群僧駭怖。奔走映蘽。俄頃而息。修政 等。詢問無著。乃言所遇之事。修政等。慶聞靈
跡。自恨不覩其事。即覻欷久之。乃依無著口。 依實錄之。傳於遐邇。示後覽之者。注想靈峯 矣。其無著。興修供養之事。具如別錄所載。此
不繁述。又華嚴鈔說。無著。厥後常思靈異。一 日復在金剛窟。觀禮聖迹。遇一老人。命入無 著。推其先入。老人即入。遂不復出。無著窟前
佇立。都無所見。忽覩冠裳數人。朱紫服色儼。 至窟前相推而入。無著心疑。因詰其從者曰。 此何人也。得入斯窟。答云。是一萬菩薩□帝
揚化諸處。任官歲久。職滿却歸此窟。蓋大聖 文殊師利菩薩。見在窟中。講華嚴經。無著聞 已。欣然隨入。行三兩步。石窟狹小。不容乃 止。
神英和尚入化法華院十四
[1112c18] 釋神英。俗姓韓氏。本滄州人也。齠年悟道。 丱歲從師。諷誦精勤。日夜匪懈。事師竭力。五 事無虧。操比松筠。心同金石。依年受具。行業
益修。每念浮生。速於瞬息。遂乃杖錫雲遊。尋 訪知識。早通禪定。兼明經論。遠詣南嶽。參神 會和尚。他日謂英曰。汝于五臺山。有大因緣。
速須北行。瞻禮文殊大聖。兼訪遺蹤。既承師 教。策勵忘倦。以唐開元四年夏六月中旬到 山。願禮大聖。止華嚴王院。嘗一日齋後獨遊
西林。忽覩精舍。額題法華之院。神英直入巡 禮。俄見多寶佛塔一座四門。玉石形像。細妙 光瑩。神工罕及。次後有護國仁王樓五間。上
有玉石文殊普賢像并及部從。前三門一十 三間。裏門兩掖。有行官道場。亦有文殊普賢 部從。三門外。是五臺山十寺血脈圖。巡禮既
畢。神英欲出院門。復見眾僧。姿狀神異。心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