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ming Ji (Collection on the Propa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uddhism) 弘明集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明集卷第三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撰
* 孫綽喻道論
*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孫綽喻道論
[0016b08] 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類殷 充。千變萬化渾然無端。是以有方之識各期 所見。鱗介之物。不達皐壤之事。毛羽之族。不
識流浪之勢。自得於窞井者則怪遊溟之量。 翻翥於數仞者。則疑冲天之力。纏束世教之 內。肆觀周孔之跡。謂至德窮於堯舜。微言盡
乎老易。焉復覩夫方外之妙趣。冥中之玄照 乎。悲夫章甫之委裸俗。韶夏之棄鄙俚。至真 絕於漫習。大道廢於曲士也。若窮迷而不遷
者。非辭喻之所感。試明其旨。庶乎有悟於其 間者焉。
[0016b19] 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應感 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無為故虛寂自然。 無不為故神化萬物。萬物之求卑高不同。故
訓致之術或精或麁。悟上識則舉其宗本。不 順者復其殃放。酒者羅刑淄為大罰。盜者 抵罪三辟五刑。犯則無赦。此王者之常制。
宰牧之所同也。若聖王御世百司明達。則向 之罪人必見窮測無逃形之地矣。使姦惡者 不得容其私。則國無違民而賢賢之流必見
旌敘矣。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猶能令善惡 得所曲直不濫。況神明所莅無遠近幽深。聰 明正直罰惡祐善者哉。故毫釐之功錙銖之
釁。報應之期不可得而差矣。歷觀古今禍福 之證。皆有由緣載籍昭然。豈可掩哉。何者陰 謀之門子孫不昌。三世之將道家明忌。斯非
兵凶戰危積殺之所致耶。若夫魏顆從治 而致結草之報。子都守信而受驄驥之錫。齊 襄委罪。故有墜車之禍。晉惠棄禮。故有弊韓
之困。斯皆死者報生之驗也。至於宣孟愍翳 桑之飢。漂母哀淮陰之憊。並以一飡拯其懸 餒。而趙蒙倒戈之祐。母荷千金之賞。斯一獲
萬報不踰世。故立德闇昧之中。而慶彰萬物 之上。陰行陽曜自然之勢。譬猶灑粒於土 壤。而納百倍之收。地穀無情於人。而自然之 利至也。
[0016c15] 或難曰。報應之事誠皆有徵。則周孔之教何 不去殺。而少正正刑二叔伏誅耶。
[0016c17] 答曰。客可謂達教聲而不體教情者也。謂聖 人有殺心乎。曰無也。答曰。子誠知其無心於 殺。殺故百姓之心耳。夫時移世異物有薄
純。結繩之前。陶然大和。暨于唐虞禮法始 興。爰逮三代刑罔滋彰。刀斧雖嚴而猶不 懲。至于君臣相滅父子相害。吞噬之甚過於
豺虎。聖人知人情之固於殺不可一朝而息。 故漸抑以求厥中。猶蝮蛇螫足。斬之以全身。 癰疽附體。決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輕重
之所權。故刑依秋冬。所以順時殺。春蒐夏苗。 所以簡胎乳。三驅之禮禽來則韜弓。聞聲覩 生肉至不食。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其於
昆蟲每加隱惻。至於議獄緩死眚災肆赦。刑 疑從輕寧失有罪。流涕授鉞哀矜勿喜。生育 之恩篤矣。仁愛之道盡矣。所謂為而不恃長
而不宰。德被而功不在我。日用而萬物不知。 舉茲以求。足以悟其歸矣。
[0017a05] 難曰。周孔適時而殺。佛欲頓去之。將何以 懲暴止姦統理群生者哉。
[0017a07] 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蓋外內名之 耳。故在皇為皇。在王為王。佛者梵語。晉訓覺 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軻以聖人為先
覺。其旨一也。應世軌物蓋亦隨時。周孔救極 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為首尾其致不殊。即如 外聖有深淺之跡。堯舜世夷。故二后高讓。湯
武時難。故兩軍揮戈。淵默之與赫斯其跡則 胡越。然其所以跡者。何常有際哉。故逆尋 者每見其二。順通者無往不一。
[0017a16] 或難曰。周孔之教。以孝為首。孝德之至百 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故子之事親。 生則致其養。沒則奉其祀。三千之責莫大
無後。體之父母不敢夷毀。是以樂正傷足。 終身含愧也。而沙門之道。委離所生棄親 即疎。刓剔鬚髮殘其天貌。生廢色養終絕
血食。骨肉之親等之行路。背理傷情莫此之 甚。而云弘道敷仁廣濟群生。斯何異斬刈根 本脩枝幹而言文頴碩茂。未之聞見皮之
不存。毛將安附。此大乖於世教。子將何以 祛 之。
[0017a27] 答曰。此誠窮俗之甚所惑。倒見之為大謬。 諮嗟而不能默已者也。夫父子一體惟命同 之。故母疾其指兒心懸駭者。同氣之感也。
其同無間矣。故唯得其歡心。孝之盡也。父隆 則子貴。子貴則父尊。故孝之為貴。貴能立身 行道永光厥親。若匍匐懷袖日御三牲。而不
能令萬物尊己。舉世我賴以之養親。其榮近 矣。夫緣督以為經。守柔以為常。形名兩絕 親我交忘。養親之道也。既已明其宗。且復
為客言其次者。夫忠孝名不並立。頴叔違君 書稱純孝。石碏戮子武節乃全。傳曰。子之能 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質二乃辟也。然則結纓
公朝者。子道廢矣。何則見危授命逝不顧親 皆名注史筆。事摽孝首。記注者。豈復以不 孝為罪。故諺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明其 雖小違於此。而大順於彼矣。且
[骨*玄] 放遐裔而 禹不告退。若令委堯命以尋父屈。至公於私 慼。斯一分之小善。非大者遠者矣。周之泰 伯遠棄骨肉託跡殊域。祝髮文身存亡不反。
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誠以其忽南面之尊。 保冲靈之貴。三讓之功遠。而毀傷之過微 也。故能大革夷俗流風垂訓。夷齊同餓首陽
之下。不恤孤竹之胤。仲尼目之為仁賢。評 當者。寧復可言悖德乎。梁之高行毀容守節。 宋之伯姬順理忘生。並名冠烈婦德範諸姬。
秉二婦之倫。免愚悖之譏耳。率此以談。在 乎所守之輕重可知也。昔佛為太子。棄國學 道。欲全形以向道。恐不免維縶。故釋其鬚
髮變其章服。既外示不反內修簡易。於是捨 華殿而即曠林。解龍袞以衣鹿裘。遂垂條為 宇藉草為茵。去櫛梳之勞。息湯沐之煩。頓馳
騖之轡。塞欲動之門。目遏玄黃耳絕婬聲。口 忘甘苦意放休慼。心去於累。胸中抱一。載 平營魄。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
還六淨。遊志三四出入十二門。禪定拱默山 停淵淡神若寒灰形猶枯木。端坐六年道成 號佛。三達六通正覺無上。雅身丈六金色焜
曜。光遏日月聲協八風。相三十二好。姿八十 形偉。群有神足無方。於是遊步三界之表。恣 化無窮之境。迴天舞地飛山結流。存亡倏忽
神變綿邈。意之所指無往不通。大範群邪遷 之正路。眾魔小道靡不遵服。于斯時也。天清 地潤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靈液。枯槁之
類改瘁為榮。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感悟 亦昇道場。以此榮親。何孝如之。於是後進 之士。被服弘訓思濟高軌。皆由父母不異
所尚承歡心而後動耳。若有昆弟之親者。則 服養不廢。既得弘修大業而恩紀不替。且令 逝沒者得福報以生天。不復顧歆於世祀。斯
豈非兼善大通之道乎。夫東隣宰牛西隣禴 祀。殷美黍稷周尚明德。興喪之期於茲著 矣。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慇
懃之旨。可謂至矣。而俗人不詳其源流。未涉 其場肆。便瞽言妄說輒生攻難。以螢燭之見 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以誣罔
為辯。以果敢為名。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 也。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何與宗書
[0017c28] 近得賢從中朗書。說足下勤西方法事。賢者 志大。豈以萬劫為奢。但恨短生無以測冥靈 耳。治城慧琳道人作白黑論。乃為眾僧所排
擯。賴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羅夷耳。既作比 丘乃不應明此白徒亦何為不言。足下試尋。 二家誰為長者。吾甚昧然。望有以佳悟。何承 天白。
宗答何書
[0018a07] 所送琳道人白黑論。辭情致美。但吾闇於照 理。猶未達其意。既云幽冥之理。不盡於人 事。周孔疑而不辯。釋氏辯而不實。然則人事
之表幽闇之理。為最廓然唯空。為猶有神明 耶。若廓然唯空。眾聖莊老何故皆云有神。若 有神明復何以斷其不實。如佛言。今相與共
在常人之域。料度近事猶多差錯。以陷患禍。 及博 弈 麁藝。注意研之。或謂生更死謂死實 生。近事之中都未見有常得而無喪者。何以
決斷天地之外億劫之表冥冥之中。必謂所 辯不實耶。若推據事不容得實。則疑之可也。 今人形至麁人神實妙。以形從神豈得齊終
心之所感。崩城隕霜白虹貫日太白入昴氣 禁之醫。心作水火冷暖輒應。況今以至明之 智至精之志。專誠妙徹感以受身。更生於七
寶之玉。何為不可實哉。又云。折毫空樹無 傷垂蔭之茂。堆材虛空無損輪奐之美。貝 錦以繁彩發華。和羹以鹽梅致旨。以塞本
無之教。文不然矣。佛經所謂本無者。非謂 眾緣和合者皆空也。垂蔭輪奐處物自可 有耳。故謂之有諦。性本無矣。故謂之無諦。吾
雖不悉佛理。謂此唱居然甚安。自古千變萬 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當其盛有之時。豈不 常有也。必空之實。故俄而得以空耶。亦如惠
子所謂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晲。死晲之 實。恒豫明於未生未中之前矣。愚者不覩其 理。唯見其有。故齊侯攝爽鳩之餘。偽而位
戀其樂。賢者心與理一。故顏子庶乎屢空。有 若無實若虛也。自顏以下。則各隨深淺而味 其虛矣。若又喻下縱不能自清於至言以傾
愛競之惑。亦何常無髣髴於一毫。豈當反以 一大增塞而更令變嗜好之欲乎。乃云明 無常增渴廕之情。陳苦偽篤競辰之慮。其言
過矣。又以舟壑唐肆之論。已盈耳於中國。 非理之奧。故不舉為教本。謂剖析此理更由 指掌之民。夫舟壑潛謝。佛經所謂現在不
住矣。誠能明之則物我常虛。豈非理之奧耶。 蓋悟之者寡。故不以為教本耳。支公所謂未 與佛同也。何為以素聞於中國而蔑其至言
哉。又以效神光無徑寸之明。驗靈變無纖介 之實。徒稱無量之壽。孰見期頤之叟。諸若此 類皆謂於事不符。夫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
皆由誠信幽奇。故將生乎佛土親映光明其 壽無量耳。今沒於邪見慢誕靈化理固天隔。 當何由覩其事之符乎。夫心不貪欲。為十善
之本。故能俯絕地獄仰生天堂。即亦服義蹈 道理端心者矣。今內懷虔仰。故禮拜悔罪。達 夫無常。故情無所悋。委妻子而為施。豈有邀
於百姓。復何得乃云。不由恭肅之意。不乘 無吝之情乎。泥洹以無樂為樂。法身以無身 為身。若本不希擬。亦可為增耽逸之慮。肇
好奇之心。若誠飡仰則耽逸稍除。而獲利於 無利矣。又何問利競之俗乎。又云。道在無 欲。而以有欲要之。俯仰之間非利不動。何誣
佛之深哉。夫佛家大趣。自以八苦皆由欲來。 明言十二因緣。使高妙之流。朗神明於無生 耳。欲此道者。可謂有欲於無欲矣。至於啟導
麁近。天堂地獄皆有影嚮之實。亦由于公 以仁活招封。嚴氏以好殺致誅。畏誅而欲封 者。必捨殺而修仁矣。勵妙行以希天堂。謹
五戒以遠地獄。雖有欲於可欲。實踐日損之 清塗。此亦西行而求郢。何患其不至哉。又嫌 丹青眩媚彩之目。土木誇好壯之心。成私樹
之權。結師黨之勢。要厲精之譽。肆凌競之 志。固黑蝗之醜。或可謂作法於涼。其弊猶貪 耳。何得乃慢佛云作法於貪耶。王莾竊六經
以篡帝位。秦皇因覲朝而搆阿房。寧可復 罪。先王之禮教哉。又云。宜廢顯晦之跡。存其 所要之旨。示來生者。蔽虧於道釋。不得已請
問其旨為欲何要必欲使修利遷善以遂其性 矣。夫聖無常心。就物之心以為心耳。若身 死神滅。是物之真性。但當即其必滅之性。與
周孔并力致教。使物無稟。則遷善之實。豈不 純乎。何誑以不滅欺以佛理。使燒祝髮膚絕 其胖合。所遏苗裔數不可量。為害若是。以
傷盡性之美。釋氏何為其不得已乎。若不信 之流。亦不肯修利而遷善矣。夫信者則必耆 域揵陀勒夷陀密竺法乘帛法祖竺法護于 法蘭竺法行于道邃 闕
公則佛圖澄尸梨蜜郭 文舉釋道安支道林遠和上之倫矣。神理 風操。似殊不在琳比丘之後。寧當妄有毀人 理落簪於不實人之化哉。皆靈奇之實引綿
邈之心。以成神通清真之業耳。足下藉其不 信遠送此論。且世之疑者咸亦妙之。故自力 白答以塵露眾情。夫世之然否佛法都是人
興喪所大。何得相與共處以可否之間。吾故 罄其愚思制明佛論。以自獻所懷。始成已令 人書寫。不及此信晚更遣信可聞。當付往也。 宗炳白。
釋均善難
何承天
[0019a10] 前送均善論。并諮求雅旨。來答周至。及以 為茲理興喪宜明。不可但處以可否之間。吾 雖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執偏見。但求夜光
於巨海。正自未得耳。以為佛經者。善九流之 別家。雜以道墨。慈悲愛施與中國不異。大 人君子仁為己任。心無億必。且以形像彩飾
將諧常人耳目。其為糜損尚微。其所引益或 著。是以兼而存之。至于好事者遂以為超孔 越老唯此為貴。斯未能求立言之本。而眩惑
於末說者也。知其言者。當俟忘言之人。若 唯取信天堂地獄之應。因緣不滅之驗。抑情 菲食盡勤禮拜。庶幾廕寶稱之蓋升彌燈
之坐。淳于生。所以大謔也。論云。眾聖老莊皆 云有神明。復何以斷其不實如佛言。答曰。 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聖王所以為教。初不昧
其有也。若果有來生報應。周孔寧當緘默而 無片言耶。若夫嬰兒之臨坎。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