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ming Ji (Collection on the Propa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uddhism) 弘明集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明集卷第六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 道恒法師釋駁論
* 明僧紹正二教論
* 周剡顒難張長史融門律
* 謝鎮之析 夷夏論
釋駁論
釋道恒
[0035a09] 晉義熙之年。如聞江左袁何二賢。並商略治 道。諷刺時政。雖未覩其文意者。似依傍韓非 五蠧之篇。遂譏世之闕。發五橫之論。而沙門
無事猥落其例。余恐眩曜時情。永淪邪惑。不 勝憤惋之至。故設賓主之論。以釋之。
[0035a14] 有東京束教君子。誥於西鄙傲散野人曰。僕 曾預聞佛法冲邃。非名教所議。道風玄遠非 器像所擬。清虛簡勝非近識所關。妙絕群
有非常情所測。故每為時君之所遵崇。貴達 之所欽仰。於是眾庶朋契雷同奔向。咸共嗟 詠稱述其善云。若染漬風流則精義入微。
研究理味則妙契神用。澡塵垢於胸心。脫桎 梏於形表。超俗累於籠樊。邈世務而高蹈。 淪真素則夷齊無以踰其操。遺榮寵則巢許
無以過其志。味玄旨則顏冉無以參其風。去 紛穢則松喬無以比其潔。信如所談則義無 間然矣。但今觀諸沙門通非其才。群居猥雜
未見秀異。混若涇渭渾波。泯若薰蕕同篋。 若源清則津流應鮮。根深則條頴必茂。考其 言行而始終不倫。究其本末幾無有校。僕之
所以致怪。良由於此。如皇帝之忘智。據梁 之失力。皆在鑪錘之間陶鑄以成聖者。苟道 不虛行。才必應器。然沙門既出家離俗高尚
其志。違天屬之親。捨榮華之重。毀形好之飾。 守清節之禁。研心唯理屬已。唯法投足而安 蔬食而已。使德行卓然為時宗仰儀容。邕肅
為物軌則。然觸事蔑然無一可採。何棲託 之高遠。而業尚之鄙近。至於營求孜汲無 暫寧息。或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或商旅博
易與眾人競利。或矜恃醫道輕作寒暑。或機 巧異端以濟生業。或占相孤虛妄論吉凶。或 詭道假權要射時意。或聚畜委積頤養有餘。
或抵掌空談坐食百姓。斯皆德不稱服行多 違法。雖暫有一善亦何足以標高勝之美哉。 自可廢之以一風俗。此皆無益於時政。有損
於治道。是執法者之所深疾。有國者之所大 患。且世有五橫。而沙門處其一焉。何以明之。 乃大設方便鼓動愚俗。一則誘喻。一則迫脅
云。行惡必有累劫之殃。修善便有無窮之慶。 論罪則有幽冥之伺。語福則有神明之祐。敦 勵引導勸行人所不能行。強逼切勒勉為人
所不能為。上減父母之養。下損妻拏之分。會 同盡肴饍之甘。寺廟極壯麗之美。割生民之 珍翫。崇無用之虛費。罄私家之年儲。闕軍
國之資實。張空聲於將來。圖無像於未兆。 聽其言則洋洋而盈耳。觀其容則落落而滿 目。考現事以求徵。並未見其驗真。所謂繫
影捕風莫知端緒。亮僕情之所未安。有識者 之所巨惑若有嘉信請承下風。脫有暫悟永 去其滯矣。主人答主人憮然有間慨爾長
歎。咄異哉。子之所陳。何其陋也。夫鄙俗不可 以語大道者。滯於形也。曲士不可以辯宗極 者。局於名也。今將為子略舉一隅。自可思反
其宗矣。蓋聖人設教應器。投法受量。有限 故化之以漸。錄善心於毫端。忘鄙吝於丘壑。 片行之善永為身資。一念之福終為神用。始
覆一簣不可責以為山之功。方趣絕境不中 窮以括囊之實。然海之所以稱大者。由無 嗷潔之清。道之所以稱晦跡者以無赫然之 觀。夫慈親婉孌有心之所滯。而沙門遺之
如脫屣。名位財色世情之所重。而沙門視之 如粃糠。可謂忍人所不能去。斯乃標尚之雅 趣。弘道之勝事。而云蔑然。豈非妙賞之謂乎。
又且志業不同歸向塗乖。岐逕分轍不相領 悟。未見秀異故其宜耳。古人每歎才之為難 信矣。周號多士亂臣十人。唐虞之盛元凱二
八。孔門三千。並海內翹秀。簡充四科數不盈 十。於中伯牛廢疾。回也六極。商也慳悋。賜 也貨殖。予也難彫。由也凶愎。求也聚斂任
不稱職。仲弓雖騂出於犁色。而舉世推德。為 人倫之宗。欽尚高軌為搢紳之表。百代詠其 遺風。千載仰其景行。至於沙門。乃苦共剝節
酷相瓦礫。斯豈君子弘通之道雅正之論哉。 此由或人入斑輸之作坊。不稱指南之巧 妙。但譏拙者之傷手。真可謂伏膺下流。志
存鄙劣。昔承相問客。俗言鵄梟食。母寧有 是。乎客。答但聞慈烏反哺。耳相乃悵。然自 愧失。言今子處心將無似相之問也。君子遏
惡揚善。反是謂何。又云。投足而安且林野蕭 條。每有寇盜之患。城傍入出動嬰交遊之譏。 處身非所則招風塵之累。婆娑田里則犯人
間之論。二三無可進退惟谷。宇宙雖曠莫 知所厝。
[0036a05] 又云。蔬餐而已。夫人間有不贍之匱。山澤 無委積之儲。方宜取給復乘之以法。所向九 折於何得立。若堂堂聖世而有首陽之餓。夫
明明時雍而有赴海之死。客於雅懷何如。然 體無毛羽不可袒而無衣。腹非匏瓜不可繫 而不食。自未造極要有所資。年豐則取足於
百姓。時儉則肆力以自供。誠非所宜事不得 已。故蝮蛇螫手斬以求全。推其輕重。蓋所存 者大。雖營一己不求無獲。求之不必一塗。但
令濟之。有理亦何嫌。多方以為煩穢其欲。 域使不得妄動。何故執之甚乎。昔伯成躬耕 以墾殖。沮溺耦作以修農。陶朱商賈以營生。
於陵灌蔬以自供崔文賣藥以繼乏。君平卜 筮以補空。張衡術數以馳名。馬鈞奇巧以騁 功。此等直是違俗遁世之人耳。未正見有邈
然絕塵與。物天隔而咸共嗟詠不輟於口。然 沙門之中迹超諸人恥與流輩。動有萬數至 於體道。神化超落人封非可算計。而未曾致
言。何其黨乎。宜共思校事實。不可古今殊 論。眾寡異辭。希簡為貴猥多致賤。恐非求精 覈理之談也。云自可廢之以一風俗。是何言
與。聖人不誣十室三人必有師資。芳蘭並茂 而欲蘊崇焚之。不亦暴乎。其中自有德宇淵 邃。器標時望。或翹楚嗷潔棲寄清遠。或禪思
入微澄神絕境。或敷演微言散幽釋滯。或精 勤福業勸化崇善。凡出家之本落髮抽簪之 日。皆心口獨誓情到懇至雖生死彌淪玄塗
長遠。要自驅策必階於道。金輪之榮忽若塵 垢。帝釋之重蔑若粃糠。始皆精誠乃有所 感。自非一舉頓詣體備圓足。其間何能不有
小失。且當錄其真素。略舉玄黃。安渾舉一概 無復甄別。不可以管蔡之釁姬宗盡誅。四兇 之暴合朝流放。此何異人苦頭虱因欲并首
俱焚。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不亦濫乎。
[0036b10] 云無益於時政有損於治道。夫弘道者之益 世。物有日用而不知故。老氏云。無為之化百 姓皆曰我自然。斯言當矣是以干木高枕而
魏國大治。庚桑善誨而 [土*畏] 壘歸仁。沙門在世 誠無目前考課之功。名教之外實有益於冥。 近取五戒訓物。非六經之疇。遠以八難幽嶮。
非刑法之匹。請以三藏銓罪。非律令之流 暢。以般若辯惑。非老莊之謂。道品無漏拔 苦因緣。則存而不論周孔之教。理盡形器至
法之極。兼練神明精麁昇降。不可同日而語 其優劣矣。昔孛助化以道佐治。國境晏然民 知其義。年農委積物無疵癘。非益謂何。云
世有五橫。沙門處其一焉。凡言橫者。以其志 無業尚散誕莫名或博易放蕩而傾竭家財。 或名挂編戶而浮游卒歲。或尸祿素餐而莫
肯用心。或執政居勢而漁食百性。或馳競 進趣而公私並損。或肆暴姦虐而動造不軌。 斯皆傷教亂正大敗風俗。由是苟悅奮筆。而
遊俠之論興。韓非彈豪而五蠧之文作。以之 為橫理故宜然。施之沙門不亦誣乎。國家方 上與唐虞競巍巍之美。下與殷周齊郁郁之
化。不使箕頴專有傲世之賓。商洛獨標嘉遁 之客。甫欲大扇逸民之風。崇肅方外之士。觀 子處懷經略時政。乃欲踵亡秦虎狼之嶮術。
襲商君剋薄之弊法。坑焚儒典治無綱紀。制 太半之稅。家無游財。設三五之禁。備民如賊。 天下熬然人無聊生使嬴氏之族不訖於三
世。二子之禍即戮於當時。臨刑之日方乃追 恨。始者立法之謬。本欲寧國靜民。不憶堤 防大峻。反不容己事既往矣。何嗟之及。云
一則誘喻。一則迫脅。且眾生緣有濃薄。才 有利鈍。解有難易。行有淺深。是以啟誨之道 不一。悟發之由不同。抑揚頓挫務使從善。斯
乃權謀之警策。妙濟之津梁。殊非誘迫之謂 也。
[0036c16] 云罪則冥伺福則神祐。夫含德至淳則眾善 歸焉。易曰。履信思順。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又曰。為不善於幽昧之中。鬼得而誅之。豈非
冥伺神明之祐哉。善惡之報經有成證。不 復具列。云會盡餚膳寺極壯麗。此修福之家 傾竭。以備將來之資殫盡。自為身之大計耳。
殆非神明歆其壯麗。眾僧貪其滋味。猶農夫 之播殖。匠者之構室將擇貞材以求堂宇之 飾。精簡種子以規嘉苗之實。故稼穡必樹於 沃壤之地。卜居要選於
[塽-(爻*爻)+((人/人)*(人/人))] 塏之處。是以知三 尊為眾生福曰。供養自修己之功德耳。云割 生民之珍翫崇無用之虛費。夫博施兼愛仁
者之厚德。崇飾宗廟孝敬之至心。世教若此 道亦如之。物有損之而益為之必獲。且浮財 猶糞土。施惠為神用譬朽木之為舟。乃濟渡
之津要。何虛費之有哉。欲端坐而望自然拱 默以悕安樂。猶無柯而求伐。不食而徇飽。 焉可得乎。苟身之不修己為困矣。何必乃
蔽百姓之耳目。擁天下之大善。既自飲毒復 欲酖人。何酷如之。可謂亡我陷彼。相與俱 禍。是以盲聾瘖瘂之對。幽處彌劫之殃。調
達之報歷地獄無間之苦。云罄私家之年儲。 闕軍國之資實。聖王御世純風遐被。振道 綱以維六合。布德網以籠群俊。川無扣浪之
夫。谷無含歎之士。四民咸安其業。百官各盡 其分。海內融通九州同貫。戎車於是寢駕。甲 士却走。以糞嘉穀委於中田。倉儲積而成
朽。童稚進德日新。黃髮盡於眉壽。當共擊壤 以頌太平。鼓腹以觀盛化。子何多慮之深橫。 憂時之不足。不亦過乎。云悋太官而腫口。臨 滄海而攝腹。真子之謂也。
[0037a18] 云繫影捕風莫知端緒。夫偽辯亂真。大聖之 所悲。嗟時不識寶。卞和所以慟哭。然妙旨希 夷而體之者道。沖虛簡詣而會之者得。用遠
能津梁頹溺。拔幽拯滯美濟。當時化流無外 故。神暉一振則感動大千。惠澤暫灑則九 州蒙潤。是以釋梵悟幽旨而歸誠。帝王望玄
宗而委質。八部挹靈化而洗心。士庶觀真儀 而奔至。落落焉故非域中之名教。肅肅焉殆 是方外之冥軌。然垣牆峭峻故罕得其門。器
宇幽邃希入其室。是以道濟彌淪而理與之 乖。德苞無際而事與之隔。子執迷自畢。沒 齒不悟。蓋有以也。夫日月麗天而瞽者不覩
其明。雷電振地而聾者不聞其響。是誰之過 與。而方欲議宮商之音。蔑文章之觀。真過之 甚者。昔文鱗改視於初曜。須跋開聽於後緣。
子何辜之不幸。獨懷疑以終年。比眾人所 悲。最可悲之所先。於是逡巡退席。悵然自 失。良久曰。聞大道之說。彌貫古今大制因
緣。窮理盡性立履不為。當年弘道不期一 世。可謂原始會終歸於命矣。僕實滯寢長夜 未達其旨。故每造有封。今幸聞大夫之餘論。
結解疑散豁然醒覺。若披重霄以覩朗日。發 蒙蓋而悟真慧。僕誠不敏。敬奉嘉誨矣。
正二教 (道士有為夷夏論者故作此以正之)
明徵君 (僧紹)
[0037b13] 及聞殊論銳言置家。有懼誣聖將明其歸。故 先詳正所證二經之句。庶可兩悟幽津。
[0037b15] 論稱道經云。老子入關之于天竺維衛國。國 王夫人名曰清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之精 入清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右腋
而生墮地。即行七步舉手旨天曰。天上天下 唯我為尊。三界皆苦何可樂者。於是佛道興 焉 (事在玄妙內篇此是漢中真典非穿鑿之書) 正曰。道家之指其在老
氏二經。敷玄之妙備乎莊生七章。而得一盡 虛。無聞形變之奇。彭殤均壽未覩無死之 唱。故恬其天和者。不務變常。安時處順夫何
取長生。若乘日之精入口剖腋。年事不符託 異合說。稱非其有誕議神化。秦漢之妄妖延 魏晉。言不經聖何云真典乎。
[0037b27] 論稱。佛經云。釋迦成佛已有塵劫之數。或為 儒林之宗國師道士 (此皆成實正經非方便之說也) 。
[0037b29] 正曰。佛經之宗根明極教。而三世無得。俗證 覺道非可事顯。然精深所會。定慧有徵於內。 緣感所應。因果無妄於外。夫釋迦發窮源之
真唱。以明神道之所通也。故其練精研照非 養正之功。微善階極。異殆庶自崖道濟在忘 形。而所貴非全生。生生不貴存存。何功忘功
而功著。寂滅而道常。出于無始入乎無終。 靡應非身塵劫非遐。此其所以為教也。
[0037c08] 論曰。二經之旨若合符契。
[0037c09] 正曰。夫佛開三世故圓應無窮。老止生形則 教極澆淳。所以在形之教不議殊生。圓應之 化爰盡物類。是周孔老莊誠帝王之師。而非
前說之。證既開塞異。教又違符合之驗矣。
[0037c13] 論曰。道則佛也。佛則道也。
[0037c14] 正曰。既教有方圓豈覩其同。夫由佛者固可 以權老。學老者安取同佛。苟挾競慕高撰會 雜。妄欲因其同樹邪去正。是乃學非其學。
自漏道蠧祇多不量。見恥守器矣。
[0037c18] 論曰。其入不同其為必異。各成其性不易其 事。又曰。或照五典。或布三乘。在華而華 言。化夷而夷語。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