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卷第四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四
* 捨事李老道法詔 梁高祖武皇帝
* 廢李老道法詔 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 通極論 隋沙門釋彥琮
捨事李老道法詔
梁武
[0111c25]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 年。雖億兆務殷而卷不釋手。內經外典罔 不厝懷。皆為訓解數千餘卷。而儉約自節。
羅綺不緣。寢處虛閑。晝夜無怠。致有布被莞 席草屨葛巾。初臨大寶即備斯事。日惟一 食永絕辛羶。自有帝王罕能及此。舊事老子
宗尚符圖。窮討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運神 筆下詔捨道。文曰。維天鑒三年四月八日。 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
方尊法十方聖僧。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 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使眾生出三 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故如來漏盡智凝
成覺。至道通機德圓取聖。發慧炬以照迷。鏡 法流以澄垢。啟瑞迹於天中。爍靈儀於像 外。度群迷於慾海。引含識於涅槃。登常樂
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言乖四句語絕百非。 應迹娑婆王宮誕相。步三界而為尊。普大 千而流照。但以機心淺薄好生厭怠。遂乃
湛說圓常。亦復潛輝鶴樹。闍王滅罪婆藪除 殃。若不逢遇大聖法王。誰能救接。在迹雖 隱其道無虧。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歷葉
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捨舊 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生世童男出家。廣弘 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中長淪
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涉大乘心離 二乘念。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弟子蕭衍 和南。于時帝與道俗二萬人。於重雲殿重閣
上。手書此文發菩提心。至四月十一日。又勅 門下。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惟佛一道 是於正道。其餘九十五種名為邪道。朕捨邪
外道以事正內。諸佛如來若有公卿能入此 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 如來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
革凡成聖。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偽就 真捨邪入正。故經教成實論云。若事外道心 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性
不當善惡。若事佛心強老子心弱者。乃是清 信。言清信者。清是表裏俱淨。垢穢惑累皆盡。 信是信正不信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餘諸
信皆是邪見。不得稱清信也。門下速施行。
[0112b07] 至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將軍丹陽尹邵陵 王上啟云。臣綸聞。如來嚴相巍巍架于有頂。 微妙色身蕩蕩顯乎無際。假金輪而啟物。託
銀粟以應凡。砥波若之利刀。收涅槃之妙 果。汎生死之苦海。濟常樂於彼岸。故能降慈 悲雲垂甘露雨。七處八會。教化之義不窮。四 諦五時。利益之方無盡。並
[涾-日] 清日盛霧豁雲 除。爝火翳光塵熱自靜。可謂入俗化於蒙 底。出世冥此真如。使稠林邪逕之人景法 門而無倦。渴愛聾瞽之士慕探賾而知迴。道
樹始於迦維。德音盛于京洛。恒星不見周鑒 娠徵。滿月圓姿漢感宵夢。五法用傳萬德方 兆。華俗潛啟競扇高風。資此三明照迷途之
失。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屬值皇帝菩薩應 天御物負扆臨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無 礙辯以接黎庶。以本願力攝受眾生。故能隨
方逗藥示權顯因。崇一乘之旨。廣十地之基。 是以萬邦迴向俱稟正識。幽顯靈祇皆蒙誘 濟。人興等覺之願。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翹勤
歸宗之境。悅懌還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 辱。所謂覆護饒益橋梁津濟者矣。道既光被 民亦化之。於是應真飛錫騰虛接影破邪。外
道堅持正國伽藍精舍。寶剎相望。講會傳經 德音盈耳。臣昔未達理源。稟承外道。如欲須 甘果翻種苦栽。欲除渴乏反趣醎水。今啟迷
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老子 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謹啟。
[0112c06] 至四月十八日中書舍人臣任孝恭宣勅云。 能改迷入正。可謂是宿植勝因。宜加勇猛也。
廢李老道法詔
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0112c09] 昔金陵道士陸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 代祖述三張弘衍二葛。郗張之士封門受籙。 遂妄加穿鑿廣制齊儀。縻費極繁意在王者
遵奉。會梁祖啟運下詔捨道。修靜不勝其憤。 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又傾散金 玉贈諸貴遊。託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
也。於天保六年九月。乃下勅召諸沙門與道 士學達者十人。親自對校。于時道士祝諸沙 門衣盋。或飛或轉。祝諸梁木。或橫或竪。沙
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士女擁鬧貴賤移 心。並以靜徒為勝也。諸道士等雀躍騰倚。魚 睨雲漢高談自矜。誇衒道術。仍又唱言曰。神
通權設抑挫強禦。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 示小術。並辭退屈。事亦可見。
[0112c23] 帝命上統法師與靜角試。上統曰。方術小 伎。俗儒恥之。況出家人也。雖然天命令拒。豈 得無言。可令最下坐僧對之。即往尋覓。有僧
佛俊一名曇顯者。不知何人。遊行無定。飲噉 同俗。時有放言。標悟宏遠。上統知其深量。私 與之交。于時名僧盛集。顯居末坐。酣酒大醉
昂兀而坐。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於上統。 上曰。道士祭酒常道所行。止是飲酒道人可 共言耳。可扶輿將來。於是合眾皆憚而怯。上
統威權不敢有諫。乃兩人扶顯令上高座。既 上便立而含笑曰。我飲酒大醉。耳中有所聞 云。沙門現一我當現二。此言虛實。道士曰。有
實。顯即翹一足而立云。我已現一。卿可現二。 各無對之。顯曰。向祝諸衣物飛揚者。我故 開門試卿術耳。命取稠禪師衣盋祝之。諸
道士一時奮發共呪。無一動搖。帝勅取衣。乃 至十人牽舉不動。顯乃令以衣置諸梁木。又 令祝之。都無一驗。道士等相顧無賴。猶以
言辯自高。乃曰。佛家自號為內。內則小也。 謂我道家為外。外則大也。顯應聲曰。若然 則天子處內定小。百官處外定大矣。靜與
其屬緘口無言。帝目驗藏否。便下詔曰。法門 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 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麴糵是味
清虛焉在。瞿脯斯甜慈悲永隔。上異仁祠 下乖祭典。皆宜禁絕不復遵事。頒勒遠近咸 使知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玄大統上法
師度聽出家。未發心者。可令染剃。爾日斬首 者非一。自謂神仙者。可上三爵臺令其投身 飛逝。皆碎屍塗地。偽妄斯絕。致使齊境國無
兩信。迄于周時隋初。漸開其術至今東川。 此宗微末無足抗言。帝諱洋。即元魏丞相高 歡之第二子也。嫡兄澄急慢。為奴所害。洋
襲其位代為相國。魏曆將窮。洋築壇於南郊。 筮遇大橫大吉漢文之卦也。乃鑄金像。一瀉 而成。魏收為禪文魏帝署之。即受其禪為大
齊也。凡所行履不測其愚智。委政僕射楊遵 彥。帝大起佛寺。僧尼溢滿諸州。冬夏供施行 道不絕。時稠禪師箴帝曰。檀越羅剎察治
國。臨水自見。帝從之。覩群羅剎在後。於是 遂不食肉。禁鷹鷂去官。漁屠辛葷悉除不得 入市。帝恒坐禪竟日不出。禮佛行繞。其疾如
風受戒於昭玄大統。法上面掩地。令上履 髮而授焉。先是帝在晉陽。使人騎駝。勅曰。向 寺取經函。使問所在。帝曰。任駝出城。及出奄
如夢至一山。山半有佛寺。群沙彌遙曰。高洋 馲駝來。便引見一老僧拜之曰。高洋作天子 何如。曰聖明。曰爾來何為。曰取經函。僧曰。
洋在寺嬾讀經令北行東頭與之。使者反命。 初帝至谷口木井佛寺。有捨身癡人不解語。 忽謂帝曰。我去爾後來。是夜癡人死。帝尋崩 於晉陽。
通極論
隨沙門釋彥琮
[0113b18] 原夫隱顯二途。不可定榮辱。真俗兩端。孰能 刊同異。所以大隱則朝市匪諠。高蹈則山 水無悶。空非色外。天地自同指馬。名不義
裏。肝膽可如楚越。或語或默。良踰語默之 方。或有或無。信絕有無之界。若夫雲鴻振 羽孔雀謝其遠飛。淨名現疾比丘憚其高辯。
發心即是出家。何關落髮。棄俗方稱入法。豈 要抽簪。此即染淨之門。權實而莫曉。倚伏之 理。吉凶而未悟。遂使莊生宗齊一之論。釋子
說會三之旨。大矣哉。諒為深遠寔難鉤致。竊 聞陰陽合而萬物成。醎淡和而八珍美。何廢 四時恒序五味猶別。以此言之。豈真俗之混
淆隱顯之云異。或有寡聞淺識。則欲智陵周 孔。微庸薄宦。便將位比帝王。強自大以立身。 謂一人而已矣。不信有因果。遂言無佛法。輕
毀泥越踐蔑沙門。愚襲腐儒戲招冥禍。或有 始除俗服狀如德冠天人。纔掛僧名意似聲 高海域。傲然尊處許為極聖。豈知十纏猶障
三學靡聞。不隨機而接物。竟抱愚而自守。悲 夫二子殊途一何踳駁。高懷達士孰可然哉。 冀欲解紛挫銳。假設旗鼓。雖復俱有抑揚。終
以道為宗致。其猶五色綺錯。近須彌而會同。 萬像森羅。依虛空而總集。歸根自紜紜之 物。吞谷實茫茫之海。斯誠光贊於佛道。述獎
於玄門。庶令無我無邪允謙允敬。式貽後進 論之云爾。有梵行先生者高屏塵俗獨栖丘 壑 。英明逸九天之上。志氣籠八宏之表。藉
茅枕石落髮灰心。糞衣殊羊續之袍。繩床異 管寧之榻。自隱淪西岳數十年矣。確乎不拔 澹然無為。每而歎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
兼濟天下。但蒼生擾擾縶以愛羅。不可自致 清昇。坐觀塗炭。復須棄置林藪分衛人間。於 是屈迹暫遊。方踐京邑次於灞上。有行樂公 子者。控龍媒於 流
水。飛鶴蓋於浮雲。繡衣 侯服薰風合氣。玉勒金鞍爭光 炫 日。定知擲 菓之愛是屬潘生。割袖之寵已迷漢帝。接軫 城隅陪曹王之席。連鏕池側追山公之賞。道
逢先生怪而問曰。先生貌若燕趙之士。髮如 吳越之賓。容色似困陳蔡。衣製不關楚魯。徐 行低視細語嚬眉。瓦鉢恒持。異顏回之瓢 器。錫音乍振。殊原憲之
[卄/梨] 杖。此地未之覩。 我嘗所不聞。敢問先生何方而至。
[0114a02] 先生靜默良久徐而對曰。觀子馳騁於名利 荒昏於色聲。戴天猶不測其高。履地尚不知 其厚。吾聞埳井之內。本無吞舟之鱗。榆枋
之間。詎有垂雲之翼。吾非子之徒與。其可 識乎。試當為子言之。幸子暫留高聽。吾師也 德本深搆。樹自三祇之初。妙果獨高成於百
劫之末。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寧 惟氣稟二儀道周萬物而已。斯故身無不在。 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
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將啟愚夫之視 聽。須示真人之影跡。其猶谷風之隨嘯虎。慶 雲之逐騰龍。感應相招抑惟常理。於是降神
兜率之宮。垂像迦毘之域。氏曰瞿曇。種稱剎 利。俗名悉達。道字能仁。乃白淨王之太子也。 家世則輪王迭襲。門風則聖道相因。地中三
千。既殊於雒邑。國朝八萬。有踰於鷲嶺。宗 親籍甚。孰可詳焉。暨吾師生也。坤形六動方 行七步。五淨雨花滿國。二龍灑水遍空。神瑞
畢臻吉徵總萃。觀諸百代曾未之有。然復孕 異堯軒產殊禹契。至如黑帝入夢之兆。白光 滿室之徵。徒曰嘉祥。詎可擬議。身邊則金色
一丈。眉間則白毫五尺。開萬字於胸前。 躡千輪於足下。大略以言三十有二。非可以 龍顏虎鼻八采雙瞳方我妙色校其昇降者
也。雖復呂公之相高帝世謂知人。若譬私陀 之視吾師未可同日。於是崇業大寶正位少 陽。甲觀洞開龍樓逈建。至如多才多藝允文
允武。非關師保自因天骨。或於太子池臨泛 之辰。博望苑馳 聘 之際。力格香象氣冠神 功。試論姬發曹丕莫之與擬。漢盈夏啟寧足
涉言。父王宿衛甚嚴喻視彌篤。九重禁闥。聲 聞則四十里。三時密殿。姬麗則二萬人。然以 道性恬凝志願冲固。雖居三惑之境。不改一
心之節。歷王城之四門。哀老病之三苦。乃自 嗟曰。人生若此在世何堪。脫屣尋真其於斯 矣。于時桃則新花落雨。青春始仲。月則半輪
低閣。永夜方深。觀妓直之似橫屍。悟宮闈 之如敗冡。天王捧白馬而踰城。給使持寶冠 而詣闕。雖復秦世蕭史周時子晉。許由洗耳
於箕山。莊周曳尾於濮水。方茲去俗何其蔑 如。是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禪河起苦行之迹。 沐金流之淨水。遊道場之吉樹。食假獻糜
座因施草。於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魔兵席 卷大業剋成。獨稱為佛。是吾師也。法輪則奈 國初轉。僧侶則憍陳始度。至於迦葉兄弟。目
連朋友。西域之大勢。東方之遍吉。二十八天 之主。一十六國之王。莫不服道而傾心。餐風 而合掌。於是他化宮裏乃弘十地。耆闍山上
方會三乘。善吉談無得之宗。淨名顯不言之 旨。伏十仙之外道。制六群之比丘。胸前則吐 納江河。掌內則搖蕩山谷。論劫則方石屢
盡。辯數則微塵可窮。斯乃三界之大師。萬古 之獨步。吾自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 禮作樂。孔子之述易刊詩。予賜之言語。商
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孝先河上公柱下 史。並驅之於方內。何足道哉。自我含靈福 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
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後之疑。競奉臨 終之供。嗚呼智炬消慈雲滅。長夜諸子誠可 悲夫。於是瞻相好於香檀。記筌蹄於貝葉。三
藏受持四依補處。而我師風無墜。於斯乎但 世道紛華群情矯薄人代今古。暨于像運既 當徂北稍復東漸。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寢。摩
騰佇蔡愔之勸。遺教之流漢地。創發此焉。迄 今五百餘年矣。自後康僧會竺法維佛圖澄 鳩摩什。繼踵來儀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
之侶。慧嚴慧觀之徒。並能銷聲掛冠翕然歸 向。緇門繁熾焉可勝道。吾少長山東。尚素王 之雅業。晚遊關右。慕黃老之玄言。俱是未越
苦河。猶淪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歟。 遂乃希前代之清塵。仰群英之遠迹。歸斯正 道拔自沈泥。本號離慾之逸民摧邪之大將。
吾之儔黨其謂此乎。公子蹙頞而言曰。觀先 生之辯。雖可談天。然其所說何太虛誕。竊 尋佛本啟化之辰。當我宗周之運。自云。娑婆
總攝靡所不歸。或復光照無際聲振有頂。或 復八部雲臻十方輻湊。計天竺去我十萬里 餘。俱在須彌之南。並是閻浮之內。那忽此間
士庶無至佛所。如來亦何獨簡不賜餘光。弗 生我秦漢。靡載我墳籍。詳此二三疑惑逾甚。 僕聞貞不絕俗隱不違親。所以和光於塵裏。
披蓮於火內。至若束帶垂纓無妨修德。留鬚 長鬢足可閑居。且道本虛通觸無不是。何 棄於冠籫專在於錫鉢。竊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