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卷第八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之四
* 擊像焚經坑僧詔 魏太武
* 大集道俗 廢立二教議 周武
* 二教論 釋道安
擊像焚經坑僧詔
元魏世祖太武帝
[0135b19] 帝諱燾。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時年八歲。 尚在幼冲。資政所由惟恃台輔。時司徒崔浩 尤不信佛。帝訪國事。每以為懷言。佛法虛誕
為俗費害。黃老仙道可以存心。浩既雅信仙 道。授帝老經。隨言信用曾無思擇。即立道壇 四追方士。當時佛法隆盛。浩內嫉之。常求瑕
釁。會蓋吳反於杏城。關中騷動。帝乃西伐。時 浩從焉。既至長安。有沙門。種麥於寺中。御 騶牧馬。帝入觀馬從官入。其便室見有弓
矢。出以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 吳通謀規害人耳。命有司案誅一寺。閱其財 產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詔
乃焚破佛像。勅留臺下。四方一依長安行事。 太平真君五年。帝年二十有九。春秋方富盛 於武功。崔浩邪謀相接交扇方士。仙觀日有
登臨。釋門清眾將事殲殄。又下詔曰。愚民無 識信偽惑妖。私養師巫挾藏讖記。沙門之徒。 假西域虛誕。坐致妖 孽 。非所以一齊政化布
淳德於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有私 養沙門者。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沙 門身死。容止者誅一門。時恭宗為太子監國。
素敬佛法。頻上表陳刑殺沙門之濫。又非圖 像之罪。今罷其道杜諸寺門。世不修奉。土 木丹青自然毀滅。如是再三不許。時有沙門
玄高者。空門之秀傑也。太子晃師之。晃敬 事如佛。崔浩得倖於帝。恐晃攝政。或見危 逐。密讒於帝晃有異圖。若不先慮後悔無
及。又晃結納玄高。高又通靈鬼物善得人心。 可不猜耶。帝初不從。後且幽之。又夢其先 祖云。太子無事。又問百官。咸云。太子仁孝。
抂見幽辱。帝乃出晃以政歸之。浩又重譖。帝 信之便幽死晃於禁中。縊高於郊南。浩得志 於朝廷也。列辟莫敢致言。便以太平真君七
年三月下詔。一切蕩除。所有圖像胡經皆擊 破焚毀。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斯並崔浩之意 致也。及後帝遭癘惱。浩被族誅。呼嗟長慨無 所及矣。事迹如前釋老志廣之。
周滅佛法集道俗議事
[0135c28] 周高祖猜忌為心。安忍嫌隙。大冡宰晉國公 護。權衡百揆決通庶政。帝竊嫉之。恐有陵奪。 召護入內。親自誅之。并大臣六家並從族滅。
帝以得志於天下。一無所慮也。然信任讖緯 偏以為心。自古相傳黑者得也。謂有黑相當 得天下。猶如漢末訛言黃衣當王。以黃代赤
承運之像。言黑亦然。所以周太祖挾魏西奔。 衣物旗幟並變為黑。用期訛讖之言。斯亦漢 光武之餘命也。昔者高洋之開齊運。流俗亦
有此謠。洋言黑者稠禪師黑衣天子也。將欲 誅之。會稠遠識。悟而得免備如別說。故周祖 初重佛法下禮沙門。並著黃衣為禁黑故。有
道士張賓。譎詐罔上。私達其黨。以黑釋為國 忌。以黃老為國祥。帝納其言。信道輕佛。親受 符錄躬服衣冠。有前僧衛元嵩。與賓脣齒相
扇惑動帝情云。僧多怠惰貪逐財食。不足欽 尚。帝召百僧。入內七宵行道。時既密知各加 懇到。帝亦同僧寢處覘候得失。或為僧讀誦。
或讚唄禮悔。僧皆懍厲莫不訝帝之微行也。 既期已滿無何而止。至天和四年歲在已丑 三月十五日。勅召有德眾僧名儒道士文武
百官二千餘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儒教 為先。佛教為後。道教最上。以出於無名之前。 超於天地之表故也。時議者紛紜情見乖咎。
不定而散。至其月二十日。依前集論。是非更 廣莫簡帝心。帝曰。儒教道教此國常遵。佛教 後來朕意不立。僉議如何。時議者陳理無由
除削。帝曰。三教被俗。義不可俱。至四月初。 更依前集。必須極言陳理。無得面從。
[0136a28] 又勅司隷大夫甄鸞。詳度佛道二教。定其深 淺辯其真偽。天和五年鸞乃上笑道論三卷。 用笑三洞之名。至五月十日。帝大集群臣詳
鸞上論。以為傷蠧道法。帝躬受之。不愜本圖。 即於殿庭焚蕩。時道安法師。又上二教論。云 內教外教也。練心之術名三乘。內教也。教形
之術名九流。外教也。道無別教即在儒流。斯 乃易之謙謙也。帝覽論以問朝宰。無有抗者。 於是遂寢。乃經五載至建德三年。歲在甲午
五月十七日。初斷佛道兩教沙門道士並令 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 公。餘如別述。于時衛王不忍其事。直入宮燒
乾化門。攻帝不下。退至虎牢。捉獲入京。父子 十二人。并同謀者並誅。
二教論
沙門釋道安
* 歸宗顯本第一
* 儒道昇降第二
* 君為教主第三
* 詰驗形神第四
* 仙異涅槃第五
* 道仙優劣第六
* 孔老非佛第七
* 釋典道流第八
* 服法非老第九
* 明典真偽第十
* 教指通局第十一
* 依法除疑第十二
歸宗顯本第一
[0136b21] 有東都逸俊童子。問於西京通方先生曰。僕 聞風流傾墜。六經所以緝修。誇尚滋彰。二篇 所以述作。故優柔弘潤於物必濟曰儒。用之
不匱於物必通曰道。斯皆孔老之神功。可得 而詳矣。近覽釋教文博義豐。觀其汲引則恂 恂善誘。要其指趣則亹亹茲良。然三教雖
殊勸善義一。塗迹誠異理會則同。至於老嗟 身患孔歎逝川。固欲後外以致存生。感往以 知物化。何异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但
拘滯之流未馳高觀。不能齊天地於一指均 是非乎一氣。致令談論之際每有不同。此所 謂匿摩尼於胎 [穀-禾+卵] 。掩大明於重夜。傷莫二之
純風。塞洞一之玄指。祈之彌劫。奚可值哉。 敬請先生為之開闡。通方先生曰。子之問也 激矣哉。可謂窮辯未盡理也。僕雖不敏稽疑
上國。服膺靈章陶風下席。今當為子略陳其 要。夫萬化本於無生而生。生者無生。三才兆 於無始而始。始者無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
性也。有化有生人之聚也。聚雖一體而形神 兩異。散雖質別而心數弗亡。故救形之教。教 稱為外。濟神之典。典號為內。是以智度有內
外兩經。仁王辯內外二論。方等明內外兩律。 百論言內外二道。若通論內外。則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則可云儒釋。釋教為內儒教為
外。備彰聖典。非為誕謬。詳覽載籍尋討源流。 教唯有二寧得有三。何則昔玄古朴素。墳典 之誥未弘。淳風稍離丘索之文乃著。故包論
七典統括九流。咸為治國之謨。並是修身之 術。故藝文志曰。儒之流。蓋出於司徒之官。 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
中。留意於五德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 師仲尼。其道最高者也。
[0136c24]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清虛以自守。卑弱以 自持。此君人者南面之術。合於堯之克讓。易 之謙謙。是其所長也。
[0136c27]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 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者所長也。
[0136c29]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易曰。先王以明罰勅法。此其所長也。
[0137a02]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 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
[0137a05]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官。茅屋採椽。是以 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 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有鬼。此其所長也。
[0137a08] 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 三百使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 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
詞。此其所長也。
[0137a12]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含名法。知國 體之有此。見王治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0137a14]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五穀勸耕桑。 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此其所長 也。若派而別之。則應有九教。若總而合之。則
同屬儒宗。論其官也。各王朝之一職。談其籍 也。並皇家之一書子。欲於一代之內令九流 爭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辯。豈不上傷皇極
莫二之風。下開拘放鄙蕩之弊。真所謂巨蠧 鴻猷眩曜朝野矣。
[0137a22] 佛教者窮理盡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軌轍。 請其文則部分十二。語其旨則四種悉檀。理 妙域中。固非名號所及。化擅繫表。又非情智
所尋。至於遣累落筌。陶神盡照。近超生死遠 證泥洹。播闡五乘。接群機之深淺。該明六道。 辯善惡之昇沈。敻期出世而理無不周。邇比
王化而事無不盡。能博能要不質不文。自非 天下之至慮。孰能與斯教哉。雖復儒道千家 墨農百氏取捨驅馳。未及其度者也。惟釋氏
之教理富權實。有餘不了稱之曰權。無餘了 義號之為實。通云善誘。何成妙賞。子謂三教 雖殊勸善義一。余謂善有精麁優劣宜異。精
者超百化而高昇。麁者循九居而未息。安可 同年而語其勝負哉。又云。教迹誠異理會則 同。爰引世訓以符玄教。此蓋悠悠之所昧。未
暨其本矣。教者何也。詮理之謂。理者何也。 教之所詮。教若果異理豈得同。理若必同教 寧得異。筌不期魚蹄不為兔。將為名乎理
同安在。夫厚生情篤身患之誡遂興。不悟 遷流逝川之歎乃作。並是方內之至談。諒非 踰方之巨唱。何者推色盡於極微。老氏之
所未辯。究心窮於生滅宣尼又所未言。可謂 瞻之似盡。察之未極者也。故涅槃經曰。分別 色心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且聲聞
之與菩薩。俱越妄想之鄉。菩薩則惠兼九 道。聲聞則獨善一身。其猶露潤之方巨壑。微 塵之比須彌。況凡夫識想。何得齊乎。故淨名
曰。無以日光等彼螢火。若夫以齊而齊不 齊者未齊矣。以齊而齊於齊者未齊焉。余聞 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須夷
嶽實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焉始等。此蓋 狷夫之野議。豈達士之貞觀。故諺曰。紫實昧 朱。狂斯濫哲。請廣其類更曉子懷。上至天子
下至庶民。莫不資色心以成軀。稟陰陽以化 體。不可以色心是等而便混以智愚。安得以 陰陽義齊則同之貴賤。此之不可至理皎然。 雖強齊之其義安在。
儒道昇降第二 (儒通六典道止兩篇昇降二事備彰四史)
[0137c02] 問曰。先生涇渭孔釋清濁大懸。與奪儒道取 捨尤濫。史遷六氏道家為先。班固九流儒宗 為上。討其祖述並可命家。論其憲章未乖典
式。欲言俱非情謂未可。儻其都是何宜去 取。答曰。塗軌乖順不可無歸。朱紫之際久宜 有在。漢書十志並是古則。藝文五行豈今始
有。農為治本史遷不言。安毀縱橫官典俱漏。 故孟堅之撰。今古褒其是。子長之論。曩見貶 其非。是以前漢書曰。史遷序墳籍。則先黃老
後六經。論遊俠則退處士進姦雄。述貨殖則 崇勢利羞貧賤。此其為弊也。
[0137c13] 後漢書曰。太史令司馬遷採左氏國語刪世 本。戰國策據楚漢春秋列時事。上自黃帝下 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
篇。而十篇缺焉。至於採經摭傳分散百家之 事。甚多疎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為 功。論義淺而不篤。其論術學也。則崇黃老而
薄五經。輕仁義而賤守節。此其甚弊傷道所 過極刑之咎也。又晉書禮樂志曰。世稱子長 史記奇而不周。奇謂博古遠達。不周謂弊於
儒道。儒道既弊聖教不興。何王摹之。尚道廢 儒惑亂天下。變風毀俗。遂使魏晉為之陵遲。 四夷交侵中國微矣。此皆國史實錄之文。奚
獨可異校其得失。詳列典志。取捨昇降何豫 鄙懷。
[0137c27] 問。老子之教。蓋修身治國絕棄貴尚。論大道 則為三才之元。辯上德則為五事之本。猶陶 埏之成造。譬槖籥之不窮。先生何為抑在 儒下。
[0138a02] 答曰。余聞恬志大和者不務變常。安時處順 者不求反古。故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惟藝文之盛。易最優矣。吾子謂老與易何若。
昔宓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近取諸 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文王重六爻。孔子弘十翼。故
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故繫詞曰。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說曰。夫有形生於無 形。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0138a11] 太易者未見氣也。
[0138a12] 太初者氣之始。
[0138a13] 太始者形之始。
[0138a14] 太素者質之始。
[0138a15] 本氣形質而未相離。故曰混沌。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孝經說曰。 奇者陽節。偶者陰基。得陽而成。合陰而居。數
相配偶乃為道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 陽不測謂之神。此而遐瞻足賢於老也。
[0138a20] 子謂仁由失德而興。禮生忠信之簿。安其所 習毀所不見。且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 地同節。豈在飾敬之年責報之歲哉。然老氏
之旨本救澆浪。虛柔善下修身可矣。不上 賢能於治何續。既扶易之一謙。便是儒之一 派。幸勿同放兼棄五德。
君為教主第三 (世謂孔老為弘教之人訪之典謨則君為教主)
[0138a27] 問。敬尋懋製剖析離合云。派而別之應有九 教。統而合之同一儒宗。採求理例猶謂未當。 何者名雜鄧尹法參悝商。墨出由胡農興野
老。斯皆製通賢達。不可以為教首。孔老聖 歟。可以命教。故九流之中唯論其二。儒教道 教豈不婉哉。
[0138b04] 答曰。子之問也。似未通遠。夫帝王功成作樂。 治定制禮。此蓋皇業之盛事也。而左史記言。 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百王同其風。
萬代齊其軌。若有位無才。猶虧弘闡。有才無 位。灼然全闕。昔周公攝政七載。乃制六官。孔 老何人得為教主。孔雖聖達無位者也。自衛
迴輪始弘文軌。正可修述非為教源。且柱史 在朝本非諧贊。出周入秦為尹言道。無聞諸 侯。何況天子。既是仙賢。固宜雙缺。道屬儒宗 已彰前簡。
[0138b14] 問。孔子問禮於老聃。則師資之義存矣。又論 語。孔子自稱。吾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 於我老彭。子云孔聖而云老賢比類之義義
將焉在。褒貶乖衷諒為侮聖。
[0138b18] 答曰。余既庸昧奚敢穿鑿。廢智任誠唯依謨 典。嵇子云。老子就涓子學九仙之術尋乎練 餌。斯或有之。至於聖也則不云學。論語曰。生
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依前漢書。品 孔子為上上類。皆是聖。以老氏為中上流。並 是賢。又何晏王弼咸云。老未及聖。此皆典達
所位。僕能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