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2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誡功篇序第二十七卷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0303c12] 夫群生所以久流轉生死海者。良由無戒德 之舟艥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橫 截風濤遠登彼岸者。無此理也。故正教雖多
一戒而為行本。其由出必由戶。何莫由斯戒 矣。是以創起道意先識斯門。於諸心境籌度 懷行。其狀如何。故論云。夫受戒者慈悲為務。
於三千界內萬億日。月上至非想下及無間。 所有生類並起慈心不行殺害。或盡形命或 至成佛。長時類通統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滿
虛空。其德難量。惟佛知際。不殺既爾。餘業例 然。由斯戒德故能遠大。所以上天下地幽顯 聖賢。莫不憑祖此緣用為基趾。經不云乎。戒
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發。是曰生也。聖道 良資。是曰成也。法延六萬。是曰住也。保任 三業。是曰持也。諸餘善法蓋闕此功。有入此
門便稱聖種。乖斯妄立是謂凡流。長沒苦海 出濟無日。自法移東夏千齡過半。在魏嘉平 方聞戒法。自爾迄今道俗流布。然大聖垂教
知機厥先故使俗士憲章則有具有缺。道人 律儀有小有大。所以五戒八戒隨量制開對 境無非。戒科約分任其力用。是謂接俗之
化。不可定其時緣。出家據道異於俗流。備足 時緣無開階級。雖復位分大小。兩學就行齊 均上下。五眾約過品類乃殊。結正同存一戒。
戒者警也。常御在心。清信所存聞諸視聽。故 撮舉數四。知奉法之有人焉。
* 梁代弘明集誡功篇錄
* 唐廣弘明集誡功篇錄 (二十七)
* 晉沙門釋慧遠與劉遺民書
* 梁元帝與蕭 諮議等書
* 梁簡文與湘東王書
* 陳律師 曇瑗與朝士書
* 陳沙門釋慧津與瑗律師 書 (并答)
* 隋煬帝與智者顗禪師書
* 隋煬 帝受菩薩大戒文
* 隋智者師與煬帝書
* 唐終南山釋氏統略齊文宣淨行法門
與隱士劉遺民等書
晉廬山釋慧遠
[0304a19] 彭城劉遺民。以晉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縣 令值廬山靈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門釋慧 遠。可以服膺。丁母憂去職入山。遂有終焉之
志。於西林 澗 北。別立禪坊。養志閑處。安貧 不營貨利。是時閑退之士輕舉而集者。若宗 炳張野周續之雷次宗之徒。咸在會焉。遺民
與群賢遊處。研精玄理。以此永日。遠乃遺其 書曰。每尋疇昔遊心世典。以為當年之華宛 也。及見老莊 便 悟名教是應變之虛談耳。以
今而觀。則知沈冥之趣。豈得不以佛理為先。 苟會之有宗。則百家同致。君諸人並為如來 賢弟子也。策名神府為日已久。徒積懷遠之
興。而乏因籍之資。以此永年。豈所以勵其宿 心哉。意謂六齋日。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 後津寄之情篤。來生之計深矣。若染翰綴文。
可託興於此。雖言生於不足。然非言無以暢 一詣之感。因驥之喻。亦何必遠寄古人。於 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勵。遺民精勤偏至。具
持禁戒宗張等所不及。專念禪坐始涉半年。 定中見佛。行路遇像佛於空現光照天地皆 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寶池浴。出定已請僧讀
經。願速捨命。在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與眾 別已都無疾苦。至期西面端坐。斂手氣絕。年 五十有七。先作篤終誡曰。皇甫謐遺論佩孝
經。示不忘孝道。蓋似有意小兒之行事。今即 土為墓。勿用棺槨。子雍從之。周續之等。築室 相次。各有芳績。如別所云。
與蕭諮議等書
梁元帝
[0304b18] 蓋聞。圓光七尺。上映真珠之雲。面門五色。旁 臨珊瑚之地。化為金案。奪麗水之珍。變同珂 雪。高玄霜之彩。豈不有機則感。感而遂通。有
神則智。智而必斷。故碧玉之樓升堂未易。 紫紺之殿入室為難。必須五根之信以信為 首。六度之檀以檀為上。故能捨財從信去有
即空。率斯而談。良可知矣。竊以瑞像放光倏 將旬日。蹈舞之深形於寤寐。抃躍之誠結於 興寢。稍覺十字之蒸。嗤何曾之饌。五鼎之味
笑主偃之辭。黿羹麟脯空聞其說。羊酪猩脣 曷足云也。困于酒食。未若過中不餐。螺蚳登 爼。豈及春蔬為淨。欲吾子三日潔齋。自寅
至戌一中而已。自有米如玉銳鹽類虎形。 雲夢之芹遼東之藻。十斤之梨千樹之橘。青 筍紫薑固栗霜棗適口充腸無索不獲。八功
德水並入法流。四王俱至偕讓弘道。同志為 友。豈不盛歟。蕭繹疏。
答湘東王書
梁簡文
[0304c07] 十八日晚。於華林閤外省中。得弟九月一日 書。甚慰懸想。秋節淒清比如常也。州事多 外無足疲勞。濠梁之氣不異恒日。差盡怡悅
時有樂事。遊士文賓比得談賞。終宴追隨何 如近日。注漢功夫轉有次第。思見此書有甚 飢惄。吾蒙受菩薩禁戒簉預大士。此十二日
便於東城私懺。十七日旦早入寶雲。璧門照 日銅龍吐霧。紅泉含影青蓮吐芳。法侶成群 金山滿座。身心快樂得未曾有。昨旦平等寺 法會。中後無礙受持。天儀臨席
晬 容親證拜 伏雖多疲勞頓遣。剃頂之時此心特至。心口 自謀併欲剪落。無疑馬援遣蝨之談。不辭應 氏赤壺之諷。僧璡典議不異昔日。竟日問璡
殊均子路。探鉤取名名曰因理。皇情印可今 便奉行。昨脯後方還所住。徐擒庾吾羗恒 日夕鏡遠在直時來。左右但不得倜儻殊異。
盤桓之時稍習節文。欲避酒泉之職。尹王相 去。既爾彌申欵對。臨汝矦比多屬疾。來宮 小稀。其間信使差得不簡曄。兼詹事暕為
洗馬時申話言數語。論辨向之。侯東撫復成 離闊。衡山九嶷尋應引邁。臨岐有歎望水興 嗟。但吾自至都已來。意志忽怳。雖開口而
笑。不得真樂。不復飲酒垂二十旬。次公醒狂 自成無理。知耆艾數信述吾經過。適憶途遵 江夏路出西浮。日月易來已涉秋暮。而韋述
有長沮之弊。必笑之災。術異葛仙形均荀序。 第復資其糧餼。特為經營。轉禍為福事均北 叟。分別已來每增慨憶。歎因月積想逐時旋。 每有西卸事同撫 髀
。相見之期未知何日。瞻 言玉嶺靜對金關。懷勞之深未常弭歇。善自 保惜。反此不多。綱疏。
與梁朝士書
瑗律師
[0305a10] 光宅寺曇瑗白。竊惟至人垂誨各赴機權。故 外設約事三千。內陳律儀八萬。誠復楷訓異 門無非懲惡。孔定刑辟以詰姦宄。釋敷羯磨
用擯違法。二聖分教別有司存。頃見僧尼。有 事每越訟公府。且內外殊揆科例不同。或內 律為輕外制成重。或內法為重外網更輕。凡
情僶俛肆其阿便。若苟欲利己。則捨內重而 附外輕。若在陷他。則棄內輕。而依外重。非唯 穢黷時宰。便為頓乖理制。幸屬明令公匡弼
社稷和爕陰陽。舟檝大乘柱石三寶。遐邇向 風白黑斯慶。貧道忝居僧例。頗曾採習毘 尼。累獲僧曹送事訪律。詳決尋佛具切誡。
國有憲章。絓僧家諍執。未審依何折斷。謹致 往牒佇奉還旨。庶成約法永用遵模。釋曇瑗 呈。
與瑗律師書 (并答)
釋慧津
[0305a26] 慧津和南竊聞尋師萬日以禮見知。而津伏 奉未淹。過蒙優接。昔鄒陽上書。乃可引為上 容。宋玉陳賦則賜以良田。且復康會來吳。
才堪師表。摩騰入漢。行合律儀者哉。故知道 寄人弘。德不孤立。儔今訪古並非其例。豈可 虛佩寵靈坐安隆渥。便是名踰分外譽超身
表。但法輪初啟。請業者如雲。非直四海同風 天下慕義。遂令負笈之徒排肩自遠。歸仁之 士繼踵來儀。華陰成市曾何足云。舉袂如帷。
豈得獨高前代。況乃闡禪定之初門。開智慧 之燈炬。信實傾河倒海宣說不窮。先進者陷 於金城。後生者摧其利齒。可號熏修戒善。能
令十地瓔珞守持身行。則使八正莊嚴允穆 聖凡叶和幽顯。加有懷鉛握錐之好。聚螢流 麥之勤。或剖蜯求珠。開河出寶。而慧津一
分無取。內外靡聞。學謝懸鍾言慚散粉。同 斯曲木空廁直蘭。類此蒹葭謬參玉樹。乃知 滄溟汪濊。不待豪滴之珠。華嶽穹崇。寧俟
遊塵之壤。譬茲秋鳳如彼春林。墜獨葉不預 百枝。落一毛何關六翮。正言身名仰委觸途 憑累。區區寸誠喻如皎日。不意三邊有務四
郊多壘。致使虧替講筵請益成廢及言悲鯁 寧可具披。所冀難靜障除更敦諮受。不任戀 結。行遣祇承。慧津和南。
瑗律師答
[0305b22] 信來枉告良用憮然。余學慚技癢人非准 的。中雖曾講授不異管內 [門@視] 天。豈足作範後 昆踵武前哲。蓋身疾弗瘳門人引去。一師盛
業廢而莫傳。五十之年忽焉將至。長夜永懷 惆悵何已。未有好事者日相請逼。遂以罷老 復成自勵。如法師數子本出名家。洛下奇才
當今利齒。必欲探覈論部任持律藏。方為美 器日見絕塵。復有海表奇僧聚中開士。皆學 無常師。不遠而至訪道質疑。足稱一時之樂。
不意胡兵犯蹕虜馬飲江。塔廟焚如義徒道 殣。即日京華故老倚席不談乃復爰訪幽痾。 令其訓導久廢無次。何以誨人。故乃荊棘生
乎口中。雌黃謬於舌杪矣。煎水求氷未足為 喻。佇能近顧方陳寸欵。瑗白。
隋煬帝於天台山顗禪師所受菩薩戒文
[0305c08] 弟子基承積善生長皇家。庭訓早趨貽教夙 漸。福履攸臻妙機頓悟。恥崎嶇於小徑。希 優遊於大乘。笑息止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
開士萬行戒善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 立宮室先必基趾。徒架虛空終不能成。孔 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
能仁奉為和上。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人 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 於無竭。善財亡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徒臆 說。深信佛語幸遵時導。
[0305c18] 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清澄。因靜發 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 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檝遠迎。每
慮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 雲霧即銷煩惱。以年月日。於揚州金誠設千 僧會。敬受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
智度歸宗奉極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 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云云。既受戒己。便 舉法名。詺帝為總持菩薩也。帝頂受已白曰。
大師禪慧內融導之以法澤。可奉名為智者。 斯同梁高舉約法師之徽號矣。
天台智者禪師與煬帝書
[0306a01] 文多不載備所撰續高僧傳。
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
終南太一山釋氏
[0306a04] 夫淨住之來。其流尚矣。祖述法王開化道達 之方。統引群生履信成濟之務也。是以正法 存沒畢乘信毀之功。神用昏明終藉惰勤之
力。竊開輪王興運肇於有劫之初。法主膺期 開於濁域之始。其故何耶。良有以也。諒由 淳薄結於夙心。故使機感隆於視聽。自教流
震土六百餘年。道俗崇仰其蹤可悉。至於知 機明略弘贊被時。垂清範於遺黎。導成規於 得信者。斯文在斯。可宗鏡矣。昔南齊司徒竟
陵王文宣公蕭子良者。崇仰釋宗深達至教。 注釋經論鈔略詞理。掩邪道而闢正津。弘 一乘而揚七眾。世稱筆海。時號智山。或通 夢於獨尊。 諡
天王之嘉稱。或冥授於經唄。傳 神度之英。規其德難詳輒從蓋闕。以齊永明 八年。感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樹立淨住 淨行法門。因其開衍。言淨住者。即布薩之翻
名。布薩天言。淨住人語。或云增進。亦稱長養 通道及俗俱稟修行。所謂淨身口意。如戒而 住。故曰淨住也。子者紹繼為義。以三歸七眾
制御情塵善根增長紹續佛種。故曰淨住子 也。言淨行法門者。以諸業淨所以化行於世。 了諸法門。故有性相差別。始於懷鉛終於絕
筆。凡經七旬兩帙都了。遂開筵廣第盛集英 髦。躬處元座談敘宗致。十眾雲合。若赴華陰 之墟。四部激揚。同謁靈山之會。咸曰。聞所未
聞。清心傾耳。故江表通德體道乘權。綜而習 之用開靈府。陳平隨統被及關河。傳度不虧 備于藏部。後進學寡識昧。前修曾不披尋。
任情抑斷號曰偽經。相從捐擲。斯徒眾矣。可 為悲夫。余以暇景試括檢之。文寔精華理存 信本矣。故知今所學教全是師心。心何可師
一至如此。是以智度論云。佛滅度後凡所製 述弘贊佛經者。並號阿毘達磨。即十二部經 之所攝也。聖教明訣理絕凡謀。但以初學或
昧未能瞻及。輒又隱括略成一卷。撮梗概之 貞明。摘扶疎之茂美。足以啟初心之跬步。標 後銳之前縱。又圖而贊之廣于寺壁。庶使愚
智齊曉識信牢強。萬載之道遐開。七眾之基 成立。敬而信者是稱淨行之人。宗而行之不 亡淨住之目。貽厥諸友知其意焉。
淨住子淨行法
南齊文宣公
皇覺辨德門第一
[0306b17] 九十六種道而佛道為最上勝者。非無其義。 夫立名所以表德。非德無以顯名。有名未必 具德。有德名非虛唱。是知名有真假。德有虛
實。豈可道俗混同竊名假實而不辨析者乎。 今覩殊教異軌分衢舛迹。未嘗不有其名而 闕其德。不無其稱而求其用。是知有名無德
者外道也。有德有名者佛道也。譬若濟海託 舟踐途寄足。故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 故。發行是道場。能辨事故。如是四弘六度
俱稱道場。藉如此之勝因。獲若斯之妙果。所 以解脫去其累般若窮其照。相好表其容法 身顯其德。語其至仁則三念齊想。言其自在
則無畏獨步。談其累功則十力為用。仰其妙 極則不共之法神通方便無量法門。洞達三 世了照萬有。卓然明顯英聖超群。故號如來
十號具足。既自覺於生死昏夜。又復起於未 覺悟者。斯可謂有其名德無不苞。具其美德 無不備。故知形端則影直。聲雅則響和。未
見貌醜鑒鏡有悅目之華。體矬照水發溢群 之觀。書云。不登山無以知天之高。不測水無 以知地之厚也。凡如斯之異學。皆漏於佛之
大道矣。故經云。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 有常樂我淨。世間者有名無義。出世者有名 有義。故六師結誓經。問佛名德。佛答云。
[0306c12] 最正覺自得。不染一切法。一切智無畏。自然 無師保。至獨無等倫。自獲於正道。如來天人 尊。一切智力具。
[0306c15] 今各既知至德有歸邪正異趣。善惡分逕凡 聖路隅。幸得信因果悟非常。順智流入正道。 諸賢並能悼川上之不追。悟交臂之潛往。病
生滅之無窮。慕我淨之恒樂。凡我咸已仰風 餐化割愛辭榮。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