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 Shenzhou San Bao Gan Tong Lu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0404a11] 夫三寶利見其來久矣。但以信毀相競。故有 感應之緣。自漢泊唐年餘六百。靈相肹嚮 群錄可尋。而神化無方待機而扣。光瑞出沒。
開信於一時。景像垂容。陳迹於萬代。或見於 既往。或顯於將來。昭彰於道俗。生信於迷悟。 故撮舉其要。三卷成部云。
[0404a17] 初明舍利表塔次列靈像垂降後引聖寺瑞經 神僧。
[0404a19] 初明舍利表塔。昔如來行乞。有童子戲於 路側。以沙土為米麪。逆請以土麪奉。佛因為 受之。命侍者以為土漿。塗佛住房。足遍南
面。記曰。此童子者。吾滅度後一百年。王閻浮 提空中地下四十里內。所有鬼神並皆臣屬。 開前八塔所獲舍利。於一日夜役諸鬼神造
八萬四千塔。廣如眾經。故不備載 (此土即洲之東境故塔現 不足以疑) 舍利西梵天言。此云骨身也 (恐濫凡夫之骨故依本名而別 之) 。
* 西晉會稽鄮塔緣一
* 東晉金陵長干塔緣 二
* 石趙青州東城塔緣三
* 姚秦河東蒲坂 塔緣四
* 周岐州岐山南塔緣五
* 周瓜州城 東古塔緣六
* 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緣七
* 周洛州故都西塔緣八
* 周涼州姑臧縣塔緣 九
* 周甘州刪丹縣塔緣十
* 周晉州霍山南 塔緣十一
* 齊伐州城東古塔緣十二
* 隋 益州福感寺塔緣十三
* 隋益州晉源縣塔緣 十四 (雒縣塔附)
* 隋鄭州起化寺塔緣十五
* 隋 懷州妙樂寺塔緣十六
* 隋并州淨明寺塔緣 十七
* 隋并州榆社縣塔緣十八
* 隋魏州臨 菑縣塔緣十九
* 雜明神州山川藏寶等緣 二十
[0404b12] 初西晉會稽鄮塔者。今在越州東三百七 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東南七十 里。南去吳村二十五里案前傳云。晉大康二
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何者。生在畋家弋獵 為業。得病死。蘇見一梵僧語何曰。汝罪重。應 入地獄。吾閔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
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 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既醒之後。改革前 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如言南行至會稽海
畔。山澤處處求覓。莫識基緒。達悲塞煩惋 投告無地。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即迂記 其處剡木為剎。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
地踊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 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 面開窓子四周天鈴。中懸銅磬每有鍾聲。
疑此磬也。繞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 僧雜類等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 像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聖迹。
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內。於八王日 [臼/丌] 巡邑里。見者莫不下拜念佛。其舍利者在木 塔底。其塔左側多有古迹。塔側諸暨縣。越舊
都之地。以句章對鄮剡等四縣為之。諸暨東 北一百七里。大部鄉有古越城。周迴三里。地 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為都。離宮別舘遺基尚
在。悉生豫章。多在門階之側。行伍相當森 竦可愛。風雨晦朔猶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 多懷肅敬。其迹繁矣。諸暨西北百里。新義鄉
有許公巖。地誌云。晉時高陽許詢字玄度。與 沙門支道林為友。每相從歷覽山水。至此乃 栖焉。晉辟度為司徒掾。徵不就。後詣建鄴。
見者傾都。劉恢為丹陽尹。有名當世。日數造 之。歎曰。今見許公。使我遂為輕薄。京尹於郡 立齊以處之。至于梁代此屋猶在。許掾既
反。劉尹甞至其齊曰。清風朗月何甞不恒 思玄度矣。句章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明鄉有 四明天台赤城瀑布等山。天下稱最。東北百
四十里。有沙塘道。廣數丈入海百餘里。地記 云。是秦皇追安期先生於蓬萊。至深而息。故 此塘道至今宛然。鄮縣古城在句章東三百
餘里。昔閩越所都。其靈塔即縣界孝義鄉也。 地誌云。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 宋會稽內史孟顗修理之。山有石坎。方可三
尺。水味清淳冬溫夏冷。輿地誌云。阿育王 釋迦弟子。能役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 寶塔八萬四千。皆從地出。案晉沙門竺慧遠
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彭城。今秣陵長 干。又是其一。則有三矣。今以經驗億家一 塔。計此東夏理多不疑。且見揚越即有二
塔。廣袤九域故有之焉。會稽記云。東晉丞 相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彩不凡。言從 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遊鄮縣下真舍利起
塔鎮之。育王與諸真人捧塔飛行虛空入海。 諸弟子攀引。一時俱墮化為烏石。石猶人形。 其塔在鐵圍山也。太守 禇 府君云。海行者述。
島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褚令鑿 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狀。東海不遠。島 上是徐偃王避地之處。宮郭古基宛然。昔周
穆西巡。登崑崙山。偃王乃有統焉。穆王聞之 馳還。日行萬里。偃王避之於此。晉孫恩作 逆。寄仙妖以惑眾。築城自衛。其處猶存。梁
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圖。堂殿房廊 周環備滿。號阿育王寺。四面山繞林竹葱翠。 花卉間發走飛相娛。實閑放者之佳地。有碑
頌之。著作郎顧胤祖文。寺東南三十五里。山 上有佛右足跡。寺東北二里。山頭有佛左足 跡。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聖
井。其實深池鰻魚。俗號為魚菩薩也。人至井 所禮拜。魚隨聲出來。賊過偽禮。魚出。賊便 以刀斫之。因斷魚尾。自爾潛隱魚不時出。有
至心邀請禮拜者。但噴水而已。初有一僧聞 塔來禮。處所荒涼恃食為難。有一老姥患脚。 來為造食便去如是怪之。去後私尋乃入池
內據量。即魚所化也。其塔靈異往往不一。大 略為瑞多現。聖僧遶塔行道每夕然燈。於光 影中現形在壁旋轉而行。且列數條多則詞 費。
[0405b01] 貞觀十九年。敏法師者。禹穴道勝歷覽聖迹。 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一月敷講經論。士 俗咸會。夜中有人見梵僧百餘遶塔行道。以
事告眾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 今四大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於夜中 每見梵僧行道誦經讚頌等相。
[0405b07] 永徽元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禮誦。沙門 智悅獨與太玄連床而寢。半夜聞誦金剛般 若。了了分明。二人靜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
然契其相若真尋視無形。明知神授矣。
[0405b11] 二東晉金陵長干塔者。今在潤州江寧縣故 揚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廢長干寺內。 昔西晉末統江南。是稱吳國。於長干舊里有
古塔地。即育王所搆也。依於邑里既崩子亮 立。孫琳執政。五鳳中毀除佛寺。此塔同湮 而舍利潛地。吳平之後。諸僧頗依故處而居
起塔三層。既不得舊塔之基。事迹無沒莫之 或識。至。
[0405b19] 東晉咸安二年。簡文立塔三層。孝武上金相 輪露盤。冥祥記云。簡文有意興搆。未遂而崩。 即三層之塔。疑是先立至孝武太元末。有并
州西河沙門劉慧達本名屑荷。見於僧傳。 來尋古塔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獨見長 干有異氣。便往禮拜而居焉。時於昏夕每有
光明。迂記其處掘之入地丈許。得三石碑長 六尺。中央一碑鑿開方孔。內有鐵銀金三函 相重。於金函內有三舍利。光明映徹。及爪
甲一枚。又有一髮。申可數尺。旋則成螺光 彩照曜。咸以為育王之所藏也。即從就塔 北。更築一塔。孝武加為三層。故寺有兩塔。西
邊是育王古塔也。丹陽尹王雅奉五斗米。道 常謂宜黜佛法除毀塔寺。其日下詔。令會稽 王道子將雅觀焉。時沙門正行舍利至雅撥
翻其鉢而舍利附于器內。終不墜落。王更貯 清水燔香。呪曰。王丹陽酷不信法。世尊威 靈願有以津示。應聲光明煥然騰發。雅自此
後雖未能精至。終身不復誣訾佛法。梁大同 中。月犯五車老人星見。改造長干寺阿育王 塔出舍利髮爪。天子幸寺設大無礙法會。下
詔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萬物不得齊其蠢 生。二儀不得恒其覆載。故勞逸異年懽慘殊 日。去歲失稔斗粟貴騰。民在困窮運臻斯濫。
原情察理或有可矜。下車問罪聞諸往誥。責 歸元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路。 書不云乎與其有殺不辜寧失不經。易曰。隨
時之義大矣哉。今真形舍利復見於世。逢希 有之事。起難遭之想。今出阿育王寺設無礙 會。耆年童齒莫不欣悅。如積飢得食。如久別
見親。幽顯歸心遠近顒仰。士女霞覆布冠蓋 雲集。同時布德允叶人靈。凡天下罪無輕重。 皆赦除之。今潤州江寧故地但有甎基三層
并剎佛殿。餘則榛木荒叢。非人所涉示。是 古基而已。頻有大蟲。發塔基者多自死。而草 深人希惟有惡獸。於中產育。或銜鹿而血污
塔者。尋被打撲號呌驚人。今去永安坊張侯 橋七八里。余本住京師曲池。日嚴寺。寺即 隋煬所造。昔在晉蕃作鎮淮海。京寺有塔
未安舍利。乃發長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於 日嚴塔下。施銘於上。于時江南大德五十餘 人咸言。京師塔下舍利非育王者。育王者乃
長干本寺而不測其是非也。至武德七年日 嚴寺廢。僧徒散配房宇官收。惟舍利塔無人 守護。守墌屬官事須移徙。余師徒十人配住
崇義。乃發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 如黍米。并瓜一枚。少有黃色。并白髮數十 餘。有雜寶瑠璃古器等。總以大銅函盛之。檢
無螺髮。又疑爪黃而小如人者。尋佛倍人爪 赤銅色。今則不爾。乃將至崇義寺佛堂西南 塔下。依舊以大石函盛之。本銘覆上埋于地
府。余問隋初南僧。咸曰。爪髮梁武帝者。
[0406a13] 舍利則有疑焉。埋之本銘置于其上。據事以 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然江南古塔猶 有神異。崇義所流。蓋蔑如也。故兩述之矣。
但年歲綿遠後人莫測。略編斯紀以顯厥緣 云。
[0406a18] 三青州古城寺塔者。代歷周秦莫知其地。石 趙時佛圖澄者在鄴。勒虎敬重廣置寺塔而 少露盤。方欲作之。澄曰。臨菑城中有阿余
王寺。猶有佛像露盤在深林巨樹下。上有伏 石。可尋而取也。虎使求之。依言指授。入地二 十丈獲之。至鄴阿余阿育聲之轉耳。須訪
故地處所。故慧達在冥中告云。雒陽臨菑建 鄴鄮縣成都五處並育王塔。禮者不入地 獄。故知此塔不虛名也。
[0406a27] 四河東蒲坂古塔者。後奏姚略叔父為晉王。 鎮於河東。古老傳云。蒲坂古塔即阿育王所 立也。疑之屢有光現。依掘得佛骨於石函銀
匣中。照耀殊常送以上略。略乃親迎覩於 灞 上。今蒲州東坂有救苦寺僧住立大像極宏 冠。而古塔不樹云。
[0406b04] 五扶風岐山南古塔者。在平原上南下北高。 東去武亭川十里。西去岐山縣二十里。南去 渭水三十里。北去岐山二十里。一名馬額。山
同岐山。斯並在大山之北。南有小山東西而 列中間大谷。南與北別。故號岐山。岐即分 也。西北二十餘里有鳳泉。泉在岐山之陽極
高顯。即周文時。鸑鷟鳴於岐山。斯地是也。飲 此泉水故號鳳泉。又南飛至終南之陰。故渭 南山下亦有鳳泉。又西南飛越山至于河池。
今所謂鳳州古河池郡是也。不可窮鳳之始 末。且論置塔之根原。故隋高美其地泉。仍 就置塔。俯臨目極誠為虛逈。寺名久廢。僧徒
化往。人物全希塔將頹壞。余往觀焉。榛叢 彌滿。雖無黍離之實。深切黍離之悲。今平原 上塔。俗諺為阿育王寺。鄉曰柳泉。取其北
山之舊號耳。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 百。及周滅法廂宇外級唯有兩堂獨存。隋朝 置之名成實寺。大業五年僧不滿五十人者
廢之。此寺從廢。入京師寶昌寺。其塔故地仍 為寺莊。唐運伊始義寧二年。寶昌寺僧普賢。 慨寺被廢沒諸草莽。具狀上請。于時特蒙
大丞相見識昔曾經往。覽表欣然仍述本由。 可名法門寺。自爾至今武德二年。薛舉稱兵 將事南。及大宗率師薄伐。初度八十僧。未
有住寺。寶昌寺僧惠業掃洒鳳泉以僧未配。 遂奏請住法門。蒙勅依奏。便總住焉。年歲既 久殂落略盡。寺在孤城之中。問其本起。乃云。
大業末年四方賊起。諸鄉在平原之上。無以 自安。乃共築此城以防外寇。唐初雜住未得 出居。延火焚之一切都盡。二堂餘燼燋黑尚
存。貞觀五年。岐州刺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 禮拜。但見古基曾無上覆奏。
[0406c07] 勅望雲宮殿以蓋塔基。下
[0406c08] 詔許之。因搆塔上尊嚴相顯。古老傳云。此塔 一閉經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聞之。以貞 觀年中請開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因聚眾不
敢開塔。有勅並許。遂依開發深一丈餘獲二 古碑。並周魏之所樹也。文不足觀。故不載錄。 光相照燭同諸舍利。既出舍利通現道俗。無
數千人一時同觀。有一盲人積年目冥急努 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崩騰同赴。屯聚 塔所日有數千。舍利高出眾人同見。於方骨
上見者不同。或見如玉白光映徹。或見綠色。 或不見者問眾人曰。舍利何在。時有一人。以 不見故感激懊惱。搥胸而哭。眾人愍之。吊
問曰。汝是宿作努力懺悔。何用搥胸。此人見 他燒指行供養者。即以麻纏母指燒之。遶塔 而走。火盛心急來舍利所。欻然得見。歡喜
踊躍跳躑不覺指痛。火滅心歇還復不見。顯 慶四年九月。內山僧智琮弘靜見追入內。語 及育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上曰。豈非
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八萬四千 之一塔矣。琮曰。未詳虛實。古老傳云。名育王 寺言不應虛。又傳云。三十年一度出。前貞觀
初已曾出現。大有感應。今期已滿。請更出 之。上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 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即給錢五千絹
五十疋。以充供養。琮與給使王長信等十月 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 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有光現。至十日三更。
乃臂上安炭就而燒香。懍厲專注曾無異想。 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 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足各各放光。赤白綠
色纏繞而上。至於衡桶合成帳蓋。琮大喜踊 將欲召僧。乃覩塔內畟塞僧徒合掌而立。謂 是同寺須臾既久。光蓋漸歇冉冉而下。去地
三尺不見群僧。方知聖隱。即召來使同覩瑞 相。既至像所餘光薄地流輝布滿赫奕潤滂。 百千種光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
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 獲七枚。總置盤水。一枚獨轉遶餘舍利。各 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
勅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疋。令造朕等 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 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開福慧。僧以舊財多
雜朽故。遂總換以柏編石為基。莊嚴輪奐製 置殊麗。又下勅僧智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