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 Xie Lun 破邪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破邪論卷下唐濟法寺沙門釋法琳撰
[0483a19] ◎答秦仲已下三十五世六百餘年者。對曰。 史記云。自殷已前。諸侯不可得而譜。為多失 次等年代難知。故尚書但以甲子為次第而
無年月者。良以史闕不記也。邪見。乃云於 秦仲迄于二世有六百餘年者。一往似長。出 何的證。按春秋已前。秦本未有。春秋已來。 始有秦伯。當春秋時。秦雖漸
覇 。但是周之小 邑。孝王之世。令非子放馬於汧渭之間。不 承天命未有正朔。曾孫秦仲宣王之世。始受 車馬為侍御之臣。仲孫襄公以送。平王東遷
進爵為伯。文公已下始見史記。自茲訖滅不 過二百餘年。史記竹書及陶公年紀等皆云 秦無曆數。周世陪臣。故隱居列之在諸侯之
下。何因得有年紀。續至胡亥。史記但厲公 列之。一百一年終乎二世。縱有年代皆附春 秋。自無別記。 赧 王之末。秦昭襄王。因周微弱
始滅周國。僭號稱王。諸史相承。秦唯五世四 十九年。齊祕書楊玢史目云。秦自始封至 滅。凡三十五世六百餘年者。蓋取始封秦號 經六百餘年非 覇
統中國經多年也。邪見。乃 延秦短祚冐上長年。一何虛妄哉 答帝王 無佛年長有佛祚短自庖犧已下爰至漢高 二十九代君明臣忠者。對曰。何故庖犧獨
治不及子孫。堯舜二君位居五帝。堯則翼善 傳聖。舜則仁盛聖明。如尚書二典論。其化 民治道功業最高。民無能名則天之明君也。
堯又廢兄自立。其子丹朱不肖。舜則父頑母 嚚。並止一身不能及嗣。爾時無佛。何不世世 相傳。遽早磨滅。隱居年紀云。夏禹治五年。
羿篡十五年。浞篡十二年。睪十一年。夏 癸五十二年。又對曰。書云。舜禹之有天 下。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大禹
謨云。禹能卑宮菲食。皂帳綈衣而盡力於 溝洫。為民治水。於民有功。若皇天輔德。何為 天祚不永。止治九年。勘年紀云。夏后相及
少康之世。其臣有窮羿寒浞及風夷淮夷黃 夷斟尋等國。並相次作亂。凡二十六年。篡 夏自立。當時無佛。篡逆由誰 殷湯治 (十三年) 外丁治 (三年)
仲壬治 (四年) 太甲治 (十年) 沃丁治 (十三年) 太 戊治 (十年) 外壬治 (三年) 沃甲治 (四年) 盤庚治 (九年)
小辛治 (七年) 武乙治 (四年) 祖庚治 (七年) 祖乙治 (十年) 又對曰。湯仁不 殺。開三面之網。放夏桀於鳴條。甚有仁德。爾
時無佛。何以天曆不長。外丁外壬其年轉 促。尚書云。湯行九伐。太甲五征。伊尹立湯次 子勝又立。勝弟仲壬又放太甲于桐宮。汲
塜書云。尹自篡立。後太甲潛出親殺伊尹而 用其子。既稱忠樸之世。爾時無佛。何為亹起 蕭牆君臣無道。周武王治 (十一年) 懿王治 (三年絕嗣) 僖
王治 (五年絕嗣) 傾王治 (六年) 匡王治 (六年) 元王治 (八年) 烈王 治 (七年) 靜王治 (六年) 貞王治 (八年)
悼王治 (一百一日) 哀王治 (三月) 思王治 (五月) 。
[0483c12] 對曰。武王伐紂師渡孟津。白魚入舟應天嘉 命。 諡 法曰。剋定禍亂曰武。民賴來穌軾閭 封墓。休牛放馬治致太平。汝言無佛年長。
何因祚短治十一年。懿王僖王更復絕嗣 一答佛未出前世無篡逆者 對曰。何故周烈 王弟顯王篡位四十八年。悼王立一百一日。
為庶弟子朝所害。敬王弟哀王治三月。弟 思王外殺之思王治五月。小弟考王隗復 殺之三王共治一年。此出楊玢史目陶公 年紀秦五世六君四十九年 昭王五年
(滅周後始 稱王在位五載) 孝文王式 (一年) 襄王楚 (三年) 始皇政 (三十七年) 胡 亥 (三年) 殤帝子嬰 (四十六日)
又對曰。顯王五年秦穆 公始 覇 。三十四年秦權周政。竹書云。自仲 之前本無年。世世紀。陶公並云。秦是篡君 不依德政。次第不在五運之限。縱年長遠終
非帝王。以短為長指虛為實。有何意見。秦 時北築備胡偽殺扶蘇矯立二世。陳勝蟻 聚作亂關東 漢時凶奴入塞。烽火照甘泉 宮。南越不賓。乃習水戰。
[0484a06] 漢高祖在位 (十二年) 惠帝 (七年) 文帝高祖第四子 (非嫡) 武 帝本膠東王景帝第六子 (非嫡) 孝景帝時吳楚等
七國皆反。昭帝崩立兄子昌邑王即位二十 七日。凡有一千一百二十七罪。霍光廢之。 後立宣帝。此時無佛。何為乃爾。
[0484a11] 後漢凡十二帝。一百九十五年。
[0484a12] 光武 (三十三年) 孝明 (十八年) 章帝 (十三年) 和帝 (十七年) 安帝 (十九年) 順帝 (十九年)
桓帝 (二十一年) 靈帝 (三十一年) 獻帝 (三十年) 隱居云 自魏黃初元年。至蕭齊之末。凡二百八十 歲。
[0484a16] 拓跋元魏十七君。合一百七十九年。爾時佛 來何故年久對曰。後漢書云。光武撥亂反正。 明帝致治昇平。民無百里之憂。吏無出門之
役。麒麟入囿神鳳栖桐。赤雀文龜蒼烏白鹿。 嘉瑞備臻兆民胥悅。垂沕滑磅 [石*蕩] 之恩。布通 天漏泉之澤。八方飲化萬國欽風。論衡等
書並云。後漢徵祥不慚周夏。汝言有佛祚短。 何故年。長奕云西域胡旦末國兵三百二十 人。小苑國兵二百人。戎盧國兵三百人。渠
勒國兵三百人。依耐國兵三百五十人。郁立 師國兵三百三十一人。單相國兵三十五人。 孤湖國兵四十五人。凡八國胡兵。合有一千
八百九十一人。皆得紹其王業據其土地。自 相征伐屠戮人國。況今大唐僧尼二十萬眾。 共結胡法足得人心。寧可不備預之哉 對
曰。檢漢書西域傳云。旦末小苑等八國。並 是葱嶺已東。漢域胡國計去長安不過萬里。 本非天竺佛生之地。又無僧尼在中謀叛。縱
彼造惡何關此僧。但奕狂鬼入心外興邪說。 虛引往事假謗今賢。達者知其浪言。愚人必 生異見。惑亂朝野深可痛哉 一答佛來漢
地有損無益入家破家入國破國。漢明之世 佛法始來者 大唐聖朝正信君子。論曰。諸 佛大人出俗高士遊涅槃之妙苑。住般若之
真空。不可以言像求。不可以情慮揆。形同法 性壽等太虛。但應物現身如水中月。所以瞿 師見三尺之貌。羅漢覩丈六之容。大滿虛空
小入絲髮。隨緣應質化無常儀。尋釋迦之肇。 基依漢東都郊祀晉魏等書及王儉史錄費 長房三寶錄考校普曜本行等經。並云。佛是
周時第十五主莊王他九年癸巳之歲四月 八日。乘栴檀樓閣現白象形。從兜率下降中 天竺國迦毘羅城剎利。王種淨飯大王第一夫
人摩耶之胎。至十年甲午歲四月八日夜鬼 宿合時。於嵐毘園波羅樹下。從摩耶夫人右 脇而生。放大光明照三千世界。瑞應經云。沸
星下現時太子生本行經又云。虛空無雲 自然而雨。左傳云。星殞如雨。杜氏注解。蓋時 無雲。然與佛經符合。通儒以為佛生時也。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處世說法。利 益天人度脫群品。至周匡王四年壬子二月 十五日後夜。於拘尸城入般涅槃。自滅度已
來。至今大唐武德五年壬午之歲。計得一千 二百二十一歲。滅後一百一十六年。東天竺 國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萬
四千寶塔。遍閻浮提。我此漢地九州之內。並 有寶塔。建塔之時。當此周敬王二十六年丁 未歲也。塔興周世。經十二王。至秦始皇三
十四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隱亡。佛 家經傳靡知所在。如釋道安朱士行等經錄 目云。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釋利房等一
十八賢者。齎持佛經來化始皇。始皇弗從。遂 囚禁房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 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問曰。雖有此說年紀莫
知。以何為證。請陳其決也。答曰。前漢成帝 時。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傳云。向博觀史 籍備覽經書。每自稱曰。余遍尋典策。往往見
有佛經。及著列仙傳云。吾搜檢藏書緬尋太 史創撰列仙圖。自黃帝已下六代迄到于今。 得仙道者七百餘人。向檢虛實。定得一百四
十六人又云。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推劉 向言藏書者。蓋始皇時人間藏書也。或云。 夫子宅內所藏之書。據此而論。豈非秦漢已
前早有佛法流行震旦也。尋道安所載。一 十二賢者。亦在七十之數。今列仙傳見有七 十二人。案文殊師利般泥洹經云。佛滅度後。
四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為五百仙人宣 說十二部經訖。還歸本土。入于涅槃。恒星之 瑞即其時也。檢地理志西域傳云。雪山者。即
葱嶺也。其下三十六國先來奉漢。以葱嶺多 雪。故號雪山。文殊往化仙人。即其處也。詳而 驗之。劉向所論。可為驗矣。雖遭秦世焚除。
漢興復出。所以荊楊吳蜀扶風洛陽。有寶塔 處。皆發神瑞具在眾書非徒臆說。檢成帝鴻 嘉三年歲在癸卯劉向撰列仙傳明矣。故知周
世佛法久來。生盲人云。有佛祚短良可悼 矣。依經律云。釋迦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 萬年。五千年已還四眾學者得三達智證四
道果。末法已去猶披袈裟。勘周書異記云。穆 王聞西方有佛。遂乘驊騾八駿之馬。西行求 佛。因以禳之。據此而推。同齊時上統法師答
高麗使云。佛是西周第五主昭王二十四年 甲寅歲生。至今武德五年。得一千五百七十 七年也。信穆王之世。法已東行。劉向之言。
益為明矣。又漢武鑿昆明池得黑灰。問東 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域胡人。後外國 沙門竺法蘭來。因以事問。蘭云。是劫燒之餘
灰也。方朔既博識通人生知俊異。無問不 酬。無言不答。豈容不達逆記胡人。蓋是方朔 久知佛法興行勝人必降。故有斯對也。佛
既去世。阿難總持。一言不失。迦葉結集。羅漢 千人咸書皮紙。并題木葉。致令五百中國各 共奉持。十六大王同時起塔。逮于漢世東流
二京所經帝王十有六代。翻胡梵本為漢正 言。相承至今垂六百祀。是以佛日再曜。起自 永平之初。經像重興。發于開皇之始。魏人朱
士行沙門衛道安等。並為紀錄。總其華戎 道俗。合有一百八十二人。所譯經律戒論大 小乘三藏雜記等。凡二千一百七十一部。總
有六千四百四十六卷。莫不垂甘露於八魔 之境。流慧日於三有之中。汲引將來永傳勝 業。教人捨惡行善佛法最先。益國利人無能
及者。汝言破家破誰家破國破何國。邪見竪 子無角畜生。夙結豺心久懷蠆毒。無絲髮之 善。負山岳之辜。長惡不悛老而彌篤。乃以
生盲之慮忖度聖尊。何異尺鷃之笑大鵬。井 蛙不信滄海。可謂闡提逆種地獄罪人。傷而 憫之。故為論也。尋夫七十二君三皇五帝孔
丘李老漢地聖賢。莫不葬骨三泉橫屍九壤。 未有如佛舍利現瑞放光。火燒不然砧槌不 碎。於今見在立試可明矣。且據此一條足
知佛法之神德也。震旦諸聖孰與為儔。乃欲 毀而滅之事難容忍。傷風敗俗虧損福田。誑 惑生民點污朝廷。實可嘆也。
[0485b14] 沙門安世高譯 (一百七十六部) 沙門鳩摩羅什譯 (九十八部) 沙門衛道安譯 (二十四部) 沙門嚴佛調譯 (七部)
沙門寶 唱譯 (眾經目錄四卷譯一千四百三十三部) 吳人支謙譯 (一百二十九部) 晉人 聶承遠譯 (三部) 晉人聶道真譯 (五十四部)
宋人謝靈運譯 (三十六卷涅槃) 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 (三十五部) 元魏期 城郡守楊衒之譯 (一部) 元魏李廓撰眾經目錄 (四百七十部)
魏人萬天懿譯 (一部)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譯 (一十七部) 齊常侍庾頡譯 (一部) 梁人木道賢譯 (一部) 梁武帝注 (大品經五十卷)
梁人袁曇允撰 (論抄一部) 梁簡文 帝撰 (法集記一部二百卷) 梁記室虞孝敬內要 (一部) 隋人洋 川郡守曇法智譯 (一部)
右古來翻經人。
[0485b25] 宋臨川康王義慶撰 (宣驗紀一部又撰幽明錄一部) 太原王琰 撰 (冥祥記一部) 瑯瑘王巾撰 (僧史) 齊竟陵文宣王造
(三寶記傳 一部) 齊著作斐子野撰 (高僧傳) 淮南劉俊撰 (益部寺記) 晉 中書令郄景興撰 (東山僧傳) 中書令陸明霞撰 (沙門傳)
治中形孝秀撰 (廬山僧傳) 太原王延秀撰 (感應傳) 吳興 朱君台撰 (徵應傳) 晉中書侍郎干寶撰 (搜神錄) 彭澤令 陶元亮撰
(搜神錄) 道士陶隱居作 (發菩提心禮佛文) 道士陸 修靜作 (對沙門記) 宋光祿顏延之作 (庭詰文) 齊隱士周 顒撰 (三宗二諦論)
周儀同甄鸞撰 (笑道論一部) 隋成都費長 房撰 (三寶錄) 右古來博通君子識量王公尊敬三 寶撰沙門記傳者。對曰。此等先賢並皆翻譯
佛經為目錄記傳悉學窮稽右精諳內外。 信道俗之白眉。為群英之稱首。咸遵敬三寶 研味一乘。棄世辭榮欽承勝軌邪見朋黨一 口不論一人不說太劇苦剋誹毀酷毒穢言自
保螢輝欲張蚊翼。何殊朝菌之知晦朔。蟪蛄 之暗春秋信其管窺輕忽大道。足令洗耳。安 可信乎。請付朝官博通君子。檢內外典籍。
明邪見人謬妄之罪。若言佛法來漢無益世 者。
[0485c18] 對曰。案孔子周靈王時生。敬王時卒。計其在 世七十餘年。既是聖人。必能匡弼時主。何以 十四年中行七十國。至宋伐樹。相衛削跡。
陳蔡絕糧。避桓魋之殺。慚喪狗之呼。雖應 聘諸侯莫之能用。當春秋之世。文武道墜。 君暗臣姦禮崩樂壞爾時無佛。何為逆亂滋
甚。篡弑由生。孔子乃婉娩順時逡巡避患 難保妻子。終壽百年亦無取矣。或發匏瓜之 言。或興逝川之歎。然復遜辭於季氏。傷鳳鳥
不至河不出圖。及西狩獲麟。遂反袂拭面。稱 吾道窮。雖門徒三千刪詩定禮。亦疾沒世而 名不稱。吾何以見於後世矣。遭盜跖之辱。
被丈人之譏。校此而論足可知也。若以無 利於世。孔老二聖其亦病諸。何為訥其木石 而不陳彈也 一答寺多僧眾妖 孽 必作。如
後趙沙門張光。後燕沙門法長。南涼道密。 魏孝文時法秀。太和時惠仰等。並皆反亂 者。
[0486a11] 對曰。檢崔鴻十六國春秋。並無此色人。出何 史籍。苟生誣抂誑惑君王。請勘國史知其妄 奏。案前後漢書。即有昆陽常山青泥綠林黑
山白馬黃巾赤眉等數十群賊。並是俗人。不 關釋子。如何不論。後漢書云。沛人道士張魯 母有姿色。兼挾鬼道。住來劉焉之家。焉後為
益州刺史。任魯為督義司馬。魯共別部司馬 張修將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谷殺 漢使者。魯既得漢中。又殺張修而并其眾。于
時假託神言。黃衣當王。魯因與張角等相應 合集部眾。並戴黃巾披道士之服。數十萬人。 賊害天下。自據漢中。垂三十載。後為曹公所
破。黃衣始滅。爾時無一沙門。獨饒道士。何默 不論。然漢魏名僧德行者眾。益國甚多。何以 不說。但能揚惡專論人短。豈是君子乎。
[0486a26] 魏必曰。張魯。字公旗。祖父陵。客蜀學道在 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 米五斗。世號米賊。陵死子衡傳業。衡死魯復
傳之。陵為天師。衡為嗣師。魯為係師。自號三 師也。素與劉焉善。焉死子璋立。以魯不順。殺 魯母及室家。魯遂據漢中。以鬼道化民。符
書章禁為本。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受道用金 帛之物。號為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治 頭。有病者令首過大都與張角相似。
[0486b06] 後漢皇甫嵩傳云。鉅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 奉事黃老行張陵之術。用符水呪說以治病。 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行教化。轉相誑惑
十餘年間。眾數十萬。自青除幽冀荊楊兗豫 八州之民。莫不必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 將軍之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千人。訛言。
蒼天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 土書京邑寺門。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三月 五日。內外俱起皆著道士黃巾黃褐。或殺人
祠天。于時賊徒數十萬眾。初起頴川作亂天 下。並為皇甫嵩討滅。南鄭反漢而蜀亡 (事在魏書) 。 孫恩習仙而敗晉 (事在晉書) 。道育醮祭因而禍宋
(事在 宋書) 。于吉行禁殆以危吳 (事在吳書) 。公旗學仙而誅家 (事在華陽國志) 。陳瑞習道而滅族 (事在晉陽秋) 。魏華叛夫 (事在
靈寶經序) 。張陵棄婦 (事在陵傳) 。子登背父衛叔去兄 (出神仙傳) 。右 上古來道士為逆亂者。
[0486b22] 對曰。自陵三世專行鬼道。符書章醮出自道 家。禁厭妖 孽 妄談吉凶。姦由茲起。然吳魏 已下。晉宋已來。道俗為妖數亦不少。何以獨
引眾僧。不論儒道二教。至如大業末年王世 充李密竇建德劉武周梁師都盧明月李 軌朱粲唐弼薛舉等。亦是俗人。曾無釋氏。何
為不道。事偏理曲黨惡嫉賢。為臣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