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 Zheng Lun 辯正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辯正論卷第二唐沙門釋法琳撰
三教治道篇第二 (下)
[0497a19] 公子問曰。竊覽道門齋法。略有二等。一者極 道。二者濟度。極道者。洞神經云。心齋坐忘至 極道矣。濟度者。依經有三錄七品。三錄者。一
曰金錄。上消天災保鎮帝王。正理分度大平 天下。二曰玉錄。救度兆民改惡從善。悔過謝 罪求恩請福。三曰黃錄。拔度九玄七祖。超出
五苦八難。救幽夜求歎之魂。濟地獄長悲之 罪。七品者。一者洞神齋。求仙保國之法。二者 自然齋。學真修身之道。三者上清齋。入聖昇
虛之妙。四者指教齋。救疾攘災之急。五者 塗炭齋。悔過請命之要。六者明真齋。拔幽夜 之識。七者三元齋。謝三官之罪。此等諸齋或
一日一夜。三日三夜。七日七夜。具如儀典。其 外又六齋十直甲子庚申本命等齋。通用自 然齋法。坐忘一道。獨超生死之源。濟度十齋。
同離哀憂之本。始末研尋其功甚大。其間威 儀軌式堂宇壇場。法象玄虛備諸楷則。衣冠 容止濟濟鏘鏘。朝揖敬拜儼然齋肅。旋行唱
讚真氣自然。燒香花華神儀欝在。身心俱致 感應必臻。賓主同諧自符景福。明真儀云。安 一長燈。上安九火置中央。以照九幽長夜之
府。正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 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夜 中安一長燈令高九尺。於一燈上燃九燈火。
上照九玄。其佛家娑羅藥師度星方廣等齋。 威儀軌則本無法象。世人並見何所表明。
[0497b18] 通人謂曰。余結髮從師早經庠塾。備觀百氏 躬習三玄。爰自開闢迄于漢魏。不聞王者奉 道為國家建三錄之齋。攘天災行七品之法。
若言其法早行世者。昔洪水滔天四民昏墊。 炎威鑠石六合洞然。當爾之時。豈所不以道 齋往救。眼看狼狽若是者乎。若救而得者。其
文昌釋羑武發疾瘳。復應是齋力所致乎。如 其救不得者。豈復不是道齋虛妄乎。余嘗歷 觀道經備詳其要。見玄中經云。道士受戒及
符錄。皆置五嶽位設酒脯再拜。又案三張 之法。春秋二分祭竈祠社。冬夏兩至同俗祠 祀先亡。及受治錄兵符社契。皆言將軍吏兵
之事。又見上元金錄簡文威儀自然經云。上 元總真。中元總仙。下元總神。常清朝向本命 迴心。禮三十三天者。搖頭以兩手指天。鳳
翔各九迴。手摩額案兩肩後拭兩目案鼻兩 邊上下兩孔。各七過受錄。用上金五兩素絲 五兩食米五升薪五束。或用金人金鐶金 龍金魚銀人銀鐶銀筒銀榼等。莫不廣陳金
玉多費繒綵。但肆貪求之術。未聞出要之方。 何者竊尋道士陸修靜妄加穿鑿制此齋儀。 意欲王者遵奉其法。屬梁武啟運。道化不行。
何以知之。案梁武先世事道。潛龍之日親奉 老子。至天監三年既得自在。四月八日出勅 捨道。修靜不勝憤恨。於是遂與門徒及邊境
亡命。叛入高齊。又傾金玉贈諸貴遊。託以襟 期冀興道法。文宣帝令曇顯法師挫其鋒銳。 修靜神氣頓盡結舌不言。其徒爾日並皆捨
邪歸正。求哀出家。未發心者勅令染剃。具 如別傳所載。時有偏執儒生。厥姓劉氏。自 稱漢末黃巾之裔。近承修靜左道之餘聞通
人出修靜叛梁所由敘入齊被戮之狀。乃勃 然作色攘臂而起勵聲言曰。夫子大人言何 容易可不聞乎。造次於是則顛沛於是。尋三
錄七品並出靈寶自然洞神等教。獨超生死 之源。同離憂苦之本。傳之在昔行者登仙。 是以入道之士。冠冕服章佩符帶印。操持簡
錄接奉仙庭。扇古道而佐明時。修無為而崇 上德。進則動飈輪而登金闕。轉飛蓋而遊玉 京。退則開小善而救三塗。運大慈而濟六 道。此其狀也。
[0498a01] 通人謂曰。夫言尚浮華。語非實錄。猶牝雞 靡司晨之用。陶犬無守夜之功。何者檢諸古 史逖聽先儒。不聞靈寶之名。未記天尊之說。
討其根起。皆是張陵偽經之所傳也。其末 學道士管見儒流不測所之奉以為實。亦未 詳道士之號從何而來。若能聞已勤行。當為
子說。通人之言未止。儒生懅而應曰。余聞 珠育於水銅生於石。取者委之傳者迷之。若 不委而傳。竊為夫子不取也。三閭有言曰。道
可受而不可傳。其斯謂矣。今對夫子略敘大 宗。案道教眾經。並云。初應一氣號曰大羅。 在三清之表。置玄都玉京玉城金闕。天尊治
在其中。寶玄經云。自然應化有十種號。一號 自然。二號無極。三號大道。四號至真。五號太 上。六號老君。七號高皇。八號天尊。九號玉
帝。十號陛下。統領一切立君臣之道。正一經 云。上化三清以置仙真。聖王三公九卿二十七 大夫八十一。元士一百二十。曹局千二百。仙
官各治宮府。天曹普領星辰日月。分文垂象。 令下界天子則而像之。故云。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先代聖君皆法此為
治。又從一氣化生三氣。以應三君 (言三君者。從三氣生道 者氣也) 靈寶九天生神章云有天寶君。是大洞 神。靈寶君。是洞玄神。神寶君。是洞真神。天
寶丈人則天寶君之祖。氣丈人是混洞太元 高上玉皇之氣。九萬九千九十九億萬氣後。 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出書。時號高上。太
有玉清宮。靈寶丈人即靈寶君之祖。氣丈人 是赤混太元無上玉靈之氣。九萬九千九百 九十萬氣後。至龍漢開圖化生。靈寶君經一
劫至赤明元年。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 玉京七寶紫微宮。神寶丈人即神寶君之祖。 氣丈人是冥寂玄通無上玉靈之氣。九萬九
千九百九十萬氣後。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寶 君經二劫至上皇元年出書。時號三皇。洞神 太清太極宮。又言。此三號雖年殊號異。本同
一也。仍分為玄元始三氣而治三寶。即三 氣之尊神 (自然懺謝儀云。臣等歸命東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臣今仰謝東方九無清天太清玄
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帝君大帝君上皇老君二十九真人七十二聖高玄真君九老仙
都君九氣丈人始清天真東華玉寶高辰大司上相青童君元老九玄主仙真人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青帝九 氣玉門神仙四司真人諸天至極上聖太神。下謝東卿無
極世界五嶽四瀆神仙正真九叩頭九搏頰也) 洞神經云。有三三皇。故 曰九皇。是初三皇虛無空同之變化。次三皇 是玄元始之應變。後三皇是三元之變。以為
三台化形接物。此九皇者並是大道妙用應 化相生。及五帝行化。其次三王代代習真莫 不法道。又云。三界二十八天之上。次四民天。
從四民天到太清境。從太清境到上清境。從 上清境到玉清境。從玉清境方至無上大羅。 乃登極果。應化宮臺難以言說。謂為道中之
道。又是天尊之位處七映之宮。居九華之殿。 坐金床而悅性。憑玉机以恬神。玉女軿羅仙 童侍衛。分判善惡決斷死生。凡是鬼神莫不
崇仰。為天中之主。蓋聖者之尊。惟鬼惟神可 信可尚。是以古之賢哲率共依行。或隱迹於 市朝。或藏形於林藪。或門人隨從。或弟子諮
詢玉台之侶三千。庚桑之眾非一。無不二觀 調心重玄滌想談空極妙。扇大道以匡時修 善立齋。運玄功而佐國。是以代代天子咸
所遵崇。世世英賢悉皆欽尚。夏后鍾山之感。 漢文河上之徵。妙應蟬聯無時暫替。義非虛 說出自由來。故稱道教難可名也。
[0498c06] 通人折曰。子能誦文不知求理。互鄉之類誠 難與言。夫凝氷慘慄。不能彫欵冬之花。朱飈 鑠石。不能靡蕭丘之木。舉熠 (淫入反)
燿於日月 之間非智也。擁甂甌於鴻鍾之側非慮也。子 所引文。今當立驗。何者。禮云。太上貴德。鄭注 謂古之王者。老子云。太上下知。集注云。太古
之世知上有君而不臣事。即三皇時也。天尊 之號出自佛經。陛下之名肇於秦始。其公卿 大夫及元士曹局。並用周官秦漢之制。而改
頭換尾以偽為真。所敘三皇。並引帝系譜等。 其三界品次諸天重數。並依傍佛經假立名 字。而增減出沒似異而同。若上古已來實有
斯法。庖犧著易未見敘之。往代皇王不聞奉 事。周秦已後漸出訛言。莊子天運篇云。孔子 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有道。乃南從清沛見
老聃曰。使道可獻人莫不獻其君矣。幸子思 之。無多言也。而云三界之外別有京闕都城 者。有識之徒咸所嗟怪。笑道論中備詳其偽
矣。莊子云。王台廢疾之人。庚桑抱患之士。 不行章醮未出符書。身著時俗之衣。口授先 王之典。弗為道士靡戴黃巾。輒引將來欲何
所表。縱夏禹開鍾山之藏。不道天尊。漢文 詣河上之遊。絕無蹤迹。案潘嶽關中記嵇康 皇甫謐高士傳班固漢史文帝傳及訪父老
等無河上公結草為菴現神變處事。並虛謬 焉可憑乎。又言。道稱教者。凡立教之法先須 有主。道家既無的主。云何得稱道教。以三事
故道家不得別稱教也。一者就周孔對談。周 孔二人直是傳教人。不得自稱教主。何以故。 教是三皇五帝之教。教主即是三皇五帝。二
者案前漢藝文志。討論今古墳典。總判凡有 九流。一儒流。二道流。道無別教。總在九流之 內。據此而言。無別立教。何以故。無教主故。
若言以老子為教主者。老子非是帝王。若為 得稱教主。若言別有天尊為道教主者。案五 經正典。三皇已來周公孔子等。不云別有天
尊住在天上垂教布化為道家主。並是三張 以下偽經。妄說天尊上為道主。既其無主。 何得稱教。三者姚道安作二教論。唯立儒教
佛教。不立道教。何以故。儒者用三皇五帝為 教主。尚書云。三皇之書。謂之三墳。五帝之 書。謂之五典。用墳典之教以化天下。毛詩云。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墳典是教。帝皇為主。儒 得稱教。佛是法王所說。十二部經布化天下。 有教有主也。然佛是出世人。經是出世教。故
得稱教主三皇五帝是世主。三墳五典是世 教。先以世教化。後以出世教化。事盡於此。攝 法既周。為緣亦了。何須別有道教。又毛詩云。
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天子有風能化 天下。故得稱教。道非天子不得有風。既其 無風。云何布化無風可化。不得別稱教也。據
此而言。但有二教。縱稱有道制入儒流。又 老子是俗人。未斷煩惱。有所言說。但序三皇 之教化。河上公云。大道之世無為養神無事
安民。謂無所施為無所造作。日出而起。日入 而止。名為大道。無別天尊住於天上。此謂道 是道理。淳和之氣亦無形相也。又葛仙公云。
吾師姓波閱宗。字維那訶。西域人也。亦不云 天尊是我師也。
[0499b07] 儒生問曰。道以自然為宗。虛無為本。其證非 一。如太上玄妙經云。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 無為者。道之極也。虛無者。德之尊也。不視不
聽而抱其玄。無心無意若未生根。精聚化為 其身。又昇玄內教經云。太極真人問大道。以 何為身。生在何許。名之為道。通言。夫道玄
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
[0499b14] 又靈寶自然經訣云。太上玄一真人曰。太上 無極大道無上至真玄居虛無無形自然極虛 無之上。上無復天下無復地。故曰無上至真
大道。道雖虛無而能生一。為萬物之本也。通 人問曰。道能生一。誰復生道。若道無從生。亦 道不生一。若道不從他生。一亦不從道生。若
道自生。一亦自生。一既不能自生。道亦不能 自生。若道自生道。亦道自法道。何故老子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道不自
法而法自然。亦可道不自生從自然生。若道 不從自然生。亦一不從道生。又一不及道從 道生。亦可道不及自然從自然生。一從道生
道得稱大。道從自然生亦可自然稱大。道不 得稱大。若不稱大應云小道。若道望自然即 道法自然。自然即為道本。既道本於自然。即
自然是常道不得是常。今道既稱常自然亦 常。亦可道法自然自然亦應法道。若自然為 本道不得為本。自然為常道不得為常。若兩
箇俱是常。亦兩箇俱相法。如其一法一不法。 亦一常一不常。若言俱常即俱自然。既有自 然不自然。亦有常有無常。若自然為本道為
迹。本迹俱稱常。亦可道為本天為迹。天道俱 無常。今以道本對天迹。道常天無常。亦可 自然對道迹。道無常而自然常。若道即自然
亦天即是道。若天體非道體即一常一無常。 今亦可道體即自然體。同體亦同常。今道法 自然。云何得同體。既道法然不法還是然
常道無常。若有常異無常。可得無常非有常 無無常異常。何得令常異無常。由無常有 常。有常故無常。常法尚無有何得有無常。
若離常有無常。因餘常有常亦離常無有常。 是故知無常常法既無有云何有無常道。若 稱常便為諸見之首。如其稱大復被域中所
拘。鳥鼠二端何以自出。假令有道因藥成仙 耳。故袁宏後漢紀郊祀志云。道家者流出於 老子。以清虛淡泊為主姤善疾惡為教。禍福
報應在一生之內。畜妻子用符書。其修行不 已。得至神仙也。
[0499c23] 通人曰。尋老君居世未捨俗塵。儀貌服章亦 無改異。不立館宇不領門徒。處柱下之微官。 隱龍德而養性。和其光而避外患。同其事以
攝內生。愚者見之謂之愚。智者見之謂之智。 非魯司寇。莫能識也。今之道士不遵其法。反 同張禹漫行章句。苟求潤屋冀得養身。棄五
千之妙門。行三張之穢術。如茅山道士陶隱 居撰眾醮儀凡十卷。從天地山川星辰嶽瀆。 及安宅謝墓呼召魂神所營醮法。備列珍奇 廣班綾綵多用蒸魚鹿脯黃白蜜 粄
清酒雜 果鹽豉油米等。先奏章請喚將軍吏兵。道士 等皆執手版。向神稱臣。叩頭再拜。求恩乞福。 與俗並同。既非出家具造邪業。然紫微太微
少微等。總謂天皇三官。案古來先儒云。天皇 大帝者。是紫微尊神。一名曜魂寶即中央天 也。謂之北極。在鉤陳之內。為天之主。眾星所
尊。左有天一神。右有太一神。為左右將。如 今左右丞相也。主承事天皇。人命所屬。尊中 之尊。依尚書周禮。國家自有祭法。皆天子親
所敬事。孝經云。周公有至孝之心。乃宗祀文 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郊祀后稷以配天。天謂 五方天。帝謂昊天上帝。以祖父配祭於明堂。
及圓丘南郊等。本非道家之神。亦非道士所 行之法。云何今日乃用道士醮祭。大乖禮教。 深恐天神不饗非禮。從漢末張陵以鬼道行
化。遂有道士祭醮。爰及梁陳盛行於世。麁法 易染習俗生常。天下偽濫莫過於此。依周禮 及郊特牲等。國家祭天自有儀式。醮者祭中
一名。盡爵曰醮。三史九流亦無道士。為國 攘災奏章行醮也。昔武王病篤。周公請命。 置壇設祭祈禱上天。不云告請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