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 Zheng Lun 辯正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辯正論卷第四唐沙門釋法琳撰
十代奉佛篇下
*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 大唐今上皇帝
* 魏大丞相勃海王
* 魏侍中太保司徒 公廣陽懿烈王
* 廣陽忠武王
* 魏司徒廣陽王
* 廣陽文 獻王
* 魏相國高王
* 汝南王
* 魏宜都王
* 魏上黨王穆
* 魏常山王鷙
* 魏淮陽王尉 河東王荀
* 魏東陽王丕
* 淮南王他
* 魏秦王翰
* 魏司徒北海王詳
* 司牧高陽 王雍
* 魏彭城王勰
* 魏濟南王文若
* 魏 安豐王延明
* 中山王熈
* 魏瑯瑘王誦
* 魏尚書令廣陽王嘉
* 魏陳留王虔
* 魏齊 獻武王
* 魏使持節中外諸軍事齊王
* 鉅 鹿王闡
* 魏錄尚書事彭城王韶
* 譙郡王 亮
* 魏江夏王彛
* 臨洮王榮
* 魏太師大司馬洛州刺史馮熈
* 魏使持節 幽州刺史司徒公胡國珍
* 魏司徒祖瑩字 元珍
* 魏司空李無為
* 魏太傅昌寧王李 寔
* 魏少保建昌公竇略
* 魏司空高微 曹
* 魏司徒高隆之
* 魏侍中尚書令元又
* 魏右僕射大行臺慕容紹宗
* 魏吏部尚書 邢巒
* 魏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恒州刺史 陸政
* 魏太常卿恭侯鄭瓊
* 魏雍州刺史 韓仲詳
* 魏黃門崔陵
* 魏幽州刺史盧令 守
* 魏沛郡太守趙元則
* 魏河南尹武邑 公李獎
* 魏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陸載
* 魏衛尉卿許伯桃
* 魏散騎常侍溫子昇
* 魏寧遠將軍侯莫陳引
* 齊大丞相內外諸軍事常山王確
* 齊太 尉蘭陵王長恭
* 齊司徒瑯瑘王儼
* 齊錄 尚書事長廣王湛
* 齊大都督尚書廣平 王
* 齊大司馬清河王亶
* 齊左僕射廣寧 王孝衍
* 齊侍中使持節尚書令錄事都督趙州諸 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護軍將軍 趙州刺史帶六州都督并大中正長安公 晉昌王唐邕
* 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明月
* 齊左丞相 平原王段孝先
* 齊錄尚書事淮南王和 士開
* 齊太常清河王高嶽
* 齊太宰章武 王庫狄千秋
* 齊侍中秦王高彥歸
* 齊 侍中尚書令元羅
* 齊尚書令高肇
* 齊太 尉彭樂
* 齊司徒潘相
* 齊司空司馬子如
* 齊光祿大夫尚書僕射楊遵彥
* 齊少傅 尚書僕射魏牧
* 齊光祿大夫尚書僕射 崔纖
* 齊右僕射崔季舒
* 齊左僕射燕子 敬
* 齊僕射趙彥深
* 齊侍中斛律孝卿
* 齊侍中斛斯文若
* 齊侍中徐之才
* 齊 侍中高正德
* 齊七兵尚書王元景
* 齊太 常卿崔昂
* 齊散騎常侍劉逖
* 齊衛尉卿 杜弼
* 齊殿中尚書邢子才
* 齊祕書監 祖孝徵
* 齊尚書左丞封孝琰
* 齊使持節 平南將軍仁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安康侯 樊儒
* 周柱國襄州總管衛王
* 周柱國益州總 管趙王
* 周柱國雍州刺史齊王
* 周太 師大冡宰柱國大將軍晉國公宇文護
* 周 柱國尚書僕射楚國公豆盧寧
* 周太傅柱 國大將軍大宗伯鄧國公竇熾
* 周侍中柱 國大匠卿武衛將軍冠軍將軍中散大夫安 豐公段跱
* 周柱國雍州牧南兗八州諸軍 事兗州總管酇國公竇恭
* 周大將軍幽州 刺史安定公宇文貴
* 周開府儀同三司太 子洗馬雲寧莊公瑯瑘郡王拓拔勝
* 周使 持節 陝 州都督行臺郎中通直散騎常侍河 東公宇文善
* 周開府儀同三司陽化公元 昂
* 周柱國大將軍隴西東公楊纂
* 周 通州刺史右侍上士散騎常侍楊操
* 周司 空貞侯鄭穆
* 周侍中少傅京兆郡守行 臺郎中大匠卿燕郡公盧景仁
* 周太保柱 國大將軍吳武公尉遲安
* 周大將軍南 蠻都監常山公柳慶之
* 周北荊州刺史安 道公席顧
* 周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 督潼州刺史徐國公若干鳳
* 周使持節 太傅柱國大將軍清河公侯莫陳休
* 周太 師柱國蜀國公尉遲逈
* 周開府儀同三 司安政公史雄
* 周開府平北將軍仁州刺 史安化公丘洪賓
* 周益州府中郎新州 刺史蔡哿
* 周開府威遠將軍王靜
* 周大 將軍和雞雄
* 周大將軍爾綿永
* 周司 金大夫破多羅紀
* 周軍司馬洪和公意力 勤仲慶
* 隋秦王俊
* 隋蜀王秀
* 隋漢王諒
* 隋太 師上柱國申國公李穆
* 隋太保上柱國薛 國公長孫覽
* 隋上柱國使持節淮南總管 壽州刺史觀王楊雄
* 隋大司馬上柱國神 武肅公竇毅
* 隋上柱國尚書右僕射魯國 公虞慶則
* 隋上柱國尚書左僕射齊國公 高頴
* 隋上柱國右衛大將軍陳國公竇 抗
* 隋上柱國武衛將軍梁國公侯莫陳芮
* 隋上柱國洛豫十七州諸軍事洛州刺史 詢陽公元孝矩
* 隋上柱國荊州總管上明 公楊紀
* 隋上柱國尚書左僕射越國公楊 素
* 隋上柱國尚書右僕射納言邳國公蘇 武威
* 隋上柱國都督河東諸軍事河東 太守竇慶
* 隋柱國右衛將軍南康公劉 嵩
* 隋驃騎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崔鳳
* 隋上柱國何明王楊辟邪
* 隋兵部尚書 上大將軍龍崗公段文振
* 隋著作郎濟南 侯王劭
* 隋上柱國毫靈四州總管海陵公 賀若誼
* 隋使持節大將軍凉州諸軍事凉 州刺史趙國公獨孤羅
* 隋上柱國凉益六 州總管將國襄公梁睿
* 隋上柱國廣宗 莊公李崇
* 隋上柱國左武衛大將軍使持 節凉州刺史宇文慶
* 隋上大將軍營州總 管魏興公韋世文
* 隋柱國吏部尚書上 庸公韋世康
* 隋廣漢太守襄垣侯薛琰
[0511a26]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0511a27] 纂堯居晉契武基周。雲起龍騰撫期命世。叶 一匡以興運。因九合而樂推。發自參墟克定 京室。弔俗之規已布。約法之教便申。井集
五星化覃四表。地紐還正天維重張。自東自 西遠安邇肅。而義旗初指經彼華陰。望祀靈 壇以求多祉。其地乃萬國朝宗之路。六合交
會之區。可以瞻仰儀形栖遲禪誦。乃於神祠 之右。式建伽藍造靈仙寺。一所碑文李庶子 百藥製。藻黼交映金碧相暉。引曜朝夕之光。
煥爛虹蜺之彩。花臺窈窕近對蓮峯。畫觀岧 嶢斜臨貝闕。又造像書經備修禔福。京師造 會昌寺勝業寺。慈悲寺。證果尼寺。集仙尼寺。
又捨舊第為興聖尼寺。并州造義興寺。並堂 宇輪奐像設嚴華。複拱圖星重楣畫月。高窓 蕩霧洞戶延風。慧苑禪林莫不周備。武德元
年。於朱雀門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場設無遮 大會。繽紛羽客執板來儀。容與福田揚煙總 萃。步虛纔引殆遏行雲。清梵徐迴堪留度鳥。
芬芳妙供。形五淨而擎來。照灼名花。麗三山 而捧至。於是車馬偪側士女軿填。若湊峴山 如爭禊飲。假令日光通夢。唯傳白馬之徵。菩
薩應生。徒聞赤烏之歲。比之今日。良有愧哉。 又為太祖元皇帝。元貞太后。造栴檀等身像 三軀。相好奇特莊嚴希有。於慈悲寺供養。武
德元年仲春之月。于時韶景揚暉青祇獻祉。 兩儀交泰萬物咸亨。應多福之宜。布惟新之 澤。命沙門道士各六十九人。於太極殿七日
行道。散席之日設千僧齋。法琳以釋老二教 同處弘宣。冀神功將三景連衡。寶命與二儀 齊久。乃課鄙詞上頌云爾。
緬尋曠古 逖聽元皇 因時作訓
用智垂芳 祈恩望袟 報德蒸嘗
唯章小祀 焉聞大方 未弘三教
但諷九章 膺期撥亂 粵我聖唐
明達因果 端拱文昌 化侔十號
仁深百王 律中仲月 時登少陽
下憐蠢蠢 上答蒼蒼 式陳金闕
爰開道場 日宮照曜 星臺焜煌
空懸珠影 焰動輪光 雲披玉字
煙散名香 供疑飛下 聲含鳳鏘
麒麟表瑞 甘露呈祥 功隨劫遠
德共天長 恩霑有際 澤被無疆
命同元始 體類金剛 鴻基永永
降福穰穰
[0511c13] 大唐今上皇帝稟太易太初之氣。資天皇 天帝之靈。幽房啟高陽之基。姚墟搆重華之 業。赤光流戶紫氣衝天。龍顏鳳臆。之形日角
月懸之兆。河目海口之異。豐上銳下之奇。 聰聖玄覽知來藏往。探幽入微窮神盡性。厥 天授其體自然龍潛之初德綸大下。屬 隋氏世季 宇
內分崩。火燎崑峯水飛滄海。王 世充拔扈於鞏洛。竇建德趑趄於冀定。唐弼 薛舉。既蟻聚於三秦。黑闥武周。亦鴟張於六 郡。皆為逐鹿之意。各開潛號之儀。擁無賴
之子弟。率烏合之徒眾。縱牛羊之力。發水草 之山。河右已來龍蛇等斃。中原之地玉石俱 焚。遂使地表天垂。競有來蘇之歎。上京要
服。人興抒軸之悲。我皇居帝子之親。膺天策 之命。用若勵之重。救蹈氷之危。以夕惕之 深。赴倒懸之急。備行九伐總統六軍。上臨之
以日旗月旗。下布之以天陣地陣。鼓聲震野 氣動天門。角響鳴山威驚地戶。於是帶流星 而逈入。乘奔電而前軀。莫不瓦解氷銷風行
草偃。凱歌獻捷無與論功。自天皇九紀已來。 五十二戰之後。凡經一百二十五代。一千三 百五十九世。一千一十二萬二千一百二十
七年已來。仗鉞臨戎麾旄誓眾。驅除氛祲夷 剪攙槍。拯橫流之溺。救燎原之禍。平一區宇 廓清天步。未有我皇之用兵也。高祖凝神毓
聖。馳想煙霞之表。出窅入冥。高蹈天人之外。 往以萬方昏墊百神愆祀。屈頴陽之高風。拯 率土之沈溺。黔黎蒙再造之德。庶類荷裁成
之恩。不以黃屋為心。俯以蒼生為念。脫躧 之懷。無忘於靈府。釋負之志。有形於明發 喜禘郊之可託。忻宗祐之有主。考時練日。傳
大寶於少陽矣。自光膺鑒撫作貳春宮。德覃 內外仁被幽顯。既而重光掞彩。照燭宇宙之 間。副武弘仁。衍溢風雲之際。聿遵三善爰貞
萬國。及天門重啟寶曆惟新。臨赤縣而大誓 莊嚴。撫黔黎而廣興利益。開四等之日。遍燭 堯雲。揚六度之風。橫流舜雨。寶舟沈而更涌。
慈雲卷以還舒。仙臺將法苑共華。玉鏡與金 輪齊轉。澤周有頂道被無垠。靈應休徵兆符 先見。寬仁德孝史備後書。每以解網為心。
結繩在念。意欲永空囹圄。長息烽爟。蠢蠢群 生同歸仁壽。茫茫率土共奉真如。貞觀元年。 獻肇夾鍾之月。高豎勝幢。少陽沽洗之辰。
洞開慧殿。京城僧尼。並於當寺七日行道。齋 供所須有司准給。散齋之日。總就大興善寺。 貞觀二年。下詔曰。神道設教慈惠為先。玄
化潛通亭育資始。朕恭膺大寶撫愛黎元。矜 愍之心觸類而長。是用傍求冥貺幽贊明靈。 所冀九功惟序。五福斯應。比嚴霜早降秋實
不登。靜言寡薄無忘慚惕。今百穀滋茂萬實 將成。猶恐風雨失時字養無寄。敢藉聰明介 茲多祉。宜為溥天億兆仰祈加祐。可於京城
及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 經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例皆淮此。玄恩咫尺 聖力冥扶。景風膏雨應時戒節。嘉苗穜稑
被野亘原。國富九年之資。家豐萬箱之斂。皇 帝宿樹五恒曠資十善。啟興王之 覇 業。赴億 兆之歡心。但以建義之初時逢世季。親當矢
石屢總元戎。或東剪七雄。西清八水。縱神兵 而戮封豕。乘天策以斬修蛇。既動赫斯之威。 恐結怨魂之痛。其年季春躬發詔旨。自隋末
創義志存拯溺。北征東伐所向平殄。黃鉞之 下。金鏃之端。凡所傷殪難用勝紀。手所誅剪 將近一千。竊以如來聖教深尚慈仁。禁戒之
科殺害為重。永言此理彌增悔懼。爰命有司 京城諸寺皆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竭誠禮 懺。所有衣服並用檀捨。冀三塗之難因斯解
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滅怨障之心。趣菩提 之道。三年孟春降勅京城僧尼。於當寺每月 二七日。行道轉仁王大雲等經。以為恒式。
登又奉勅波頗三藏等。於大興善寺翻寶星 經琳為序曰。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證覺道。度目連身子。及降伏魔王護持國土。
說此經也。自像化東漸綿歷歲時。三輪八藏 之文。四樹五乘之旨。顯神光於石室。流梵響 於清臺。雖鞮譯相尋尚多疑闕。我大唐皇帝。
迺聖迺神允文允武。乘機撫運拯溺救焚。反 上皇之風。行不言之信。去泰去甚。既掩頓 於八紘。無事無為。迺朝宗於萬國。瀚海天
山之地。盡入堤封。龍庭鳳穴之鄉。咸霑聲 教。仁踰解網治踵結繩。大德閑閑外齊八則。 小心翼翼內整四儀。臨赤縣而溢慈悲。寄玄
扈而敷弘誓。每以諸法非有物我俱空。眷言 真要無過釋典。有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頗。 唐言光智。誓傳法化不憚艱危。遠涉葱河來
遊震旦。經塗所亘四萬餘里。以貞觀元年庚 戌 洎于京輦。既登上席。爰懋錦衣。有詔所司 搜揚碩德兼閑三教備舉十科者一十九人。
於大興善寺請波頗三藏法師。相對翻譯。沙 門慧乘等證義。沙門玄謨等譯語。沙門慧明 法琳等。執筆承旨慇懃詳覆。審名定義具
意成文。起貞觀三年三月。訖四年四月。凡十 卷十三品。用紙一百三十幅。總六萬三千八 百八十二言。其年仲冬勝光寺主僧珍。奉勅
就宮。迎像於勝光寺供養。四年獻肇諸寺大 德四十九人。經三七日慶像行道。日滿設千 僧會。王公竝來行香。琳又上皇帝繡像頌曰。
緬以。八樹韜光。兩河晦迹。匿王戀仰。鑄鑞 而瀉全身。迦帝翹誠。鎔金而圖具相。洎 乎青精南度白馬東翻。像教欝興靈儀遍跱。
於是儼神姿以登私井。屈聖體而施明珠。光 烈張橋色流滬瀆。示佩日於漢后。感揮毫於 晉君。或顧步而躡萬山。乍徘徊而遊夢渚。禎
祥嘉瑞兆自由來。未有刺縷圖真援空範狀。 我大唐皇帝。曩植四弘夙資五德。神功邁於 軒昊。至治美於成康。仁熏上玄力侔大道。
慶雲垂彩。金鏡含七曜之暉。瑞鳥呈祥。玉燭 和四時之氣。素髮文身之長。俱請命於王庭。 穿胸儋耳之酋。共獻賝於魏闕。加以留心八
正篤意五乘。廣運檀那聿修淨業。永言善逝 冥漠何追。爰勅上宮式摹遺景。奉造釋迦繡 像一幀。并菩薩聖僧。金剛師子。備摛仙藻殫
諸神變。六文雜沓五色相宣。寫滿月於雙 針。託修楊於素手。妍踰蜀錦麗越燕緹。紛綸 含七映之光。布護列九華之綵。日輪吐焰。
藹周客之絲。蓮目凝輝。發秦姬之綫。楊侯 百里之珠。慚斯百福。子羽千金之璧。愧彼千 輪。華蓋陸離看疑踊出。雲衣搖曳望似飛
來。何但思極迴腸。抑亦巧窮玄妙。以今歲 在庚寅月居太簇。三元啟候之節。四始交泰 之辰。乃降綸言於勝光伽藍。設齋慶像。四十
九僧三七行道。大秦紅粟。備香積之餐。周穆 金膏。陳梵王之供。四等福田生生具足。六因 善報世世莊嚴。劫石碎而寶曆長存。芥城空
而皇基永固。不勝慶悅。輕迺頌云。
於鑠上帝 天策我君 乃神乃聖
允武允文 就之如日 望之如雲
禎符輝煥 美氣氛氳 光宅天下
攸序彝倫 體道迴向 式建福田
針裁赤果 縷制青蓮 文含綺爛
彩奪霞然 華疑逈發 蓋似空懸
方諸踊地 邁彼騰天 歲在提格
時旅青陽 奉遵徽命 爰崇道場
十科星聚 八座霞張 風迴雅梵
殿欝名香 鴻基盛業 永永無疆
[0513b03] 主上。每以聽覽餘暇遊息藝林。討孔壁之 謨。披石經之訓。規百王之往事。考三教之 指歸。而謂語未涉於空空。事終淪於有有。
詳夫性靈真要。可以持心濟俗者。莫過乎釋 氏之教矣。眷言法藥有意流通。爰有中天竺 國三藏法師。本剎利王種姓。剎利帝名波羅
頗迦羅密多羅。唐言作明知識。遠聞唐國弘 闡大乘。故涉葱河來遊聖世。以貞觀元年大 呂之月。躬齎梵本達乎上京。昔高宗治興傅
巖入夢。今我皇道盛德星現野。法師識度通 敏器宇冲邃。五百應供結集之文。八萬修多 所詮之理。自法蘭赴漢僧會遊吳傳譯相尋。
而有所未喻者。法師皆委其由末究其異同。 假令內部諸計外人別執。莫不吞若胸中說 猶指掌。至於承華論席肅成解義。特蒙悅可
簡在帝心。其年孟春有詔波頗三藏等。可就 勝光伽監翻譯般若燈大莊嚴二論。上柱國 尚書左僕射 [邱-丘+千] 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