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shan Record 北山錄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北山錄卷第四宗師議第七 (議經律論禪各有師承宗祖之道)
[0594b12] 柰苑餘波。永平肇流 (波羅奈國之苑也。亦云婆羅痆斯國。此云注遶城。以江遶城
種於花木。有苑號鹿野。如來常於此說法。後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流於此。故云肇也) 蔥 嶺之 東暨于流沙。風光漸遠
(震旦之西山最高者曰窓嶺。以其窓翠故也) 被于 中夏。在於漢世。微有經學。禪律未融 (融明也。自竺法蘭
等創齎四十二章經至。又安清等持經像到。然未曉禪律) 人雖落髮。事猶類俗。 衣無條葉。食通餚胾。供會齋懺。頗均祠祀
(僧無戒律。與俗不異。衣謂袈裟。此云壞色。有三種衣。一僧伽梨。此云合成。割之重合。三長一短也。二鬱多羅僧。
此云上著衣。最在上者。兩長一短。今七條也。三安陀會。此云中宿衣。謂近身。即五條也。亦謂執作衣。此乃三衣
也。如來皆令割載以為條葉。取象稻田。蓋取出生福慧義。餚胾肉也。均同也) 朱士衡為出 家首焉
(士衡。頴川人。出家後以大法為已任。於洛陽講小品。往往不通。每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
不盡。遂往至于闐。果獲正品梵本。遣弟子送歸洛陽。于闐小乘白王云。漢地僧以婆羅門書一亂正典。因焚之不 損即今放光般若是也) 魏初曇柯羅創傳戒法。金牒玉檢五
篇七聚 (元魏也。佛法入漢。戒律自柯羅始也。波羅夷.謂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也。加偷 蘭遮。惡作惡說。是為七聚) 繩口體之愆違
(繩正也。口過有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身有三種。殺.盜.婬。持戒律能正之使無過也) 節服饌之慢易。烈烈乎 商飈。淒淒乎寒霜。秩秩乎科條
(烈烈威也。凄凄嚴也。秩秩 清也。言戒法嚴峻也) 不威而肅。不刑而治。神州有沙門。 自柯羅始也 (漢雖有沙門。而戒律未備) 昔漢末安世高。吳
康僧會。並遐域之畸人也 (世高。安息國王太子。僧會。康居國王太子。所謂 方外而不偶人俗者也。莊子云。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也) 學究天人之奧。德動
鬼神之契 (孫皓將禁淫祀及欲毀廢。令張昱詰難會。盡日不能屈也。世高遊至 [邱-丘+共] 亭。湖神乃見 因化之而捨惡趣也) 至若智參幽運。會如不及
(世高知有宿債而兩來酬之也) 制作垂文。會或過之 (會才辯立言成典也) 自是已前師訓 未彰 (自漢永平至吳赤烏。雖有飜譯未甚流美也)
會之牆仞莫有得其門 者 (子貢云。夫子之牆數仞。得其門者寡) 魏世有月支人支謙。受業 於支亮。亮受業於支讖。語曰。天下博知不出 三支
(本月支國優婆塞漢末遊洛。精究成藝。遍通異書。曉六國語。多所探習也) 謙為人 細長黑瘦。眼白而睛黃。語云支郎。支郎眼中
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漢末避難歸吳。孫權拜 為博士。輔東宮與韋曜同列。而吳誌不載。史 臣之不直也
(東宮即太子和也。遭讚而廢。韋曜。字弘嗣好學善屬文。遷太子中庶。後累 遷至侍中。脩吳史未就。為孫皓所誅) 蜀有普曜經。莫究孰為譯者 (一卷。入藏見行)
夫草昧至言。於忿慾之俗則必鑿枘 鉏鋙 (柄鑿柄也。鉏鋙不齊貌。楚詞云。不量鑿而正抦而木破矣如以善而投惡) 疑謗紛糺。
非神德尊威之賢則無崇功被物。而蜀志不 記傳其人者。蓋劉氏將欲反漢。舊物興戎于 魏。遊玄之教雖弘。元匠之勳未顯。遂使後世 集錄者耿然追恨
(劉備。承漢獻之末。三分據蜀。北有霸魏之讐。東有孫吳之敵。積穀訓 兵。干戈日阻。豈暇弘闡於空寂之教哉。又陳壽蜀志云。諸葛相失在不置史官。是以無文而載矣)
晉初 竺法護時號焞煌菩薩 (高僧竺法護。焞煌人。八歲出家。後往西國。篤志好學。 萬里尋師。孫綽方之山巨源。譯正法華等經。晉惠時卒於繩池也)
門下有作者七人。 其始譯正法華。既定詁訓命康那律講授。諷 誦者翕然為美。至羅什世重譯為妙法蓮華。 而護所譯稍潛其耀
(羅什弘始年於逍遙園重譯。於世盛行正法華稍歇。今在藏內) 蓋覩大輅者。不以椎輪為貴也 (文選云。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
於椎輪之質。增氷為積水所成。積水增微於曾氷之凜。椎輪古棧車也。大輅玉輅也。得華忘樸之義) 護門 法乘
(竺法乘。依法護為沙彌。幼而神悟玄鑒過人。有詐投護。急求錢二十萬。護未苔。乘年十三在師側。即 語云。和尚已相許前人。果非求財者。將觀護之道德也)
才慧俊拔。孫綽方 諸王濬沖。以皆少有機悟之鑒也 (王戎。字濬沖。太源人。渾之
子。與阮籍友少之二十歲。相得如時輩。每至某家輒之戎室。謂其父曰。濬中清尚非鄉倫也。與鄉語不如阿戎矣) 竺法雅
(河間人。擬正有庶少善外學。長達佛經。才思俊贍。時賢企慕。兼善著述) 康法朗 (中山人。善戒節西遊諸國還) 以經中義類擬議儒書。為生解之
例。謂之格義以訓門學。甞與道安法汏講談 諸經。皆妙盡其要。朗門人令韶每入定。數日 不起。朗終刻木為像。如事生之禮。帛法祖風
神之秀也。於王導則以簡率於下望之則莊敬 以為王公風道斯言卞令軌度格物故也 (帛遠。字法
祖。本姓萬。河內人。才思俊徹敏朗絕倫。日誦萬言。值晉亂將遁隴右。秦州 刺 史張輔重之。欲令反服不從遂殺 之。蕃漢追悼。孫綽道賢論方之稽康也)
祖弟法祚。德行沖允。實祖之 季也 (祚亦有少譽被博士徵不就。二十五出家。洞明佛理梁州 刺 史張光。以祚兄不肯反服輔殺之。光又
逼之祚。亦堅志不從。亦為光所害) 帛高座卓朗之傑也 (帛尸梨蜜多羅。吉交。國 人時呼為高座。以其善說法故。本國王之子讓位出家。於東晉譯藥師等經)
王導謂之曰。 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尸梨蜜笑曰。若使貧道 只如檀越為今日。豈得遊歷至此 (晉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餘。 葬石子岡。岡在吳後起寺焉)
支遁常遣人就竺潛買剡 [山*卬] 山側 沃洲小嶺 (支遁。字道林。姓關氏。陳留人。幼有神俊聰明秀徹。王濛甚重之。後於沃州小嶺立寺。
晚出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為都講也) 潛曰。欲來輒給。豈聞巢許 買山而隱 (竺潛。字法深。姓王。晉大將軍敦之弟。事忠州劉元真為師。元真有才譽。後隱剡山當世
追蹤問道者也) 遁後與高麗道人書曰。上座竺法深。忠 州劉公之弟子。體性貞峙。道俗綸綜。往在京 邑。維持法網。內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頃以道
業靖濟不耐塵俗。考室山澤。修德就閑。今在 縣之 [山*卬] 山。率合同遊。論道說義。高棲浩然。遐 邇有。詠孫綽以潛比劉伯倫。謂曠大之體同 焉。時
[山*卬] 山竺法友從深受阿毘曇 (一百卷) 一宿便 誦。深曰。經目則誦見稱昔人。若能仁更興大 晉者。必取汝為五百之一人矣
(法友年二十四。便能講說。後立剡縣 城南臺寺焉) 晉成世康僧淵.康法暢.支敏度俱過江
(僧淵。本西國人。生長安為僧。常乞食自資。德逾暢度。與殷浩對問內外典籍。浩詞屈不能對) 暢常執 麾尾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 故常在耳。著人物始義論 (支畝度著譯經錄。今行於世) 支遁初 至京。王濛器重之。謂人曰。精微之功不減輔
嗣。殷融與衛玠交時。謂其神情俊徹後進莫 有繼之者。及見遁歎息以為重見若人 (若人如此人謂 珍也) 遁每講善標宗會。而章句或有所遺。時為
宗文者所陋。謝安聞之曰。此乃九方堙相馬。 略其玄黃而取其駿逸 (莊子云。九方堙善相者。淮南子。秦穆公召伯樂使求
馬。三月而反曰。已得矣在沙丘。公曰。何馬也。曰牡而黃及至驪而牝。公怒曰。子之所求毛色牝牡不知之。伯樂喟
然曰。一至此乎。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麄。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忘其所不見。馬至而果天下之 馬也) 後出沃州。於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為都講。
遁通一義。眾謂詢無所措難。詢設一難。亦 謂遁不能通 (世說。許詢。字玄度。好遊山水。而便登涉隱永興幽穴。每致四方諸候之遺。山陰縣
在越州。即王右軍蘭亭曲水在此。有越王勾踐小城猶在) 哀帝徵出京。王濛宿 構數百語。謂遁莫能抗。遁徐曰。貧道與君別
來多年。君語了不長進。郗超問謝安。林公談 何如嵆中散 (郗超。字嘉賓。桓溫記室參軍形質短小多機辯。嵆康為中散大夫) 安曰。
嵆努力裁得去耳。又問。於殷浩何如。曰亹 亹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殷有慚德。後超 與親友書云。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
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遁 幼以雞子無命。其師與爭辯且不勝。死後見 形。投卵於地。殼破鶵行。遁乃感而蔬食 (遁與師論
卵生用未足殺之無罪。以其慧辯師不能勝。乃死之現形。擲卵以悟之也) 禮云。國君春 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遁若始乃
未知。既知矣則不違仁。何俟師之誨焉 (蓋師見其 前猶未悟爾) 有遺馬者養之曰。吾愛其神駿。聊復畜 之耳。有餉鶴者放之曰。爾沖天之物。寧為
耳目之翫乎。先經營餘姚塢山。至於名辰獨 還塢中。或問其意曰。謝安在昔數來相見。 輒移旬日。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孫綽比諸 向子期 (向秀字子期)
以雅尚莊老風好同焉。于法 蘭 (高陽人。少有異操) 隱居巖壑。時氷雪甚。有一虎入房。 蘭神色無忤。後往江東。將適西域至交州。終
於象林。遁為贊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遁 山澤。明馴虎兇。孫綽方於阮嗣宗。俱以高尚 不群也。蘭之門于法開于道邃。開之門于法
威。凡三世負盛譽。開每與支遁爭即色空義。 蓋龍虎之勍敵也 (廬間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郗超宣述林解並傳於出也) 孫綽 為威贊曰。易曰白馬 (賁卦文也)
詩員蘋藻。班如在 場。芬若渟潦。于威明發。介然遐討。有潔其 名。無愧懷抱。開甞使威出都。途經山陰。算 支遁講般若其辰所至處示其攻難。威至郡
果不出其計。乃往復數番。遁引退因厲聲曰。 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耶。後詔徵講放光經。 邃從蘭過江。沒於交趾 (南激之地。通典云。彼國人立足拇相交也) 郗
超圖像支遁贊曰。英英上人。識通理清。朗質 王瑩。德音蘭馨。孫綽比於阮威 (咸字仲容。家貧七月七日皆 曬好衣。咸於庭曬犢鼻 �
。或問之曰。焉能免俗也) 以其高風一致也。剡 山竺法崇 (不詳何許人。少入道唯專法華一經。後著義 疏 四卷行之) 曾遊湘州麓 山
(今潭州也) 山神化為大人。詣崇請戒。乃捨山為寺 (居之少時。治湘士。後還剡之葛峴山。茅庵泉飲而已) 潛門人竺法義。忽患
心疾。至念觀音。夢被人破腸。其疾乃愈 (義年十二 遇潛。異之勸出家。遊刃眾典。九善法華。卒東晉太元五年) 傅亮云。吾先君與
義公遊處。每聞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孝 武徵出京就講 (孝武。晉簡文帝子。名昌明。立二十四年崩) 古者出家從 師命氏 (取師之姓)
道安受業佛圖澄。澄姓帛。安以 師莫過佛。遂通以釋氏為姓。中夏沙門呼釋 氏。自安始也。語曰。學不師安義不中難習鑿
齒與謝安書曰。比見釋道安。固是非常勝士。 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 人之耳目。無重威篤罰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由來未見。 其人內外群書皆略遍觀。陰陽計數亦皆通 會。佛經妙義固所遊刃。翻覆籌算無可比肩。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也。慧遠初為儒。年過乎 弱冠。遇道安於太行恒山。喜曰。以為真吾 師也。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以夜續
晝。貧旅多闕。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聞之 曰。道士誠知人矣。甞他日安歎曰。使道流東 土其在遠乎。遠後盛德既彰。聲華洽聞。外國
咸稱漢有大乘道士。每東向廬山稽首焚香 遐誠展敬。羅什入關。遠致書通好。什答書其 卒章曰。經云末後東方有護法菩薩。勗哉仁
者善弘其事。殷仲堪之荊州至山。與遠臨北 澗 談易移景不倦。盧循初據江州。以父嘏同 為書生。歡然篤舊。有諫者曰。循為國冠。與之
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捨。豈不 為識者所察。洎宋武討循。左右曰。遠公素 篤循交。裕曰。遠公世表之人。心無彼此。乃
齎書遺錢米。遠講喪服記。宗雷並執卷 (宗炳雷次 宗) 。雷後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嘲之曰。昔與 足下共。於釋和尚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首
稱雷氏乎。慧持形長八尺。常躡屣衲衣半脛。 將入蜀。兄止之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如何。 持曰。若滯情愛聚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
道。正以西方為期耳。同學慧永於西林嶺上 別立一室欲禪。輒往居焉。常有一虎在屋。 賓至則使去。於一日會何無忌於虎溪。遠從
徒百餘莊而肅。永獨衲衣草屨荷鍚提鉢。松 下飄然而來。時以清散之風多於遠也。其門 德行有道祖僧迁道流。富有才思。遠每謂祖
等曰。夫易悟盡如汝輩。則吾不復憂後生矣。 (孔子曰。聞義不能徙是吾憂也) 其後迁流夭世。遠曰。此子並才 義英茂清悟日新。使此長往一何痛哉。有慧
要者。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 蓉。因波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耳 (又甞作木鵡。令飛
數百步。有張山人者。廣政中於蜀主殿前立渾儀樓。注以水銀。令木人執二時牌子。隨水銀轉對殿報時。晷刻不 差。張山人。名思訓。本遂州人。後入京。係司天監)
有僧澈者。善篇牘。甞 至山南攀松而嘯 (盧山南也) 於是和風遠集。眾鳥 悲嗚。超然有勝氣。退而諮於遠曰。律禁管絃
歌舞。一吟一嘯可得為乎。遠曰。以亂意言之 皆為違法。澈聞唯而止。其姑道儀見於高尼 傳也 (尼傳四卷) 議者以為佛圖澄之門豫樟 杞 梓也
(即安公是) 道安之門崐藍琮璧也 (琮璧美王出於崐山藍田 遠公是也) 羅 什之門瑚璉簠簋也 (生肇等也。殷瑚夏璉周簠簋也) 慧遠之門
犀象齒革也 (道祖等。象之是犀之革也) 慧光之門孔翠羽毛 也
(光姓楊。定州人。師佛陀出家。俊異朗悟。所習諸經便為人說。師為出家更多頴俊。時俗呼為聖沙彌。尤攻 律部。造 疏
注經甚多。門學如林。入室九人。道暉為首。儒生馮袞也) 玄奘之門沈檀 蘭蕙 (窺基。字洪道。造百本 疏 ) 去聖逾遠。道德降矣。藝行 美矣
(晉宋之代。多脩禪觀。得道者多。隋唐已降。慧學者多。藝解美矣。得道者少) 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