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shan Record 北山錄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北山錄卷第七[0615a06] (□□□諸定舉之。地大震動。帶猶著地。佛云。舍利禪定。日連尚不識其名也) 富樓那□聞 智慧居弟子上而以說法知也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此云滿慈子。從 母彰名。滿慈母姓名也) 大迦葉為法冢嗣。而獨譽頭陀 (飲光迦葉
□□男也。王舍城人。弃榮貴□□□乞食自資。修頭陀行) 舍利目連□為阿毘 曇。而迦旃延專論義之號也 (阿毘曇。此云無對法。郎論藏也。目連
舍利俱造此論。而迦旃延稱論議第一。亦云。迦多演此云翦剃種。上古有仙。山中既久髮長無人剃。婆羅門法。
污人不剃髮。有一仙為剃髮諸仙願護得道。爾來號剃髮種。尊者即其後也) 此大聖之弘 旨。非餘之所不兼焉 (以專美者見稱) 然於其間或勸或
沮。皆有為而言之矣。故劫賓那獨窮曆象 (劫賓 那。此云房宿。蓋因感之而生。故曉曆象) 首籠那逈然精進 (則億耳比丘也。生平已
來。足不履地。出家後日夜行道。足下血流。佛為說彈琴喻。須令急慢得所因證果也) 至於五百。 若以一行求之則無不居甲而非乙也。其若
孔門三千昇堂。入室者七十二人。舉以四科 十哲。雖曾參不標德行而見稱孝悌 (德行.政事.文學.言語.
四科也。顏回.閔損.冉雍.言偃.卜商.冉耕.仲由.冉有.宰我.子貢。為十哲。曾參不預) 左氏不登 文學而騰翰國史 (不預十哲而著左傳左丘明亦孔子弟子)
禮經三百威 儀三千唯公西赤之卓立 (公西赤。字子華有容儀。孔子云。束帶立於朝。可 使與賓客言也) 故二宗風教玄符於抑揚也。昔者讚大
迦葉即曰同一解脫。譏舍利弗即曰所不能 知 (法華經。假使諸比丘充滿十方界。皆如舍利弗亦所不能知) 十方剎土靡不清
淨。獨讚無量壽國。諸尊大士普蘊慈悲。但顯 觀自在力。雪山大士睹相知終 (佛在俱尸入滅。大迦葉住在雪山。見
地大動。又覩光明。知此必是如來終也。遂來赴會所) 假名菩薩聞說常住。蓋 非所益而不善其事。非可久而不宣其教 (假名初發
心也。聞佛說久住世間無益。涅槃云。後三月當入涅槃。遂生悲泣。法華經云。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 根也) 其傳法之人所未得者。難在此矣夫。執文
以定義。義歸壅也。賾義以乖文。文將害也 (離文穿鑿為害文也) 或學博而理不能精。或心知而口不 能辯。此二者誠則有焉 (蓋無求備於一人也)
然所說經皆 稱第一。固有旨矣。夫俞扁之於患者 (史記。俞附扁鵲皆 古之良醫) 陰慘焉桂椒之良也 (陰慘冷桂椒熱故為良) 陽躁焉氷 雪之良也
(陽躁熱氷冷故為良) 而法大醫王慜有區之庶類 (佛為大醫王) 以般若破名相。以法華會三乘。以金光 致哀懺。各有所的而不居其次也
(金剛經以破相稱最上第一。 法華經以會羊鹿中小三乘歸大白牛之車為第一。金光明經據信相菩薩懺悔一切罪障第一也) 而經 言。國君失道玉燭不調
(四時和謂之玉燭) 風雨不時疾 疫是興者。蓋警誡之辭耳 (如仁王經.金光明經等。警動也。誡約也) 夫 王者以風化于下。其風若昏。人變於惡。德薄
禍重。安得大康。故殲其人。罔與守邦。則祿位 之亡。如岻之頹 (殲殄也。罔無也。岻山名。君若無道。天降殃禍。殄其賢良忠臣。國壞如山 之頺)
斯大聖婉而成章矣。然於教中亦有言似 而意非者。如燕居三月。勅一切不得見。唯除 一供養人 (佛之安閑而處。先勅不許雜人相見) 有和先比丘。與六十
頭陀行者 (不受請。常乞食。止山上。著獘衣。樹下坐。日一食。唯三衣。恒坐不臥。視死人。不食 肉。如比皆頭陀行) 直入見佛。佛覺少欲而稱嘆之。其非
少欲者乃悟是燕坐也。由吾曹也。相率如和 先乃得見佛也 (和先因少欲見佛。多欲者乃相率而少欲) 昔說九部經。 美化城之居。居而無實。會至寶所
(佛說中小之教。謂之權 設。如人欲至寶所。中路心退。導師乃於中化作一滅。權言寶所。候憩息方言是權。引之更進寶所。九部小乘教)
於言如同。其意常不同也。有言乖而旨和如 教誡經。比丘不袒。大聖貽其責也。城喻經。既 袒不通肩。又責之也 (袒謂露膊。通肩兩膊俱覆。且非袒也) 鶖子以
正言。似反取捨未諭 (未知可執) 佛言行供養袒也。 作福田不應袒也。所貴善時。非堅白之可離
(取捨適時。進退從權。非如磨而不磷方日堅乎。涅而不淄方日白乎) 甞告頻婆娑羅王 曰。勿縱惡比丘令僧田蕪穢其罪甚於剜大 千眼 (王舍城主)
有時以破戒比丘如萎薝蔔王官素 服勿得刑罰 (遺教經云。薝蔔花雖萎。猶勝諸餘花。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又云。我諸
比丘若犯王法。或殺或打。若剝袈裟逼令還俗。若驅出國。如生剝三百頭牛。其罪尚輕) 蓋由仁王 過仁。使愚者恣慝 (慝惡也) 惡王過惡。使人枉濫慮
失其中設兩經以防損也。戒經。始命展轉相 諫。終命但自觀身 (戒經。僧殘有三諫之文。七佛戒又云。但自觀身行莫觀作不作)
蓋為直己而不能直人者。制使胥諫也。伐善 而好訟過者。制令退省諸已也。有事隱而言 實。如憍梵波提。墮數粒粟。而五百世為牛。 彼當更有牛業。而但彰乎一事也
(即牛呞比丘。過去世摘一莖 禾墮數粒粟。五百世作牛蹄牛口。佛恐世人譏之。遂令長居三十三天) 阿那律施一食。 而九十一劫受人天樂
(此云無滅。天眼第一) 彼以善緣相 資。成於多劫。然由肇自一食。隱末而稱本也。 如世稱富者。食一金錢。彼始以一金錢。而後
成於富者也。夫同躋十號何則強劣而稱拜 者益有豐寡耶 (同以十號成佛稱禮於有見獲益不同也) 蓋舉一時一 行。而示乎不一之緣也
(若西方偏於接引。藥師偏於救患等) 有理非 而言過。如飲酒捉寶。定非沙門 (戒經所禁) 記提婆 達一劫入地獄 (提婆達造五逆入地獄一劫)
重心害蟻。罪重殺 人 (如特起上品瞋心害蟻。重於誤意殺人) 。雖於事則微。而緣情則 極。皆聖人至責之詞也。故經云。我說須陀 洹人得成佛。汝不解我意
(據 迴 心修行說) 我說不成佛 汝亦不解我意也 (據定性灰身未廻心者說) 夫皇聖照機。卷舒 無必 (必專必也)
有以教起從人。故前說人天。後以 諦緣而損之也 (人天謂五戒十善等。諦謂四諦也。緣謂十二緣生也) 前說諦 緣。後以一乘而損之也 (令捨羊鹿趣大白牛)
損至無損乃 歸。曰大道有以教不從人。如華嚴前會。小聖 在席。視聽之所昧塞也 (初八會。雖小聖在席。而不見不聞。蓋非其境。至第 九會。方見聞也)
有以人不從教。如初轉法輪。十二億 眾發無上道意 (佛初成道。謂提謂長者說法。有十二億眾得無生法忍) 攝末 歸本。無量人天得法眼淨。夫如是不鉤深不
達矣。昔仲尼修春秋陳褒貶。而游夏之徒莫 敢措以一詞。豈不以智不及乎。至若問仁問 政聞斯行。諸所問是一。所告不同 (如論語) 雖萬
流俱潤。而不滓其源也。故曰信近於義言可 復也 (有義不必信。可審覆之也) 昔大菽氏 (目乾連也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
食。因以為姓。曰採菽氏。尊者之母是其族也) 記七日後雨 (記七日當雨而不雨。則目連觀不 細也) 牸牛白犢終用克爽
(又記。婆羅門家牸牛生犢。額白而尾白。此皆目連之麤 心也) 五百無學。同以天眼討論天地。皆二三其 說。蓋分理事亦或乖也。夫十二分教。如晝夜
有時。寒暑有月。醫藥味分。闕則寡力。多則 無要 (已上皆不可闕法亦如是) 婆沙謂如三周偱曆四聖諦數。 若論之不極也 (三周數四諦謂減緣減行觀也)
夫大乘我不障小 果。彼犢子眾 (上古有仙。染牸而生。故謂犢子部) 或執之。而人皆 謂隨眠性我。吾弗信也。故天親造對法論。
所宗有二。蓋不以一宗為盡善之門矣 (天親本在有部 宗出家。說義多宗經部也) 法勝造毘曇心論云。若生諸煩惱 是聖說有漏。達磨多羅謂其生字濫於滅道。
乃別製雜毘曇心論云。若增諸煩惱是聖說 有漏也。無著造般若論。天親二之 (無著菩薩造金剛般 若論。天親菩薩亦造故云二也) 以伯仲以師資以行位。天親俱
弗先也 (無著.天親.師子覺.三兄弟也。北天竺留婁沙富羅國人。此云丈夫土。是天帝戰修羅處也。俱
在薩婆多出家。無著先悟大乘。往兜率宮請彌勒說瑜伽。後勸天親令悟大乘也) 所不然者。 止以無著智障未除。而撾不及於馬腹。尺有 短於寸者也
(智障所知障也。左傳云。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也。喻無著雖造論猶有所不到) 清辯與諸徒。誓於修羅窟俟龍華成道。方擬 問津焉。謂今彌勒未是遍知也
(清辯菩薩以芥子擊修羅窟。隱候 彌勒佛下生。將問不決之事。今彌勒菩薩未是至聖者也) 後德光假龍軍而得 見所不致拜。又索之以形儀焉
(得至兜率見彌勒不禮以其作天人 相也)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 長遠而已。遠公歎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 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遂著法性論
(廬山遠也) 羅什 見曰。邊國人未有經。便闇與理合。豈不妙 哉。竺道生講泥洹經。謂一闡提人皆得成佛 舊學以為邪說。擯之投于虎丘。尋往廬山。
洎大本經至。果與玄契 (泥洹經說。有一類闡提無種性終不成佛。及涅槃後 分經至。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果符生公之義也) 生乃登法座。論義數番。
麈尾紛然而墜。隱机順化。生昔不死有待故 也 (大本經未至。生故待之。今既至乃卒。時人號之忍死生也) 生今之死待竟故
也。向無生公落詮之知。則昭昭佛性隱。於無 知之輩矣。國初玄奘至西域。以花請觀自在 像曰。若一切眾生實有佛性。惟所散花挂菩
薩頸。乃輒如其願。今謂。若使奘有生公之 知。則不應有是祝也。儻祝之不吉。將不信 乎。夫卜者決猶預定嫌疑。不疑何卜。易云。中 心疑者其詞枝。奘非其枝乎
(校散也。奘公不合有疑散之道) 若 為物而然者。蓋是導物為疑。乃擕人之心矣 (奘本不疑。恐後人疑。故示此以導之也。擕離散也。內墮散後來之疑心也)
曇延撰涅槃 疏。慮匪叶于聖衷。置疏於舍利塔前。焚香請 徵驗其疏。與舍利放光。通三晝夜聯照不絕。 而淨影之徒未之允也。長已所製終於並驅。
夫望舒既御不假載燧 (望舒月光也。月光既出。行者不假執炬) 翳號 既族寧期私灑 (翳號雲雷也。雲雷既布。甘澤普滋也) 而闔戶之家華 釭特舉
(月影雖流蘭釭尚照) 營圃之叟綆 [午/止] 自溉 (芸蔬不可不灌) 良 以。遐光不燭隩。驟雨不滋本。各惟所利為美
故也。議者以遠則文句愜當。延則標舉宏贍。 學者彈其美。該善而求諸不以感靈。得延而 廢遠也 (彈 劾
也。北遠與曇延俱。著涅槃經疏。延則文詞博贍。遠則言旨簡當。後多傳遠疏。不以延 疏。有放光之靈故也) 故古云。雖有挈瓶之智。而守不假 器
(杜預云。挈瓶小智也。雖小智所守不可假人也) 其在法義匠焉。今有 行事。皆尚中天為美。梵語皆以新經為正。 詳夫。五天諸國王制各異。況年世今古風俗
治亂。原夫。大聖隨其至邦。因事演教。豈得 同其律度一彼量衡 (量斗也衡稱也) 故由旬俱盧舍。 遠近殊說
(八俱盧舍為一由旬。或云十六里。或四十里。遠近不同也) 安居置閏。 延促多類
(安居有七。前安居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十七至五月十五日。後安居五月十六日。分
四心念對首忘成及界。及界有四。一足及界。二足及界。一足及藍。二足及藍。并前為七也。於五眾比丘.比丘尼.
式叉.沙彌.沙彌尼。前安居五七三十五。後亦三十五。成七十。中安居只有心念對首二二五十也。共成八十。安居
心念謂獨住無人作法也。對首如常忘成偶忘至十七日欲明方記亦成安居。中安居一月故無此也。及界等。謂從外 來。未明至寺一足入亦得也)
而往者未應遍覩來者何無寡知 奈何欲以中天一世定聖人萬方千古之教 歟。經曰。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 一日而得解了之時。有比丘承師誤訓誦云。
若人生百歲不識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覩 見之。阿難聞而歔欷往正彼師竟不令改黨 之由矣。夫師者莫大於佛後之學者。各師其
師不承佛為師。故有採相似之言逗未濟之 俗。 祛 經像傳自性曰。吾宗教焉 (若言句之士也) 其釋 說之家。皆檢以疏論。發詞斷理。曾不用經。
通練其事曰。吾受之於吾師也 (謂講說之家) 夫師者 可因之學。非守其所學 (發明在師。變通由已) 章疏可用之 為筌 罤 。非可守其筌 罤
(筌取魚器。罤取免器) 以滯學封文 有至於□者 (不以文害意) 夫陪臣忠於諸侯。而不 信於天子。則王化 [睪*犬] 矣。家老忠於大夫。而不
信於諸侯。則公室危矣 (其由捨經文而執章疏也) 故黨者害上 也。而彼非仁知其黨也。但嚴愛保乎其間。 利譽存乎其中。損黨則所得不在已矣。昔調
達五邪陷於熾火 (調達以五逆入于地獄也) 西域猶有行其教 者。豈非海上有酷齃 (腋下惡氣。今謂之鵶臭) 猶不獨處。誠 有慕類者焉
(人各有黨也) 夫君子祇祇庸庸 (祇敬也。庸用也) 小人讎善。固黨甚矣 (嫉善朋惡之道也) 相夫。今世皆隱
其不能而詐其能。惡勝已而好不及已。夫逞 於不及已者。若誇玄黃於瞽。翫宮徵於聾。 徒爾為也。若以离婁視師曠聽 (离婁百步視秋毫。師曠聞聲知興廢)
則彼有所詳。吾得盡矣。故其高議奇談必若 鑿闇開牖。會有所見。至若褒貶不佞崇替克 顯 (崇重替廢也。褒貶不徇於世。可謂君子也) 舉世然之。或謂之不然。
舉世不然之。或謂之然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如衛靈 公昏慝也。仲尼以為賢君。任智授能。不亡社 稷也
(昏暗慝惡也。靈公雖無道而不亡者。王孫賈治軍。旅祝 鮀 治宗廟。仲叔圉治賓客故也以其用人夫子 稱之) 臧文仲淵慧也。仲尼以為不賢。不仁不智。
兩至乎三也 (臧文仲有三不仁。下展禽。縱逆祀。妾織蒲。三不智。廢六關。祀爰鶋。作虛器) 管氏九合為功。降為小器 (輔桓公不至王道。而以霸術故小之也)
子 貢為魯君墮玉黜為不幸 (魯定公十五年。邾隱公來朝執玉高其容仰。定
公受王畢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此二君皆有死亡焉。此年定公薨。魯哀七年邾子出奔。皆如其言) 是以口為詞圃。心為智府。园不德之 [竺-二+觚] 稜
( [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