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shan Record 北山錄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北山錄卷第九異學第十五 (異學外學也。習異宗之解。助本教之旨歸者也)
[0626b21] 器弘者以虛受為美。心遠者以贍聞為優 (禮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子云。日知其所亡月無亡其能也。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優勝也) 。故我 大聖暨古先哲王嘉讚博能高稱上智。使圓
顱方趾賢愚於焉別矣 (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也) 薩婆多師 (西天小乘宗也。此云廣解師。博通敏智。導利法化者也) 十二時中
許一時學外。故於其宗悉能區別內外典籍。 善解論義。曇無德部 (此云法鏡部。即化他部分出也) 俗藝呪術 為防己害。兼以閑邪開學不犯也
(其宗立五藏。一律。二經。三 論。四呪。五菩薩藏也) 華嚴經讚菩薩偈云。雅思淵才文中 王。歌舞譚說眾所欣 (第十四卷) 智論顯結集羅漢德
云。讀誦三藏。知內外經書。外道十八種大書。 亦盡讀知 (即毘伽羅吠陀論等) 緬覿前風。聖人皆不限所 知。捐其小善。近崇文德。遠成種智
(熏習以成其種性) 昔 有羅漢。不識赤鹽之義。外黨諸俗。深以為誚
(舍衛城法預婆羅門。常請僧食。問其義。能答者自與美食。不能者令下人與麤惡食。由是比丘皆不往其家。因至
佛所。佛不遠有羅漢比丘。法預乃問之。何名赤鹽。鹽有幾種。比丘言。我知汝是法預。輕慢比丘。今復惱我。鹽止
是鹽。聞比丘語已。心懷罔然。來至佛所。佛云。此比丘未從師學。故不能曉答鹽也。有比丘名弗絺盧。佛令往問鹽
義。比丘云。鹽有二義。一種味如大海水同一鹹味。二性味者有黑鹽.赤鹽.辛頭鹽.拔遮鹽.毘攬鹽.迦遮鹽.私多
鹽.毘迦鹽。略語二種。若生若煮。是名鹽義。法預聞之。歡喜而退) 蓋出朽宅則生死 凡夫藐哉何及 (藐遠也。聖人出於朽故火宅。在生死凡夫不能及也)
語外事 則解脫聖智或不如凡夫也 (但以一行一智斷惑證聖。於所知未遍。或不 及凡夫) 故採棟桴於 杞 梓。繳羽儀於鴻鵠。畋文彩
於虎豹。則於物幾矣 (幾近也。棟桴與杞梓近。羽儀與鴻鵠近。文彩與虎豹近。以 類求之可也。繳弋射箭也) 索遍知於羅漢則否矣 (四加行位。尚如暗中放箭。
或中或否。況小聖哉) 昔王城野人不謂大聖智周萬物。問 以鄙賤芻牧之事。大聖俯其事而申之。牧族 奇其聞踴躍而信。因皆階乎道也
(放牛難陀。以佛生王宮出家 成道。必不曉放牧之事。豈曰遍知。遂往問佛。佛謂說放牛經一卷。皆四時所放安養之事。其族歡喜出家。皆獲道 果也)
故釋氏子內審諸己。於進修之門。可學而 不學。可知而不知。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西 域所學。總有五明
(一聲明。謂詮顯文字。二醫方明。謂醫術卜算。三工巧明。謂一切伎 藝。四因明。謂宗因喻三揩定邪正。五內明。謂識達因果。究暢真宗也) 其攝拕苾馱。此
曰聲明。則五明之一也。以其廣記諸法聲教 故也。而彼俗典總曰毘何羯喇拏。舊曰毘伽 羅論也。大數有五。如此方之五經焉。一曰悉
曇章。以成就吉祥為義。被于創學之流也。本 以四十九字相承。成一十八章。總有一萬餘 字。合三百餘頌。頌凡四句。句以八字。合三十 二字。傳是大自在天說
(此文在西天相傳。今不可盡知也) 二蘇呾 囉 (即素呾覽。此云契經即解聲教之經也) 則是一切聲明之根本正 經也。略詮要議。有一千頌。是上古鴻儒波爾
仙所撰。其人為大自在天所護。面有三目。三 馱覩。有一千頌。專顯字功。如上經矣 (亦如上經是聲明之 根本) 四三棄囉。是荒梗義。意比田隴之夫創開
畎畝。其有三章。章各一千頌 (有三篇也) 廣顯聲韻。 合成字體 (若此方之乎側四聲。為學之先也) 五苾栗底蘇呾囉。即 是蘇呾囉釋也
(上之四件是正經。此下並解釋之者) 上古造釋眾矣。 於中妙者有十八千頌。演其經本 (演上四經也) 是闍 耶昳底大學士所造。其人當此國之初矣
(武德貞觀 間也) 凡造西土不習此者。於其所學徒然哉。其 有苾栗底蘇呾囉議釋二十四千頌。是學士 鉢顛杜攞所造。斯乃重顯前經 (解前正經也)
又有呵 利伐 [打-丁+致] 論二十五千頌。廣敘人事聲明諸家 興廢 (若今書史) 即以其人為論目也。凡此諸書在異 域。法俗通學。始為有知矣
(異域西國也) 彼方論師。 前則龍猛.提婆.馬鳴 (猛即龍樹也。南印度梵志。造智論十萬偈。提婆者南印度
人。才超倫輩。一國有大自在天金鑄高二丈。以頗黎為目。提婆鑿之。夢神索眼。以手出眼還之。遂闕一目。師龍猛
出家。為外道所殺。馬鳴者師脇尊者。本外道也。為月氏王說法。馬垂淚悲鳴。又云。生時諸馬盡鳴故名也) 中 則無著.天親 (北印度人。佛滅九百年間出世)
僧賢.清辯 (僧賢。亦云眾賢。清辯 造掌珍論。以芥子擊脩羅窟。待彌勒出問義也) 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 賢.師子月.安慧.慧護.德光
(戒賢。唐三藏往西國猶見之也) 靡不 具茲內外之典也。馬鳴大士撰蘇遠拏太子 歌詞 (太子好施捨男女等事) 并本行詩
(序佛成道等事。并佛所行讚。今在藏內也) 龍 樹以詩代書。寄南天竺國婆多婆漢那。彼方 之人。咸皆誦詠 (若此方文選等也) 以為華而典也。其有
摩呾哩制咤。承佛先記。廣興讚詠。初造四百 頌。次造一百五十頌。無著世親西土修詞者。 莫不鑽仰祖習為美焉
(論語云。鑽之彌堅。仰之彌高也。祖習師承也。祖宗也。 習學也) 其身毒以婆羅門為上。不齒餘三姓 (婆羅門。本
梵天苗裔。德尊也。剎帝利。但貴爾故皆不及也) 故有四圍陀書。可十萬偈
(一云阿由。此云方命。謂醫方等。二云殊夜。謂祭祀。書也。三婆麼。謂禮儀十相音樂戰法諸事等也。四阿達婆。 謂呪術等。皆梵天所說也) 咸悉口相傳授。不書皮貝
(七歲就師口誦學之。學 成為國之師也) 彼國相承云。有學聰明法。一謂覆審生 智 (謂推求道理。審覆義味也) 二顯字母 (從字生字。從聲生聲也)
安神旬月 之內思若湧泉。計無此法則無以誦群言如 激箭也。昔者佛陀耶舍求那跋摩則其人也。 初耶舍至于秦。將事翻譯。秦人試之。授以差
籍藥方及諸書。於三日誦畢。求那所誦凡百 餘萬言。諸來三藏罕有不至此者。華夏自燧 人氏仰觀斗極。以定方名 (伏犧□□民之純鈍。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只知
蔽前。不知蔽後。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太昊伏而化之。故曰伏犧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以辨方物也) 庖 犧用之而畫八卦造書契。至若三墳五典八
索九丘。皆古之遺書 (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書。八索八卦之書。九丘九州 之志) 如楚倚氏之所讀者也 (楚靈王時。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
洎仲尼。刪詩定禮樂。贊易道修春秋。振崩壞 之俗 (周自幽厲之後。東遷洛邑。諸侯專征禮樂崩壞。魯哀公十一年。夫子自衛反魯。十四年獲麟。遂修春
秋。刪詩。定禮。正崩瓌之俗) 故有六經焉 (春秋。禮記。周易。尚書。毛詩。樂章) 故孔 子曰。溫柔敦厚詩教也 (不學詩無以言) 疏通知遠書教
也 (正王言之道) 廣博易良樂教也 (和民之情) 潔淨精微易教 也 (窮理盡性) 恭儉莊敬禮教也 (安上治民) 屬辭比事春秋教 也
(正褒貶之道事類相近也) 左氏國語 (左丘明以春秋事義未盡。置國語以互見也) 馬遷 史記 (司馬遷得罪囚蠶室因修史記。以至漢武時凡一百三十卷)
漢魏以後。皆有 書誌 (班固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司馬彪後漢書八十卷。陳壽三國志等。諸國書籍極多) 兼乎百 氏備于金馬石渠之目
(皆漢藏書之府。又近有經籍志吳氏西齊母氏東齊。皆 見其目) 至若文章之始歌虞頌殷。逮周德下衰詩 人盛矣。詩人之後。騷宋變於風雅
(騷屈原宋宋玉也。皆六 國時人也) 賈馬楊班漸變乎騷 (賈誼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也) 逮安變乎 賈馬 (漢獻帝時) 晉宋已降。咸韶不接
(咸韶堯舜之樂) 齊梁之 間。花繪相擬 (沈約劉勰任昉謝安等) 此方六書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 假借也)
定文字之所出。故窮大篆則於文字之不 惑也。彼方六釋 (一持業。二依主分出依士。三相違。四帶數分同依士。五隣近。六有財也)
辯名題之因致。故窮世語典語。則於名題有 得矣 (一切真俗世諦名題。皆以六釋攝之。無不辯認宗旨者也) 而康僧會.支道林. 澄.什.安.遠。什門四聖
(生肇融睿) 梁僧祐.周道安.隋 彥琮.國初淨.宣.林.概 (慧淨。道宣法林。明概) 靡不洞閑本 教。該涉經史。研綜詞翰。咸事著述。極夫匡紹
者也 (皆貞觀譯經之高僧) 禮曰。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 不怠。謂之君子僧也。支遁注莊子逍遙篇。希 玄之賓高其致也。慧淨撰英華集 (詩集) 麗藻之
士美其鑒也。由是表正人天。折衝師律。文場 法苑。何世曠能。甞有客聽遠公實相義。往復 移時。彌增疑昧。遠引莊子義為連類。惑者乃
悟。自後安公時聽遠不廢俗典。宋元嘉年 (文帝也) 巳日 (三月三也) 車駕臨曲水。命慧觀與朝士賦詩。觀 即座先獻。周建德年。陳周弘正來聘詢謀談
士。曇延首應之 (周武帝時也) 大駕親臨釋奠。延當席 抑揚。陳人敷袵。稽首拜聽 (展衣襟作禮而聽也) 因構詩四
十首簡延。延用其韻酬和。如宿誦焉。彼乃圖 延形像歸于陳 (周都長安。陳都金陵) 晨夕向北致禮。以為 曇延菩薩也。夫世以容詞德行難以求備之
仁也。難語其闕真可謂堂堂乎難與並為仁 矣 (如子張之容子責詞顏回德行各有偏也) 靈裕初出家。師令誦經。執 卷矢曰。我於三藏洎儒教。必望通曉。無或以
渝其志 (渝變也) 由是學光時彥。世號裕菩薩也。梁 武暮年。詔捨道法 (弘明集云。梁武初崇道。至天監二年捨道歸佛。具有文也) 兼
鄙儒教。彼或慮人深溺不返 (聖人令習外典。但使知之慮成耽惑溺於 邪徑) 或正失其極。將亡之數也 (若失其正則迷於理) 夫有益於 生民。大聖未甞
祛 之 (儒道之教。皆益於人。是以吾教不必除之) 故經 曰。不壞俗諦而建立真諦。彼二教仁智所行。 亦人天之報也
(如清虛寡欲仁孝忠信。皆人天之行者也) 但報在人 天。為道之門階。何必捨而鄙之也。聖人不私 己。豈以己不欲而施天下乎 (不可以己不欲而令天下皆黜之)
今 重名教。彼猶無親疎。重禮樂彼猶無君臣。重 律。曆彼猶昧寒暑。重刑法彼猶亂彛典 (彝常也。 典法也) 重廉讓彼猶規 僭
競。重道德彼猶尚浮偽。 況加之使人後二教混沌若鳥獸 (人若不習二教。與鳥獸何別也) 而欲訓之以無生乎 (儒道尚昧。何由示之真理) 夫欲絢美玄
黃先潔其素。欲涉道德先履仁義。故大聖遺 法二千年。而中華之人以先有孔老虛無仁 智。而後識精真之教。迴向崇奉者。門門如日 教之矣
(孝經曰。非家至而日見之) 四夷之人。非二教所覃。于 今猶不能齋戒。而況能神遊八解之理乎 (八解脫觀 名如內有觀外無色等也)
故釋教籍二教以為前驅也 (前導也) 而 老教云自然者蓋真如相似之名也。言萬物 自然者。謂自然之道與萬物為一 (萬物者有為事法也。自然者
無為真理也。萬物事法與無為真理不即不離也) 非萬物不由因緣 (不言萬物不從因緣 而生也) 稱之曰自然也。今說者未達 (異執之徒也) 乃毀內
教因緣之義。妄發揮自然之理。斯乃與西域 外道同見 (如自然外道云。誰尖棘 刺 畫离獸。誰掘河海與川源。暴風卒起。還自定萬法。須知皆自 然)
豈謂迦葉之貳化歟 (清淨法行經云。老子是迦葉所化也) 而洙泗 之門以仁為至行非道德則必先於仁矣。故 雖由也可使治千乘之賦
(諸侯之賦。可使子路治之) 赤也可 使束帶立於朝 (公西華可使為通使之官立朝與賓客言也) 楚子文無三 巳之色
(楚令尹。姓鬪。名穀。字烏兔。三仕為令尹不喜。三巳去職亦不慍。舊令尹之政必告新令尹) 陳文子棄十乘之馬。求其仁稱 (陳須無也。時崔杼弑君。文子棄四十
匹馬而奔惡之也) 仲尼之所不與 (孔子皆曰。不知其仁明仁道難也) 彼仁也 者。通乎百行。協于一德 (專一之德) 未有不由仁而廣
大者。在五天稱菩薩。在九州稱仁人。蓋人能 慈慧。慈慧能仁。菩薩行仁之極行。君子漸得 其門者矣。若使梁武不由二教。安得為君子 儒而至於大方乎
(方道也。若言梁武局執。豈得稱君子儒而至於大道乎) 今為 論者必張孫吳之勢 (孫武吳起並六國時良將。各著兵書善戰陣。今論義者與敵鏗
鏘。如孫吳之戰勢也) 學戒者必敦顏柳之節 (顏叔子孤居有少女。夜風雨屋倒 投之宿。叔子拒之不已。出屋令其入舍也。柳下惠姓展名离。食邑柳下 諡
惠。寒夜婦不及國門。柳下惠以衣覆之。 至明而去不犯男子不仁之行也) 栖禪者必慕巢由之高 (許由巢父皆堯時高 士。堯將禪位。惡之而洗耳隱居不仕也)
維持者必思齊魯之變 (綱紀維持之者。 必須改更匡引。如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也) 故持外教以誘掖。窺內 法以激志。亦惡有害焉
(惡安也。初以外教誘引。後將內教訓導。亦安有害也) 夫登木者競其高。鑿泉者競其深。不有前懦。 誰為後勇。但梁氏雖至信。不審觀前往存亡。 式恒其事
(式用也) 驟欲遷物從道以窮物之性不 虞東野畢之御而終於佚矣 (顏回見東野畢車知其必敗。以其馬未調良 故也。既御果輸敗而馬傷也)
甞讀斷酒肉之文。慈愈於佛。輕 身貸法。事過帝王 (三度捨身入寺。與眾為奴。臣下備錢百萬。贖之眾僧。默許方歸。雖 屈身為座亦未過此。何必然也)
且勅綾錦窠不得有鳥獸之形。 而嫌裁剪起殺傷之意 (恐傷仁恕之道) 斯雖得養虎之 術。而亦誨人殺心矣
(周宣王之牧正梁鴦善養虎。以不與之生物為其因殺而怒也。
不以全物與之。為碎之而怒。饑飽以時。達其怒心不逆其意也。不使之喜。喜復必怒。雖欲絕之殺心而翻生其殺念
者也。羅綺本無殺相。今強興殺想。此乃從無。設有亦是教人殺心之義也) 宗廟郊祀。以麵 為犧牲不為則不為何誣祖考耶。而或有負 之
(以麵作肉。則成誣誑。不為又負祖考也) 子由緇而乘。不鑒妍蚩。 式顯誇傲。題于縹墉素扆之上。特不知是誘 敵致寇也
(今有自披緇至顯榮。不辯善惡。空恣傲倪。而又兼以捐棄上教之事。題粉壁素屏之上。 可謂自招於槃詰) 昔周道安二教論。隋彥琮通極論。恣
縱心目。出沒玄奧。假立賓主。先設奇難。後始 通之。將探賾異黨枳棘邪徑為法繚垣 (先假立異宗。 詰難本教。然後答之。預備異宗所見也)
而後世李仲卿等得之穿窬 為盜。隱其所通。演其所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