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五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論原
禮樂
[0667c25] 禮王道之始也。樂王道之終也。非禮無以舉 行。非樂無以著成。故禮樂者王道所以倚而 生成者也。禮者因人情而制中。王者因禮而
為政。政乃因禮樂而明效。人情莫不厚生而 禮樂之養。人情莫不棄死。而禮正之喪。人情 莫不有男女。而禮宜之匹 (一本作正) 人情莫不有親
疎。而禮適之義。人情莫不用喜怒。而禮理之 當。人情莫不懷貨利。而禮以之節。夫禮舉 則情稱物也。物得理則王政行也。王政行則
其人樂而其氣和也。樂者所以接人心而達 和氣也。宮商角徵羽五者樂之音也。金石 絲竹匏土革木八者樂之器也。音與器一主
於樂也。音雖合變非得於樂則音而已矣。是 故王者待樂而紀其成政也。聖人待樂以形 其盛德也。然則何代無樂與。何代無禮與。禮
愈煩而政愈隳。樂愈舉而時愈亂。蓋其所制 者禮之儀也。非得其實也。所作者樂之聲也。 非得其本也。夫樂之本者在乎人和也。禮之
實者在乎物當也。昔有虞氏也修五禮。故其 治獨至於無為恩洽動植。而鳩鵲之巢可俯 而觀。乃韶作而鳳凰來格。故孔子曰。韶盡美
矣。又盡善也。蓋言舜修禮得禮之實也。作 樂得樂之本也。叔孫通制禮。事禮之儀者也。 杜夔修樂。舉樂之文者也。舉文則宜其治之
未臻也。事儀則宜乎其政之未淳也。夫禮所 以振王道也。樂所以完王德也。故王者欲達 其道而不極 (極或作及) 於禮。欲流其德而不至於
樂。雖其至聖。無如之何也。人君者禮樂之所 出者也。人民者禮樂之所適也。所出不以誠 則所適以飾虛。所出不以躬則所適不相勸。
是故禮貴乎上行。樂貴乎下效也。夫宗廟之 禮所以教孝也。朝覲之禮所以教忠也。享燕 之禮所以教敬也。酢醻之禮所以教讓也。鄉
飲之禮所以教序也。講教之禮所以教養也。 軍旅之禮所以教和也。婚娉之禮所以教順 也。斬衰哭泣之禮所以教哀也。夫教者教於
禮也。禮者會於政也。政以發樂。樂以發音。音 以發義。故聖人治成而作樂也。因音以盛德 也。因宮音之沈重廣大以示其聖。因商音之
剛厲以示其斷。因角音之和緩以示其仁。因 徵音之勁急以示其智。因羽音之柔潤以示 其敬。律呂正也。以示其陰陽和也。八風四氣
順也。以示其萬物遂也。猶恐人之未睹。故舞 而象之。欲其見也。恐人之未悉。故詩以言之。 欲其知也。感而化之則移風易俗存乎是矣。 是先王作樂之方者也。
大政
[0668b14] 大政言其大公也。大公之道在乎天。則君子 不苟能也。小人不苟爭也。德裕君則君之。德 裕臣則臣之。何必苟能得其生則生之。得其
死則死之。何必苟爭。世無苟且則法無所閑 也。人無爭奪則兵無所起也。堯舜之所以揖 讓治也。大公者何。推至誠而與天下同適也。 聖人大誠。故其所為
(一本無所) 則大公也。誠以道 則以道傳天下也。誠以正則以正用其人也。 誠為大則範法乎天地也。誠為小則察微乎 神妙也。故能道成而不私其位也。政成而不
有其功也。育萬物而不顯其仁也。周萬物而 不遺其智也。故聖人大有為而無累也。大無 為而化淳也。誠也者天道也。公也者人道也。
聖人修天道而以正乎人道也。誠者不見也。 公者見也。由所見而審所不見。則聖人之道 明矣。堯命四正其人稱也。物所以遂其時焉。
民所以得其死生焉。舜命六官四岳十二牧 其人當也。故其政亦臻也。教亦顯也。堯有子 曰朱。舜有子曰均。二子道不足以在位也。迺
以天下之賢人也。故授之舜也。授之禹也。蓋 以天下為公。而天下之人之民。孰為有苟 私而爭也。狄人未化而聖人益德而懷諸。故
德者得其政也。政者發其誠也。誠者貫乎 天地人物鬼神也。是故聖人 (聖人或作君子) 誠之則五 材四時罔不若也。易曰。中孚豚魚吉。又曰。鳴
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故 堯舜之政治所以簡也。用人所以當也。政簡 則無煩法也。用當則無妄官也。示五刑所以
持民之過失而不章也。修五禮所以正人之 恭敬而不怠也。政之大至所以帝也。治之大 公所以讓也。推帝於太上者。品治道而所以
勸也。歸讓於大德者。辨時宜而所以教也。後 政不至謂之帝可乎。治不公謂之禪讓可乎。 大公之化熄而人甚苟私。智以計校欺。愚以
氣力爭。當是時也。以帝者化不可也。以帝者 讓亦不可也。故曰。賊帝道者自秦始也。亂讓 德者自漢始也。
至政
[0668c23] 至政者。言其至義也。天下以義舉則政有所 伸也 (政或作正) 邪有所抑也。善有所勸也。惡有所
沮也。愛惡是非其事萬端有所決也。天權可 以扶義。其權雖重必行也。義可以行權。其 義雖輕必舉也。權不以義會。甚之則終賊。義
不以權扶。失之則必亂。故古之擅大政者必 有其權也。操大柄者必濟其政也。湯武運大 權。其所以扶斯義也。周昭徐偃亡大權。故斯
義所以愆也。義也者何。域大中而與天下同 適者也。適之得其所。天下謂之有道也。適之 非其所。天下謂之無道也。聖人建厥中以正
天下之所適也。其世變而人甚苟私。大則私 其國。次則私其家。小則私其身。協義者少也。 反義者多也。而後聖懼其爭且亂也。示有刑
非苟暴也。示有兵非苟殺也。欲驅人而趨其 義者也。在執者與人不義眾得以而去之。與 眾不義官得以而治之。是故禹湯文武周公。
此五聖人者謹大政。故不苟擅大權也。行 大權故不苟讓大位也。征有扈也。放夏傑 也。殛葛也。伐紂也。攝天下誅管蔡也。以家傳
天下。而天下之人從而服之而不有怨也。蓋 其政至矣。故逸詩曰。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 不爾思。室是遠而。書曰。刑其于無刑民協于
中時乃功懋哉。君子以是不亦慎政而重權 乎。迨其政之敝也。人因之而作勢。其權之敝 也。人資之以為亂。謂政者名在而實亡也。謂 權者任枉 (枉或作奇)
而忘正也。夷王下堂而交諸侯。 可謂政之不足也。隱公苟讓千乘之國。可謂 權之不足也。齊桓公以伯自誇。可謂權之始 邪也。周公王以王自降。可謂政之始微也。夫
政之於權猶量之有概也。權之於政猶衡之 從石也。得其人則正之也。非其人則欺之也。 故道也者待人而隆也。孰曰時乎。
賞罰
[0669a28] 賞罰公王道振也。賞罰私王道熄也。聖王欲 其道行故理其公私也。賞罰以正善惡公也。 賞罰以資喜怒私也。公之所以同天下也。私
之所以異天下也。天下同之。其道不亦興乎。 天下異之。其道不亦寢乎。賞罰者天下之大 中也。宜與天下共之也。王政者所以正善惡
也。天下之善不可不賞也。天下之惡不可不 罰也。賞罰中所以為政也。賞也者近乎恩也。 罰也者近乎威也。孰有喜而不欲推其恩耶。
怒而不欲加其威耶。故曰非至公高明之人。 不可授之以賞罰之權也。傳曰。可與適道未 可與權。蓋慎之至也。洪範曰。無有作好。遵王
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蓋戒之深也。周之 季非無賞罰也。蓋賞罰出其私也。出於私所 以致天下之亂也。以私賞則恩歸乎私者也。
以私罰則威在乎私者也。威以驅眾。眾必隨 之。惡以懷眾。眾必效之。眾人無常心與利害 而推移。其利則苟附也。害則苟免也。擇之正
偽其亦寡矣。古人譬之牛馬唯婁委己者也 柔焉。媚之與眾為之不可沮也。夫賞罰者先 王行道之大權也。欲道之行則不可俾賞罰
之權須臾在私也。小私以之則瀆是刑也。大 私以之則瀆是兵也。瀆兵則征伐出於諸侯 自是始也。瀆刑則政令出於大夫自是始也。
故春秋諸侯專征而春秋罪之。春秋諸侯專 封而春秋罪之。蓋不與其諸侯之賞罰也。春 秋之大夫專取而春秋罪之。春秋之大夫專
與而春秋罪之。蓋不與其大夫之賞罰也。春 秋者所以示王者之賞罰也。子曰。罪我者其 惟春秋乎。聖人冐罪而作春秋。所以懼後世 之賞罰者也。
教化
[0669c02] 禮義者。教之所存也。習尚者化之所效也。非 所存則其教不至也。非所效則其化不正也。 是故善教者必持厥禮義也。慎化者必防其
習尚也。天下不可無教也。百姓不可不化也。 為天下百姓上者教化其可亡乎。教化風也。 民飛物也。風其高下則物從之浮沈也。聖人
慮人之流惡而不返。故謹於教化者也。夫教 者生於官政也。化者成於民俗也。禮義者示 於朝廷國家而見於天下也。詩曰。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其所生猶氣 脈也。所成猶四體也。人欲豫其四體而不理 其氣脈者未之有也。所生者正則所成者端
也。所視者修則所見者治也。是故古之在官 政者。必先修禮義以正其己。而後推諸其人 焉。人未之從也。必自揣其教之未造邪。則加
修以勸之。又未之從也。此其淫風邪俗者 也。始可以舉法以懲其犯禮違義者也。湯誥 曰。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故誅一罪而人
明。舉一令而人從此。所謂教修於上而人化 於下也。後世則不爾也。不治所教而欲其所 化也可乎。政不正而責人違義。教不中而責
人犯禮。是亦惑矣。禮也者中也。義也者正也。 上不中正而下必欺邪焉。教化之感蓋其勢 之自然也。猶影響之從形聲也。諺曰形端影 直響順聲和
(上二句似文倒) 及其不直也不順也。責形 聲邪責影響邪。是故君子入國觀其俗尚。而 後議其政治也。
刑法
[0670a01] 問曰。在古法寬刑省而民之過姦者庸寡。後 世法謹刑繁而民之過姦者滿多。斯何故爾。 曰古之以刑法者存其本。故民過者鮮也。後
之以刑法者存其末。故民過者多也。曰何謂 本末乎。曰政教者其本也。刑法者其末也。苟 輕本而重末也。與夫灑油救焚用之雖甚而
其焚愈熾何由熄哉。或曰。僕也故不識政教 之所以為本者也。幸吾子盡言之。曰人之善 惡豈其性之素爾。是物移之而然也。故開之
利則喜焉。推之害則怒焉。自古聖人知其如 是也。制田里以通其安所生養致庠塾以導 其為相孝弟澤梁交通教其不相爭利關譏市
平教其不相欺負。十一之賦教其效私奉公。 為之禮以節其哀樂之情。為之樂以正其遺 風舊俗。號令以定其言。刑法以防其失。不
幸有一坐法當刑。而聖人猶求諸己曰。使民 如此。蓋朕教之未至政之未修。而寬之不以 刑為。禹南狩至蒼梧。視其市以罪殺人泣而
下車。問之左右。曰若罪人也不順而至。然君 王何以傷之。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心為 其心。今朕為君。而人自其心。是以痛之也。文
王之時。有虞芮兩國爭封而訟於文王。文王 詞而釋之。既而曰。政之不明使其然也。而篤 務政虞芮。由是息訟。夫人情孰不愛好而憎
惡貪生而懼傷。苟同有以得安樂其生得和 同其族類得遂性人得美稱。豈肯恝然不相 從而為之也。雖夷貊之人必不能如此之不
變也。斯古聖人之所以力推於教化者也。故 古之人鮮過者善其俗者也。蓋其政教之致 也。政教致故無所用其刑法者矣。君子不得
已而用之。非專之也。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 以禮。有恥且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無恥。故曰。刑也者成也。上古一切而成之者
也。刑不預章。故民不知法。民不知法則無所 生其訟端。有虞氏知其後世益薄懼吏巧法 苟陳。故制五刑於其書曰。流宥五刑鞭作官
刑。朴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後世其德益衰。而書其刑名不可勝數。刑愈 繁而民愈惡。蓋其本末倒持故也。逮韓非申
子商鞅輩苟作慘酷之刑。秦人用之。未終世 而其國滅亡不暇。然若甫侯之刑。酇侯之法。 以至公而持。尚可以救一世之敝。柰何又後
之俗吏僥倖。文法從其心以淺深。刑罰從其 情以輕重。夫法者先王所以務禁姦也。及其 敝也。為姦刑者先王所以制沮暴也。及其敝
也。為暴非特為暴。亦所以引人生暴。非特 為姦。亦所以引人生姦。是故君子之論刑法 者。重其本而不重其末也。或曰。子之言可謂
迂矣。非適時變也。如子之論宜古而非宜於 今也。今之民滋惡。非刑法不能治。古之民尚 淳。必教化而可勸。苟尚以教化于今世。則獄
犴益豐而殺人者罔間。曰子誠通於時而乃 塞於道也。謂時則古猶今也。謂道則善猶惡 也。古之民淳。蓋得其道也。今之民偽。蓋失其
道也。予患道德之不修。不患其民之不速化。 患政教之不臻。不患其民之不淳。詩曰。伐柯 伐柯。其則不遠。執斧以伐柯。睨而眎之。猶以
為遠。言道之不遠可修而至之也。孔子曰。德 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言政教化民之疾 也。漢文帝修縣默為之政務於寬厚。恥語人
之過失。化行而世無告訐之俗。命張釋之為 廷尉。欲其持法甚輕。於是刑罰大省。歲卒斷 獄四百。天下有刑錯之風唐太宗平世禍亂。
欲以文治天下。引房喬杜如晦諸儒輔相力 興王道。天下遂大治。正觀三十年民家外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