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十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書啟狀
與關彥長祕書書
[0697b07] 月日沙門某。謹奉書于彥長祕校。前辱彥長 關侯。得潛子輔教之說喜與已合。遺書論大 公之道百餘言。迺相稱太多。而潛子因彥長
西行。方致書丞相。盛推此道。惟恐書不盡其 意。復敘彥長見丞相。為益言之。夫大公之道 者聖人之道之至者也。大公之道行則不以
天下苟親疎。不以忠孝要勢利。蓋臣合忠子 合孝。可親者親之。可疎者疎之。是皆堯舜嘗 之者也。然故大公之道其本在乎誠與明也。
聖人存誠所以與天地通。聖人發明所以與 皇極合。猶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 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堯舜所以至其道者。蓋 能誠明而持其本也。夫誠明之道而聖人猶 難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丘未之逮也。而有
志焉。後世忠孝以勸慕致則以忠孝矜之逞 之。而勢利忠孝者競作紛綸漫漶交於天下。 誠忠誠孝不苟不黨者。柰何與其混淆一世。
又豈能自白。彼矜者逞者亦以自謂人之為 心而與己相類。不復信有誠之之謂也。故誠 明之道蕩然不復見矣。大公之道之本。亦不
復知之矣。況復能守而持之者也。彥長當是 獨能毅然推誠與明而持論大公之道。豈天 資自得其高遠。非習之炙之而然乎。始潛子
之書既出。而縉紳先生之徒第稱之其文善。 吾粗能讀百氏之書耳。獨彥長謂我存心於 大公。其書勤且至矣。非篤好其道相知之深。
安能若此耶。方今大聖大賢相會於朝。適以 至公之道而治天下。宜彥長振其本原。力以 誠明之道駕說。資其所以為教化。則功德勝
業效白益又大矣。勉之哉勉之哉。不宣。某謹 白。
答茹祕校書
[0697c11] 月日沙門某。謹奉書祕校茹君足下。近辱示 手筆。稱美甚盛。謙謙以未相識為恨。愚何人 也。當此大惠幸甚幸甚。愚本庸陋自度無以
處心。因求聖人之說以之為善。既治吾道復 探儒術。兩有所得則竊用文詞發之。而當世 賢豪不以其 僭 竊狂斐相拒。尚以為可語引
之與游。雖然接其游處綢繆至如朋友者。而 未嘗軒豁以盡乎心。蓋以人黨於教罕不齟 齬。雖欲道之自顧。其言豈能必信於世。故
常嗟咨悒怏。頗不自得。及觀祕校送瑩上人 序。亦謂佛教教人為善有益於世。不隨時輩 訩訩以相詆訶。此非疎達知遠窺見聖人之
深心。則何能如是之至論耶。不待相識固信 祕校識度卓卓遠出時輩。而宜吾傾懷盡心 相與語之。況又辱書。惟道與文屈節肯相愛
慕。雖盛有道德如古高世之僧。亦宜大進其 說以廣祕書之志。況吾區區當此。寧可默默 自祕耶。夫佛道大至。推而行之無所不可。以
之窮理盡性。則能使人全神乎死生變化之 外。雖三皇五帝之道。未始及之。此誠非經營 世間者所可擬議也。以之治世導俗。則能使
人慈心潔身遷善遠罪止諍不殺平國家天 下。其五戒十善之教與夫五常仁義者。一體 而異名。此又有為者之所宜守也。古今之儒
辯之者多矣。皆不揣其本以齊其末。徒以佛 為者謂過與不及。而因之云云其相訾百端。 嗟乎舜樂取於人以為善。禹聞善言則拜。孔
子擇其善者而從之。顏子得一善言則拳拳 服膺而不敢失之。古聖賢人如此以帥于後 世。而後之人尚不能從之。至有悖亂喪性滅
身破家亡國者也。況復妄斥善道沮人。為之 如此。則何以勸于後世邪。嗚呼使後世之人 不盡為善。亦妄辯者之罪也。祕校方為國家
為政。果能推之以廣堯舜之道。則為之政為 之治。不亦愈大愈遠乎。臨風且布所懷為答。 以謝厚意。不宣。某謹白。
與章表民祕書書
[0698a19] 月日沙門某。謹奉書于祕校表民足下。某讀 所示書究其意義所歸。凡三數日。方窺見其 徼浩乎若瞰河海而莫知其源。邈乎如望星
辰而未得其故。猶弸彪而令人驚愕疑今世 之無有也。始未相識。表民來吾廬問文。以取 不肖忘其家勢貴盛。肯與枯槁沈潛者。用道
義而相往來。適見其識度智見遠矣。及他日 從之游觀。其行己誠。與人信。卓卓與時流不 同。益見表民之賢也。今得其文。又見其所以
用心。以聖賢事業為己任。詞理淵而淳。意義 約以正。誠可信而可行也。雖古之人能文者。 宜無以異於此也。將拳拳服膺之不暇。曷止
賢其賢乎哉。某山林者也。固宜默默自守。安 可論是與非。而可言而不言。亦有志者之不 忍也。吾聞君子之學欲深探其道。深探欲其
自得之也。於道苟自得之。則其所發無不至 也。所謂道者仁義之謂也。仁義出乎性者也。 人生紛然莫不有性。其所不至於仁義者不
學故也。學之而不自得者。其學淺而習不正 故也。夫聖之與賢其推稱雖殊。而其所以為 聖賢者豈異乎哉。其聖者得之於誠明。而賢
者得之於明誠。誠也者生而知之也。明也者 學而知之也。及其至於仁義一也。表民其學 切深於道有所自得。故其文詞之發也懋焉。
韓子所謂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十篇之文。 皆善而議禹辯命解。尤善視乎世之謂為文 者蔑如也。苟發之未已。將大發之掀天地揭
日月。則韓也孟也不謂無其徒矣。且謬進狂 言以回盛編。不宣。某謹白。
與章潘二祕書書
[0698b20] 具位某。致書于二名儒足下。近辱以詩見招。 而叔治繼之。其風調相高。皆宜其服人矣。某 雖欲為之報。若視喬木而高不可攀。且書此
以張其相感之意也。然表民謂余以文。而叔 治謂余以才。而相與云爾。夫文與才皆聖賢 之事。而野人豈宜與焉。如貧道始之甚愚。因
以佛之聖道治之。而其識慮僅正。逮探儒之 所以為。蓋務通二教聖人之心。亦欲以文輔 之。吾道以從乎世俗之宜。非苟虛名於世而
然也。大凡恩於人而有誠者。雖窮達不敢忘 其始。今得聖人之道而誠之至其可忘乎。貧 道常病夫庸僧輩寡識。吾道不修迨乎名作
德空紛然。以其末事求儒文字。欲為其飾。及 其致譏也。并教道而辱之。不能曉了。然復刊 之石刻之板誇於世俗。終日洋洋然以為其
德。若此輩尤宜擯於吾佛。貧道也益不得於 人。此豈宜舍吾道而自欲以區區之文之才 而竊譽於賢者。雖死不敢也。故受所惠時。幾
捐書而泣曰。方今天子大明疎通知遠。適閱 意於南宗正法。某固而自棄於草莽。終不能 以其道稍進。以上資於吾君之明聖。烏可又
以其不肖而累於教道乎。諸君亦嘗視我以 佛教修之。其為誠不欺於天地不怍於神明。 苟謂其未至也。宜以僧德勉之。不然則已。若
謂之寄迹。專以文字見教。則不敢聞命。弊名 恐污盛集。幸為削之。其嘉章一一奉納。不 宣。
與馬著作書
[0698c19] 具位某。奉書于著作馬侯執事。辱貺獨秀石 銘敘。詞甚俊放意義高簡。若不勞思慮一舉 筆以成其文。然此宜發揮聖人之盛德大業。
豈山石游物可當其美也。執翫終日愛慕而 顧。無所能之人。何以醻酢降服。降服始此。石 與山俱溺於莽蒼中。不知其幾千百年。近世
會好事者出之。然南屏巖石大都皆奇。而此 石尤奇。其山見於世。數十年矣。獨秀石混然 與眾石不分。豈其怪特古秀非俗輩之所識
疑待其真賞精鑒以辨乎。一旦執事果以其 文發之。傳聞於人。未數日游觀者求其石而 來往往有之。此獨秀石遭遇執事不隱而顯
也。某由此乃感慨古今人有懷奇挾異終沈 棄草莽不如其石者何限。其人雖抱希世之 才識。而無知己。止與庸俗相上下。假如一遇
學者蒙其不妬且謗。亦其幸矣。況敢望其以 重語相推耶。嗟乎世不樂道人之善者眾矣。 若執事視一物不棄其美。尚以文詞稱揚於
世。信執事心量倜儻過於人百千輩。使執事 得位於朝廷。推此心於人。則天下沈淪混俗 之士。孰不得奮其才業。而執事之為德又盛
於今也。聞古者有舜與顏子。最能與人之善。 故後代歌頌其聖賢。雖萬世不休。執事果如 是決進不已。吾將見其世歌頌執事之賢之
德。洋洋乎盈四海而不已也。仍裁獨秀石古 詩一首。塵奉高意。詞句凡下極負慚靦。不宣。 某謹白。
與周感之員外書
[0699a18] 具位某。謹奉書于感之員外足下。前日欲過 所居語其新園其地甚佳。將置先父墳於其 間。既與天休公論之。其人亦喜。當時倉卒
而未悉所談。伺晚復見也。會事偶不暇接見。 先時雖聞此言。而疑感之等閒語耳。既聞於 尊官始信感之果然為之驚怪。數日來不能
自處。嗟乎感之忠孝之有稱者也。何故忽然 離其所守之如此也。始感之與吾說其先父 漸時教以骸骨歸故里與賢妣並葬。初時感
之拳拳然造次懼違遺訓。謂感之奉父之道。 雖終身不改也。然賢考意。豈不以其身長於 封。又生感之輩為南人。質直可愛。其於封為
故地亦其志耳。歸葬之志。是欲子孫懷故舊 而不忘本也。嗚呼賢父之志。亦其遠矣。苟如 他邦之地神靈清淑。能使人今日葬之明日
子孫便乃將相。若孝子孫豈肯違父母之訓 而為子孫計邪。況萬萬無此效也。感之讀書 不忘道義。寧不思易之謂葬者止取其過厚
之義也。孟子謂。孝子掩其親。但不忍視其形 之暴露也。至于三代惟恐貴賤 僭 偪奢儉失 所。故為禮經。欲人喪葬有節。不聞求山川土
地葬其親以為富貴之資。為此說者。蓋陰陽 家妄張禍福以鼓動世俗。而世俗汲汲於富 貴。不顧修德。紛紛然樂從其說望如其志。不
亦惑乎。若感之賢而有識。宜亦出拔追古之 聖賢為法。惡得與俗浮沈。此吾為感之之不 取也。聞古有周公者。其為人子孫也。有聖
德大業。相天下萬世無比。實由其祖宗累代 積德而致之。今感之為子孫計者。當念忠孝 仁義。苟有所未至則勉力至之。彼陰陽家區
區之說。奚足留意。某心素奇感之好節操慷 慨有古人之風。及此大懼有所虧損。故不敢 默默可否。益宜更酌之。若自謂有異見。我
果行其志。非蒙所敢知也。餘俟相見更論。不 宣。
答王正仲祕書書
[0699b25] 具位某。奉書祕校正仲足下。近有客自藥肆 中傳到七月所惠書一通。發讀若與正仲風 度相接。甚慰所懷也。然以我常為往來者之
稱道所以特相推高。此似未嘗有也。吾佛氏 者又其德不足聞達。默於山林而時所不齒。 固其宜矣。何足云云。而正仲之賢。足以大自
樹立。而尚孜孜以不得志劘切為憂。如此。則 何慮其道德不至耶。昔樂正子為政。而孟子 喜之。謂其人好善。將有輕千里而以其善來
告之者也。正仲好善之意比於樂正子。豈直 千里來告乎。宜資於天下善人可矣。此雖屈 彼邑幸且勉之。其道將有所張之也。所謂文
集。此雖近成一書僅五千言。蓋發明吾道。以 正仲方專儒。恐未遑于此。不敢輒通。秋杪如 成嘉祐集。當首請於下執事者。未相見間幸 倍保衛。不宣。
受佛日山請先狀上蔡君謨侍郎
[0699c13] 右某。今者伏蒙知府端明侍郎。台造特差衙 前徐新等遠賚牋疏并帖四道就潤州。請召 某往淨惠禪院住持。今月二十日於登雲禪
寺已恭受鈞命訖。伏念某道德虛薄器識浮 淺。當預大賜實為忝竊。然而教法衰弊緇仵 墮怠。斯蓋侍郎念西聖付託之意。特欲振起 頹風。曲 采
庸聲授以師位。詞疏婉雅弘獎勤 重。惟恐不勝所舉塵累高明。且愧且幸。卑情 無任皇恐感激之至。謹具狀上謝。
與通判而下眾官
[0699c23] 某近者伏蒙特自大府遠貺移文召蒞名山授 以師位。既省己之虛薄。及聞命以驚惶。顧遜 讓之靡遑。愧忝竊而無狀。伏惟某官。道極一
貫識該九流總群言以為公。咨眾善而致治。 樂從西聖之教。廣其勝緣。榮貳東侯之藩。重 其明命。辭意斯美惠愛亦深。既被德而有由。
卜趨風而匪邈。謹先差僧馳狀上聞。兼伸咨 謝。伏惟尊慈。俯賜照察。
與諸山尊宿僧官
[0700a03] 右某。茲者偶以虛聲謬當盛命。預侯府之弘 獎。冠禪肆之上游。循省愚冥誠謂忝竊。此蓋 某人念聖法之既替。推風義以相先。曲 采 微
才容參大職。擇善德之彌在。為道力之斯充。 雖汲引以有由。愧陞陟而無狀。趨覲非遠敘 贊罔周。謹先差僧馳狀。披露下懇。仍伸上 謝。
與諸檀越書
[0700a11] 某啟。茲者輒以虛聲謬當嘉命。預府侯之獎 譽。冠叢室之茂遷。循審愚衷誠為忝冐。此蓋 某人曲雅道義俯贊佛乘。奉外護之清規。廣
難思之勝事。將趨推會以卜良辰。感載乃懷。 諸容面敘不宣。
赴佛日山請起程申狀
[0700a17] 右某。今者伏蒙知府端明侍郎台命。俾就淨 慧禪院住持。祗荷恩輝豈任感愧。以今月初 五日。已起離潤州參見在即。謹具狀申聞。
接杭州知府觀文胡侍郎先狀
[0700a21] 某此者伏審。得請北闕拜命東藩。重雨露之 殊恩。輟樞機之密任。來蘇之頌已作。坐鎮之 風聿揚。伏惟知府觀文侍郎。藝苑碩儒生靈
上哲。蹈聖人之閫奧。擅文章之師宗。灑麗藻 於詞林。發揮帝詔。儲鴻勳於樞府。增大聖功。 倚注方農請陳逾恪。惠全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