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十九附錄諸師著述
序
釋懷悟述
[0746b06] 昔賢首菩薩。於華嚴會中。以偈答文殊大士。 讚菩薩能示同世間云。雅思淵才文中王。歌 舞談說眾所欣。信乎文之能顯道濟物也。豈
獨今之然乎。自往古他方佛世。無不然耳。始 余年少時。走四方叢林尋訪師友務道專學。 有效古高世僧萬里求師之志。於稠人中沈
沈自策其氣志。若上將軍負所欲建立邦家 之意。前邁敵國而且戰且行。不遑食息也。聞 所謂東山明教禪師之高文卓行道邁識遠。
凡獲見其所著文畫莫不錄敘而祕藏之。及 於錢唐靈隱山。得嘉禾陳令舉所撰師之行 業記石刻。末云。師自定祖圖而下謂之治平
集。又有嘉祐集。總六十萬餘言。而其甥沙 門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後世。繼聞其廣本。 除已入藏正宗記輔教編外。餘皆在姑蘇吳
山諸僧室藏之。余固累遣人至彼山諸僧居 歷訪之。而寂然無知其所在者。往往所委不 得其人失於護藏。而為好事者竊移他所也。
大觀初。余居儀真長蘆之慈杭室。於廣眾中 得湖南僧景純上人者。入予室一日投一大 集於席間曰。此老嵩之全集也。祕之久矣。聞
師切慕其遺文。願以獻師。余獲之且驚且喜。 念茲或天所相而授我耶。若獲至珍重寶。自 皇極中庸而下總五十餘論。及書啟敘記辯
述銘贊武林山志與諸雜著等。約一十六萬 餘言。皆舊所聞名而未及見者。雖文理少有 差誤。皆比較選練詮次。幾始成集。庶可觀焉。
更冀善本較詳。莫由得也。後又遇周格非出 守虔州。回得其非韓文三十篇三萬餘言。又 緣兵火失之。遂未能就其集。近又得本於禦
溪東藍彥上人。乃與余昔於匡山所得別本 較之。文字亦甚疎謬。乃以韓文條理而正之。 然師之著述不得其傳而散落多矣。如天竺
慈雲法師行狀曲記。長水暹勤二師碑誌。行 道舍利述。匡山暹道者碑。定祖圖序。皆余 自獲石刻而模傳之。今總以入藏正宗記定
祖圖與今文集等會計之。纔得三十有餘萬。 其餘則蔑然無聞矣。如令舉所記謂有六十 萬餘言者。今則失其半矣。吁嗟惜哉。今以
令舉所撰行業記標之為卷首。貴在見乎師 之世系嗣祖出世去留之迹。奇節偉行高才 勝德邁世之風焉。乃以輔教編上中下為前三
卷。以師所著之文。志在通會儒釋以誘士夫。 鏡本識心窮理見性。而寂其妬謗是非之聲 也。又以真諦無聖論。綴于輔教編內壇經贊
後。以顯師之志在乎弘贊吾佛大聖人無上 勝妙幽遠淵曠之道。不存乎文字語言。其所 謂教外別傳之旨殆見乎斯作矣。故其贊末
云。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傳也。又 曰。聖人如春陶陶而發之也。至人如秋濯濯 而成之也。此謂終歸乎靜默焉。故真諦無聖
論結云。凡聖知覺者真諦之影響。妄心之攀 緣耳。然有志於外文字之學者。覽此二說。豈 不少警于中乎。其輔教集舊本以累經鏤板。
故雖盛傳于世。而文義脫謬約六十有餘處。 今皆以經書考正之。覽者可以古本參讀之。 則其疎謬可審矣。今自論原而下至于贊辭。
約為十二卷。次前成一十五卷。昔題名嘉祐 集者是也。其非韓文昔自分三十章。今約為 三卷。次前成一十八卷。又得古律及山遊唱
詶詩共一百二十四首。分之為二。總成二十 卷。命題鐔津文集。示不忘其本也。然師嘗自 謂。人生世間閑為第一。蓋其自得閒中之趣。
故其所為之詩。雖不甚豐濃華麗。而其風調 高古雅談。至其寫志舒懷。有邁世凌雲之風。 亦可想見其人也。觀師與月公晦書。自言余
志在原教而行存孝論。余詳考其書。則功在 於原教非韓。行在於書僧 (即僧也者) 孝論。德在於志 尚遠公。而題其影堂文道在於壇經贊真諦
無聖論。其文之高拔勝邁絕出古今。則見乎 武林山志。故後敘謂因風俗山川之勝。欲拋 擲其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然
求世之知言審音者。不亦難其人哉。師自携 書謁天子宰相而下。凡所見則止以正宗記 輔教編而投之。至於文忠公則特獻之新撰
武林山志焉。嗚呼。文忠公謂文章如精金美 玉市有定價。非人輒可以口舌輕重之也。其 重讀徂徠集云。待彼謗焰熄。放此光芒懸。人
生一世中。長短無百年。無窮在其後。萬世在 其前。得長多幾何。得短未足憐。惟彼不可朽。 名聲文行然。讒誣不須辯。亦止百年間。百年
後來者。憎愛不相緣。公議然後出。自然見媸 妍。故師之於慶曆間。始以文鳴道於天下。然 當是時也。宗儒束教輩。是非之鋒謗罵之焰
紛然。而師終以是道發而著之。為高文至論 乘風而殄之蔑如也。故後世學者。有聞其風 務其道而矚其文者。若脫冥遊望北辰仰昭
回也。然茲姑以師之經世文章。恢弘輔贊吾 如來至聖之教之道。涉人間世而然也。若其 自所履蘊操守。則瑩然若珠光玉 采 日精月
華。而不足以方其溫潤高潔明淨也。故令舉 記其行業云。師之所以自得而樂諸己者。蓋 不與於此中間。雖以護法遭難。然其所謂珠 光玉 采
日精月華者。世雖見其有烟雲水火 焚溺蔽虧之患。而其光采精華固瑩如也。故 師之自携書西上獻之 天子。事畢將東歸 山林。而大覺璉禪師。賦白雲謠以將師之行
云。白雲人間來。不染飛埃色。遙爍太陽輝。萬 態情何極。嗟嗟輕肥子。見擬垂天翼。圖南 誠有機。去當六月息。寧知絪縕 采 。無心任吾
適。天宇一何遼。舒卷非留迹。然則師之風貌 聲容。其所以出處斷可見也矣。紹興改元之 四年甲寅重陽後一日。書于禦溪東郊草堂 之北軒。
又序
[0747b24] 師自東來。始居處無常。晚居餘杭之佛日山。 退老于靈峯永安精舍。默視其迹。雖或出處 不定。然其所履之道高妙幽遠。而末路學者
器近不能曉悟。而師終亦不肯少低其韻。以 撫循其機。因而嘆曰。吾安能圓鑿以就方柄 哉。聞聖賢所謂得志則行其道。否則行其言
而已。言之行猶足為萬世法。使天下後世學 者。識度修明遠邪見而游正途。則奚必目擊 而授之謂從己出耶。因 卻 關著書。以考正其
祖宗所以來之之迹。為十二卷。輔教編三卷。 又列定祖圖一面。書成携之京師。因內翰王 公素獻之 仁宗皇帝。又為書以先之。上讀
其書。至臣固為道不為名為法不為身。歎愛 久之。旌以明教大師之號。賜其書入藏。書 既送中書時。魏國韓公琦覽之。以示歐陽文
忠公。修公以文章自任以師表天下。又以護 宗不喜吾教。及見其文。乃謂魏公曰。不意僧 中有此郎也。黎明當一識之。師聞因往見之。
文忠與語終日。遂大稱賞其學瞻道明。由是 師之聲德益振寰宇。事竟遂買舟東下。終老 于山林。師雖古今內外之書無所不讀。至於
所著書。乃廣明外教皇極中庸之道。安危治 亂之略。王 覇 刑名賞罰之權。而終導之歸於 無為寂默之道。當世聞人少見其比肩焉。而
痛以內教自律其身。端以儉素誠德為宿歸 之地。而慕梁惠約之為人也。其所蘊至道淵 密。然以其所學較其所為。而未見少差焉。所
著書觀當世士大夫。不顧名實而是己非他 也 (謂以儒而嫉佛) 乃作輔教編。學者亡孝背義。循養 其所欲也。乃作孝論。尚綺飾辭章而不知道
本也。乃作壇經贊。苟合自輕而不自上以德 也。乃題遠公影堂文。志其所慕。以風末世之 華侈也。乃作山茨堂序。因風俗山川之勝欲
拋擲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其 明聖賢出處之際。性命道德之原。典雅詳正。 汪洋浩渺。尤為博贍。總號之為論原。其如詩
書序贊記傳表啟銘誌題述評辯。是是非非。 所謂太山之毫芒耳。及後終於湖山而火化。 不壞者六物。天下聞其風莫不東首而長想。
嗚呼師雲行鳥飛於天地之間。視萬乘之尊。 其勢霄壤之遼也。顧王公貴人雲泥之異也。 一旦以其所為之書。獻之天子。為之動容。天
下靡然嚮風。而使其乃宗乃祖吾佛無上妙 道。明白於萬世。而卒酬其抱道輔教之志。非 其自信修誠之效歟。後之學者讀其書。必有 掩卷而三嘆者也嗚呼。
[0748a12] 師之道譽聲德。既其超邁。故後世學者或 當時在位道贊人主師表於天下後世者。 皆仰而慕之。若天雲日星焉。故有尋遺風
想遐迹。瞻頌稱讚不已。有若前所記。淨因 大覺璉禪師將師之白雲謠。若江西洪覺 範之禮師之骨塔詩。若南海楞伽山端介 然弔師之古詩凡百韻者。西蜀住龍舒天
柱山靜禪師遙慕詩而序贊者。若靈源惟 清禪師之跋詩二手帖而伸贊之者。今皆 筆之于此。或詳或略。以備研覽。而發季 世學佛者之志操焉。其淨因大覺璉禪師
送師之白雲謠者。已見前之後序中。此不 煩錄矣。
[0748a25] (今既以陳令舉所著之記為前敘舊得一敘。不書名。不知何人所作。或云。瑩道溫觀其 文藻美麗。或近
似之他輩不能為也。而中間敘其為文之所以。而不甚流類。不免隨為。葺正之。仍舊綴于集末云) 。
禮嵩禪師塔詩 (三十乙韻)
石門釋惠洪作
[0748a28] 吾道比孔子。譬如掌與拳。展握故有異。要之 手則然。晚世苦陵夷。講習失淵源。君看投迹 者。紛紛等狂顛。韓子亦儒衣。倔強稱時賢。憑
陵作詬語。到死不少悛。後世師韓輩。冗長猶 可憐。趨名不自信。泛逐工詞言。譁然皇祐初。 飛聲鬧喧闐。田衣動成群。怒癭空自懸。縮首
不暇息。兀坐如蹲猿。堂堂東山公。才大德亦 全。齒牙生風雷。筆陣森戈鋋。隱然湖海上。長 庚橫曉天。作書肆豪猛。揮斥莫敢前。群兒
雖貌敬。臆論已不專。書成謁天子。一日萬口 傳。坐令天下士。欲見嗟無緣。功成還山中。笑 語答雲烟。我來不及見。山水自明鮮。入門寂
無聲。修竹空滿軒。永懷翛然姿。骨目聳清堅。 僮奴豈知此。住茲亦彌年。指余以石塔。草棘 北峯巔。再拜不忍去。聽此遶 澗 泉。吁嗟末運
中。那復斯人焉。文章亦細事。清苦非所便。但 愛公所守。遠拍諸祖肩。遲遲哦公詩。落日滿 晴川。願持折脚鐺。結茅西 澗 邊。歲時邏松檜。 來此掃頹磚。
吊嵩禪師詩 (并引)
南海楞伽山守端述
[0748b19] 建中靖國改元辛 巳 冬十一月既望。余抱 遠公文集。自廬嶽而東。圖入木錢唐布流 天下。乃特詣師故居永安精舍之後。嶺端
蒙雪霜排榛莽。於所藏闍維不壞之五相 舍利小石塔前。恭備香羞茗燭等。作禮以 供焉。因抽鄙思為五言古詩。凡一百韻。長
跪端想誠百其心。粲若有對。遂作南音。稽 然以諷之。庶不忘其本而聊為攀慕悼之 之誠也。禪師平日有詩云。異鄉風俗客不
惡。但欲南音來耳邊。余連與藤東西交徼。 最為密邇。禪師遷寂在於熙寧五年之夏。 余纔八歲。其實忝師里中之晚生。所作南
音不得不爾。苟不離正受。庶其裁擇焉。
[0748c03] 覺城否復隍。慧日書有食。苟無明哲士。曷 以救顛仄。緬惟東山師。降靈自天德。申甫寧 加諸。奮身若葡蔔。吾法傾不綱。蒼黃莫之測。
詵詵排佛徒。岩岩侍君側。適操權衡者。兼 領辭翰職。率意務品藻。庶形在埏埴。唐書預 之修。韓語例增飾。竊自比丘軻。拒我過楊墨。
惜彼述至言。曾之通皇極。廢道專以人。訐惡 肆其力。坑焚必有待。伐削豈容刻。愚俗初易 欺。聖主終難惑。當時禪講輩。動類百千億。獨
誰敢枝梧。縮手俟徽纏。唯師奮然作。感憤形 諸色。一言塗腦肝。萬卷羅胸臆。人爵猶唾遺。 冥鴻詎籠得。蠢蠢嗟東人。遲遲別南國。歷楚
仍騁吳。百城慕知識。義龍雲之天。禪虎角而 翼。誅茆靈峯西。殺簡仙源北。著書傚龍猛。護 法掌司直。正宗序昭穆。原教辯離即 (謂儒釋二教雖殊皆
相資而化物也) 筆峯迴崷 崪 。詞海彌湢 [泳-永+仄] 。紛葩若輝 散。宏麗尚典實。匠媧補穹旻。効禹導溝洫。動
或幾百卷。經世為模則。斯文千古雄。斯義萬 夫特。據理從所征。處戰無弗克。吾皇遇唐虞。 吾相遭禹稷。抱書乃西獻。乘時闢凶塞。喜
覽明光殿。撫念加歎息。賞其繫表才。欝為天 下式。謂嘗獵英雋。忽此遺彀弋。小避三公位。 高憑四依軾。慧日昏復明。禪經亂還緎。智林
久宜茂。福田廣須植。大信過豚魚。至仁周動 植。良可班諸藏。尋即遵所勅 (略去五韻) 飛章類席 卷。橫議同鏡拭。舂喉那補爨。樹口拑拱默。始 知猛陵翁
(即師里名。彼多獮猛陵男子故) 原筮無遺慝。金湯義 存存。涇渭情湜湜 (略去二韻) 既而謂東歸。湖山夢 還憶。列戶翠可染。當窓秀堪織。風尚清散為。
僧年白駒逼。孰貴秉燭遊。鼓缶欹吳日。林遠 爭追隨。宗雷苦凄惻。禪誦心稍隙。騷雅興仍 亟。道行愈峻卓。德聲轉輝赩 (略去七韻) 宴坐君無
何。遺偈見敦飾。大梅鼯鼠聲。匪我相囚福 (師臨終偈云。不似大梅老。貪隨鼯鼠聲。云) 奄然遂長往。休徵難具仂。 明發鷲峯下。闍維火初熄。五相堅不化。鮮柔
光燿翌。燦若金出 [金*非] 。瑩如玉分玏。式旌無妄 犯。奉法剛而 [塞-土+心] 。靈山眾咸覩。望林加渴醷。剋
奇冠前籍。景仰動殊域。王公競嗟駭。士庶增 悃愊 (略去二韻) 共收鶴林骨。合葬鷲山肋 (略去三韻) 澗 猿
徒自號。書魚蠹誰蝕。僧史半十料。工歌全九 罭 (略去六韻) 致我來吳楚。慕師自岐嶷。獲記楞伽 遊。誦味踰鱠職
(師有遊吾湟川燕嘉亭。及楞伽山寺記也) 。哲人既云 殂。至道亦將踣。已乎三十年。臨弔徒深剋。妙 峯高為塔。梵天廣成國 (國或作異)
萬物備蒸嘗。五雲 爭輔翊。乾坤或幾息。海山有時泐。師其道與 名。勃然長觺觺。
[0749a20] (命研味其詩。雖風調氣韻高爽酋勁。而中間凡用事綴韻過于迂辟。今略取其辭意簡雅超邁之 句。次成七十三韻。亦可見其才志向慕之誠至焉)
。
贊明教大師 (并敘)
龍舒天柱山修靜述
[0749a23] 始余讀嵩禪師輔教編。愛其文落落有奇偉 氣。而能發揮釋氏之道。以諭夫當世名儒釋 子之不知教本者。俾之達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