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jiao Ping Xin Lun 三教平心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教平心論序[0781a25] 三光麗天。亘萬古而長耀。百川到海。同一味以亡名。三教之興。其來尚矣。並行於世。化成天下。以迹議之。而未始不異。以理推之。而未始不同。一而三三而一。不可得而親疎焉。孤山圓法師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誠古今之確論也。嗟乎執迹迷理者。互相排斥。致使。
[0781b03] 先聖無為之道。翻成紛諍之端。良可歎也。比觀靜齋學士所著一理論。言簡理詳盡善盡美。窮儒道之淵源。啟釋門之玄閟。辯析疑惑決擇是非。未嘗不出於公論。譬猶星之在秤輕重無差。鏡之當臺妍醜難隱。斯論之作。良有以矣。通城實堂居士吳鼎來。智識超邁黨與至公(黨與出史記。謂言意相合。而與之友善也)命工繡梓以廣其傳欲使覽者。如白居易張商英等唐宋諸賢。察其至理直趣。
[0781b12] 真際同脫塵累。豈小補哉。
[0781b13] 時龍集甲子秋七月上日謹序
三教平心論卷上
靜齋學士劉謐撰
[0781b19] 嘗觀中國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畫八卦。而 儒教始於此。自老子著道德經。而道教始於 此。自漢明帝夢金人。而佛教始於此。此中
國有三教之序也。大抵儒以正設教。道以尊 設教。佛以大設教。觀其好生惡殺。則同一仁 也。視人猶己則同一公也。徵忿窒慾禁過防
非。則同一操修也。雷霆眾聵日月群盲。則同 一風化也。由粗迹而論。則天下之理不過。善 惡二塗。而三教之意無非欲人之歸于善耳。
故孝宗皇帝製原道辯曰。以佛治心。以道治 身。以儒治世。誠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有 一之不治。則三教豈容有一之不立。無盡居
士作護法論曰。儒療皮膚。道療血脈。佛療骨 髓。誠知皮膚也血脈也骨髓也。不容有一之 不療也。如是則三教豈容有一之不行焉。
[0781c05] 儒教在中國。使綱常以正人倫以明。禮樂刑 政四達不悖。天地萬物以位以育。其有功於 天下也大矣。故秦皇欲去儒。而儒終不可去。
[0781c08] 道教在中國。使人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一洗紛紜轇轕之習。而歸於靜默無為之境。 其有裨於世教也至矣。故梁武帝欲除道。而
道終不可除。
[0781c12] 佛教在中國。使人棄華而就實。背偽而歸真。 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 為生民之所依歸者。無以加矣。故三武之君
欲滅佛。而佛終不可滅。
[0781c16] 隋李士謙之論三教也。謂佛日也道月也儒 五星也。豈非三光在天闕一不可。而三教在 世亦缺一不可。雖其優劣不同。要不容於偏
廢歟。然而人有異心。心有異見。慕道者謂。 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儒 家以正自處。又兼斥道佛。以為異端。是是非
非紛然淆亂。蓋千百年于此矣。吾將明而辨 之。切以為不可以私心論。不可以愛憎之心 論。惟平其心念究其極功。則可以渙然氷釋
也。蓋極功者收因結果處也。天下事事物物 皆有極功。沾體塗足。耕者之事也。至於倉廩 充實。則耕者之極功也。草行露宿。商者之
事也。至於黃金滿籯。則商者之極功也。惟三 教亦然。儒有儒之極功。道有道之極功。佛 有佛之極功。由其極功觀其優劣。則有不待 辨而明者。
[0782a03] 自今觀之。儒家之教。自一身而一家。自一家 而一國。自一國而放諸四海彌滿六合。可謂 守約而施博矣。若夫四海六合之外。則何如
哉。其說曰。東漸西被訖於四海。是極遠不過 至四海訖。則止於此。而更無去處矣。是儒家 之教然也。故學儒者。存心養性蹈仁履義。粹
然為備道全美之士。而見諸設施措諸事業。 可以致君。可以澤民。可以安國家而立社稷。 可以扶世教而致太平。功成身老。名在青史。
儒之極功如此而已。曾子曰。死而後已不亦 遠乎。蓋至於死則極矣。
[0782a14] 道家之教。自吾身而通乎幽冥。自人間而超 乎天上。自山林巖穴而至於渺渺大羅巍巍 金闕。可謂超凡而入聖者。若夫天地造化之
外。則何如哉。其說曰。大周天界細入微塵。 是極大不過周天界。界則限於此。而外此者。 非所與知矣。是道家之教然也。故學道者。精
神專一動合無形。翹然於清淨寡欲之境。而 吐故納新積功累行。可以尸解可以飛昇。可 以役鬼神而召風雨。可以贊造化而立玄功。
壽量無窮快樂自在。道之極功如此而已。黃 庭經云。長生久視乃飛去。蓋至長生則極矣。
[0782a25] 佛家之教。一佛出現。則以三千大千世界為 報剎。姑以一世界言之。一世界之中有須彌 山。從大海峙出於九霄之上。日月循環乎山
之腰。而分晝夜。須彌四面為四洲。東曰弗于 逮。西曰瞿耶尼。南曰閻浮提。北曰欝單越。 四大洲之中各有三千洲。今此之世界。則閻
浮提也。今此之中華。則南洲三千洲中之一 洲也。釋迦下生於天竺。乃南洲之正中也。須 彌四旁上臨日月之處。謂之帝釋天。又上於
虛空之中朗然而住。雲層四重天總名欲界。 又上雲層十八重天總名色界。又上空層四 重天總名無色界。如是三界中諸眾生輩有
生老病死。是為一世界也。如此一千世界謂 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即百 萬也。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即百
億也。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其實一大 千爾。一大千之中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如小錢一百萬貫。每一界置一
錢。盡此一百萬貫。方為大千世界。此一佛報 剎也。一佛出現。則百億世界中有百億身。同 時出現。故梵網經曰。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
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眾。是之 謂千百億化身也。以千百億化身。而化度千
百億世界其中胎卵濕化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想非非想。皆令 得度。是佛家之教然也。故學佛者。識五蘊
之皆空。澄六根之清淨。遠離十惡修行十善。 觀四念處行四正勤。除六十二見。而邪偽無 所容。斷九十八使。而煩惱莫能亂。三千威
儀八萬細行無不謹守。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常用熏修。其間為法忘軀。則如割皮刺血書 經斷臂投身參請。而不怯不疑。為物忘己。則
如忍苦割肉餧鷹捨命將身飼虎。而不怖不 畏。錢財珍寶國城妻子。棄之如弊屣。支節手 足頭目髓腦。捨之如遺脫。從生至生經百千
萬億生。而此心不退轉也。從劫至劫經百千 萬億劫。而此心愈精進也。由是三祇果滿萬 德功圓離四句。四句者。謂諸法不自生。亦不
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絕百非。 通達無量無邊法門。善入無量無邊三昧。成 就五根五力。具足三達三明。圓顯四智三身。
超證六通五眼。得四無礙辯而演說無窮。入 四如意分而神通自在。八勝處八解脫常得 現前。四無畏四攝法受用無盡。八聖道支十
八不共法。不與三乘同等。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莊嚴微妙法身。過去塵沙劫未來塵沙劫 無不洞見。現在塵沙界眾生塵沙心無不了
知。圓明十號之尊。超出三界之上。是為一切 種智。是天中之天。是為無上法王。是為正等 正覺超諸方便成十力。還度法界諸有情。佛
之極功如此而已。法華經云。如來為一大事 因緣故出現於世。普欲令眾生皆共成此道。 蓋其大願大力。誓與一切含靈。皆證無上涅
槃妙果者也。是故辨三教者。不可以私心論。 不可以愛憎之心論。惟平其心念究其極功。 則知世之學儒者。到收因結果處。不過垂功
名也。世之學道者。到收因結果處。不過得長 生也。世之學佛者。到收因結果處。可以斷滅 生死究竟涅槃普度眾生俱成正覺也。其優
劣豈不顯然可見哉。故嘗試譬之。儒教之所 行者。中國也。道教之所行者。天上人間也。 佛教之所行者。盡虛空遍法界也。儒猶治一
家威令行於藩牆之內。若夫藩牆之外。則不 可得而號召也。道猶宰一邑政教及於四境 之中。若夫四境之外。則不可得而控制也。佛
猶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溥天率土莫非臣民。 禮樂征伐悉自我出也。此三教廣狹之辨也。 學儒者死而後已。蓋百年間事也。學道者務
求長生。蓋千萬年也。學佛者欲斷生死湛然 常住。蓋經歷塵沙劫數無有窮盡也。儒猶一 盞之燈光照一夕。鐘鳴漏盡則油竭燈滅也。
道猶阿闍世王作百歲燈照佛舍利。經百歲 已其燈乃滅也。佛猶皎日照耀萬古常明。西 沒東升循環不息也。此三教久近之辨也。
[0783a13] 以是知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儒道二教世 間法也。佛教則始於世間法。而終之以出世 間法也。何以謂之世間哉。華嚴經曰。有天
世間有人世間有琰摩王世間。是三界之內。 皆謂之世間也。有法於此。使人周迴生死循 環無已。不出乎三界之內者。謂之世間法。一
真覺性含裏十方。非三界之所能繫者。謂之 出世間法。佛以五乘設教。前之二乘曰人乘 天乘者。世間法也。後之三乘曰聲聞緣覺菩
薩乘者。出世間法也。人乘者五戒之謂也。一 曰不殺。謂當愛生。不可以輒暴一物。不止 不食其肉也。二曰不盜。謂非義不取。不止不
攘他物也。三曰不邪淫。謂不亂。非其匹偶 也。四曰不妄語。謂不以言欺人。五曰不飲 酒。謂不以醉亂其修心。持此五者。資之所以
為人也。儒家之五常即是其意也。
[0783a29] 天乘者十善之謂也。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 婬。四不妄語。是四者其義與五戒同。五曰不 綺語。謂不為飾非言。六曰不兩舌。謂語人不
背面。七曰不惡口。謂不罵。亦曰不道不義。八 曰不嫉。謂無妬忌。九曰不恚。謂不以忿恨 於心。十曰不癡。謂不昧其善惡。兼修十善者。
報之所以生天也。道家之九真妙戒即是其 意也。人乘所以種人之因。天乘可以獲天之 果。世間之法蓋在於此。是三教之所均得也。
若夫後之三乘者。蓋導其徒超然而出世者 也。使其善惡兩忘直趣乎真際。神而通之世 不可得而窺者也。
[0783b12] 或者徒見公孫弘之曲學阿世。祝欽明之五 經掃地。楊子雲明太玄之妙而諂事漢公。許 敬宗知帝丘之義而失身女主。是皆自儒家
出也。鼠道士以子夜術欺東坡。林靈素以神 霄夢惑徽廟。天上神仙鄭化基而實一庸流。 地下神仙何得一而實一凡庶。是皆自道家
出也。胡僧呪術不能殺傅奕。石佛現光不能 欺程顥。佛齒靈矣而碎於傅奕之羊角。佛牙 神矣而壞於趙鳳之斧鉞。是皆自佛家出也。
疊而觀之。則三教之在中國。皆未能粹然一 出於正。尚何區區於優劣之辨哉。抑不思吾 之所論者。儒也道也佛也。儒以剛大正直教
人。為儒而所行多叛道者。是皆儒家之罪人 也。道以清淨無為教人。奉道而甘心於邪術 者。是皆道家之罪人也。佛以好生為心。不許
以人足踐生草。而謂其說呪語以殺人可乎。 佛以無相為宗。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而謂其 憑頑石以惑眾可乎。齒而可碎。石而非齒也。
牙而可壞。偽而非真也。凡假托教門造妖設 偽者。皆是佛家之罪人也。庸可執是以議三 教哉。
[0783c04] 或者又徒見道家有化胡經。謂釋迦文殊。乃 老子尹喜所化也。佛家有破邪論。謂佛遣三 弟子震旦教化。孔子乃儒童菩薩。顏回乃淨
光菩薩。老子乃摩訶迦葉也。審如此則三教 優劣。豈易以立談叛哉。殊不知。二書之作。 各欲尊己而抑彼。遂至於駕空而失實。
[0783c10] 王浮作化胡經稱。老子尹喜欲化胡。成佛遂 變身為釋迦文殊。而後胡人受化也。抑不思 佛生之年周昭王二十四年也。佛滅之年周
穆王五十二年也。佛滅後三百四十二年至 定王時。老子始生於楚岵縣。為周柱下吏。過 函谷關見尹喜時。佛已示滅四百餘歲。以後
世之道而變身為上世之佛。是乃道不足以 化胡。必假佛以化胡也。隋僕射楊素曰。聞老 君化胡。胡人不受。乃與尹喜變身作佛。胡人
方受。審爾則老君不能化胡。胡人奉佛有素 明矣。素又常謂道流曰。老子何不化胡為道。 安用化胡為佛。豈非道化不及佛化乎。是浮
之說欲以卑佛。而不料其適以尊佛也。法琳 作破邪論。大略謂。佛教徹萬法之原。而孔老 特域中之治。謂可以闢邪說覺愚冥也。抑不
思孔顏決非菩薩。老子決非迦葉。欲正彼誣。 豈可自出於誣哉。故謂孔顏為菩薩。猶未為 太失也。至於指老子為迦葉。則大謬矣。迦葉
得教之別傳。繼釋迦而作祖。當時最上一乘 不可言傳之妙。人天百萬昔皆罔措。而惟迦 葉得之。老子豈迦葉變化哉。故迦葉付法於
阿難即入定於雞足山。以伺慈氏下生。慈氏 未生。其定未出。是迦葉之肉身今猶在定也。 其不出而為老子也明矣。若以迦葉為老子。
則老子乃宗之祖師也。不亦謬之甚乎。是琳 之說將以卑道。而不料其適以尊道也。杜撰 之言。矯誣以甚。識者奚取哉。
[0784a08] 或者又徒見元城先生之言曰。孔子與佛之 言。相為終始。孔佛本一。但門庭施設不同。 是儒釋二教未嘗不合也。圭堂居士之言曰。
佛者性之極。道者命之極。兩教對立以交攝。 則先天性命之妙始全。是釋道二教未嘗不 同也。傅大士之詩曰。道冠儒履佛袈裟。和會
三家作一家。是三教未嘗不合為一也。今獨 優佛教而劣儒道。豈前賢之意哉。殊不知。前 賢之言前賢之方便耳。
[0784a17] 蓋儒家得時行道。任職居官。權衡予奪無不 出於其手。吾若尊佛教而卑儒教。則彼必仗 儒教而抑佛教。武宗相李德裕。而毀招提蘭
若四萬餘區。誰實致之。道家道其所道德其 所德。措心積慮。不使人得而軋已者。吾若尊 佛教而藐道教。則彼必尊道教而黜佛教。崔
浩信寇謙之。而悉誅沙門毀諸經。像誰實召 之。故莫若以方便之心。為方便之說。謂佛 教與儒教合。則庶不激儒教之怒。謂佛教與
道教同。則庶不啟道教之爭。謂三教可合而 為一。則若儒若道。皆可誘而進之於佛。故曰 前賢之言前賢之方便也。而世之好議論者。
心心有主喙喙爭鳴。劣儒者議儒。劣道者議 道。劣佛者議佛。三教雖不同。而涉議論則 一。吾將平其心以評之。切以為議之當其罪。
則彼說不容於不屈。議之失其實。則已說有 時而自屈。是非得失至理而止。天下後世不 可誣也。今取議儒者觀之。司馬遷曰。儒者博
而寡要。勞而無功。抑不思。一物不知。君子所 恥。可謂博矣。而忠恕之道一以貫之。謂之寡 要可乎。焚膏繼咎兀兀窮年。可謂勞矣。而修
身及家平均天下。謂之無功可乎。蓋遷之學 非儒學也。宜其不足以知儒也。程頤儒者也。 其論佛也則以為邪誕妖異之言。塗生民之
耳目。蓋佛之說無涯。而頤之見有限。對醯鵒 而談浩劫。宜其以邪誕妖異目之也。然頤亦 嘗反而思之乎。邪誕妖異於儒教則有之。易
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詩曰。天命玄鳥降而 生商。史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傳曰齊侯見 豕人立而啼。至于神降于莘石言于晉。魏顆
見老人。狐突遇申生。謂之邪可也。謂之妖可 也。謂之異可也。詩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 夫天不言也久矣。偶有言焉。人烏得而聞之。
今也予懷之語。若見其口耳之相接。不謂之 誕可乎。因程頤邪誕妖異之謗。而求儒家邪 誕妖異之實。蓋有不可得而掩者。今取議佛
者觀之。唐有傅奕者。精術數之書。掌司天之 職。前後七上疏謗褻佛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