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 Yi Lun 折疑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折疑論卷第二金臺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註
喻舉第四 (此篇因言佛經繁而不要。以此取譬。故曰喻舉)
[0800c26] 客曰。至寶光而不華 (至極之寶有光澤。而無虛華之色) 。
[0800c27] 至辭慤而不飾 (慤音却。至理之言辭。誠慤善而無假莊飾) 。
[0800c28] 言約而至者麗 (言簡約而至極者美麗) 。
[0800c29] 事寡而達者明 (事雖寡少而理通達者分明) 。
[0801a01] 故珠玉少而貴 (結上文意。以珠玉喻儒書故少而貴) 。
[0801a02] 瓦礫多而賤 (碎瓦小石喻之佛經。多而賤矣) 。
[0801a03] 聖人製六經。不過五十萬言 (六經者。易書詩春秋禮記) 。
[0801a04] 今見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自非一人 力所堪能。蓋繁而不要也 (言佛經。萬卷之廣。億數之多。不是一人用力可
觀覽者。蓋繁冗而不簡要也) 。
[0801a07] 妙明曰。孟子云。江海異於行潦深廣也 (行潦者。 雨水聚於道路無源水也。江海之水至深至廣。比行潦而殊異也) 。
[0801a09] 泰山別於丘陵者高大也 (丘者。土之聚也。陵者。大阜乃高土阜也。泰山東 嶽也。至高至大。比於丘陵。故有差別) 。
[0801a11] 若大深不異於行潦。則孺子浴其淵 (孺子。說文乳子也。若 江之遠深海之廣闊。而不異於行潦。則食乳之子。亦可洗濯) 。
[0801a13] 高不出於丘陵。則跛羊陵其巔 (上一陵字丘陵也。下一陵字侮 也。意謂泰山之高大。而不過於丘陵。跛羊亦侮戲於巔頂) 。
[0801a15] 摩天之翼。不居藿葦之莖 (藿胡官反。摩天之翼。莊子逍遙篇。北溟有魚。其
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閃翅則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藿葦細葦也。 若大鵬摩天之翼。豈於細葦之上而居之哉) 。
[0801a18] 吞舟之魚。不處谿塘之水 (莊子。鯤魚大不知幾 千 里也。何難吞舟也豈隱 處於淺溪小塘) 。
[0801a20] 剖蚌蛤之腹。求明月之珠 (明月珠者。夜明珠也。唯驪龍頷下有之。照夜如 晝。若剖破蚌蛤之肚腹。求取明月之珠。未之有也) 。
[0801a22] 探枳棘之巢。求鸞鳳之卵 (橘逾淮北而為枳棘者。棘鍼也。如枳棘上之鳥 巢。欲探取鸞鳳之卵。不亦難乎) 。
[0801a24] 必難獲者何也 (此結上引下之語) 。
[0801a25] 蓋小不容於大。而大不處乎小也。故萬斛之 鼎。不可滿以盂水 (盛五斗曰斛。鼎者兩耳三足。言盛萬斛之鼎。豈可一鉢盂之水而能 滿之)
。
[0801b01] 一鈞之鍾。不可容於流泉 (三十斤為一鈞。如三十斤鍾。欲容納於長流之 水者。無是可也) 。
[0801b03] 合抱之木。豈適用以茆茨 (二人相圍曰合抱。茆茨茆草也。適相從之義。謂 合抱之大木。豈適於茆茨而用之) 。
[0801b05] 尋尺之棘。安能負於廣廈 (六尺曰尋。棘荊棘也。廣廈大屋也。言六尺之棘。 安能負荷廣大) 。
[0801b07] 故器有寬隘 (器器皿也。結上文斛鼎鍾盂也) 。
[0801b08] 量有巨細 (亦結上文。斛鼎鍾盂。各有大小之量也) 。
[0801b09] 材有勝劣 (亦結上文。合抱之木於茅茨。尋尺之棘及廣廈。故各有勝大劣小而不同也) 。
[0801b10] 物有輕重 (總結上文。意物之重者鼎木廈也。物之輕者鍾盂茨棘也) 。
[0801b11] 德有厚薄 (已上數事。喻聖之德也。厚喻大乘。薄喻小乘) 。
[0801b12] 道有淺深 (大聖之道故深。小聖之道故淺) 。
[0801b13] 法有權實 (權為暫設實為真準) 。
[0801b14] 機有小大 (權實之教各有大小之機) 。
[0801b15] 所處之分。未有乖也 (乖差於理也。復結上文意。意寬隘勝劣輕重厚薄淺深權實 大小等量。各處之分而不可乖違也) 。
[0801b17] 且佛之經也 (先以譬喻。然後形容經之大義) 。
[0801b18] 前說億劫之事 (如經云。過去千萬億劫之事也) 。
[0801b19] 後道萬世之要 (道言也。後言萬世之要妙) 。
[0801b20] 至於五始未萌之前 (列子天瑞篇曰。原天地未判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 謂天地未分之前。五始混沌而未發萌時也) 。
[0801b22] 二儀肇形之際 (肇始也。易曰。太極生兩儀。謂始分之際) 。
[0801b23] 其遠不可推 (佛之所言。久遠劫數。不可推窮也) 。
[0801b24] 其事不可紀 (空劫已前之事迹。亦不可以紀記也) 。
[0801b25] 其微不可握 (老子云。摶之不得曰微故曰不可握也) 。
[0801b26] 其纖不可入 (其纖細微妙。不可窮入也) 。
[0801c01] 佛悉彌綸於廣大之外 (悉盡也。彌遍也。綸理也結上文五始二儀不可推。不 可紀。不可記不可握。不可入。其數事唯佛盡遍理於天地之外)
。
[0801c03] 剖析其窈渺之內 (剖析者分破也唯佛能剖破分析。於窈渺幽微之內) 。
[0801c04] 以至高天無極之上 (上至非非想天) 。
[0801c05] 厚地無極之下 (下至金輪水際) 。
[0801c06] 莫不示諸斯乎如指其掌也 (示垂也。諸於也。斯此也。總結上文意。佛之
妙用廣大之外。窈渺之內高天之上。厚地之下。凡有事理無不盡知。故謂垂示於此理。如指其手掌中之物也) 。
[0801c08] 所明既博文奚為繁 (結前萬計億數之言。佛既明廣大無窮之事。其經文又何為繁 也哉) 。
[0801c10] 卷萬言億。亦未足為多 (重標客言。卷萬億言。亦未足為多也) 。
[0801c11] 何不要之有耶 (如上所明之事。何謂不簡要之有也耶) 。
[0801c12] 豈特以一人力所堪能。然後以為得矣 (焉用一人之力 堪可能為然後稱為簡要所得者矣) 。
[0801c14] 譬如渴人飲海。飽而自足。焉知其餘哉 (復結上文 意。卷萬億數之義。譬如極渴之人飲大海之水。飽足則止。焉知其餘廣大) 。
宗師第五 (此篇言古今帝主賢士皆所宗師之。故曰宗師)
[0801c17] 客曰。子之行說。佛道崇虛至尊至大。二帝三 王曷不修之 (既為佛之崇高清虛。至尊貴而廣大。二帝堯舜也。三王夏商周也。何不修佛之道)
。
[0801c19] 孔子老聃何不傳之 (夫子老子何不傳佛之道) 。
[0801c20] 六經不載其辭 (儒教書中。不見載佛之言辭) 。
[0801c21] 諸子不書其說 (儒門諸子等籍。亦不見書經所說) 。
[0801c22] 且先賢古哲未聞行其道者。而子獨好於異 耶 (結上文。古之聖哲先賢等經。諸子等書。皆無所宗佛者。唯子獨好異端之教也耶) 。
[0801c24] 妙明曰。子執之固也 (子偏執之固蔽者也) 。
[0801c25] 書不必孔丘之言。合義者從 (丘孔子名。然孔聖之書。理微言極。有所 未達者。亦不可定用。但以合義者。亦皆從順者也) 。
[0801c27] 藥不必扁鵲之方。愈病者良 (名醫傳。扁鵲古之善醫者。曾療虢太子返 魂。亦不必定用。但能痊愈其病者。亦良善也) 。
[0802a02] 萬善殊途而同歸 (然萬善為者不同一路。其善則一也) 。
[0802a03] 百慮一致而為善 (百般思慮至。唯為一善也) 。
[0802a04] 為善不同同歸于治 (尚書云。為善故不一端而無不可之善。洎有所成則同名歸於 善治也) 。
[0802a06] 君子集眾善而輔其身 (君子者。成德之士也。凡君子之所作為。惟集積眾善 而以輔助於其身也) 。
[0802a08] 而以何常師有耶 (論語。公孫朝。即衛大夫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
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 亦何常師之有) 。
[0802a11] 昔者虞舜師務成。唐堯師尹壽 (予按老子列仙傳。化規實跡帝堯之 時為務成。帝舜之時為尹壽) 。
[0802a13] 漢文禮河上 (漢文帝禮河上公。而求道德二篇也) 。
[0802a14] 黃帝拜廣成 (黃帝於崆峒山拜求治身之道於廣成子) 。
[0802a15] 武丁納誨傅巖 (傅巖即傅說也。武丁即商高宗。尚書說命篇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也。 說音悅) 。
[0802a17] 太甲投誠伊尹 (尚書。太甲乃湯孫至昏者也。湯三聘伊尹為相。後以阿衡之任。放逐太甲 於桐宮。帝悔過修德。既成後立號太宗也) 。
[0802a19] 文王尊呂望 (史記。文王為西伯時。一日夢飛熊之兆卜之。於渭水之陽。將大德焉。天與汝師以
之佐昌齋三日。渭水果得呂望。勞而問之。乃載以歸。立為太公望) 。
[0802a21] 仲尼學老聃 (家語適周篇。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孔子將行。與南宮敬叔曰。吾師老聃。博 古知今者也) 。
[0802a23] 豈但見載於六經。然後以從其學也 (此標客言以結上文。意 如上諸聖。皆有其師。豈直待載於六經。然後從而為學也) 。
[0802a25] 佛既生周昭王時。法化未來此土。暨漢明帝 永平十年。聲教漸始流入中區 (史記。後漢明帝永平三年四月八
日。夜夢金人長丈六放大光明。次日問群臣。丞相韓憲奏曰。此西方聖人也。周朝備云。千年之後。教來此土。帝悅
遣蔡愔等一十八人齎勅西國。尋訪聖典。至流沙遇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箱。永平十年十月到於洛陽。帝大悅重 賞譯經於時方流入中國) 。
[0802b03] 且二帝三王。時殊代異隔而不修 (二帝三王與佛時世不同。遠 隔邦域。故不修佛道也) 。
[0802b05] 仲尼伯陽。審無受器。知而不傳 (仲尼夫子也。伯陽老子也。孔老 二聖審無受道之器而無可傳者。故知而不傳也) 。
[0802b07] 諸子未達豈敢言也 (周秦之時。佛法未來。諸子豈敢妄傳) 。
[0802b08] 夫如是奚二帝三王孔子老聃傳習記載之有 耶 (結上文意) 。
[0802b10] 厥後白馬經來 (厥者其也) 。
[0802b11] 亦烏僧至 (三國志。吳王赤烏四年。康居國沙門僧會至。顯大神異。王禮事之) 。
[0802b12] 蘭騰道揚於明帝 (三寶錄云。漢明帝。摩騰竺法蘭。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楮善信等。上表
滅佛帝命二教於白馬寺以二教經置於二臺。同時舉火。道教皆毀。唯佛典獨存。於時君臣愕然。愈加崇奉) 。
[0802b14] 僧會德被於孫權 (三國志。孫權吳王也。時康僧既至。廣陳如來之玄妙。王求舍利立壇祈
三七。乃至王試真偽。火焚砧鎚俱無所損。王遂建浮圖) 。
[0802b16] 隋文稽顙曇延 (稽遲也。顙額也。隋史高僧傳。曇延去師中條山西宮寺僧。隋文帝同輦輿。 帝以師禮之拜。封為國師) 。
[0802b18] 梁武投誠寶誌 (梁史。僧寶。誌即誌公也。梁武帝投禮為師) 。
[0802b19] 李唐傾心玄奘 (慈恩傳。唐太宗真觀年間法師西天求教回。親迎於儀鳳殿。對言。西域勝 境。奉詔於洪福寺譯經帝及公卿國戚。皆傾心禮也)
。
[0802b21] 姚秦拜首羅什 (釋氏通鑑。姚秦即姚興也。都長安。因討龜慈得羅什於終南山。賜立逍遙園 翻譯眾經。乃以香華敬禮待之。合國王臣事禮也)
。
[0802b23] 苻堅禮敬道安 (五代史僧寶傳。苻堅剋襄陽。得道安法師。同輦載歸為師禮之恩渥甚厚) 。
[0802b24] 齊主師崇上統 (齊史僧寶傳云。齊世祖武成帝。大寧三年。受上統法師。朝中大臣無不敬 禮。剏報德寺請師居之) 。
[0802b26] 裴相了心於黃蘗 (傳燈。裴相諱休。字公美。京兆人。出刺使瑞州。詣高安寺因問黃蘗。
壁間畫者何也。蘗曰。高僧真儀。休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蘗高聲云。裴公。公諾曰。在甚麼處。休即有悟) 。
[0802c02] 昌黎求法於大顛 (釋氏通鑑云。昌黎即韓愈。字退之。官拜為刑部侍郎。唐憲宗于鳳翔府
護國寺。即今法門寺。迎佛骨於內宮供養。愈上表謗佛。帝欲誅之。裴度等諫。貶於潮州。聞大顛親詣求法云。弟
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指示。良久愈罔措。侍者三平敲禪床一下。師云作麼。平云。先以定動。然後智拔。愈云。 師門風高峻。於侍者處得箇入路) 。
[0802c06] 李翱道問藥山 (傳燈云。李翱字習之。唐賢臣。出守豐州。聞藥山惟儼禪師道風。一日謁見
師不顧。公曰。見面不如聞名。便退。師云。尚書何得貴耳而賤目。公遂拜而問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淨瓶曰會 麼。公曰不會。山曰雲在青天水在瓶。公於言下有省)
。
[0802c09] 山谷禪參佛印 (傳燈。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宋哲宗元祐間。丁憂在家。嘗詣黃龍山
晦堂禪師處一日。舉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於是請公
詮什。晦堂不然其說。公怒愀然時當暑。退問。公聞木穉華香乎。公曰聞。晦曰。吾無隱乎爾公頓然領悟) 。
[0802c12] 晉主虔恭慧遠 (晉史釋鑑。晉孝武帝大元年間。聞遠公法師道風。帝幸于山修東林寺。以 師禮之) 。
[0802c14] 宋文致敬求那 (釋鑑。五代時。宋文帝元嘉年間。帝見求那般摩法師云。弟子常欲齋戒不
遂。望師教之。師曰。帝王與匹夫修之名異匹夫身賤名劣。帝王乃四海為家。與萬民為王。不殺之德亦為重矣。 帝曰。師言真為開悟人心。明達物理。帝深敬仰) 。
[0802c17] 蕭衍詣寺捨身 (史記。衍即梁武帝名。三入金田捨身。群臣以百萬金珠贖帝歸朝) 。
[0802c18] 丹霞迴途選佛 (傳燈。丹霞唐文宗時人。因儒長安應舉。遇僧曰。選官何如選佛。霞詣江
西馬祖既至云。緣在石頭既至命執爨後三年披剃。大了祖意矣。此言丹霞為儒。終歸釋門。後果成道矣) 。
[0802c20] 而子復云未聞行其道者。何蔽也哉 (蔽障也。自堯舜至漢唐 宋以來聖君賢臣高士明儒行此道者。略舉以曉之。子何不聞而自障蔽也) 。
[0802c22] 自古賢哲。莫不匿跡佛書棲心祖道。豈予獨 好於異乎 (自古至今。賢能聖哲無不匿踪跡於佛之經書。潛栖心意於祖道。豈今我之獨好異端
者乎) 。
通相第六 (此篇通明佛之妙相。故曰通相)
[0802c26] 客曰。子言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異人 之甚耶 (客擬第二篇中之事。故重徵疑) 。
[0803a02] 殆富子之說非實之然乎 (殆將也。客曰。子將豐富汝教之言以答者不是誠 實之然者乎) 。
[0803a04] 妙明曰。不然 (不然其說) 。
[0803a05] 昔者伏羲蛇身 (伏羲外傳曰。伏羲生而蛇身有鱗甲) 。
[0803a06] 神農牛首 (神農外傳曰。神農頭生兩角如牛) 。
[0803a07] 堯眉八彩 (堯外傳曰。准南子曰堯眉有八般彩色) 。
[0803a08] 舜目重瞳 (舜外傳曰。准南子云。舜兩眼有重瞳) 。
[0803a09] 文王四乳 (文王外傳曰。周文王胸生四乳) 。
[0803a10] 周公背僂 (周公外傳曰。周公背隆起者腰病也) 。
[0803a11] 臯陶馬喙 (皐陶外傳曰。陶音姚。喙許穢切。舜賢臣也口似馬喙) 。
[0803a12] 夏禹虎鼻 (夏禹外傳曰。夏禹鼻如虎) 。
[0803a13] 而仲尼天賦淑德 (孔子外傳曰。仲尼孔子字。乃天命淑善之賢。全德者聖德也) 。
[0803a14] 其眉如堯。其目如舜。其背如禹。老子宿蘊異 質。生而皓首 (老子外傳曰。老子宿世蘊積怪異形質。生而白髮) 。
[0803a16] 老而童顏 (白髮以老。童子顏容) 。
[0803a17] 耳漫而大。聃而無輪 (耳漫長大。而無輪廓。 諡 曰聃) 。
[0803a18] 此皆異人之狀。何獨異佛之問耶 (如上所引。歷代聖賢皆有異 常之相狀。何獨疑佛之異相。為問也耶) 。
[0803a20] 是以聖人具非常之狀。而有非常之德 (觀夫聖賢具非 常人之相狀亦有非常人之德行也) 。
[0803a22] 豈直與天下匹夫匹婦之為類也 (豈特與普天之下一匹之愚夫 一匹之愚婦。常流俗輩同類而為例也) 。
[0803a24] 而子所問可謂局矣 (如子之所問。可為偏執局量者矣) 。
論孝第七 (此篇全言為孝。故曰論孝)
[0803a26] 客曰。孝經以四事不毀為德之本 (四事者。身體髮膚也。人之
一身四體毛髮及其皮膚。皆是父母所生。不敢毀傷者。言人之行莫大於孝。故曰為德之本也) 。
[0803b02] 論語以三事無違為孝之先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懿子魯大夫。問
孝於夫子。子曰無違。謂不背於理也。樊遲夫子弟子。御其車。夫子恐懿子未達。故謂樊遲以發之。樊遲曰何謂
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故生事葬祀乃事親始終具矣。是以為孝之先也) 。
[0803b05] 故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故者 指義之辭。啟開也。曾子疾之臨終。使弟子開其衾被。而視之手足) 。
[0803b07] 以其受身體於父母。不敢毀傷。故使弟子開 衾而視之曰。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歸之。 可謂孝矣。今之沙門 (梵語沙門。此云勤息)
。
[0803b10] 剃除鬚髮不守全軀。何違聖之不孝耶。妙明 曰。不然 (不然此理也) 。
[0803b12] 昔者泰伯被髮文身。可謂毀傷矣。而仲尼稱 其至德
(泰伯。周太王之長子。讓不嗣位。剪髮文身之於吳。其弟仲雍。論語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
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其剪髮文身孔子何不責其不孝。以稱其至德) 。
[0803b15] 豫讓漆身 (史記。豫讓晉人。先事范中行氏。後事智伯。趙襄子殺智伯。讓欲報讐。漆身為癩。吞炭 為啞。五殺不中。後仗劍而死) 。
[0803b17] 荊軻義死 ( 刺 客傳。荊軻齊人。之燕。燕太子丹。使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