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2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說聽篇第十六之二
簡眾部第五
[0461c20] 夫法師昇座。先須禮敬三寶自淨其心。觀時 擇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為說。故報恩 經云。聽者坐說者立不應為說。若聽者求說
者過。不應為說。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依字 不依義。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依識不依 智。並不應為說。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
菩薩清淨法故。若說尊重於法。聽法之人亦 生崇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說。 故阿含經偈云。
聽者端心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踊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0462a02] 又五分律云。除其貪心。不自輕心。不輕大眾 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立此等心。乃至 宣說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實解者。長夜安樂
利益無量。
[0462a06] 又涅槃經云。若有受持讀誦書寫宣說。非時 非國不請而說。輕心輕他自歎隨處而說。反 滅佛法。乃至令無量人死墮地獄。則是眾生
惡知識也。
[0462a10] 又十誦律云。有五種人。問法皆不應為說。一 試問。二無疑問。三不為悔所犯故問。四不受 語故問。五詰難故問。並不得答。若前人實
有好心。不具前意。為欲生善滅惡者。法師隨 機方便好心為說。若自解未明。或於法有 疑者。則不得為說。恐令前人有錯傳之失。彼 此得罪。
[0462a17] 又百喻經及毘曇論。問答有四。一有決定答。 譬如人問一切有生皆死。此是決定答。二 問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
愛者必有生。是名分別答。三有問人為最勝 不。此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 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於諸天。人必為
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四若問十四難。若 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始終無始終。如 是等義名置答。論問若論諸外道愚癡自以 為智。不閑四論。唯作一分別論。
[0462a27]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 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 者有八智。何等為八。一法智。二義智。三時
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眾智。七根智。八 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 六事。一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
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 眾說。九不訶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 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
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來世報。如 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時 聽。二樂聽。三至心聽。四恭敬聽。五不求過
聽。六不為論議聽。七不為勝聽。八聽時不輕 說者。九聽時不輕於法。十聽時終不自輕。十 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誦。十
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 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闇根。善男子。 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 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
[0462b17] 復次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 不清淨。不清淨者復有五事。一為利故說。二 為報而說。三為勝他說。四為十報說。五疑 說。
[0462b21] 清淨說者。復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說。二 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為 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善男
子。不淨說法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 污辱。亦名錯說。亦名失意 (清淨說者翻前即是) 。
[0462b26] 又法句喻經云。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0462c02] 又大法炬陀羅尼經云。若受法人欲行呪法 令不斷者。彼諸法師欲說法時。斂容端坐 先誦呪曰。
[0462c05] 怛絰他 陀迦那 阿迦男迦那 迦那 迦那 那迦 迦迦那迦 阿迦迦那迦 迦 那 迦那 迦那阿迦那 迦迦那 婆鼻 殺 帝夜他婆鼻殺
夜他伽伽那 多他 婆鼻殺帝 多他摩迦舍 那迦舍 迦迦 舍
[0462c11] 法師爾時眷屬圍繞。即得成此加護方便。令 彼法師心不動亂說法不斷。滅除欲執。令諸 羅剎女等。所有聽眾不為留難。法師所須不 為障礙。
◎
◎漸頓部第六
[0462c16] 如百喻經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 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 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
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 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 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
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 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 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
倦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 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 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
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語終不肯 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0463a01] 又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 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 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應先照諸大山
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先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成 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
智慧光明。光照菩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 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 然後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
益因緣。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 菩薩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 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
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 不明了。但眾生悕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 種種差別。
法施部第七
[0463a17]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若菩薩欲以法施眾生 者。應如決定王大乘經中稱法師功德及說 法義戒隨順修學。謂說法者應行四法。何
等為四。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 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 者得禪定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者不增 不損如所說行。
[0463a24]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正行善業。為邪見 人說一偈法令淨信佛。命終生應聲天受種 種樂。從天還退隨業流轉。若為財物故與人
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而取財物。或用 飲酒。或與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實 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於天上作智慧
鳥。能說偈頌。是則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 為中品法施耶。為名聞故。為勝他故。為勝餘 大法師故。為人說法。或以妬心為人說法。如
是法施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果報。或生 人中。是則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為上品 法施耶。以清淨心為欲增長眾生智慧。而
為說法。不為財利。為令邪見眾生等住於正 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 槃其福不盡。是則名曰上品法施也。
[0463b10] 又迦葉經爾時世尊而說偈頌曰。
三千大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說一偈法 功德為甚多
三界諸樂具 盡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為最勝
此功德勝彼 能離諸苦惱
若河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施諸如來 不如一法施
施寶福雖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 況多難思議
[0463b21]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 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 家人。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
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 誦通達。為人解說在眾無畏。非在家者之所 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說 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說曰。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0463c03] 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遠離阿練 若處。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發起 三毒。於六度等心薄。乃至貪著五欲捨戒還
俗。故名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 等。諸煩惱苦患。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 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
[0463c09] 又金光明經云。說法者有五種事。一者法施 彼我兼利。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 於三界。財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
身。財施之者長養色身。四者法施增長無窮。 財施必有竭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只 有伏貪心。故知財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
自有階漸。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勝己祕 而有說。則自未來常不聞法。
[0463c17] 又智度論云。若悋惜法則常生邊地無佛法 處。由悋法故障他慧明。此則不如賣法。他人 反勝過此。
[0463c20] 又成實論云。若人但能為他說法。是名利他。 是人雖不自隨法行。為他說故自亦得利。於 此惠施門略有三品。下法施者。說布施法
不說智慧。中法施者。說於持戒。上法施者。 說於智慧。以說智慧。教人觀理得斷惑智二 障出離生死遠成菩提涅槃樂果。乃至但能
唯說小乘。教化一人令觀生空。信解依行雖 未得道。亦勝教化一閻浮中所有眾生令行 十善。以信解人解修聖道。則有出因要得涅 槃。
[0464a01] 又諸法勇王經云。閻浮提中所有水陸空行 眾生盡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諸人令其安 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誨一人 令得信行。
[0464a05]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 薩所應遠離。何等為四。一不敬法及說法者。 二於要法祕匿悋惜。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
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復有四法。得其 智慧。應常修習。何等為四。一恭敬法及說法 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
淨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 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 說行不貴言說。
報恩部第八
[0464a15] 如善恭敬經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 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 劫。取彼和尚阿闍梨等荷擔肩上。或時背
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 供養是師。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若 當來世於師和尚所起不敬心。常說於過
我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 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當得 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重三寶甚深之法。
[0464a24]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迎 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
金。百味飲食床座供養法師。一切所須盡給 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 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0464b02]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六重戒已。 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得失意罪。
[0464b04]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父母 妻子。不放此人至於道場者。此人應向父母 等前燒種種香。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今欲
至道場哀愍聽許亦應種種諫曉隨宜說法。 亦應三請。若不聽者。此人應於舍宅默自思 惟誦持經典。
[0464b10] 又正法念經云。若人供養說法法師。當知是 人即為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 所發願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養
說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以 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有 一法能調伏心。
[0464b16] 又勝思惟經云。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 動業者。是名供養佛。
[0464b18] 又華手經云。若以華香衣食湯藥等供養諸 佛。不名為真供養。如來坐道場所得微妙法 隨能修學者。是名真供養。故說偈云。
若以華塗香 衣食及湯藥
以此供諸佛 不名為真供
如來坐道場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學 是真供養佛
[0464b25] 又十住婆沙論云。佛告阿難。天雨香華不名 供養恭敬如來。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法。是名真供 養佛。
[0464b29] 又寶雲經云。不以財施供養於佛。何以故。如 來法身不待財施。唯以法施供養於佛。為 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
[0464c03] 又善恭敬經云。佛言。若有比丘。雖復有夏不 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 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
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祕密之事。不解 法律等。亦應說依止。若有比丘從他受法。於 彼師邊應起尊貴敬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
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 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脚。師不發問不得輒言 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面。離師三肘令
坐即坐。勿得違教。於彼師所應起慈心。若有 所疑先應諮白。若見師許然後請決。當知一 日三時應參進止。若三時間不參進止。是師
應當如法治之。若參師不見應持土塊或木 或草以為記驗。若當見師在房室內。是時學 者應起至心繞房三匝向師頂禮爾乃方還。
若不見師眾務皆止不得為也。除大小便。又 復弟子於其師所不得麁言。師所呵責不應 反報。師坐臥床應先敷拭令無塵污蟲蟻之
屬。若師坐臥。乃至師起。應修誦業。時彼學 者。至日東方便到師所。善知時已數往師邊 諮問所須。我作何事。又復弟子在於師前不
得洟唾。若行寺內恭敬師故。勿以袈裟覆於 肩髆。不得籠頭。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 師。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復三時應獻冷飲
師。師所營事應盡身力而營助之。佛告阿 難。若將來世有諸比丘。或於師所不起恭敬。 說於師僧長短之者。彼人則非是須陀洹。亦
非凡夫。彼愚癡人。應如是治。師實有過尚 不得說。況當無也。若有比丘。於其師邊不恭 敬者。我說別有一小地獄。名為 [序-予+阜] 撲。當墮
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俱然。狀如火 聚。出大猛焰熾然不息。然已復然。於彼獄 處復有諸蟲。名曰鉤 [此/束] 。彼諸毒蟲常噉舌根。
時彼癡人從彼捨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罵 辱於師舌根過故。常食屎尿。捨彼身已雖 生人間。常生邊地具足惡法。雖得人身皮不
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極賤誹謗 [夌*欠] 辱。離佛世尊常無智慧。從彼死已還墮 地獄。更得無量無邊苦患之法。
利益部第九
[0465a14] 如正法念經云。說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 等為十。一時處具足。二分別易解。三與法相 應。四非為利養。五為調伏心。六隨順說法。七
說施有報。八說生死法多諸障礙。九說天退 歿。十說有業果。若說法人有此十法。令聞 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樂乃至涅槃。若聞法
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淨一向淨心信於三 寶。詣聽法處為聞正法。隨舉一足皆生梵福。 又大菩薩藏經云。於諸菩薩起深愛樂。猶如
大師。於正法所起愛樂心。如自己身。於如 來所起愛樂心。如自己命。於尊重師起愛樂 心。猶如父母。於諸眾生起愛樂心。視如一子。
於阿遮利耶受教師所起愛樂心。敬如眼目。 於諸正行起愛樂心。猶如耳目身首。於波羅 蜜起愛敬心。猶如手足。於說法師起愛樂心。
如眾重寶。所求正法起愛樂心。猶如良藥。於 能舉罪及憶念者起愛樂心。猶如良醫。
[0465b02] 又僧伽吒經云。爾時一切勇菩薩白佛言。世 尊。若有眾生聞此法者壽命幾劫。佛言。壽 命滿八十劫。一切勇白佛言。劫以何量。佛
言。譬如大城縱廣十二由旬高三由旬盛滿 胡麻。有長壽人過百歲已取一而去。如是城 中胡麻悉盡。劫猶不盡。又如大山縱廣二十
五由旬高十二由旬。有長壽人過一百歲以 輕繒帛一往拂之。如是山盡劫猶不盡。是名 劫量。時一切勇菩薩白佛言。世尊。一發誓願
尚得如是福德之聚。壽命八十劫。何況於佛 法中廣修諸行。
[0465b13] 又涅槃經云。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 何等為四。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 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
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世有 三人。一者無目 (譬凡夫人) 二者一目 (譬聲聞人) 三者二目 (譬諸 菩薩)
言無目者。常不聞法。一目之人羅暫聞法 其心不住。二目之人專心聽受如聞而行。以 聽法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
[0465b21] 又法句喻經云。昔佛在舍衛國給孤精舍。為 諸天人民說法時。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 曰金剛。父母哀愍別為作好舍宅。給五百妓
女以娛樂之。眾共有一長老青衣。名曰度勝。 常行市內買脂粉香華。時見男女無數大 眾。各齎香華出城詣佛。即問行人。欲何所
至。眾人答言。佛出於世。三界之尊度脫眾生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