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8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
十善部第六 (此別五部)
* 述意部
* 懺悔部
* 受法部
* 戒相部
* 功能部
述意部第一
[0935c14] 夫以聖道遠而難希。淨心近而易惑。為山基 於一簣。為佛起於初念。故萬里之剋。離 初步而不登。三祇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
知行人發足常步此心。開示初學須崇十善。 今既五濁交亂過犯滋彰。不作則已。作便 極重。用此量情如何輕侮。如經犯重罪人
比此閻浮一萬六千年。始同他化自在天壽 一日一夜。用此長日壽命一萬六千歲。比閻 浮提日月則經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在
阿鼻地獄。若更頑固不信佛經。即依觀佛 三昧經。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深重難計。 弗可除滅。比見道俗於其齋日唯受五八
三聚戒等論其十善都無受者。良由僧等隱 匿聖教。致令不弘失於道分故未曾有經云。 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
上品十善。謂從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 止於十惡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得生 兜率天。又上生經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
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至第七日。繫念彼天 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 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且
從近論。尚感彼天。況復一生而不剋獲。問 曰。天上勝報不可思議。如何七日便感大福。 答曰。善因雖微獲果甚大。如小爝火能燒大
山。一善能破大惡。亦如少燈能破多闇。輕日 能消重露。小子能生大樹。世事尚然。何況 善力也。
懺悔部第二
[0936a13] 述曰。比見愚夫不肯受懺。口出妄言。云我 但不作惡。即名為善。何須令我更復受懺。 答曰。大聖興教事同符印。若不受行便無公
驗。故須願須祈不造眾惡。依願起行可得 承受。如牛雖有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 若不預作輒然起善內無軌轄。後遇罪緣便
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眾惡。大聖知機故令 受善。若謂我不造惡便是善者。汝不作善。亦 應是惡。如牛馬驢騾亦不殺生。豈是善耶。此
乃心在無記。無罪福業。故須起念。專志深 重。方成業道。
[0936a24] 如未曾有經云。時有外道婆羅門婦。名曰提 韋。夫亡家貧。自責孤窮欲自燒身祠天求 當來福。時有道人。名曰辯才。教化提韋女
人云。譬如有牛厭患車故欲使車壞。前車若 壞續得後車。軛其項領。罪未畢故。人亦如 是。假今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
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之中八萬過死八 萬更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復汝今一過 燒身欲求滅罪。何有得理。提韋白言。當設
何方令得罪滅。辯才答言。前心作惡如雲覆 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自有方便滅除殃罪。 現世安隱後生善處。提韋聞已心大歡喜。憂
怖即除。即率家內奴婢眷屬五百餘人。圍 繞叩頭。恭敬合掌。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 事由。願更為說除罪之法。當如法行。辯才
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 婬。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 嫉妬瞋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
當一心丹誠懺悔。若於過去。若於今身。有 如是罪今悉懺悔。出罪滅罪。當自立誓救度 眷屬代其懺悔。所修福善施與一切受苦眾
生令其得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緣是受身 至成佛道。懺悔訖已。更賜餘善。當勤奉行。 辯才更為受十善之法。具如下法。
受法部第三
[0936b20] 述曰。若欲受戒。要對一出家五眾人前受。具 修威儀。胡跪合掌請一戒師云。我某甲今 請大德為我作十善戒師阿闍梨。願大德為
我作十善戒師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十 善。慈愍故 (如是三說。此雖無文。然准受大戒請師義。亦無爽不請雖成。不如請之生善。然此十善
是三乘之根本。人天之良藥。得受妙果。寔由師訓。豈得不請。縱對大眾一時同請亦得) 此之受法 大意有二。初對人受。後自受法。初對人受
依經略引二文。且依未曾有經云。汝今當誠 心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今當盡形 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從今盡形不殺不盜
不邪婬。是身善業。不妄言兩舌不惡口綺 語。是口善業。不嫉妬瞋恚憍慢邪見。是意 善業。是則名為十善戒法。
[0936c04] 第二依文殊師利問經。受十善法。此之十 善共出家沙彌十戒文同。然此經意亦通在 家菩薩。亦得同受。是故經云。爾時文殊師
利白佛言。云何歸依佛。佛告文殊。歸依佛 者。應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 佛。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 (如是三說)
我某甲已歸依佛竟。已歸依法竟。已歸依僧 竟 (如是三說) 次受戒相者。大德。我持菩薩戒。我某 甲乃至菩提不殺眾生離殺生想。乃至菩提
不盜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 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 不飲諸酒離飲酒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華亦
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想。乃 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大床離大床想。乃至菩 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
銀生像離捉金銀想。乃至當具六波羅蜜大 慈大悲。
[0936c21] 第二明自受法。若無出家人可對受時。於其 齋日向佛像前。至誠懺已自發善願。要期受 云。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如是三說)
我某甲 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如是三說) 次受戒 相。云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不簡凡 聖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殺心。乃至不起 邪見
(如是三說)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不 簡凡聖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殺心竟。乃 至不起邪見竟
(如是三說。前對人受依此而受亦得雖非正文准意無妨也) 。
戒相部第四
[0937a02] 依大般若經 (第四百七十三云) 自受持十善業道。亦勸 他受持十善業道。無倒稱揚受持十善業道 法。歡喜讚歎受持十善業道者
(五戒八戒出家戒等並皆如是自受 勸持) 。又文殊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出世間 戒有幾種。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 非男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0937a08] 若以心分別畜生鬼神諸天男女非男女等。 是菩薩犯波羅夷。
[0937a10]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不起慈悲心。是菩 薩犯波羅夷。
[0937a12]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起盜想犯波 羅夷。
[0937a14]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語心犯波羅 夷。
[0937a16] 又梵網經云。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 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菩薩。乃至十地諸 菩薩。亦誦是戒。諸佛之本原。行菩薩之
根本。若受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 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庶民黃門婬男 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
化人。但解法師言。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 者。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 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 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波羅提木叉相貌。應 當學敬心奉持。
[0937a28] 佛告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 作隨喜乃至呪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乃至 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
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而自恣心怏意殺生。 是菩薩第一波羅夷罪 (言波羅夷者此云極重罪也) 。
[0937b04]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業盜法盜因 盜緣。呪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 一鍼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生佛性孝順慈
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物。 是菩薩第二波羅夷罪。
[0937b09]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 婬。婬因婬業婬法婬緣。乃至畜生女諸天鬼 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生孝順心救度
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 擇畜生。乃至母姊六親行婬無慈悲心。是菩 薩第三波羅夷罪。
[0937b15]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 妄語業妄語法妄語緣。乃至不見言見見言 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亦生眾
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 邪業。是菩薩第四波羅夷罪。
[0937b20]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業酤 酒法酤酒緣。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
眾生顛倒心。是菩薩第五波羅夷罪。
[0937b24]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 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業罪過法罪 過緣。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
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 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 是菩薩第六波羅夷罪。
[0937c01]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 他因毀他業毀他法毀他緣。而菩薩代一切 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
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 薩第七波羅夷罪。
[0937c06]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業慳法慳緣。而 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 切給與。而菩薩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
鍼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 許法。而反更罵辱。是菩薩第八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業瞋法瞋緣。而
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 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 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
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是菩薩 第九波羅夷罪。
[0937c17]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業 謗法謗緣。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 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
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是菩薩第 十波羅夷罪。
[0937c22] 若善學諸人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 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 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
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失 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
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 薩今學當學已學。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 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學此十戒已。更有四十八輕法。並須當學以文繁
不述學者看彼也) 。
功能部第五
[0938a04] 如大集經云。佛言。諸仁者。休息殺生獲十種 功德。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得無所畏。二於 諸眾生得大慈心。三斷惡習氣。四少諸病
惱為事決斷。五得壽命長。六為非人護持。七 寤寐安隱無諸惡夢。八無諸怨讎。九不畏惡 道。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
殺生得十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 提。是人不久證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 土離諸殺害。長壽眾生來生其國。
[0938a13] 佛言。休息偷盜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具 大果報為事決斷。二所有財物不共他有。三 不共五家四眾人愛敬無有厭足。五游行諸
方無有留難。六行來無畏。七以樂布施。八不 求財寶自然速得。九得財不散。十身壞命 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偷盜得十種
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 久到菩提時。於彼國土具足種種華果樹林 衣服瓔珞莊嚴之具。珍奇寶物無不充滿。
[0938a22] 佛言。休息邪婬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得 諸根律儀為事決斷。二得住離欲清淨。三不 惱於他。四眾人喜樂。五眾人樂觀。六能發
精進。七見生死過。八常樂布施。九常樂求 法。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 息邪婬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
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 國土無有生具。亦無女根。不行婬慾。皆悉 化生。
[0938b02] 佛言。休息妄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眾人保任所言皆信。二於一切處乃至諸天 發言得中。三口出香氣如優鉢羅華。四於人
天中獨作證明。五眾人愛敬離諸疑惑。六常 出實語。七心意清淨。八常無諂語言必應機。 九常多歡喜。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
是名休息妄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 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 時。於彼國土無有生具。眾妙寶香常滿其 國。
[0938b12] 佛言。休息兩舌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身不可壞平等。二眷屬不可壞平等。三善友 不可壞平等。四信不可壞平等。五法不可壞
平等。六威儀不可壞平等。七奢摩他不可壞 平等。八三昧不可壞平等。九忍不可壞平等。 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兩
舌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 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 所有眷屬。一切魔怨及他朋黨。所不能壞。
[0938b21] 佛言。休息惡口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得柔軟語。二揵利語。三合理語。四美潤語。 五言必得中。六直語。七無畏語。八不敢輕
[夌*欠] 語。九法語清辯。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諸仁者。是名休息惡口得十種功德。若能以 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
到菩提時。於彼國土法聲充遍。離諸惡語。
[0938b28] 佛言。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天人愛敬。二明人隨喜。三常樂實事。四不 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聞言能領。六常得
尊重愛敬。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愛樂賢 聖默然。九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身壞命終 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
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 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 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0938c08] 佛言。休息貪欲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身根不缺。二口業清淨。三意不散亂。四得 勝果報。五得大富貴。六眾人樂觀。七所得
果報眷屬不可破壞。八常與明人相會。九不 離法聲。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 名休息貪欲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
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 於彼國土離於魔怨及諸外道。
[0938c16] 佛言。休息瞋恚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離一切瞋。二樂不積財。三眾聖喜樂。四常 與賢聖相會。五得利益事。六顏容端正。七
見眾生樂則生歡喜。八得於三昧。九得身 口意光澤調柔。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 者。是名休息瞋恚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
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得菩 提時。於彼國土所有眾生。悉得三昧。來生其 國心極清淨。
[0938c25] 佛言。休息邪見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心性柔善朋侶賢良。二信有業報乃至奪命 不起諸惡。三敬信三寶設為活命不信天神。
四得於正見不怪異事亦不簡擇良日吉時。 五常生人天離諸惡道。六常樂福德明人讚 譽。七棄俗禮儀常求聖道。八離斷常見入因
緣法。九常與正趣正發心人共相會遇。十身 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邪見得 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
人速滿六波羅蜜。於淨佛土而成正覺。得菩 提已。於彼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莊嚴眾 生來生其國。不信天神離惡道畏。於彼命終 還生善道。
◎
◎三聚部第七 (此別有十三部)
* 述意部
* 損益部
* 簡德部
* 懺悔部
* 受法部
* 請證部
* 戒相部
* 勸請部
* 隨喜部
* 迴向部
* 發願部
* 優劣部
* 受捨部
述意部第一
[0939a15] 夫十善五戒心須形受。菩薩淨戒可以心成。 故戒法理曠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 牙因斯以成。定水沿滋而滿。必莊嚴於六
度。瓔珞乎四等。雖復棟宇未成。而基階已 廣。惟斯戒本。流來漢地。源始晉末。中天 竺沙門曇無讖者。齎此戒經及優婆塞法。東
渡流沙。撮舉章條。抄出戒本。涼州有道進 法師者。道心超絕。慧力俊猛。流聞戒來。乃 馳往燩煌。躬自迎接。戒法。既至時無其師。
於是謹依經文自誓而受。于時涼州道俗並 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師。夢進從佛受 記。又僧尼信士十有餘人。咸同此夢。互相
徵告。俄而進還。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 土之望。既愛樂大乘。兼證瑞夢。心喜內充。既 從進受。以為菩薩勝地超過三乘。遂屈其年
臘降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次第 受業三千許人。涼州刺吏聞進戒行。奉遵師 禮。於是菩薩戒法流布京國。自爾已來黑白
依持受者無量。願斯甘露等雨大千。謹撰茲 記錄其始末耳。
損益部第二
[0939b07] 依瓔珞經云。佛言。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 戒根本。所謂三聚戒是。佛子。受十無盡戒已 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
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 (梵網經云。十無盡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
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不酷酒。六不自讚毀。七不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八不貪。九不瞋。十不謗三 寶。是名十無盡戒也) 。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
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 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 名為畜生。名為邪見人。名為外道。不近人
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 盡未來際。若有人欲受菩薩戒者。法師先為 解說使其樂著。然後為受。又復法師能於一
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 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 至百人千人等。福報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
婦六親得互為師。其受者。入諸佛界菩薩數 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 勝無不犯。又犯名菩薩。不犯名外道。以是
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三四十 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 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者。但解語得戒 不失也。
[0939b29] 又善生經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 提心。二者得上惡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