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9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三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酒肉篇第九十三 (此有三部)
* 述意部
* 飲酒部
* 食肉部
述意部第一
[0970b29] 夫酒為放逸之門。大聖知其苦本。所以遠酣 肆離酒緣。棄醉朋近法友。出昏門入惺境。 肉是斷大慈之種。大聖知其殺因。所以去腥
臊淨身口。噉蔬菜澄心神。招慈善感延年。故 俗禮記云。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 食其肉。斯亦不殺之義也。若使噉食酒肉之
者。即同畜生豺狼禽獸。亦即具殺一切眷屬 飲噉諸親。翻讎怨報。歷劫長夜無有窮已。 如上論說。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兒。狼兒
亦五百世害其母。又有女人。五百世斷鬼 命根。鬼亦五百世斷其命根。故知經歷六道 備受怨報。或經為師長。或是父母。或是兄弟。
或是姊妹。或是兒孫。或是朋友。今是凡身。各 無道眼。不能分別。還相噉食不自覺知。噉 食之時此物有靈。即生瞋恨還成怨讎。向到
至親反變成怨。如是之事豈可不思。暫爭舌 端一時少味。永與至親長為怨對。可為痛 心。難以言說。是故涅槃經云。一切肉者悉斷。
及自死者。自死猶斷。何況不自死者。又楞 伽經云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業俱不 善。死墜噭呼獄。何謂以財網肉。陸設罝罘。 水設網 罟
。此是以網網肉。若於屠殺人間以 錢買肉。此是以財網肉。若令此人不以財網 肉者。習惡律儀。捕害眾生。此人為當專自 供口。亦復別有所擬。若別有所擬。向食肉
者。豈無殺分。何得云我不殺生。此是灼然。 違背經文。斷大慈種。障不見佛也。
飲酒部第二
[0970c28] 述曰。此之一教有權有實。權則漸誘之訓。以 輕脫重。初開無犯。據其障理非無其過。若 約實教輕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初
據權說者。故未曾有經云。爾時國王太子。 名曰祇陀。聞佛所說十善道法果報無窮。長 跪叉手白佛言。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還
捨。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難持。畏得罪 故。世尊告曰。汝飲酒時為何惡耶。祇陀白 佛。國中豪強。時時相率齎持酒食。共相娛
樂以致歡樂。自無惡也。何以故。得酒念戒 無放逸故。飲酒不行惡也。佛言。善哉善哉。 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
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 無有罪也。若人飲酒不起惡業歡喜心故不 起煩惱。善心因緣受善果報。如持五戒何
有失乎。飲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 十善。功德倍勝十善報也。
[0971a16] 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心歡 喜時不起惡業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 故。人飲酒時心則歡喜。歡喜心故不起煩惱。
無惱煩故不行惱害。不害物故三業清淨。清 淨之道即無漏業。世尊。憶念我昔游行獵戲 忘將厨宰。於深山中覺飢索食。左右答言。
王朝去時不被命勅令將厨宰。即時無食。我 聞是語已走馬還宮教令索食。王家厨監名 修迦羅。修迦羅言。即無現食。今方當作。我
時飢逼忿不思惟。勅臣斬殺厨監。臣被王教 即共議言。簡括國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 若殺者。更無有能為王監厨稱王意者。時末
利夫人聞王教勅殺修迦羅。情甚愛惜。知王 飢乏。即令辦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莊嚴身 體。將諸妓女往至我所。我見夫人裝束嚴麗
將從妓女好酒肉來。瞋心即歇。何以故。末 利夫人持五戒斷酒不飲。我心常恨。今日忽 然將酒肉來。共相娛樂展釋情故。即與夫人
飲酒食肉。作眾伎樂歡喜娛樂。恚心即滅。 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黃門輒傳我命。令 語外臣莫殺厨監。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
自悔責。愁憂不食。顏色樵瘁。夫人問我。何 故患愁。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為飢火所 逼。瞋恚心故殺修迦羅。自計國中更無有人
堪監我厨如修迦羅者。為是之故悔恨愁耳。 夫人笑曰。其人猶在。願王莫愁。我重問曰。 為實如是。為戲言耶。答言。實在。非戲言也。
我令左右喚厨監來。使者往召。須臾將來。 我大歡喜憂悔即除。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 佛五戒。月行六齋。一日之中終身五戒。已犯
飲酒妄語二戒。八齋戒中頓犯六戒。此事云 何。所犯戒罪輕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 戒。得大功德。無有罪也。何以故。為利益故。
如我前說。夫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 無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 戒者名無漏善。依語義者。破戒修善名有
漏善。依義語者。凡心所起善皆無漏業。王 白佛言。如世尊說。末利夫人飲酒破戒不起 惡心而有功德無罪報者。一切人民亦復皆
然。何以故。我念近者舍衛城中有諸豪族 剎利王公。因小諍競乃致大怨。各各結謀興 兵相伐。兩家並是國親。非可執錄紛紜鬪戰。
不從理諫。深為憂之。復自念言。昔太子時 共大臣提韋羅相忿。情實不分。意欲誅滅。因 太后與酒飲已情和。思惟是已即勅忠臣。令
辦好酒及諸甘膳。又使宣令國中豪族群臣 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論國中大事。諸臣諍 競。兩徒眷屬各有五百。應召來集。於王殿上
莊嚴大樂。王勅忠臣辦琉璃盌。盌受三升。 諸寶盌中盛滿好酒。我於眾前先 [軗/口] 一盌。 王曰。今論國事想無異心。今當人人辦此一
盌甘露良藥然後論事。咸言。唯諾。作唱大 樂。諸人得酒并聞音樂。心中歡樂忘失讎 恨。因酒息諍而得太平。此豈非是。酒之功
也。竊見世間窮貧小人奴客婢使夷蠻之人。 或因節日。或於酒店。聚會飲酒。歡樂心故。 不須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時。都無是事。
是故當知。人因飲酒即致歡樂。心歡樂時 不起惡念。不起惡念即是善心。善心因緣 應受善報。獼猴得酒尚能起舞。況於世人。如
世尊說施善善報施惡惡報。末利夫人皆由 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報。世尊。云何令持 五戒月行六齋。六齋之日不得莊嚴香華服
飾作唱妓樂。又復不聽附近夫婿愛好之姿。 竟何所施。徒云其功。豈非苦也。佛告王曰。 大王所難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時。若
我不勅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當有今日 之德以能得度復度王身。如斯之功復歸誰 也。
[0971c27] 述曰。此第二約其實說。輕重不犯。真名持 戒。故大聖知時量機通塞。通則開禁。隨時量 前損益。如匿王欲殺厨監太子欲害其父。
此因酒忘忿得全身命免其大罪。以輕脫重 不受累殃。然非無飲酒之咎來報之罪。不得 見有前開遂即雷同總犯。各須量其教意。復
省己身行德優劣。得預聖人。斯匿末利開禁 以既不同。此即須依經纖毫勿犯。最為殊勝。 故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頭
滴酒入口。何況多飲。是故咽咽結提。
[0972a08] 又成論。問云。飲酒是實罪耶。答曰非也。所 以者何。飲酒不為惱眾生故。而是罪因。若 人飲酒則開不善門。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
殖眾果必有牆障故。知酒過如果無園。
[0972a12] 又優婆塞經云。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 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鬪爭。惡名遠 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
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 現世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飢渴等無 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
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因緣力 故。令一切外物資生悉皆具爛。
[0972a20] 又長阿含經云。其飲酒者有六種失。一者失 財。二者生病。三者鬪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 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又智度論飲酒有
三十五失。如前受戒篇說。
[0972a24] 又沙彌尼戒經云。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 甞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 皆由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
敬三尊。輕易師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 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故不飲酒。欲離 五陰五欲五蓋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飲 酒。
[0972b02] 又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闇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人 離諸飲酒失
[0972b07] 又十住婆沙論。問曰。若有人捨施酒。未知得 罪以不。答曰。施者得福。受者不得飲。故論 云。是菩薩或時樂捨一切。須食與食。須飲與
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時。隨所 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 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在家菩 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
[0972b14] 又梵網經云。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中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又優婆塞五戒
相經云。佛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是處有 惡龍名菴羅婆提陀。匈暴害人。無人得到 其處。象馬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
穀熟時並皆破滅。時有長老莎伽陀羅漢比 丘。游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波提邑。過是夜 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時聞此邑有惡
龍匈暴害人鳥獸。及破滅秋穀。聞已乞食 到菴婆羅提龍住處眾鳥樹下。敷座具大坐。 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
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 上出火。莎伽陀復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 復雨雹。莎伽陀即變雹作釋俱餅髓餅等。龍
復霹靂。莎伽陀變作種。種歡喜丸。龍復雨 弓箭刀矟。莎伽陀即變作優鉢羅華波頭摩 華等。龍復雨毒蛇蜈蚣蝮虺蚰蜒。莎伽陀
即變作優鉢羅華瓔珞瞻蔔華瓔珞等。如是 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皆不能勝即 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龍力盡不能復動。即
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已從鼻入。 從鼻入已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 傷龍身。爾時龍見如是事已。心即大驚怖毛
竪。合掌向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 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佛。龍答言。我 從今歸依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
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復作如先匈惡 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所。秋穀不傷。名聲流 布諸國。皆知長老莎伽陀。能降伏惡龍折
伏令善。因莎伽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 傳爭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得莎伽 陀。是女為辦酥乳糜食之。女人作念思
惟。是沙門噉是酥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 水色酒持與莎伽陀。莎伽陀不看便飲。飲 已為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酒勢便發。近
寺門邊不覺倒地。僧伽梨衣漉水囊鉢杖等。 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佛與阿難。 行到是處。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
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 阿難。是處為我敷座辦水集僧。阿難受教敷 座辦水集僧已。白佛言。已集。佛自知時。佛
即洗足坐已問諸比丘。汝等曾見聞。有龍名 菴婆羅提陀。匈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 處。乃至鳥獸無能到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
莎伽陀能折伏令善。鳥獸得到泉上。是中有 見聞者言聞。佛語諸比丘。於汝意云何。此 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蟇不。答言。不
能。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凡夫。如 是過罪皆由飲酒。今從自後。若言我是佛弟 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佛種種呵責飲酒過失已。依律因此比丘便 制不飲酒戒。
[0973a09] 問曰。未審天上有酒味不。答曰。無實麴米 所造之酒。但有業化所作酒也。故正法念經 云。彼夜摩天男共天女眾。入池游戲。同飲
天酒。離於醉過。現樂功德。味觸色香皆悉 具足。其中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 蘇陀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彼如是念。
此水為酒令我得飲。即於念時皆是天酒。離 於醉過。天既飲之增長勝樂。善業力故心 生歡喜。然彼諸天自業力故。如是受樂。有
鳥名為常樂。見彼諸天在歡喜河而飲酒故。 為說偈言。
沒入放逸海 貪著諸境界
此酒能迷心 何用復飲酒
為境界火燒 不知作不作
園林生貪心 何用復飲酒
[0973a24] 彼常樂鳥。見樂飲酒天在河飲酒。為調伏故 如是說偈。
[0973a26] 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責疏罪人說偈云。
酒能亂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應捨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無異
若欲常不死 彼人應捨酒
酒是諸過處 每常不饒益
一切惡道階 黑暗所在處
飲酒到地獄 亦到餓鬼處
行於畜生業 是酒過所誑
酒為毒中毒 地獄中地獄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說
若人飲酒者 無因緣歡喜
無因緣而瞋 無因緣作惡
於佛所生癡 壞世出世事
燒解脫如火 所謂酒一法
若人能捨酒 正行於法戒
彼到第一處 無死無生處
[0973b14] 問曰。無病飲得罪。有病開飲不。答曰。依四 分律。實病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者不犯。
[0973b16] 問曰。開服幾許。答曰。依文殊師利問經云。 若合藥醫師所說。多藥相和少酒多藥得用。
[0973b18] 又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 說遮道法。不得飲酒如葶藶子。是名破戒。 開放逸門云何。迦蘭陀竹園精舍有一比丘。
疾病經年危篤將死。時優波離問言。汝須何 藥。我為汝覓天上人間乃至十方。是所應用 我皆為取。答曰。我所須藥是違毘尼。故我不
覓。以至於此。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優波離 言。汝藥是何。答言。須酒五升。優波離曰。若 為病開如來所許。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
懷慚。猶謂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過。佛為 說法。聞已歡喜得羅漢道。佛言。酒有多失開 放逸門。飲如葶藶子犯罪已積。若消病苦非 先所斷。
[0973c02] 述曰。不得見前文開籠通總飲。必須實病重 困臨終。先用餘藥治皆不差。要須酒和得差 者。依前方開。比見無識之人。身力強壯日
別馳走。不依眾儀。少有微患。便長情貪。不 護道業。妄引經律云。佛開種種湯藥名衣上 服施佛及僧。因公傍私詭誑道俗。是故智人 守戒如命。不敢犯之。
[0973c09] 是故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
寧捨百千身 不毀犯法教
寧使身乾枯 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滿百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磨滅
決定能使差 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 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諦 所患即消除
[0973c19] 當知眾生所有病者。皆由貪瞋我慢為因。從 因有果。得此苦報。非由不得藥酒病不得差。 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四毒箭。則為病因。
何等為四。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四憍慢。 若有病因則有病生。所謂愛熱肺病上氣吐 逆。膚體 [病-丙+習] [病-丙+習]
其心悶亂。下痢噦噎小便淋瀝。 眼耳疼痛腹背脹滿。顛狂乾痟鬼魅所著。如 是種種身心諸病。若識病本斷惡修善。三世 苦報永除不受。若不觀理縱用天下藥酒所
治。其病轉增難可得差。
[0973c29] 又毘尼母經云。尊者彌沙塞說曰。莎提比丘 少小因酒長養身命。後出家已不得酒故四 大不調。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聽甕上嗅之。
若差不聽嗅。不差者聽用酒洗身。若復不差 聽用酒和麵作餅食之。若復不差聽酒中浸 漬。
[0974a06] 又新婆沙論云。如契經。尊者舍利子於憍薩 羅國住一林中。時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 林。隣近尊者。去林不遠。諸村邑中有時廣
設四月節會。時彼外道巡諸村邑。飽食猪肉 恣情飲酒。竊持殘者還至林中。見舍利子坐 一樹下。酒所昏故起輕蔑心。我今與彼雖俱
出家。我獨富樂而彼貧苦。尋趣尊者。作是 頌曰。
我已飽酒肉 復竊持餘來
地上草木山 皆視如金聚
[0974a16] 時舍利子。聞已念言。此死外道都無慚愧。乃 能無賴說此伽他。我今亦應對彼說頌。作是 念已即說頌曰。
我常飽無相 常住空定門
地上草木山 皆視如唾處
[0974a21] 今此頌中。尊者舍利子作師子吼說三解脫 門。謂於初句說無相解脫門。於第二句說空 解脫門。於後二句說無願解脫門。
食肉部第三
[0974a25] 述曰。此之一教亦有權實。言權教者。據毘 尼律中。世尊初成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