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Jing Yao Ji 諸經要集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諸經要集卷第三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敬塔部第二 (此有七緣)
[0019c05] 攝念部第三 (此有四緣)
* 述意緣
* 引證緣
* 興福緣
* 感報緣
* 旋塔緣
* 入寺緣
* 修故緣
述意緣第一
[0019c09] 敬惟如來應現。妙色顯於三千。正覺韜光。遺 形傳於八萬。是以塔踊靈山。影留石窟。刻 檀畫疊之儀。鑄金鏤玉之狀。全身碎身之
迹。聚塔散塔之奇。而光曜重昏。福資含識。致 使英聲遐美。邪徒結信。肇啟育王之始。終傳 大唐之初。自歷代繁興。神化非一。故經曰正 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
引證緣第二
[0019c17]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留影石室。在那乾呵羅 國毒龍池側。佛坐龍石室窟中。為龍作十八 變踊身入石。猶如明鏡。在石內映現於外。遠
望則見。近望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亦現 說法 (迄今不滅傳至彌勒) 。
[0019c22] 又大集經云。忉利天城東。照明園中。有佛髮 塔。城南麁澁園中有佛衣塔。城西歡喜園中 有佛鉢塔。城北駕御園中有佛牙塔。
[0019c25] 又智度論云。天帝釋取菩薩髮及衣。於天上 城東門外。立佛髮塔衣塔。
[0019c27] 又育王傳云。王得信心問道人曰。我從來殺 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 起塔供養眾僧。救諸徒囚。賑濟貧乏
(故譬喻經云王宮內 常以四事供養二萬沙門盡心敬禮不可具述) 王曰。何處可起塔。道人即 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萬四千道。散照
閻浮提。所照之處皆可起塔。今諸塔處是也。 時王欲建舍利塔。將四部兵眾至王舍城。取 阿闍世王佛塔中舍利還。復修治此塔與先
無異。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眾摩村中。 時諸龍王將王入龍宮中。王從龍索舍利供 養。龍即分與之。時王作八萬四千金銀琉璃
頗梨篋。盛佛舍利。又作八萬四千寶瓶。以盛 此篋。又作無量百千幡幢傘蓋。使諸鬼神各 持舍利供養之具。勅諸鬼神。言於閻浮提。至
於海際城邑聚落。滿一億家者。為世尊立塔。 時有國名著叉尸羅。有三十六億家。彼國人 語鬼神言。可三十六篋舍利與我等起立佛
塔。王作方便。國中人少者令分與彼。令滿家 數而立為塔。時巴連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 王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萬
四千佛塔。遍滿此閻浮提。意願如是。時彼上 座自言。善哉大王。剋後十五日日正食時。令 此閻浮提一時起諸佛塔。如是依數。乃至一
日之中立八萬四千塔。世間人民興慶無量。 共號曰阿育王塔。
[0020a23] 又大阿育王經云。八國共分舍利。阿闍世王 分數得八萬四千。又別得佛口髭還國。道中 逢難頭和龍王。從其求舍利分。阿闍世王不
與。便語言我是龍王力能壞汝國土。阿闍世 怖畏。即以佛髭與之。龍還於須彌山下高八 萬四千里。於下起水精塔。阿闍世王得還國。
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歲燈火。於五恒河沙 水中。起塔葬埋之。後阿育得其國土。王娶夫 人。身長八尺髮亦周等。眾相具足。王令相
師觀之。師言。當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為 第二夫人。後遂有身足滿十月。王有緣事宜 出外行。太后妬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
覓猪母即應產者。語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 甫爾始產。不可露面視天。以被覆面。即生金 子光照宮中。盜持而去殺之。即以猪子著其
邊。便罵言。汝云。當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 猪。便取輪頭拍囚內後園中令服菜。王還聞 之不悅。久久之後王出行園。見之憶念迎取
歸宮。第二夫人漸得親近。具說情狀。王聞驚 怪。即殺八萬四千夫人。阿育王後於城外。造 立地獄治諸罪人。耶舍知王殺諸夫人應墮
地獄。即遣消散比丘化王。令發信悟。問比丘 言。殺八萬四千夫人。罪可得贖不。道人言。各 為之起一塔。塔下著一舍利。當得脫罪耳。王
即尋覓阿闍世王舍利。有國相父年百二十。 將五百人取本舍利。王得大喜。即分與鬼神。 各還所部。令一日一時同載八萬四千剎。諸
鬼神言。多隔山部不得相知。王言。汝曹但 還。治槃護剎安鈴。我當使阿修輪以手摸 日。四天下亦同時辰。
[0020b24] 又阿難經云。塔成造千二百。織成幡及雜花。 未得懸幡。王恐身崩。塔成已六日。王請僧王 園供養。時有優波崛多羅漢。將一萬八千阿
羅漢。受王請。尊者崛多。顏貌端正身體柔軟。 而王體醜陋肌膚麁澁。尊者即說偈言。
我行布施時 淨心好財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於佛
[0020c02] 王告大臣。我以沙施佛獲報如是。云何而不 修敬於世尊。王後尋佛弟子迦葉阿難等所 有佛在世時弟子塔廟。躬到塔所。具展哀情
責心修敬。各興種種供養。更立大塔。各捨十 萬兩珍寶供養是塔。次至薄拘羅塔應當供 養。王問。彼有何功德。崛多尊者答曰。彼無病
第一。乃不為人說一句法。寂默無言。王曰。以 一錢供養。諸臣白王言。功德既等。何故於此 供養一錢。王告之曰。聽吾所說偈。
雖除無明癡 智慧能鑒察
雖有薄拘羅 於世何所益
[0020c13] 時彼一錢還來至王所。時大臣輩見是希有 事。異口同音讚彼。嗚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 不須一錢。王及大臣供養菩提樹不絕。夫
人名曰低舍羅絺多作念。王極愛念於我。念 王今捨我珍寶至菩提樹間。我方便殺樹令 死王不得往。可得與我相娛。夫人即遣人
以熱乳澆之。樹枯葉落。王聞是語悶迷躄 地。夫人見王憂愁不樂。當悅王心。白王曰若 無彼樹我命亦無。如來於彼樹得道。彼樹既
無何用活耶。復以冷乳灌之。彼樹更生。王聞 歡喜詣於樹下。目不暫捨。以千瓮香湯溉灌 菩提樹。倍復嚴好增長茂盛。後王潔淨身心。
手執香鑪在於殿上。四方作禮心念口言。如 來賢聖弟子在諸方者。憐愍我故受我供養。 如是語時。有三十萬比丘悉來集。彼大眾中
十萬是阿羅漢。二十萬是學人。及凡夫宮人 太子群臣。共王所作功德無量。不可述盡。
[0021a01] 又雜阿含經云。阿育王問比丘言。誰於佛法 中能行大施。諸比丘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 施。王問。彼施幾許。比丘答曰。以捨億千金。
王聞已。彼長者尚捨億千金。我今為王。何 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乃至用 私藏盡。將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總
施與聖僧。後用四十億金。還復贖取。如是計 挍。總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重病自知 命盡。常願以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滿便
就後世。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辦諸珍寶。送與 雞頭摩寺。乃至以半阿摩勒果。送與僧禮拜 僧足。問訊大聖眾等。我領此閻浮提。是我所
有。今者頓盡不得自在唯此半果哀愍納受。 令我得福。上座耶舍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 之。一切皆得周遍。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
提王。諸臣啟王言。大王是也。時王從臥起而 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功德心念口 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時王書紙
上而封緘之。以齒印印之。作如是事畢即便 無常。爾時太子及諸人民。興種種供養葬送。 如王之法而闍維之。
[0021a22] 又法益經云。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 太子為王。諸臣聞已。載出四億金。送與寺 中將贖其地。
[0021a25] 又善見論云。阿育王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 萬四千寶塔。復大種種布施。
興造緣第三
[0021a28] 述曰。上來所引經論。興置所由。其已知乎。然 未識塔義是何。復有幾種。所為之人復通凡 不。答曰。梵漢不同。翻譯前後。致有多名。文
有訛正。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墳。或云 支提。翻為滅惡生善處。或云斗藪波。此云護 讚。如人讚歎擁護歎者。西梵正音。名為窣
堵波。此云廟。廟者貌也。即是靈廟也。安塔有 其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若是 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餘者不合。若
立支提。有其四種。一生處。二得道處。三轉 法輪處。四涅槃處。諸佛生處及得道處。此二 定有支提。生必生阿輸柯樹下。此云無憂樹。
此是夫人生太子之處。即號此樹為生處支 提。如來得道。在於菩提樹下。即呼此樹下 為得道支提。如來轉法輪。及涅槃處。此二無
定。初轉法輪為五比丘。在於鹿苑。縱廣各二 十五尋。一尋八尺。古人身大故。一尋八尺。合 二十丈。今天竺人。處處多立轉法輪。取一好
處而依此量。竪三柱安三輪。表佛昔日三轉 法輪相。即名此處。為轉法輪支提。如來入涅 槃處。安置舍利。即名此處為涅槃支提。現今
立寺名涅槃寺。此則為定。若據舍利處處起 塔。則為不定。此四立名窣堵波。
[0021b22] 又毘婆沙論云。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轉 法輪處。若人取小石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 為尊故。若為如來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
所為同故其福無異。
[0021b26] 又阿含經云。有四種人應起塔。一如來。二辟 支佛。三聲聞。四輪王。
[0021b28] 又十二因緣經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來。二 菩薩。三緣覺。四羅漢。五那含。六斯陀含。七 須陀洹。八輪王。若輪王已下起塔。安一露
槃。見之不得禮。以非聖塔故。初果二露槃。 乃至如來安八露槃。八槃已上並是佛塔。
[0021c04] 又僧祇律云。初起僧伽藍時先規度地。將作 塔處不得在南。不得在西。應在東應在北。不 侵佛地。僧地應在西作。南作僧房。佛塔高顯。
處作。不得塔院內浣染曬衣唾地。得為佛塔 四面作龕。作師子鳥獸種種綵畫。內懸幡蓋 得為佛塔四面造種種園林花果。是中出花
應供養塔。若樹檀越自種。檀越言。是中花供 養佛。果與僧食。佛言。應從檀越語。若花多 者。得與花鬘家。語言爾許花作鬘與我。餘者
與爾許直。若得直得用。然燈買香以供養佛。 兼得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無盡物中。若人 言佛無貪怒癡。但自莊嚴。因是花果而受樂 者。得罪報重。
[0021c17] 佛言。亦得作支提。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 名支提。如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佛泥洹 處。得作菩薩像。辟支佛像。佛脚跡處。此諸支
提得安佛華蓋供養。若供養中。上者供養佛 塔。下者供養支提。若卒風雨來應收供養。具 隨近安之。不得言我是上座。我是阿練若乞
食大德等。得越毘尼罪。若塔僧物賊來急時 不得藏舉。佛物應莊嚴佛像。僧座具應敷。安 置種種飲食。令賊見相。若起慈心賊問。比丘
莫畏出來。年少應看。若賊卒至不得藏物者。 應言一切行無常。作是語已捨去。是名難法。
感報緣第四
[0021c29] 如小未曾有經云。佛告阿難。若有一人。盡四 天下滿中草木。皆悉為人。得四道果及辟支 佛。盡壽四事供養所須具足。至滅度後一一
起塔。香華幢幡寶蓋供養。復造帝釋大莊嚴 殿用八萬四千寶柱。八萬四千寶。窓八萬四 千天井寶窓。八萬四千樓櫓館閣。四出圍繞
眾寶挍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上百千 億大莊嚴殿。用施四方僧。其福雖多。然不如 有人於佛般涅槃後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
如菴摩勒果。其剎如針。上施槃蓋如酸棗葉。 若佛形像如 � 麥大。勝前功德滿足百倍。不 及一千倍萬倍。百千萬倍所不能及。不可稱
量。阿難當知。如來無量功德。戒分。定分。智 慧分。解脫分。知見解脫分。無量功德有大神 通變化。及六波羅蜜。如是等無量功德。又無
上依經云。阿難向佛合掌而作是言。我於今 日入王舍乞食。見一大重閣莊嚴新成內外 宛密。若有清信人布施四方僧。并見四事。若
如來滅後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 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槃如棗葉 大。造佛如麥子大。此二功德何者為勝。佛告
阿難。如滿四天下四果聖人及辟支佛。如苷 蔗林竹荻麻田等。若有一人盡壽供養。四事 具足。及入涅槃後悉起大塔。供養然燈燒香
衣服幢幡等。阿難。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多不。 阿難言。甚多世尊。阿難且置。又如帝釋天宮 住處。有大飛閣名常勝殿。種種寶莊各八萬
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勝寶 殿。百千拘胝。施與四方眾僧。若復有人。如來 般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造塔如阿摩羅子
大。戴剎如鍼。大露槃如棗葉大。造佛形像 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不及一千 萬億分乃至阿僧祇數分。所不及一。及譬喻
所不能及。何以故。如來無量功德故。縱碎娑 婆世界末為微塵。以此次第悉是四沙門果。 及辟支佛。若有清信男女。盡形供養。及以
滅後起塔供養。亦不如取舍利如芥子大。乃 至造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千 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是阿難。一切如來。昔在因地知眾生界自 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污濁。然不入眾生清 淨界中。能為一切眾生說深妙法。除煩惱障。
應生下劣心。以大量故於諸眾生生尊重心。 起大師敬。起般若。起闍那。起大悲。依此立 法。菩薩得入阿鞞跋致位 (此云不退) 依如實知證
大方便。得阿耨菩提。
[0022b17] 又涅槃經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 獻一花。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 地。造像塔如拇指。當生歡喜心。亦生不動
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也。
旋遶緣第五
[0022b22] 如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入 舍衛城。而行乞食。時彼城中有一婆羅門。從 外而來。見佛出城光相巍巍。時婆羅門。歡喜
踊躍。遶佛一匝作禮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難 言。此婆羅門見佛歡喜。以清淨心遶佛一匝。 以此功德從是以後。二十五劫不墮惡道。天
上人中快樂無極。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 持儭那祇梨。以是因緣。若人旋佛及旋佛塔。 所生之處得福無量也。
[0022c02] 又提謂經云。長者提謂白佛言。散花燒香然 燈禮拜。是為供養。旋塔得何等福。佛言。旋 塔有五福德。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得聲音
好。三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何 因緣得端正好色。由見佛像歡喜故。何緣得 聲音好。由旋塔說經故。何緣得生天下。由當
旋塔時意不犯戒故。何緣得生王侯家。由頭 面禮佛足故。何緣得泥洹道。由有餘福故。佛 言。旋塔有三法。一足舉時當念足舉。二足下
時當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顧視唾寺中地。右 遶者。經律之中制令右遶。若左遶行為神所 呵。乃至左遶麥 [卄/積] 。為俗所責其徒眾矣。今
時行事者。順於天時面西北轉。右肩袒膊向 佛而恭也。或遶百匝十匝七匝。各有所表。 且論常行三匝者。表供養三尊。止三毒。淨三
業。滅三惡道。得值三寶故。華嚴經偈云。
如欲旋塔 當願眾生 施行福祐
究暢道意 遶塔三匝 當願眾生
得一向意 不絕四喜
[0022c21] 又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 佛二法三僧。亦念滅三毒。一貪二瞋三癡。
[0022c23] 又三千威儀云。遶塔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 不得蹈 虫 。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唾塔前 地上。五不得中住與人語。
[0022c26] 又大集經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諸聲聞現在 未來。三業相應。及與三種菩提相應。有學無 學具足持戒。多聞善行度諸眾生。於三有海
及諸施主。為我聲聞而造塔寺。亦復供給一 切所須。及彼眷屬。付囑汝等。勿令惡王非法 惱亂。爾時梵釋天王龍王夜叉等。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來塔寺。 及阿蘭若處。及未來世若在家出家人。為於 世尊聲聞弟子。造塔寺處。我等悉共守護。令
離一切諸難怖畏。亦如有給施飲食衣服臥 具湯藥一切所須。如是施主。我等亦當護持 養育。
[0023a09] 故七佛經云。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神。一名 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歎妙。五名歎 美。六名摩妙。七名香音。八名師子。九名妙
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 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 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寺既有神護。
居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