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Shi Yao Lan 釋氏要覽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氏要覽卷下錢 塘 月輪山居講經論 賜紫沙門釋道誠 述
* 說聽
* 躁靜
* 諍忍
* 入眾
* 擇友
* 住持
* 雜紀
* 贍病
* 送終
說聽
[0294b27] 說
[0294b27] 毘奈耶律云。說者。彰表開導之義也。今 稱講者。說文云。講和解論議。廣雅云。讀 也。顧野王云。解說談議也。訓誥也。
[0294c01] 聽
[0294c01] 唯識論云。謂耳根發識領受。曰聞也。即 沈思靜意。屬耳於法也○法苑云。有三品。 以神聽為上以心聽為中。以耳聽為下。
[0294c04] 說聽二難
[0294c04] 中觀論云。真法及說者聽者難 得故○涅槃經云。一樂說難。二樂聞難。
[0294c06] 法師升高座
[0294c06] 十住婆沙論云。欲升高座。先 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升。
[0294c08] 法師心
[0294c08]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夫法師者。常 應如是用。惟我今所處。即如來師子之座。 宜應忍默慈慜。愛語謙下。將護眾心。若懷
嗔妬。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心說法成大 功德。能令佛法久住於世。凡所生處。常得 值佛。能消種種供養。應慚愧。勿生貪心。不 得我慢。無令消滅施主善根。
[0294c15] 法師八種言
[0294c15] 瑜伽論云。一可喜樂言。二善 開發言。三喜識難言。四善分 析 言。五善順 入言。六引餘證言。七勝辯才言。八隨宗 言。
[0294c19] 語有八支
[0294c19] 顯揚論云。一美妙語。二顯了語。 三易解語四樂聞語。五無依語 (謂無望也) 六不逆 語 (知量故) 七無邊語 (善巧多故)
八上首語 (趣涅槃宮) 。
[0294c22] 說者過罪
[0294c22] 佛藏經云。自未證法。而在高座 為人說者。法墮地獄○十誦律云。若自解 未明。於法有疑者。則不得為人說。恐有
錯傳之失。彼此得罪○華嚴經云。於甚深 法心生慳悋。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 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
[0294c28] 自大憍人
[0294c28] 未曾有經云。若多少有德。自大 以憍人。如彼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0295a01] 講說三益
[0295a01] 十地論云。說法利他有三時益。 一聞時。二修行時。三轉生時。
[0295a03] 說者五福報
[0295a03] 賢者五福經云。說法得五福。 一當生長壽。由聽者不殺故。二得大富。由 聽者不盜故。三得端正。由聽者和氣故。四
得名譽由聽者歸依三寶故。五得聰明。由 聽者曉了妙慧故。
[0295a08] 講堂制
[0295a08] 佛本行經云。時比丘集一堂內。有 二比丘說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以比近 故迭相誘引往來交雜亂眾佛制。今後不
得共一堂。及二堂相近。亦不得彼堂來此 堂。此堂詣彼堂不得憎惡法門 (若今三學迭相是非也) 。
[0295a13] 講堂置佛像
[0295a13]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法師說 法時。有羅剎女名愛欲。常來惑法師。令心 散亂。是故說法處。常須置如來像。香華供養。
勿令斷絕。彼羅剎女。見已即自迷亂。不能為 障。
[0295a18] 講處念經
[0295a18] 梁僧旻法師。講次謂眾曰。昔彌 天道安每講。於定座後。常使都講。為含靈 轉經。此事久廢。既是前修。欲屈大眾。各誦
觀音經一卷。於是闔座忻然。遠近相習耳。 今亦念佛是也。
[0295a23] 學肆
[0295a23] 肆者。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因後漢張 揩。字公超學徒隨之。所居為市故。今學處 稱肆焉。
[0295a26] 省
[0295a26] 釋氏呼學院為省者。高僧傳云。佛陀耶 舍初至。姚興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待之。韻 注云。省署也。
[0295a29] 絳帳
[0295a29] 絳赤色也。范曄後漢書云。馬融達生 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常坐高堂施絳帳。前 授生徒。後列女樂。或稱馬帳○又晉書宣
文君宋氏。即韋逞母也。立講堂。隔絳紗 幔 授學徒 (今釋子稱絳帳等。有所不冝。智者思之) 。
[0295b05] 龍門
[0295b05] 高僧慧持即遠法師之弟也。性格清 峻。解行並高。領徒千人。凡有升堂。入室者 皆號登龍門。
[0295b08] 籌室
[0295b08] 寶林傳云。西天第五祖優波毱多有 石室。縱十八肘 (肘長尺八南北三丈二尺四寸) 。廣十二肘 (東西二丈 一尺六寸)
。受學者有一得道。則擲一四寸籌於室 中。籌遂滿室。至毱多滅度將室中籌茶毗 之。
[0295b13] 函丈
[0295b13] 曲禮云。非飲食之客席。間函丈 (注函容也。 謂講問冝相對容丈足以指劃也) 。
[0295b15] 都講
[0295b15] 即法師對揚之人也。梁武帝每講經詔 枳園寺法彪。為都講。彪先舉一問帝。方皷 舌端。載索載徵。隨問隨答○晉支遁至越
王義之請講維摩經。以許詢為都講。詢發 一問。眾謂遁無以答遁答一義。眾謂詢無 所難。今之都講。但舉唱經文。而亡擊問也。
[0295b21] 講僧始
[0295b21] 講經。即曹魏時朱士行講道行般 若為始也。尼講。以東晉道馨。講法華維摩 二經為始也。講律。即元魏世法聰為始。聰
但手披目閱。敷揚四分律。有門人道覆。旋 聽旋抄。漸成 疏 焉。講論。即羅什授嵩法師 成實論。為始也。
[0295b27] 法器
[0295b27] 廣百論云。要具三德名法器。一稟性 柔和無有偏黨。常自審察。不貪己利。二常 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
為性聰惠於善惡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別。 若無如是。三德雖有。師資終無勝利。
[0295c03] 人中師子
[0295c03] 治禪經後序云。天竺大乘沙門 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諸國獨步內外綜 博 。 無籍不練。世人咸曰。人中師子。
[0295c06] 法匠
[0295c06] 齊高僧僧印善講經論。稱法匠。
[0295c07] 義少
[0295c07] (少字去聲) 法安年十八。講涅槃經。張永問 年幾永歎曰。昔扶風朱勃年十二能讀書。 人號才童。今安公可曰義少。
[0295c10] 四海論主
[0295c10] 隋高僧敬脫稱也。
[0295c11] 三國論師
[0295c11] 齊僧粲號也 (三國謂齊。陳。周) 。
[0295c12] 毘曇孔子
[0295c12] 西秦惠嵩善阿毗曇論。時重號 之。
[0295c14] 壽光學士
[0295c14] 梁惠超學經論。明解宏達 博 瞻 內外。武帝勅為壽光殿學士。
[0295c16] 經論元匠
[0295c16] 梁僧盛講眾經論。為時元匠。特 精外 (興為) 群儒所憚。
[0295c18] 菩薩戒師
[0295c18] 慧約為梁武帝戒師。
[0295c19] 講經天花墜
[0295c19] 梁法雲講次天華散墜。又唐 西京勝光寺道宗講時天華施遶講堂飛流 戶內。但不委地。久之還無。
[0295c22] 說律山峰落
[0295c22] 智文善講律。方舉麈尾。兩箇 山峯俱落。
[0295c24] 聰明釋子
[0295c24] 羅什謂姚興曰。融公是聰明釋 子。
[0295c26] 摽表道人
[0295c26] 曇影姚興禮重見其超拔群士 每謂羅什曰。影法師真為此國風流摽表 之道人矣。
[0295c29] 優賞
[0295c29] 西域記云。講宣一部。乃免知事 (今浙右律寺。 有比丘。聽學成名。便免知事。以此為證) 講二部。加上房資具。講
三部。差侍者秪承。講四部。給淨人。講五部 乘輿。
[0296a04] 金師子座
[0296a04] 鳩摩羅什。秦云。童壽。昔在龜茲 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請什 坐說法。
[0296a07] 學者為四事墮落
[0296a07] 法律三昧經云。一學不 知善權方便。輕慢師友。無有一心。其意數 轉。二學不精進。無有道力。但貪名譽。望人
敬待。三學所事師。不念勤苦當得成就。虛 飾貢高。四學好道反持異術。比佛深經。言 道同等○菩薩戒經云。為名譽聚徒。名魔 弟子。
躁靜
[0296a15] 貪
[0296a15] 瑜伽論云。於諸境界。深起耽著名貪。諸 煩惱中。貪為最勝○阿毗達磨論云。貪者。 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 (業用也) ○法蘊足論
云。佛言。汝等若能永斷一法保汝定得不 還果。一法者貪也○六度集經云。佛因中 曾作鴿王。誡諸鴿曰。佛經眾戒。貪為元首。
貪以致榮者。猶餓夫獲毒饍得志之樂其 久若電。眾苦困己。其有億載。
[0296a23] 欲
[0296a23] 希須為義。雜阿含經云。佛言。若眾生所 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增一經云。 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瑜伽云。諸煩
惱中貪為最勝於貪中。欲貪為勝。生諸苦 故。集論云。此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 身心相續不寂靜轉 (由是義故束此二法名躁蓋取不安之義也) 。
[0296a29] 出家人三欲
[0296a29] 涅槃經云。一惡欲。若比丘欲 為一切大眾上首令一切僧隨我令四眾皆 供養恭敬讚歎尊重我若為說法皆信受令
我大得衣食屋宅等。二大欲。若比丘生欲 心當令四眾知我得初住乃至四無礙智為 利養故。三欲欲。若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剎 利家得自在故。
[0296b07] 五欲
[0296b07] 謂。色聲香味觸也。智論云。五欲名華 箭。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行者當訶云。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不已。將墜 大 坑
。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 咬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 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
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此五欲。得 暫時樂。失時大苦○雜阿含云。 闡 陀梵志 問阿難言。汝以何義於佛教出家。答為斷
惡生善。故又問斷何惡。答斷貪欲瞋癡。問 此有何過患。答欲愛染著。能生惱亂於現 在世增長惡法憂悲苦惱由之。而生未來 世中亦復如是。
[0296b20] 苦
[0296b20] 逼迫為性。由彼貪欲乃生苦故○佛地 論云。惡事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土地。且 眾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
苦。五愛別離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冤憎 會苦。八憂悲苦。二土地者。如說國土多寒 多熱。無救護。多飢多病等○法句經云。天
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 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 之源。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苦
殘害。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與欲。 離世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 得泥洹。此最為樂○身苦偈云。乘騎疲極
故。求索住立處。住立疲極故。求索坐息 處。坐久疲極故。求索安臥處。眾苦從作生。 初樂後則苦。視瞬息出入。屈身坐臥起行 立。及往來。此事無不苦。
[0296c07] 五畏
[0296c07] 佛地論云。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 畏。四趣畏。五怯畏 (畏亦怖也) ○妙色三經云。由 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別離於愛者。無憂
亦無怖。
[0296c11] 七情
[0296c11] 喜。怒。憂。懼。愛。憎。欲 (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
[0296c12] 八風
[0296c12]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又云世八法) ○佛 地論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
現前誹撥名毀。不現前讚美名譽。現前讚 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 悅身心名樂。
[0296c17] 少欲知足
[0296c17] 師子吼菩薩問云。少欲知足。有 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 得少不悔恨○正法念處經云。沙門法中
第一勝者。所謂知足○婆沙論云。佛法以 少欲為本。為俗利故。則道利不成○遺教 經云。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
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取。則無此患。少欲 能生諸功德。則無諂曲以來人意。少欲者。 心則坦然無所憂懼。觸事有餘。比丘為脫
諸苦惱。當觀知足之法。則是富樂安隱之 處。
[0296c28] 四歡喜灋
[0296c28] 一.儉素歡喜。能引少欲樂。二.積 集梵行歡喜。能引遠離樂。三.元悔歡喜。能 引三摩地樂。四.樂斷樂修歡喜。能引三菩 提樂。
[0297a03]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
[0297a03] 凡富貴貧賤好醜得 失。皆是過去自造善惡業種子。總別依正 果也。皆由第八識相分所變。故云。相分已
定。鬼神不能移也○優婆塞戒經云智者 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天 作耶。若是時節星宿因緣者。天下有同時 同宿生。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
人是男。一人是女耶○正法念經云。善不 善業。眾生自作。非星宿作。
[0297a12] 靜
[0297a12] 能斷金剛論云。定名靜以得禪者說名 寂靜。寂靜有二種。一心寂靜。二身寂靜。 今以四句料簡。一有身欲寂靜。而心不寂
靜。謂貪欲比丘林下坐禪。二.有心寂靜而 身不寂靜。謂。無貪瞋比丘親近王臣。三.有 身心俱寂靜。謂。諸聖人。四身心俱不寂靜。 謂凡夫。
[0297a19] 三摩提
[0297a19] 智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 提。秦言正心行處。謂是心從無始已來。常 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如蛇入 竹筒內。
[0297a23] 禪
[0297a23] 阿毗曇論云。阿名禪。答謂以斷結正觀。 名禪。
[0297a25] 坐禪
[0297a25] 三千威儀經云。坐禪有十事。一.當隨 時。謂四時也。二.得安床。謂禪床也。三.軟 座。毛座也。四.閑處。謂山間樹下也。五.得
善知識謂好伴也。六.善檀越。謂不外求也。 七.善意謂能觀也。八.善藥謂伏意也。九. 能服藥。謂不念萬物也。十.得善助。謂畜禪 帶也。
[0297b03] 禪帶
[0297b03] 此坐禪資具也。經云。用韋為之 (熟皮曰韋) 廣一尺。長八尺。頭有鉤。從後轉向前。拘兩 膝令不動。故為乍習坐禪易倦。用此檢身
助力故。名善助。用罷屏處藏之。
[0297b07] 禪鎮
[0297b07] 木版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 於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昏睡頭 傾則墮以自警。
[0297b10] 倚版
[0297b10] 今呼禪版。毗奈耶攝頌曰。倚版為除 勞僧私皆許畜 (僧即眾。私即己) 。
[0297b12] 骨人
[0297b12] 智度論云。更與骨人。令坐禪者觀之。 即今盡作枯骨幀子。是也。
[0297b14] 禪杖
[0297b14] 以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 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
[0297b16] 禪毱
[0297b16] 毛毬也。有睡者。擲之令覺。
[0297b17] 宴坐
[0297b17] 又作燕坐 (燕去聲) 安也。安息貌也○月燈 三昧經云。住於宴坐。有十利益。一其心不 濁。二住不放逸。三諸佛愛念。四信正覺行。
五於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謗。八善防禁。 九到調伏地。十證無礙智。
[0297b22] 佛法二柱
[0297b22] 毗婆沙論云。佛法有二柱。能持 佛法。一者學問。二者坐禪。
諍忍
[0297b25] 諍有四種
[0297b25] 十誦律云。一鬪諍。二助諍。三犯 罪諍。四常所行事諍○毗尼母云。二人共 競名鬪。徒黨相助名諍。往徹僧者名言 (僧眾也)
各說其理名訟。
[0297b29] 諍根本有六
[0297b29] 毗尼母云。一瞋恚。謂面色變 異。令人可怖。二惱害。謂害他生惱故。三幻 偽。謂詐作事。四慳嫉。謂貪己物不與人曰
慳。見他有得生惱曰嫉。五見取。謂己所見 所作。皆是。他所見所作不是 (今人呼爭為人我者。非也。 言見取者。取諸見解為最勝故)
。六邊邪。二見。謂見續為常。 見滅為斷。是邊見也。謗無因果。是邪見。
[0297c07] 鄙喻
[0297c07] 法句經云。佛言。為沙門不念精進。攝 身口意三毒。垢穢充滿胸懷。如洗足水不。 可復用 (謂不可用饌食)
又云。雖為沙門。口無誠信。 心性剛強。曾受惡名。亦如澡盤。不堪盛食 (澡槃即洗足器) 。
[0297c12] 惡報
[0297c12] 根本毗奈耶云。有苾芻二人。決擇義 理。小者訶大者。大者遏入房中。瞋火所燒。 尋即命終。身變為毒蛇。欲螫小者。時佛
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懺悔。汝可作昔 日苾芻想作禮。佛為蛇說法云。賢首。汝於 我所。已修淨行。合生天上。由瞋火所燒。今
作毒蛇。汝應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 寂靜。蛇聞法已。即命終住天○瑞應經云。 痛哉世間人。共爭不急事。於此極惡中。勤
身苦營務。雖求不能得。徒役身心勞。死墮 苦海中。自當無代者○南山鈔云。凡欲責 他。先自量己內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 忍。火從內發。先自焚身。
[0297c25] 諍有五過
[0297c25] 五分律云。一兇惡。二後悔恨。三 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
[0297c27] 忍
[0297c27] 瑜珈論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 故名忍。由二因緣。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 能證沙門義利。何等為二因緣。一忍辱二
柔和。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柔 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攝論云。忍能 生自他平和事。謂自身不為瞋恚過失所
染。即是自平和。既不憤恨。不生他苦。即是 他平和○六度集經云。夫忍者。萬福之源 也○正法念處經云。忍者第一善法。第一
清淨。佛所讚嘆。忍有二種。一法忍。緣法 道行思惟。白法善道勝故能忍。二生忍。謂 欲起瞋恚。忍令不起。知瞋過故。
[0298a10] 以忍止諍
[0298a10] 中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若以諍。 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真尊 貴○長阿含經云。天帝釋偈云。我常言。智
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則為勝彼愚。
[0298a14] 滅瞋五觀
[0298a14] 攝論云。由觀五義。以滅瞋恚。一 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二觀一 切眾生常念念滅。三觀唯法無有眾生。何
者能損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 何復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 云何欲生損害。
[0298a20] 行忍五德
[0298a20] 雜寶藏經云。若人行忍則有五 德。一無恨。二無訶。三眾人愛。四有好名。 五生善道。
[0298a23] 治一切煩惱灋
[0298a23] 賢愚經云。比丘於十二入。 思惟無量生死無常。又思惟地獄之苦。及。 諸畜生更相殘害。餓鬼飢渴眾苦所逼。思
惟人中四方馳求。天上敗壞。如是五道身 心之苦。無有樂處。觀此五陰。無常苦空無 我不實。譬如空村無有居民。如是五陰。皆
空無我。以無常火燒諸世間。諸佛弟子常 作此觀。云何得起一切煩惱。
[0298b02] 禍從口生
[0298b02] 報恩經云。人生世間。禍從口生。 當護於子甚於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 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
是故一切眾生。禍從口生。口舌者鑿身之 斧也 (七聖財者。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思七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