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Meanings and Terms in Translation (Fanyi Mingyi Ji) 翻譯名義集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翻譯名義序宋唯心居士荊谿周敦義述
[1055a06] 余閱大藏。嘗有意效崇文總目。撮取諸經要義。以為內典總目。見諸經中每用梵語。必搜檢經教。具所譯音義表而出之。別為一編然未及竟而顯親深老。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所編翻譯名義。余一見而喜曰。是余意也。他日總目成。別錄可置矣已。而過平江。雲遂來見。願求敘引。余謂此書不惟有功於讀佛經者。亦可護謗法人意根。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一祕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三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而七迷之作。乃謂釋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義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遍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無上正真之道無以為異。菩提薩埵。名大道心眾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夫三寶尊稱。譯人存其本名。而肆為謗毀之言。使見此書。將無所容其啄矣。然佛法入中國。經論日以加多。自晉道安法師。至唐智昇。作為目錄圖經。蓋十餘家。今大藏諸經。猶以昇法師開元釋教錄為準。後人但增宗鑑錄。法苑珠林。於下藏之外。如四卷金光明經摩訶衍論。及此土證道歌。尚多有不入藏者。我國家嘗命宰輔為譯經潤文使。所以流通佛法至矣。將未有一人繼昇之。後翻譯久遠。流傳散亡。真贋相乘。無所放據。可重嘆也。雲雖老矣。尚勉之哉。紹興丁丑重午日序。
[1055b05] 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愛梵志。敬四句而析骨。久沈苦海今遇慈舟。秉志竭誠采經集論。宜安像前燒香禮拜。息塵勞之雜念。游般若之法林。終卷掩帙攝心靜坐。照元明之本體。復常寂之性原。雖萬有以施為。然一無而亦絕。無機子法雲奉勉。
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
[1055b15] 普潤大師。名法雲。字天瑞。自稱無機子戈姓。世居長州彩雲里。父母禱佛。夢一梵僧云。吾欲寄靈於此。迨生顏如所夢。瑞相特異襁褓間見僧則欣然欲趨。似獲珍玩。五藏辭親。禮慈行彷公為師。始從庭訓。神鋒發硎。越明年背誦妙經七軸。九歲薙[髟/采]。十歲進具。以所受法。即登槐座。為眾說戒。紹聖四禩。發軫參方。首見通照法師。學習天台大教。次投天竺敏法師几下。諦受玄談。最後啐啄同時得法於南屏清辯大法師。代柄如意。為眾敷揚。既而德風四騖。芳譽遐蜚。時政和七年。郡候徽。猷閣直學士通議大夫應安道禮請住持松江大覺教寺。仍薦錫今號而學者輻輳。如川東之。凡八年間。環講法華。金光明涅槃。淨名大小部帙。繼晷待且。慈霔洋洋。續因慈母年邁。思念報親之恩。遂謝事歸寧。廬于祖墳。曰藏雲。居雖叢爾躡屩尤多。假道問津。盈諸戶外。仍造西方三聖像設廣以化人。其母後有微疾。師就臥床。夜講心經。念彌陀佛。佛放金光。母及四方。無不瞻覩。殊祥既兆。臨終怡然。火餘舍利。燦如圓珠。閱數日。現蓮華跡二莖。其為生處。蓋可知矣。以此方彼。大義渡頭為道似乎岐致。然至人適理。何往不從。故我世尊。上昇忉利。說法酬恩。指鬘比丘。彌為慈行。紹興甲子。寺僧率眾。僉詣雲庵請師歸寺。作眾依止。受已明年。與諸徒弟。迎像入寺。敝華閣以舍之。大興蓮社勝會。集千人結課觀經。念本性唯心之佛。仍建八關齋會。及金光明。法華大悲圓覺金剛等會。並作西資。士夫名賢。善信四眾。飲師高風。來者闐咽於路。或爭先而趨之者。終成超越。若錦江進士王齡。武林貢元張啟。三衢國錄吳彥英。嘉夭登仕金廷珪吳會安人。錢氏等凡若干人。俱生淨土。法師博通經史。囊括古今。具八備之才能。蘊十條之德善。編集翻譯名義。注解金剛經及心經疏鈔著息陰集等。並行於世。莫不憲章聖化。鼓吹山家。自行化他。能事畢矣。一日索浴更衣。端坐西向。召門弟子曰。汝等各。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慎勿怠墮仍書偈云。瓊樹矗雲霄。紫金臺更高。無生生彼土。不動一絲毫。汝等持此并遺書達于知識。我之最後為請定慧堂頭。寶憧法主。依此起龕舉火。餘無他事言已默然而蛻。是夜鐘聲遠聞。異香滿室。既斂龕幃。眾猶聞師口稱佛名琅琅在耳。當紹興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也。住世七十一年。為僧六十一臘。香薪之次設利無窮。噫微渤澥。不足以容翻空之濤。微廣漠。不足以展垂天之翮。今法師出廣長舌相於薩婆若海搏扶搖羊角於第一義天。雖古高僧。不復多讓。頃修法師塑像。得其弟子文辯大師師緒狀其行於像藏之內。蒙不揆無似。僣為筆削。以標熾之者。蓋欲揚摧宗祖之德善。子孫知而傳之云爾。大德五年歲在辛丑九月九日。嗣祖住持。永定教寺。吉祥雄辯大師普洽記。
[1056a13] 此記安於翻譯名義之前庶觀覽者知夫能述之人勝也。
翻譯名義集一
姑蘇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編
[1056a20] 夫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轉成漢地之言。音 雖似別。義則大同。宋僧傳云。如翻錦繡背面 俱華。但左右不同耳。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
易其所無。故以此方之經。而顯彼土之法。周 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 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通西言而云譯
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 騰始至。而譯四十二章。因稱譯也。言名義者。 能詮曰名。所以為義。能詮之名。胡梵音別。自
漢至隋。皆指西域以為胡國。唐有彥琮法師。 獨分胡梵。葱嶺已西。並屬梵種。鐵門之左。皆 曰胡鄉。言梵音者。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為
人祖。宣流梵音。故西域記云。詳其文字。梵天 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隨事轉 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
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度。特為詳正。辭 調和雅。與天音同。氣韻清亮。為人軌則。
[1056b08] 或問。玄奘三藏義淨法師。西游梵國。東譯華 言。指其古翻。證曰舊訛。豈可初地龍樹論梵 音而不親
(如以耆闍名鷲。掘名頭。奘云訛也。今云姞栗羅矩吒) 。三賢羅什譯 秦言而未正 (什譯羅睺羅為覆障。奘譯羅怙羅為執日) 。既皆紕繆。安
得感通。澤及古今福資幽顯。今試釋曰。秦楚 之國。筆聿名殊。殷夏之時。文質體別。況其 五印度別千載日遙。時移俗化。言變名遷。遂
致梁唐之新傳。乃殊秦晉之舊譯。苟能曉意。 何必封言。設筌雖殊。得魚安別。法雲十歲無 知。三衣濫服。後學聖教。殊昧梵言。由是思義
思類。隨見隨錄。但經論文散。疏記義廣。前後 添削。時將二紀。編成七卷六十四篇。十號三 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燦爾在掌。免檢閱之
勞。資誠證之美。但媿義天彌廣。管見奚周。教 海幽深。 蠡 測焉盡。其諸鈌疑。傾俟博達者 也。時大宋紹興十三年。歲次癸亥。仲秋晦日。
居彌陀院。扶病云爾。
* 十種通號第一
* 諸佛別名第二
* 通別三身第三
* 釋尊別名第四
* 三乘通號第五
* 菩薩別名第六
* 度五比丘第七
* 十大弟子第八
* 總諸聲聞第九
* 宗釋論主第十
* 宗翻譯主第十一
* 七眾弟子第十二
* 僧伽眾名第十三
十種通號第一
[1056c04] 福田論敘三寶曰。功成妙智。道登圓覺佛也。 玄理幽微。正教精誠法也。禁戒守真威儀出 俗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名為寶。
無機子問曰。如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則應立教舉法為初。何緣垂訓佛居先耶。釋 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能演之功。法無
自顯之力。猶若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稱佛。然 後示法。佛有無量德。亦有無量名。故今此集。 先列十號。言十號者。一倣同先跡號。二堪為
福田號。三遍知法界號。四果顯因德號。五妙 往菩提號。六達偽通真號。七攝化從道號。八 應機授法號。九覺悟歸真號。十三界獨尊號。
[1056c16] 梵語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闥阿竭。後秦翻為 如來。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 如來。此以法身釋。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
如。正覺名來。此以報身釋。成實論云。乘如實 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約應身釋。
[1056c21] 阿羅訶。秦云應供。大論云。應受一切天地 眾生供養。亦翻殺賊。又翻不生。觀經疏云。天 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
阿盧漢翻殺賊。
[1056c25]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 大論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師言。正遍覺 也。言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
死夢故言覺。妙宗云。此之三號。即召三德。 今就所觀義當三諦。正遍知即般若真諦也。 應供即解脫俗諦也。如來即法身中諦也。故
維摩云。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 不能盡受。
[1057a04] 鞞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大論云。 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三乘雖得三明。明 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也。
[1057a07] 修伽陀。秦言好去。大論云。於種種諸深三 摩提無量智慧中去。或名修伽度。此云善逝。 菩薩地持經云。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名善 逝。
[1057a11] 路伽憊。大論云。是名知世間。知二種世間。 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果。世間 因。出世間滅。出世間道。地持經云。知世間眾
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名世間解。
[1057a15] 阿耨多羅。秦云無上。大論云。如諸法中涅 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地持經云。唯一丈 夫名無上士。大經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
所斷者名無上士。
[1057a19] 富樓沙曇藐娑羅提。秦云可化丈夫調御 師。大論云。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 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令不失道。若言佛為女
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
[1057a23] 舍多提婆魔 㝹 舍喃。此云天人教師。大論 云。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
是人隨教行。又云。度餘道眾生者少。度天人 眾生者多。
[1057a27] 佛陀。大論云。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 眾生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 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後漢郊祀志云。漢
言覺也。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 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 行圓滿。窮原極底。行滿果圓故。華嚴云。一
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 覺他。肇師云。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 者。其唯佛也。妙樂記云。此云知者覺者。對迷
名知。對愚說覺。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 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 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 蓮華開。故名為佛。
[1057b11] 路迦那也。大論云。翻世尊。成論云。具上九 號。為物欽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間所共尊故。 此十號義。若總略釋。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
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 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 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
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 涅槃疏云。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 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十數方滿。涅槃及大論。
開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兩號。而輔行云。大 論合無上士調御丈夫。以為一句。此文誤也。 學者詳之。
[1057b23] 婆伽婆。應法師云。薄伽梵總眾德。至尚之 名也。大論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別諸法。三 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四能破婬怒
癡。新云薄伽梵。名具六義。佛地論曰。薄伽梵 聲。依六義轉。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 稱。五吉祥。六尊貴。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 名薄伽梵。其義云何。謂如來永不繫屬諸煩 惱。故具自在義。猛焰智火所燒煉故。具熾
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 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
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 廢故。具尊貴義。唐奘法師明五種不翻。一祕 密故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
梵含六義故。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 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 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 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諸佛別名第二
[1057c14] 仰則真法俯立俗號。名雖各異。義亦互通。故 法苑云。如釋迦翻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 阿彌陀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但以
逗機設化。隨世建立。題名。則功能雖殊。顯 義。乃力用齊等。方知三世無量之名。具顯諸 佛無量之德也。
[1057c20] 釋迦文。淨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 儒。義名能儒。大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 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
弗目伽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 爾時瓦師。布施草座燈明石蜜漿。便發願言。 我於當來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
佛。優婆塞戒經云。我於釋迦。最初發心。於 迦葉佛。滿三僧祗。須知三祗正滿。在於勝 觀。今言迦葉兼百劫故。大論云。初阿僧祇中
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 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三阿 僧祇中。了知得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於
來世。當得作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刺那尸 棄佛。為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 刺那尸棄佛。至燃燈佛。為二阿僧祇。是時菩
薩。七枝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髮 掩泥。便授其記。汝當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 燈佛。至毘婆尸。為三僧祇。過三僧祇。種三十 二相業。
[1058a10] 罽那尸棄。名出俱舍大論。則名刺那尸棄。 此云寶髻。亦云寶頂。吾佛世尊初僧祇滿時。 值此佛。與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先達
謂同。故今辯異。
[1058a14] 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羅。此云燃燈。大論云。 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云燃燈。以 至成佛。亦名燃燈。鐙字說文從金。徐鉉云。錠
中置燭故謂之燈。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 燈。故瑞應經。翻為錠光。摭華云。錠音定。燈 屬也。古來翻譯。迴文不同。或云燃燈。或云錠
光。語異義同。故須從金。釋尊修行。名儒童 時。二僧祇滿。遇燃燈佛。得受記莂。
[1058a22] 毘婆尸。亦名維衛。此云勝觀。俱舍云。三無 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 尼。此由釋尊於勝觀佛初種相好。故毘婆尸
為七佛首。以讚弗沙精進力故。超九大劫故 至于今。過九十一大劫也。
[1058a27] 尸棄。亦名式棄。大論翻火依。佛名經。過三 千劫。
[1058a29] 毘舍浮。翻遍一切自在。藥王藥上經云。莊 嚴劫中最後一佛。
[1058b02] 俱留孫。此云所應斷。又翻作用莊嚴。賢劫 第九減六萬歲。出成佛道。為千佛首。
[1058b04]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大論名迦那迦牟尼。 秦言金仙人。四萬歲時出現閻浮。
[1058b06] 迦葉波。此云飲光。二萬歲時出成正覺。至 百歲時。釋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種觀世。故大 論云。一者觀時。人壽百歲佛出時到。二觀土
地。諸國常在中國生故。三觀種姓。剎利種姓。 勢力大。婆羅門種。智慧大。隨時所貴。佛於中 生。四觀生處。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
亦能自護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毘羅婆。 淨飯王垢能懷菩薩。如是思惟已。於兜率天 下。不失正慧。入於母胎。
[1058b15] 彌勒。西域記云。梅哩麗耶。唐云慈氏。即姓 也。舊曰彌勒。訛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 南天竺婆羅門子。淨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
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 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 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無能勝。有言阿逸多。
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觀下生經云。 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1058b23] 袍休蘭羅。漢言大寶。即多寶佛。出薩雲分 陀利經。
[1058b25] 弗沙。正名富沙。清涼云。亦云勃沙。此云增 盛。明達勝義故也。亦底沙。亦云提舍。此翻 明。又云說度。說法度人也。什師解弗沙菩薩
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時相應鬼宿。因 以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
[1058c01] 樓夷亘羅。清淨平等覺經。翻世饒王。無量 壽經。翻世自在王。
[1058c03] 曇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無量壽行因時名 阿彌陀。清淨平等覺經。翻無量清淨佛。無 量壽經。翻無量壽佛。稱讚淨土經云。其中世
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
[1058c07] 阿閦。淨名經云。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疏 云阿之言無。閦之言動。
[1058c09] 刺那那伽羅。此云寶積。以無漏根力覺道等 法寶集故。名為寶積。問若爾一切佛皆應號 寶積。答但此佛即以此寶為名。
[1058c12] 樓至。此翻啼泣。又名盧遮亦名魯支。此翻 愛樂。
[1058c14] 鞞恕婆附。大論云。秦言一切勝。
[1058c15] 提和羅耶。晉言天人王。佛授調達。作佛之 號。
[1058c17] 須扇多。亦云須扇頭。此云甚淨。弟子未熟。 便入涅槃。留化佛一劫。
通別三身第三 (別標釋迦通貫諸佛)
[1058c20] 萬彙沈迷居三道而流轉。十力超悟證三身 為圓通。由是三諦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 也。三智一心合名報身。三脫一體合名應身。
此顯二修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