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record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hu San Zang Ji Ji) 出三藏記集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九釋僧祐撰
* 華嚴經記第一 出經後記
* 十住經含注序第二 釋僧衛作
* 漸備經十住胡名并書敘第三 未詳作者
* 菩薩善戒菩薩持二經記第四 釋僧祐撰
* 大集虛空藏無盡意經記第五 釋僧祐撰
* 如來大哀經記第六 未詳作者
* 長阿鋡經序第七 僧肇法師
* 中阿鋡經序第八 道慈法師
* 增一阿鋡經序第九 道安法師
* 四阿鋡暮抄序第十 未詳作者
* 優婆塞戒經序記第十一 出經後記
* 菩提經序第十二 僧馥法師
* 關中出禪經序第十三 叡法師作
* 廬山修行方便禪經序第十四 慧遠法師
* 禪要祕密經記第十五 出經後記
* 修行地不淨觀序第十六 慧觀法師
* 勝鬘經序第十七 法慈法師
* 勝鬘經序第十八 慈法師
* 文殊師利發願記第十九 出經後記
* 賢愚經記第二十 釋僧祐撰
* 八吉祥經後記第二十一 出經後記
* 無量義經序第二十二 劉虬作
* 譬喻經序第二十三 康法邃作
* 百句譬喻經前記第二十四 出經前記
華嚴經記第一
出經後記
[0061a01] 華嚴經胡本凡十萬偈。昔道人支法領。從于 闐得此三萬六千偈。以晉義熙十四年歲次 鶉火三月十日。於楊州司空謝石所立道場
寺。請天竺禪師佛度跋陀羅。手執梵文。譯 胡為晉。沙門釋法業親從筆受。時吳郡內史 孟顗右衛將軍 禇 叔度為檀越。至元熙二年
六月十日出訖。凡再挍胡本。至大宋永初二 年辛丑之歲。十二月二十八日挍畢。
十住經含注序第二
釋僧衛作
[0061a10] 夫冥壑以冲虛靜用。百川以之本。至極以無 相標玄。品物以之宗。故法性住湛一以居妙。 寂紛累以運通。靈根朗圓燭以遂能。乘涉動
以開用。然能要有資用必有本。用必有本。故 御本則悟涉無方。能要有資。故悟虛則遂其 通。通則苞鏡六合而有無圓照。塞則用隨緣
感而應必慮偏。照圓則神功造極。慮偏則顛 覆興焉。故四瀆開溢則洪川灌壑。玄象差轍 則三光晦耀。因此而推。固知運通有宗化積
有本。夫運通之宗。因緣開其會。無相極其終。 化積之本。十道啟其謀。心術兆其始。故心術 憑無則靈照通而大乘廓。滯有則神虛塞而
九宅開矣。然推而極之則唯心與法。引而 張之則綿彰八極。請辯而目焉。夫萬法浩然 宗一無相。靈魄彌綸統極圓照。斯蓋目體用
為萬法。言性虛為無相。稱動王為心識。謂靜 御為智照。故滯有慮塞。則曰心曰識。憑虛 照通。則曰智曰見。見者正見也。始曉之偏目
也。智者正遍知也。體極之圓號也。正見創入 轍之始。正遍標體極之終。四者蓋精魄彌綸 水鏡萬法。雖數隨緣感。然靈照常一而不變
者也。夫體用無方則用實異照。故亂識為 塵穢心欲。開見謂寶。廓智謂種。穢心故。五欲 為酖醴之室。開見故。三寶為荊石之門。亂識
故。六塵為幻惑之肆。廓智故。一切種為驪龍 之淵。四者寔萬法浩然同實異照。雖感應交 映而宗一無相者也。故識御六塵以矇性。心
赴五欲以昏慮。見憑四諦以洗鑒。智撫無相 以通照。然則境雖理故心緣精魄彌綸體故 靈照。靈照故統名一心。所緣故總號一法。若
夫名隨數變則浩然無際。統以心法則末始 非二。故十住為經。將窮頤心術之原本。遂 真悟之始辯。神功啟于化彰。八萬歸於圓照。
使靈機無隱伏之數。大造無虛竊之名。爾乃 落滯識以反鑒。貞真慧以居宗。開十道運其 用。恬無相遠其通。合三義以廓能則表宏稱
謂菩提。菩提者統極十道之尊號。括囊通物 之妙稱。乃十住啟靈照之圓極。遠弘大通之 逸軌。故十住者。靜照息機反鑒之容目者也。
夫所以冠大業之始唱。統十地之通目。表稱 十住。諒義存於茲焉。義存於茲焉。然則十住 之興。蓋廓明神覺之響像。發瑩真慧之砥
礪。如來反流盡源之舟輿。世雄撫會誕化之 天府。乃眾經之宗本。法藏之淵源。實鑒始領 終之水鏡。光宣佛慧之日月者也。夫致弘不
可以言象窮。道玄不可以名數極。故文約而 義豐。詞婉而旨弘。兆百行開于心轍。啟八 萬舉其一隅。非夫探鉤玄亹研機。孰能亢貞
鑒敬於希微。開拔英悟返于三隅者哉。悲夫 守習之迷。雖服膺舊聞不翫斯要。譬負日月 而彌昏。面玄津而莫濟矣。當請彌而攉焉。
夫舉高必詣遠。致深則興玄。故廓六天以妙 處。引法雲以勝眾。蓋非勝無以扣其玄處。非 妙不足光其道。道光要有方。玄扣必得人。故
位妙處以殊方則境絕眾穢。開玄肆以引眾 則英彥蓋時。處極六天則實映七珍。眾舉法 靈則體鏡九宅。廓六變以開運。朗耀世之宏
觀。叩三說以開奧。撫玄中之統韻。發五請 以宣到。慮眾誠以彌淳。遞二七以運感。互 交用於玄端開。神轍于三轉之際。兆靈覺於
九識之淵。匹夫眾經以比興固不得同日而 語。開八萬以辯用焉。可共劫而言非。夫體 苞三義道總兩端。孰有若斯之弘哉。孰有若
斯之弘哉。以此而斷。其道淵矣。其致玄矣。夫 以金剛之幽殖總神辯以居用。猶日不可 究其深。況自降慈者乎。然道不獨運。弘必
由人。故令千載之下靈液有寄焉。夫外國法 師究摩羅耆婆者。挺天悟於命世。邁英風于 季俗。乘冥寄而孤遊。因秦運以弘道。撫玄節 於希聲。暢微言于象外。可以
祛 故納新。非 擬三益悟宗。入轍幾于過半。運啟其願彌遭 其會。以鉛礫之質廁南金之肆。誠悟無返三 之機。思無稽玄之謀。然在聞賞事庶無惑
焉。故撫經靜慮感尋疇昔。每苦其文約而致 弘。言婉而旨玄使靈燭映于隱數。大宗昧于 褊文。神標繇是以權範。玄風自茲用澆。淳至
于閑詣靖惟扣膺津門則何常不遙。然長慨 撫頹薄以興懷哉。故遂撰記上聞略為注釋。 豈曰淵壑之待晨露。蓋以申其用己之心 耳。庶後來明哲有以引而補焉。
漸備經十住胡名并書敘第三
未詳作者
* 波牟提陀晉曰一住
* 維摩羅晉曰二住
* 波 披迦羅晉曰三住
* 阿至摸晉曰四住
* 頭闍 耶晉曰五住
* 阿比目佉晉曰六住
* 頭羅迦 摩晉曰七住
* 阿遮羅晉曰八住
* 抄頭摩提 晉曰九住
* 曇摩彌迦晉曰十住
[0062a10] 漸備經晉曰十住名。
* 第一住名悅豫
* 第二住名離垢
* 第三住名 興光
* 第四住名輝耀
* 第五住名難勝
* 第 六住名目前
* 第七住名玄妙
* 第八住名不 動
* 第九住名善哉意
* 第十住名法雨
[0062a15] 漸備經十住行。
* 第一住今忘
* 第二住說誡行
* 第三住說十 二門五通事
* 第四住說三十七品事
* 第五 住說四諦事
* 第六住說十二因緣事
* 第七 住說權智事
* 第八住說神足變化事
* 第九 住說神足教化事
* 第十住亦說神足教化事
[0062a21] 漸備經護公以元康七年出之。其經有五卷 五萬餘言。第一卷說一住事。今無此一卷。今 現有二住以上至十住為十品。
[0062a24] 漸備經十住與本業大品異。說事委悉於本 業大品。不知何以曀於涼州。昔涼州諸道士 釋教道竺法彥義。斯二道士普皆博學。以
經法為意。不知何以不集此經。又亦不聞其 有所說。始知博聞之難為人興顯經。且亦是 大經。說事廣大義理幽深。乃是眾經之美望。
辭敘茂贍真有奇聞。而帛法巨亦是博學道 士。昔鄴中亦與周旋。不知何以復不集此經。 又不聞其言。博聞強記信難有。護公出須賴
經。雖不見恒聞彥說之。張天錫更出首楞嚴。 故當應委於先者。元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一 日沙門法護。在長安市西寺中出漸備經。手
執胡本譯為晉言。護公菩薩人也。尋其餘音 遺迹。使人仰之彌遠。夫諸方等無生諸三昧 經類多。此公所出。真眾生之冥梯。大品出來
雖數十年。先出諸公略不縷習。不解諸公何 以爾。諸公才明過人。當能留心思研心以為 至業者。故當極有所得先出諸公。故恨大蘭
於文句殊多可恨。大品頃來東西諸講習無 不以為業。於文句猶不同覺其轉深。但才分 有限思尋有極。幽旨作非短思所盡。然文句
故可力為方欲研之。窮此一生冀有微補。漸 備經恨不得上一卷。冀因緣冥中之助忽復得 之。漸備所說十住位分眾行各有階級。目下
殊異於眾經。方欲根悉研尋之如今芒芒猶 涉大海。不知第一住中何說。彼或有因緣信 使君不可不持。作意盡尋求之理。大品上兩
卷若有可尋之階。亦勤以為意。護公出光讚。 計在放光前九年。不九年當八年。不知何以 遂逸在涼州不行於世。尋出經時。乃在長安
出之。而都不流行。乃不知其故。吾往在河北。 唯見一卷經。後記云。十七章。年號日月亦與 此記同。但不記處所。所以為異。然出經時人
云聶承遠筆受。帛元信沙門法度此人。皆長 安人也。以此推之。略當必在長安出。此經 胡本。亦言于闐沙門祇多羅所齎來也。此同
如慧常等涼州來疏。正似涼州出。未詳其故。 或乃護公在長安時。經未流宣唯持至涼州。 未能乃詳審。泰元元年歲在丙子五月二十
四日此經達襄陽。釋慧常以酉年因此經寄 互市人康兒展轉至長安。長安安法華遣人 送至互市。互市人送達襄陽。付沙門釋道
安。襄陽時齊僧有三百人。使釋僧顯寫送與 楊州道人竺法汰。漸備經。以泰元元年十月 三日達襄陽。亦是慧常等所送。與光讚俱來。
頃南鄉間人留寫。故不與光讚俱至耳。首楞 嚴須賴。並皆與漸備俱至。涼州道人釋慧常。 歲在壬申。於內苑寺中寫此經。以酉年因寄。
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達襄陽。首楞嚴經事 事多於先者。非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 三四百言許。於文句極有所益。須羅經亦復
小多。能有佳處。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 此乃最急。四部不具。於大化有所闕。般若經 乃以善男子善女人為教首。而戒立行之本
百行之始。猶樹之有根。常以為深恨。若有緣 便盡訪求之理。先胡本有至信。因之勿零落。
菩薩善戒菩薩地持二經記第四
僧祐撰
[0062c24] 祐尋舊錄。此經十卷。是宋文帝世。三藏法師 求那跋摩。於京都譯出。經文云。此經名善戒。 名菩薩地。名菩薩毘尼摩夷。名如來藏。名一
切善法根本。名安樂國。名諸波羅蜜聚。凡有 七名。第一卷先出優波離問受戒法。第二卷 始方有如是我聞。次第列品乃至三十。而復
有別本題為菩薩地經。檢此兩本。文句悉同。 唯一兩品分品品名小小有異。義亦不殊。既 更不見有異人重出。推之應是一經。而諸品
亂雜前後參差。菩薩地本分為三段。第一段 十八品。第二段有四品。第三段有八品。未詳 兩本孰是三藏所出正本也。
[0063a07] 又菩薩地持經八卷。有二十七品。亦分三段。 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是 晉安帝世。曇摩懺。於西涼州譯出。經首禮
敬三寶。無如是我聞。似撰集佛語文中不出 有異名。而今此本或題云菩薩戒經。或題云 菩薩地經。與三藏所出菩薩善戒經。二文雖
異五名相涉。故同一記。又此二經明義相類。 根本似是一經。異國人出。故成別部也。並次 第明六度。品名多同。製辭各異。祐見菩薩地
經一本。其第四卷第十戒品。乃是地持經中 戒品。又少第九施品。當是曝曬誤雜。後人不 悉。便爾傳寫。其本脫多恐方亂惑。若細尋內
題。了然可見。若有菩薩地經闕無第九施品 者。即是誤本也。
大集虛空藏無盡意三經記第五
僧祐撰
[0063a23] 祐尋舊錄。大集經。是晉安帝世。天竺沙門曇 摩懺。於西涼州譯出。有二十九卷。首尾有 十二段。說共成一經。第一瓔珞品。第二陀羅
尼自在王。第三寶女。第四不眴。第五海慧。第 六無言。第七不可說。第八虛空藏。第九寶幢。 第十虛空目。第十一寶髻。第十二無盡意。更
不見異人別譯。而今別部唯有二十四卷。
[0063b01] 尋其經文餘悉同。唯不可說菩薩品後寶幢 分前。中間闕無虛空藏所問品五卷。又經唯 盡寶髻菩薩品。復無最末無盡意所說不可
思議品四卷。略無二品九卷。分所餘二十卷 為二十四卷耳。
[0063b06] 又尋兩本。並以海慧菩薩品為第五。越至無 言菩薩品第七。無第六品。未詳所以。
[0063b08] 又撿錄。別有大虛空藏經五卷成者。即此經 虛空藏品。當是時世有益甄為異部。又別無 盡意經四卷成者。亦是此經末無盡意品也。
但護公錄復出無盡意經四卷。未詳與此本 同異。
如來大哀經記第六
未詳作者
[0063b14] 元康元年七月七日。燉煌菩薩支法護。手執 胡經。經名如來大哀。口授聶承遠道真正書 晉言。以其年八月二十三日訖。護親自覆挍。
當令大法光顯流布。其有攬者。疾得總持暢 澤妙法。
長阿含經序第七
釋僧肇作
[0063b20]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冲默。玄旨非言 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 三。約身口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
契經。演幽微則辯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 也。本於殊應。會之有宗則異途同趣矣。禁律 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毘曇藏也。四分五
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 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 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阿含秦言法
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 為典也。淵博弘富溫而彌曠。明宣禍福賢愚 之迹。割判真偽異濟之原。歷記古今成敗之
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 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開析修 途所記長遠。故以長為目。翫茲典者長迷頓
曉。邪正難辯顯如晝夜。報應冥昧照若影 嚮。劫數雖遼近猶朝夕。六合雖曠現若目 前。斯可謂朗火明於幽室。慧五目於眾瞽。 不 [門@視]
戶牖而智無不周矣。大秦天王。滌除玄 攬高韻獨邁。恬智交養道世俱濟。每懼微言 翳於殊俗。以右將軍使者司隷挍尉晉公姚
爽。質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 上特留懷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歲上 章掩茂。請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出律藏
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訖。十五年歲昭陽奮 若。出此長阿含訖。涼州沙門佛念為譯。秦國 道士道含筆受。時集京夏名勝沙門於宅
第挍定。恭承法言敬無差舛。蠲華崇朴務存 聖旨。余以嘉遇猥參聽次。雖無翼善之功。而 豫親承之末。故略記時事以示來覽焉。
中阿鋡經序第八
釋道慈
[0063c22] 中阿鋡經記云。昔釋法師。於長安出中阿 鋡增一阿毘曇廣說僧伽羅叉阿毘曇心婆 須蜜三法度二眾從解脫緣。此諸經律凡百
餘萬言。並違本失旨名不當實。依悕屬辭句 味亦差。良由譯人造次未善晉言故使爾耳。 會燕秦交戰關中大亂。於是良匠背世。故以
弗獲改正。乃經數年至關東小清。冀州道人 釋法和。罽賓沙門僧伽提和。招集門徒俱遊 洛邑。四五年中研講。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