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record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hu San Zang Ji Ji) 出三藏記集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十一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 中論序第一 長安僧叡
* 中論序第二 曇影法師
* 百論序第三 僧肇法師
* 十二門論序第四 長安僧叡
* 成實論記第五 出論後記
* 略成實論記第六 新撰
* 成實論抄序第七 周顒
* 訶梨跋摩傳序第八 江陵玄暢作
* 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第九 未詳作者
* 比丘尼戒本出本末序第十 出戒前記
* 比丘大戒序第十一 出戒前記
* 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序第十二 竺曇無蘭
* 關中近出尼二種檀文夏坐雜十二事并雜 事共卷前中後三記第十三
* 摩得勒伽後記第十四 出經後記
* 善見律毘婆沙記第十五 出律前記
* 千佛名號序第十六 出賢劫經 竺曇無蘭
中論序第一
釋僧叡
[0076c15]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以中為 名者。昭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實 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釋不盡。故假
論以明之。其實既宣其言既明。於菩薩之行 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矣。夫滯惑生於倒見。三 界以之而淪溺。偏悟起於厭智。耿介以之而
致乖。故知大覺在乎曠照。小智纏乎隘心。照 之不曠。則不足以夷有無。一道俗。知之不 盡。則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際。道俗之不夷。二
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是以龍樹大士。折之 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變。恬之以 即化。令玄悟之賓喪諮詢於朝徹。蕩蕩焉。
真可謂理夷路於沖階。敞玄門於宇內。扇慧 風於陳槁。流甘露於枯悴者矣。夫百梁之 構興。則鄙茅茨之側陋。覩斯論之宏曠。則知
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區區赤縣。忽得移靈 鷲以作鎮險詖之邊情。乃蒙流光之餘惠。而 今而後。談道之賢。始可與論實矣。云天竺諸
國敢豫學者之流。無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衿。 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所出者是天竺梵 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
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 皆裁而裨之於經通之理盡矣。文或左右未 盡善也。百論治外以閑邪。斯文祛內以流
滯。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觀之情詣。尋 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予 翫之味之不能釋手。遂復忘其鄙拙。託悟懷
於一序。并目品義題之於首。豈期能釋耶。蓋 是欣自同之懷耳。
中論序第二
影法師
[0077a16] 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虛宗非無契。 而契之者無心。故至人以無心之妙慧。而契 彼無相之虛宗。內外並冥緣智俱寂。豈容名
數於其間哉。但以悕玄之質趣必有由。非名 無以領數。非數無以擬宗。故遂設名而名 之。立數而辯之。然則名數之生。生於累者可
以造極而非其極。苟曰非極復何常之有耶。 是故如來始逮真覺。應物接麁啟之以有。後 為大乘乃說空法。化適當時所悟不二。流至
末葉象教之中。人根膚淺道識不明。遂廢 魚守筌存指忘月。覩空教便謂罪福俱泯聞 相說則謂之為真。是使有無交興生滅迭爭。
斷常諸邊紛然競起。時有大士。厥號龍樹。爰 託海宮逮無生忍。意在傍宗載隆遺教。故作 論以折中。其立論意也。則無言不窮。無法
不盡。然統其要歸則會通二諦。以真諦故無 有。俗諦故無無。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俗故 無無則雖有而無。雖有而無則不累於有。雖
無而有則不滯於無。不滯於無則斷滅見息。 不存於有則常等氷消。寂此諸邊。故名曰中。 問答析微。所以為論。是作者之大意也。亦
云中觀。直以觀辯於心論宣於口耳 (羅什法師以秦弘始十一 年於大寺出) 。
百論序第三
釋僧肇
[0077b11] 百論者。蓋是通聖心之津塗。開真諦之要論 也。佛泥洹後八百餘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 婆。玄心獨悟俊氣高朗。道映當時神超世表。
故能闢三藏之重關。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 夷為法城塹。于時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 逼真殆亂正道。乃仰慨聖教之陵遲。俯悼群
迷之縱惑。將遠拯沈淪。故作斯論。所以防正 閑邪大明於宗極者矣。是以正化以之而隆。 邪道以之而替。非夫領括眾妙。孰能若斯論
有百偈。故以百為名。理致淵玄。統群籍之 要。文義婉約。窮制作之美。然至趣幽簡尠 得其門。有婆藪開士者。明慧內融。妙思奇拔。
遠契玄蹤。為之訓釋。使沈隱之義彰於徽 翰。諷味宣流被於來葉。文藻煥然宗塗易 曉。其為論也。言而無當破而無執。儻然靡據
而事不失真。蕭焉無寄而理自玄會。返本之 道著乎茲矣。有天竺沙門鳩摩羅什。器量淵 弘俊神超邈。鑽仰累年轉不可測。常味詠斯
論。以為心要先雖親譯。而方言未融。致令思 尋者躊躇於謬文。標位者乖迕於歸致。大秦 司隷挍尉安城侯姚嵩。風韻清舒冲心簡勝。
博涉內外理思兼通。少好大道長而彌篤。雖 復形 覊 時務而法言不輟。每撫茲文所慨良 多。以弘始六年歲次壽星。集理味沙門與什
考挍正本。陶練覆疏務存論旨。使質而不野 簡而必詣。宗致劃爾無間然矣。論凡二十品。 品各五十偈。後十品。其人以為無益此土。
故闕而不傳。冀明識君子詳而覽焉。
十二門論序第四
僧叡法師
[0077c11] 十二門論者。蓋是實相之折中。道場之要軌 也。十二門者。總眾枝之大數也。門者。開通無 滯之稱也。論之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若
一理之不盡則眾異紛然。有惑趣之乖。一源 之不窮則眾塗扶疎。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 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是以龍樹菩
薩。開出者之由路。作十二門以正之。正之以 十二。則有無兼暢事無不盡。事盡於有無則 忘功於造化。理極於虛位。則喪我於二際。然
則喪我在乎落筌。筌忘存乎遺寄。筌我兼忘。 始可以幾乎實矣。幾乎實矣。則虛實兩冥得 失無際。冥而無際。則能忘造次於兩玄。泯顛
沛於一致。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地。恢 恢焉。真可謂運虛刃於無間。奏希聲於宇內。 濟溺喪於玄津。出有無於域外者矣。遇哉後
之學者。夷路既坦幽塗既開。真得振和鑾於 北冥。馳白牛以南迴。悟大覺於夢境。即百 化以安歸。夫如是者。焉復知曜靈之方盛。
玄陸之未希也哉。叡以鄙倍之淺識。猶敢明 誠虛開希懷宗極。庶日用之有宜。冀歲計 之能殖。況才之美者乎。不勝敬仰之至。敢
以鈍辭短思。序而申之。并目品義題之於首。 豈其能益也。庶以此心開自進之路耳 (羅什法師 以秦弘始十一年於大寺出之) 。
成實論記第五
出論後
[0078a07] 大秦弘始十三年歲次豕韋九月八日。尚書 令姚顯請出此論。至來年九月十五日訖。外 國法師拘摩羅耆婆。手執胡本口自傳譯。曇 晷筆受。
略成實論記第六
新撰
[0078a12] 成實論十六卷。羅什法師於長安出之。曇晷 筆受。曇影正寫。影欲使文玄。後自轉為五 幡。餘悉依舊本。齊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
招集京師碩學名僧五百餘人。請定林僧柔 法師謝寺慧次法師。於普弘寺迭講。欲使研 覈幽微。學通疑執即座。仍請祐及安樂智稱
法師。更集尼眾二部名德七百餘人。續講十 誦律志念四眾淨業還白。公每以大乘經淵 深。滿道之津涯。正法之樞紐。而近世陵廢
莫或敦修。棄本逐末喪功繁論。故即於律座 令柔次等諸論師抄比成實。簡繁存要略為 九卷。使辭約理舉易以研尋。八年正月二十
三日解座設三業三品別施獎有功勸不及。 上者得三十餘件。中者得二十許種。下者數 物而已。即寫略論百部流通。教使周顒作論 序。今錄之于後。
抄成實論序第七
周顒作
[0078a29] 尋夫數論之為作也。雖製興於晚集。非出乎 一音。然其所以開家命部。莫不各有弘統。皆 足以該領名數隆替方等。契闊顯益不可訾
言。至如成實論者。總三乘之祕數。窮心色之 微闡。摽因位果解惑相馳。凡聖心樞罔不畢 見乎其中矣。又其設書之本位論為家。抑揚 含吐咸有憲則。優柔
[門@視] 探動關獎利。自發 聚之初首。至道聚之末章。其中二百二品鱗 綵相綜。莫不言出於奧典。義溺於邪門。故必
曠引條繩碎陳規墨。料同洗異峻植明塗。裨 濟之功寔此為著者也。既効宣於正經。無染 乎異學。雖則近派小流實乃有變方教。是以
今之學眾。皆云。志存大典。而發跡之日。無不 寄濟此塗。乘津驚水本期長路。其書言精 理贍思味易耽。頃遂赴蹈爭流重趼相躡。又
卷廣義繁致功難盡。故敻往不旋終妨正務。 頃泥洹法華雖或時講。維摩勝鬘頗參餘席。 至於大品精義師匠蓋疎。十住淵弘世學將
殄。皆由寢處於論家求均于弱喪。是使大典 榛蕪義種行輟。興言悵悼側寐忘安。成實既 有功於正篆。事不可闕。學者又遂流於所赴。
此患宜裁。今欲內全成實之功。外蠲學士之 慮。故銓引論才備詳切緩。刊文在約降為九 卷。刪賒探要取効本根。則方等之助無虧。
學者之煩半遣。得使功歸至典其道彌傳。波 若諸經無墜於地矣。業在心源。庶無裁削之 累。全典故全。豈有妨於好學。相得意於道 心可不謀而隨喜也。
訶梨跋摩傳序第八
江陵玄暢作
[0078b29] 余尋訶梨跋摩述論明經。樞機義奧。後進所 馳。荊州暢公製傳。頗徵事跡。故復兼錄附之 序末。雖於類為乖。而顯證是同焉。
[0078c03] 訶梨跋摩者。宋稱師子鎧。佛泥洹後九百年 出。在中天竺婆羅門子也。若人之生也。固亦 命世而誕。幼則神期秀拔。長則思周變通。至
若世典圍陀。並是陰陽奇術。提舍高論。又亦 外詰情辯。皆經耳而究其幽。遇心而盡其 妙。直以世訓承習弗為心要也。遇見梵志導
以真軌。遂抽簪革服為薩婆多部達摩沙門 究摩羅陀弟子。其師既器而非凡。即訓以名 典。迦旃延所造大阿毘曇。乃有數千偈。而授
之曰。此論蓋是眾經之統例。三藏之要目也。 若能專精尋究則悟道不遠。於是跋摩敬承 鑽習。功不踰月皆精其文義。乃慨焉而歎曰。
吾聞佛旨虛寂。非名相所議神澄妙絕。罕常 情攸測。故為先達之所遵崇。我亦注心歸仰。 如今之所稟。唯見浮繁妨情支離害志。經
云。名相竟無妙異。若以為先聖應期適時之 漸。斯則教之流非化之源矣。遂乃數載之中。 窮三藏之旨。考九流之源。方知五部創流盪
之基。迦旃啟偏競之始。紛綸遺蹤謀方百 轍。由使歸宗者昧其繁文。尋教者惑其殊軌。 夫源同末異。乃將衰之徵然頹綱不振。亦弘
道者之憂也。遂抗言五異辯正眾師。務遵洪 範當而不讓。至乃敏捷鋒起苞籠群達。辯若 懸河清對無滯。于時眾師雷動相視闕如。後
以他日集而議曰。此子恃明淩轢舊德。據言 有本末易可傾。邁年值此運也如何。或有論 者曰。豈唯此子才明過人。抑亦吾等經論易
窮耳。意謂學無自足闇則諮明。明昧之分已 自可知。何為苟守偏識不師廣見耶。諸耆德 曰。相與誠復慕明情深而忝世宗仰于茲久
矣。當不能忽廢舊業問道少年明矣。何者。夫 根同葉散像數自然。五部之興有自來矣。但 當敦其素業祗而行之。既生屬千載之末。孰
能遠軌正法之初哉。且跋摩抽簪之始。受道 吾黨。中參異學已自離群。夫師祖不同。所以 五部不離黜異之制。蓋先師舊典幸可述。其
獨見之明以免雷同之眾。跋摩既宏才放達 廣心遠度。雖眾誚交諠傲然容豫深體忘懷 明遊常趣。神用閑邃擇木改步。時有僧祇部
僧。住巴連弗邑。並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 久聞跋摩才超群彥為眾師所忌。相與慨然。 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銳意九部。採訪微
言搜簡幽旨。於是博引百家眾流之談。以檢 經奧通塞之辯。澄汰五部商略異端。考覈迦 旃延斥其偏謬。除繁棄末慕存歸本造述明
論厥號成實。崇附三藏准列四真。大明筌極 為二百二品。志在會宗光隆遺軌。庶廢乖 競共遵通濟。斯論既宣淵懿嚮萃。旬日之間
傾震摩竭。于時天竺有外道論師。云是優樓 佉弟子。明鑒縱達每述譏正之辯。歷國命詶 莫能制者。聞花氏王崇敬三寶。將阻其信情。
又欲振名殊方遂杖策恒南。直至摩竭。王聞 不悅。即宣募境內有能辯屈之者。當奉為國 師。闔境英豪皆憚其高名。咸曰。才非跋摩
孰堪斯舉。王聞甚悅即勅奉迎。跋摩既至。王 便請昇論堂令與外道決其兩正。于時外道 志氣干雲。乃傲然而詠曰。吾大宗樓迦偉藉
世師。繁文則六諦同貫。簡旨則知異于神。神 為知主唯斷為宗。敢有抗者斬首謝焉。跋摩 既宏才邈世。覩之杪然。神期陵霄容無改
顏。乃慨然對曰。異哉子之談也。子所以跨遊 殊方。將欲崇其神而長其知也。又以斷為宗 而自誣其旨。子無知乎。神可亡乎。神既非知。
為神知知知神乎。若神知知知神者誰。知若 知神知亦神乎。外道乃退自疑曰。理必若斷 我無知矣。知若知神神非宗矣。於是沈惟謝
屈心形俱伏。王及臣民慶快非恒。即與率土 奉為國師。王乃譴其舊眾昔忌名賢。本眾相 視懷愧闕然。咸共追遜固請舊居。王又曰。夫
制邪歸正其德弘矣。但弘教之賢業尚殊背 乖迕遺筌濁亂象軌。請以檢一令謬昧欽明。 王即宣告號為像教大宗。由使八方論士淵
異之徒感思舊決朋契而萃。跋摩以絕倫之 才超群之辯。每欲師聖附經籍同默異遂博 舉三藏開塞之塗。大杜五部乖競之路。難
其所執釋其所難。明辯恢廓苞羅眾說。理亂 叩機神王若無。於是群方名傑莫能異見。咸 廢殊謀受道真軌。淳化以之而隆。邪藹以之
而騫。非夫神契實津道參冲旨。孰能盪定群 異令廢我求通者哉。所以粗述始末垂諸好 事云爾 (造諸數論大師傳並集在薩婆多部此師既不入彼傳故附於此) 。
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第九
未詳作者
[0079b27] 夫窮像於玄原之無始。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