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alog of the Inner Canon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大唐內典錄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唐內典錄卷第四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之四
* 宋朝
* 前齊
* 梁朝
* 後魏
* 後齊
宋朝傳譯佛經錄第十
[0256c21] 佛經創云。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 脫之基。無信不可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 深惑。故生死大海浩汗無涯。非夫六舟無以
超越。是以智士信六度為超生之本。故登舟 而大濟。斯道顯然。唯智能克。自教開中土三 被誅除。晚移南服五代弘闡。以事據量。則文
明之朝。信智不言而自顯。武猛之國。仁慧不 可以開疆。可不然乎。可不然乎。然則晉宋兩 朝斯文卓越。揚扇釋道宗猷可觀。今略敘之。
用顯陳迹。宋世錄者。劉裕字德輿。彭城都鄉 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形長七尺六寸。受東 晉禪稱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
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飾過興。樂福之徒奢競 日甚。文帝以問何侍中曰。范泰及謝靈運皆 稱。六經本是濟浴。性靈真要。會以佛經為指
南。此賢達正言實誠有讜。若使率土之濱皆 純此化。則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對曰。中朝 以遠難復盡知。渡江已來。王導周顗。宰輔之
冠蓋。王蒙謝尚。人倫之羽儀。郄超王謐等。 或號絕群。或稱獨步。略述數十人靡非英俊。 清信之士無乏於時。慧遠法師云。釋氏之化
無施不可。臣謂此說有契理奧。何者。百家之 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 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已遍寰區。
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 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 國。則陛下之言坐致大平是也。故佛圖澄入
鄴。石虎殺戮減半。澠池寶塔放光。符健椎 鋸用息。蒙遜反噬無親。虐如豺虎。末節改 悟遂成善人。法建道人力兼萬夫。幾亂河渭
面縛甘死。以赴師厄。此豈非是內化之被哉。 時吏部郎羊玄保在坐。進曰。臣竊恐秦趙論 強兵之術。孫吳盡吞併之計。將無取於此也。
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禮 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 為心。志在吞噬。亦無取於堯舜之道。豈唯
釋教而已哉。帝大悅曰。釋門有卿。亦猶孔氏 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帝使中書陸 澄撰續法論。百有餘卷。贊述佛理。有弘裕焉。
准此而談。可謂至矣。法由人顯。佛囑帝王。 自是宋朝釋教隆盛。名僧智士欝若稻麻。寶 剎金輪森如竹葦。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諸
譯人華戎道俗二十有四人。合出修多羅毘 尼戒本羯磨優波提舍阿毘曇論傳錄等。凡 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六卷。結為宋代建康 錄云。
* 宋朝沙門佛馱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 沙門釋智嚴 (十四部三十六卷)
* 沙門釋寶雲 (四部十五卷經)
* 沙門釋慧嚴 (一部三十六卷經)
* 沙門伊葉波羅 (一部十卷論)
* 沙門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經論)
*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論集)
* 沙門求那跋陀羅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經集)
* 沙門曇摩蜜多 (一十部十二卷經)
* 沙門畺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 沙門曇無竭 (二部六卷經)
*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 沙門功德直 (二部七卷經)
* 沙門釋慧簡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經)
* 沙門釋僧 [王*處] (一部二卷作法)
* 沙門釋法頴 (一部三卷戒法)
*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 沙門釋道嚴 (二部三卷經)
* 沙門釋勇公 (四部四卷經)
*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
*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道儼 (一部二卷論)
* 沙門竺道生 (七部七卷論)
* 彌沙塞律三十四卷 (見道整宋齊錄別錄云二十四卷恐誤)
* 彌沙塞戒本一卷 (見道祖錄)
* 彌沙塞羯磨 (見竺道祖錄)
[0257c10]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廢帝滎陽王世。罽 賓三藏毘尼師佛馱什。宋言覺壽。少受業 於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壽以景
平元年七月到於楊都。先是法顯於師子 國。得彌沙塞梵本來。未及翻譯而顯遷化。 京邑諸僧聞佛馱什既善此學。於是眾議 請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
譯。為三十四卷。什執梵文。于闐沙門智勝 傳語。龍光寺沙門竺道生東安寺沙門慧 嚴等更互筆受。參正文理。儀同侍中瑯瑘 王練為檀越。至三年十二月方訖。仍於大
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並行於世。
* 普曜經八卷 (第三譯與蜀出竺法護出本同文異見宋齊錄及祐皎傳或六卷四卷)
*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 (亦云阿差末經見李廓錄)
* 生經五卷 (見別錄)
* 廣博嚴淨經四卷 (元嘉四年出一廣博嚴淨不退轉經一不退轉法輪與法護阿惟越 致遮經同本文別)
*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 毘羅三昧經二卷 (明居士入定事見東錄祐云疑)
* 阿那含經二卷
* 四天王經
* 善德婆羅門問提婆達多經
* 一音顯正法經 (或一音演正法經)
* 調伏眾生業經
* 善德優婆塞經
* 法華三昧經
* 淨度三昧經
[0258a10]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 涼州沙門釋智嚴。弱冠出家遊方博學。遂 於西域遇得前經梵本。齎至揚都。於枳園
寺共寶雲出。嚴之神德備高僧傳不復妄 載。
* 付法藏經六卷 (見李廓錄)
* 佛所行讚經五卷 (於六合山寺出見寶唱錄一云佛本行七卷或云傳馬鳴撰見別錄)
* 新無量壽經二卷 (於道場寺出是第七譯與支謙僧鎧白延法護羅什法力出不同見道慧 宋齊錄及高僧傳)
* 淨度三昧經二卷 (法顯齎來末譯見道祖雜錄)
[0258a20] 右四部。一十五卷。文帝世。涼州沙門寶雲。 少歷西方善梵書語。天竺諸國字音訓釋 悉皆備解。後還復至江左。晚出諸經多雲
刊定。華戎兼通言音允正。眾咸信服。初 時關中有竺佛念。善於宣譯。符姚二代獨 擅其名。領會真文最為稱首。其江左翻傳
譯梵為宋。莫踰於雲。初與智嚴恒共同出。 嚴既遷化。雲後獨宣。故不多載。
* 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 (見寶唱錄及高僧傳)
[0258b01] 右元曇無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 譯。本有四十卷。語小朴質不甚流靡。宋文 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時豫州沙門范
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 運等。以讖涅槃品數疎簡初學之者難以 措懷。乃依舊泥洹經加之品目。文有過質 頗亦改治。結為三十六卷。餘感神徵應。廣
如高僧傳云。
* 雜阿毘曇心十一卷
[0258b10] 右文帝世。外國沙門伊葉波羅。宋言自在。 於彭城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譯。至擇品 緣礙遂輟。
* 菩薩善戒經二十卷 (於祇桓寺第二出與讖翻八卷小異見祖錄及高僧傳後弟子定 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 (初伊葉波羅出至擇品停及續譯都訖見高僧傳)
* 四分尼羯磨 (元嘉八年祗桓寺出第二譯與魏曇帝出同見高僧傳別錄寶唱錄)
* 優婆塞五戒略論 (元嘉八年祇桓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論見高僧傳及寶唱錄)
* 善信二十二戒 (亦云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歸優婆塞戒見高僧傳)
* 沙彌威儀
* 經律分異記
[0258b21]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賓國三藏法師求 那跋摩。宋言功德鎧。元嘉年來達于建業。 文帝引見勞問慇懃。因問。持齋不殺。迫以
身殉物不獲從志。摩答以帝王與匹夫所 修各異。帝乃撫几歎之。事在僧傳。乃勅 住祇桓。供給隆厚。譯前經論或有布花座 下來鮮更榮。摩後終於祇桓。預作遺偈三
十六行云。證二果。其文廣如傳。
* 雜阿毘曇婆沙十四卷 (元嘉十年於長干寺出第二譯與前本小異)
* 摩德勒伽毘尼十卷 (一云薩婆多毘尼元嘉十二年於秣陵平樂寺出見道慧宋齊錄)
*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集 (一云略者見唐錄)
* 龍樹菩薩勸發諸王要偈 (一云求那跋摩出見唐錄)
* 請聖僧浴文 (並見高僧傳及別錄)
[0258c05]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 師僧伽跋摩。宋言眾鎧。元嘉十年屆自建 業。善律藏明雜心。彭城王劉義康崇其戒
範。請以為師。名重京邑。道場慧觀以跋摩 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等雖復譯出。 未及繕寫。更重請翻。寶雲傳語。觀自筆受 一周乃訖。其後相續出摩德伽等。
* 雜阿含經五十卷 (瓦官寺釋法顯齎持來見道慧宋齊錄)
* 眾事分阿毘曇十二卷 (共菩提耶舍譯)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元嘉二十年道場寺譯慧觀筆見道慧僧祐法上等 錄)
* 央掘魔羅經四卷 (道場寺出見道慧宋齊錄及祐上別錄等)
*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荊州辛寺第三出與漢竺大力吳支謙出本起瑞應等同小異 見始興祐廓等錄)
*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 (見別錄祐云一卷)
*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 (見李廓錄)
* 現在佛名經三卷 (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荊州為南譙王劉義宣出亦名華敷現在 佛名見始興及高僧傳)
* 菩薩行方便神通變化經三卷 (見李廓錄)
* 淨度三昧經三卷 (見李廓錄)
* 相續解脫了義經二卷 (東安寺出見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錄)
* 大法鼓經二卷 (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及別錄等)
* 阿蘭若習禪經二卷 (見李廓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 (丹陽郡出寶雲傳觀筆見道 慧祐廓等錄)
* 無量壽經 (孝建年出第八譯見道惠宋齊錄與僧鎧支謙白延法護羅什法力寶雲等出大同廣略異)
* 賓頭盧突闍羅為優陀延王說法經
* 般泥洹經 (孝建元年辛寺出第二譯或無般字與法護出泥洹大同小異見道惠宋齊錄)
* 八吉祥經 (元嘉二十九年於荊州為司空南譙王譯第二出與吳支謙出小異見祐唱二錄)
* 無憂王經 (後例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吳錄)
* 出無量持門經 (見吳錄)
* 三小劫經 (見別錄)
* 食四經 (見別錄)
* 十二遊經 (第二出與晉迦留陀伽譯小異見舊錄)
* 十二頭陀經
* 三因緣經
* 異處七處三觀經 (第二出出雜阿含或無異處字)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或思惟思)
* 十二品生死經
* 十報法三統略經
* 罪福報應經
* 六齋八戒經
* 十二頭陀經
* 四人出現世間經 (出雜含)
* 四品學法經
* 申兜本經 (或申日)
* 舅甥經 (出生經)
* 那先經 (異本出)
* 日難經 (一云越難)
* 君臣經 (出生經)
* 鞞摩肅經
* 鸚鵡經 (中含)
* 負債為牛經 (出生經)
* 那賴經 (出生經)
* 二僑士經 (出出曜經)
* 釋摩男本經
* 阿蘭那經
* 老母經
* 樹提伽經
* 阿遬達經
* 大意經
* 目連降龍王經
* 阿難見伎啼哭無常經
*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經
* 佛往慰迦葉病經
* 請般特比丘經 (一云時)
* 佛命阿難詣最勝長者經
* 目連弟布施望即報經
* 舍利弗般泥洹經 (出生經)
*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 阿那律七念章經
* 雜藏經
* 虛空藏菩薩經
* 菩薩訶欲經 (第二出)
* 阿彌陀經
* 諸法無行經
* 貧子須賴經 (見李廓錄)
* 無量義經 (見李廓錄)
* 殺龍濟一國經 (六度集)
* 無涯際持法門經
* 墮珠著海中經 (出生經)
*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經
*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 佛入甘露調正意經 (出大十二門經)
* 過去行檀波羅蜜經
* 本行六波羅蜜經 (已上不注諸錄者並別錄)
*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 (東安寺譯見僧祐錄)
* 三藏法師自述喻一卷 (見雜錄)
[0259c09] 右七十七部。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宋言功 德賢。善大乘學。時人亦稱為摩訶乘。亦
云衍。元嘉十二年。來至揚都。帝深崇敬。 彭城王劉義康。南譙王劉義宣。並師事之。 勅住祇桓寺。仍請令譯雜阿含等。寶雲傳
語。慧觀筆受。後隨譙王鎮撫荊州。復於辛 寺復出無憂王等經。凡百餘卷。多是弟子 法勇傳語。譙王請講華嚴經。跋陀自忖。未
善宋言。旦夕請觀世音。遂夢易首。明旦就 講。辯注若流。餘有一載機悟領會。具如 僧傳。祐錄止云。賢譯七十三卷。今案眾 錄。悉具列之。
* 禪祕要經三卷 (一云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祇桓寺譯見祐錄)
* 五門禪經要用法 (見祐唱錄)
* 觀普賢菩薩法經 (出深功德經一普賢觀經見祐錄)
* 虛空藏觀經 (一觀虛空藏菩薩一無觀字見道惠僧祐等錄)
* 諸法勇王經 (見李廓錄)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轉女身經
* 象腋經
* 郁伽長者所問經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已上六經並見李廓魏世錄)
[0260a03]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賓三藏禪 師曇摩蜜多。宋言法秀。生而連眉。為人沈 邃。甚有慧鑒。常有善神潛形蜜護。每之
國境。神必託夢。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 遊方教化為志。習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 燉煌。即立禪閣於閑曠地。植柰千株開園
百畝。禪眾濟濟趨者如雲。元嘉年初來到 建業屆止中寺。晚憩祇桓。即譯禪經及以 神呪。兼復傳畫迦毘羅神王像形。迄至于 今是其則也。
*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 無量壽觀經 (上二經並見道慧宋齊錄及高僧傳)
[0260a15] 右文帝世。西域沙門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性剛直寡嗜欲。善三藏學。多所暗知。尤工 禪思。元嘉年初達華京邑。帝深加賞。勅
住鍾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經是轉障之祕 術。淨土之供因。常受持諷誦。故沙門僧含 祈請譯出。含躬筆受。
*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 (第二出與護出少異)
* 外國傳五卷 (竭自述遊西域事)
[0260a23] 右二部六卷。武帝永初元年。黃龍國沙門 曇無竭。宋言法勇。拪集同志。釋僧猛等 二十五人。共遊西域。二十餘年自外並化。
唯竭隻還於罽賓國。寫得前件梵本經來。 元嘉末年達于江左。即於揚都自譯。見王 宗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錄。
* 治禪病祕要法經二卷 (孝建二年竹園寺出或無經字見祖祐唱錄)
* 淨飯王般涅槃經 (第二出)
* 八關齋經 (異出本)
* 普明王經
* 佛大僧大經 (三見名)
* 生死變識經
* 分惒檀王經
* 長者音悅經
* 賢者律儀經 (一威儀)
* 進學經
* 優婆塞五戒經 (一五相經)
* 邪祇經
* 摩達經
* 五百梵志經
* 栴陀越經
* 五反覆大義經
* 迦葉禁戒經
* 弟子死復生經
* 弟子事佛吉凶經
* 五苦章句經
* 釋種問優婆塞經 (出雜阿含)
* 波斯匿王喪母經
* 菩薩誓經
* 中陰經
* � 夷比丘經
* 佛母般泥洹經 (孝建二年鍾山定林寺出見祐錄亦云大愛道經)
* 梵摩皇經
* 優婆塞五法經
* 五恐怖世經
* 末羅王經
*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
* 觀世音觀經
* 諫王經
* 清信士阿夷扇經 (一阿夷扇持父子經)
*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 (一弟子為耆域述慢或明弟子戲誕經上來不注見處並出別錄)
[0260c06]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涼 河西王沮渠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屬涼 運終。為元魏滅。京聲竄竊南奔建康。晦志
卑身不交人世。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卑。 絕妻室淡榮利。縱容法侶宣通正教。是以 黑白咸加敬焉。所譯前件雜要眾經既諷 習久。對眾筆綴曾無滯礙。丹陽尹孟顗善
之。賞贍隆厚。見高僧傳。
*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 (或念佛三昧經見道慧宋齊錄)
*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 (或無量門見僧祐錄)
[0260c16] 右二部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門功德直。 以大明六年。於荊州為沙門釋玄暢譯。暢 刊正文義詞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
流水。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 阿育王塔所。乃手自作金剛密迹等十六 神像。傳至今焉。
* 藥師琉璃光經 (大明元年出一拔除過罪生死得度一名灌頂出灌頂經祐錄為疑長房勘 婆羅門今有梵本神言小異耳)
* 商人求財經
* 僧王五天使經 (疑僧字)
* 善生王子經 (亦異出六向拜經)
* 懈怠耕者經 (舊錄懈怠耕見經)
* 釋迦畢罪經 (一本作家字出生經)
* 貧窮老公經 (或貧老)
* 殺身濟賈經 (出六度集)
* 舍衛城中人喪子發狂經 (出阿含)
* 譬喻經
* 請賓頭盧法經
* 阿難見水光瑞經 (一云水光經)
* 呪願經
* 瞿曇彌記果經
* 學人亂意經 (一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意經出增一阿含)
* 竊為沙門經
* 佛母般泥洹經 (與安陽侯出小異)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出出曜經)
* 獵師捨家學道事經 (出出曜經)
* 瞿曇彌經
* 栴闍摩暴志謗佛事經 (出出曜經)
* 二老男子見佛出家得道經
* 真偽沙門經 (或真偽經)
* 佛涅槃後諸比丘經 (一云力士跋陀經出雜含自他無法並見別錄世變)
* 大力士出家得道經 (亦云力士跋陀經出雜含經自他無法並見別錄)
[0261a19]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門 釋慧簡。於鹿野寺出。
*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0261a22] 右廢帝世。大明七年。律師釋僧璩。於楊都 中興寺依律撰出 (亦云略要羯磨法見僧祐三藏記) 。
* 十誦律比丘戒本 (大明年出)
*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 (太始年出)
* 十誦律羯磨雜事 (並要用太始年出)
[0261a27] 右三經三卷。明皇帝世。律師釋法頴。於揚 都長干寺依律撰出。見僧祐三藏記及寶 唱錄。
* 無盡意經十卷
* 海意經七卷
*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 寶頂經五卷
* 阿述達菩薩經 (太始年廣州譯第三出與晉法護再出者大同)
* 三密底耶經 (亦云賢人用律經)
[0261b08] 右六部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門竺 法眷。於廣州譯。見始興僧祐出三藏記及 寶唱等三錄。
* 濡 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 (一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
[0261b12] 右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注云。 沙門翔公於南海郡出。見道安始興祐錄。
* 瓔珞本業經二卷
* 佛藏大方等經 (或問明顯經)
[0261b16] 右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云。沙 門釋道嚴出。見始興及法上錄並載。
* 空淨三昧經 (亦名空淨大感應三昧經)
* 車匿經 (或車匿本末經)
* 勸進學道經 (與梁吏共出亦名勸進經)
* 梵女首意經 (一首意女經)
[0261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