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Buddhist Teachings Compiled During the Kaiyuan Era 開元釋教錄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開元釋教錄卷第四庚午藏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錄上之四
[0511c16] 秦姚氏都常安 (亦云後秦)
[0511c17] 起姚萇 ( 諡 為昭武皇帝) 白雀元年甲申。至姚泓 (無諡) 永 和三年丁巳。凡經三主三十四年沙門五人。
所出經律論等。總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 (於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見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闕本准大智度論後記云弘始三年歲在辛丑王道珪云庚子
一本亦云歲在辛丑房及甄鸞更差一載今依後記為正次第排之) 。
* (姚秦) 沙門竺佛念 (一十二部七十四卷經律集)
* 沙門鳩摩羅什 (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經律論集)
*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五十八卷律)
* 沙門佛陀耶舍 (四部八十四卷經律)
* 沙門曇摩耶舍 (三部二十四卷經論)
* 十住斷結經十卷 (初云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亦云十地斷 結或十一卷或十四卷第二出見三秦錄高僧傳僧祐錄)
* 菩薩瓔珞經十二卷 (一名現在報第二出或十三卷或十四卷或十六卷符秦建元十二 年七月出見二秦錄高僧傳僧祐錄)
* 菩薩處胎經五卷 (初云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亦直云胎經或四卷或八卷見 二秦錄高僧傳僧祐錄)
* 中陰經二卷 (見二秦錄高僧傳僧祐錄)
*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或直云瓔珞本業經初出見長房錄)
* 鼻奈耶律十卷 (一名誡因緣經亦云鼻柰耶經亦云戒果因緣經沙門曇景筆受見安公經序 符秦建元十四年壬午正月十二日出)
* 出曜經二十卷 (亦云出曜論或十九卷符秦建元十九年出見二秦錄高僧傳僧祐寶唱等錄)
[0512a09] 上見在。已下闕。
* 持人菩薩經三卷 (第二出與法護持人羅什持世同本見長房錄)
*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 (亦名大雲經或四卷與曇無讖方等大雲同本初出見長房錄)
* 菩薩普處經三卷 (見長房錄)
*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一卷 (第三出僧純於拘夷國得梵本佛念 為譯文煩後竺法汰刪改正之見寶唱錄)
*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 (或云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第三出見僧祐錄)
[0512a16] 右一十二部七十四卷 (出曜上七部六十一卷見在持人下五部一十三卷 闕本) 。
[0512a18] 沙門竺佛念。涼州人。弱年出家志業清堅。外 和內朗有通敏之鑒。諷習眾經粗涉外典。其 蒼雅詁訓尤所明練。少好遊方備觀風俗。家
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戎音義莫不兼釋。故義 學之譽雖闕。洽聞之聲甚著。符氏建元年中 有曇摩持。鳩摩羅佛提。僧伽跋澄。提婆難提
等。來入長安。安公趙政等請出眾經。當時名 德莫能傳譯。眾咸推念以為明匠。自安高支 謙之後。莫踰於念。在符姚二代為譯人之
宗。故關中僧眾咸共嘉焉。念於符姚二代。自 譯十住斷結等經一十二部 (長房錄中別存十地斷結經十卷者非也住 之與地二義無別今存十住十地刪之)
後遘疾卒于常安。遠近白黑 莫不歎惜。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 (亦名大品般若經祐云新大品經第三出 與放光等同本或三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弘始五年癸卯四月二十三日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訖見二秦 錄及僧祐錄)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小品字祐云新小品經與 道行明度等同本第七譯或七卷弘始十年二月六日出至四月三十日訖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亦云金剛般若經佛在舍衛國者初出與元魏留支 等出者同本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 (亦云仁王般若經或云一卷第二出 與晉世法護與梁朝真諦譯者同本異出房云見別錄)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一卷 (亦云摩訶大明呪經初出與唐 譯般若心經等同本見經題上)
* 菩薩藏經三卷 (一名富樓那問經亦名大悲心經今編入寶積當第十七會名富樓那會弘始 七年出或二卷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同本見二秦錄僧祐錄)
* 善臂菩薩經二卷 (今編入寶積當第二十六會見法上錄)
*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第二出與寶積妙慧會等同本見長房錄)
*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 (或無菩薩字初出與奮迅王經同本弘始九年於尚書令姚顯第 出僧叡筆受并製序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第四出與法護菩薩十地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十住經四卷 (或五卷是華嚴十地品異譯什與佛陀邪舍共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妙法蓮華經八卷 (僧祐錄云新法華經初為七卷二十七品後人益天授品成二十八弘始 八年夏於大寺出僧叡筆受并製序第五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或直云維摩詰經僧祐錄云新維摩詰經弘 始八年於大寺出僧肇筆受叡製序第六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 (亦云說不可思議品或直云大樹緊那羅經第 二出與支讖伅真陀羅經同本見長房錄)
*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與竺法護等集眾德經等同本異出第三譯見真寂 寺錄)
*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或直云思益經僧祐錄云思益義經弘始四年十二月一 日於逍遙園出第二譯與法護持心留支勝思惟並同本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持世經四卷 (一名法印經或三卷第三出與法護持人經等同本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諸法無行經二卷 (或一卷與隋崛多諸法本無經等同本初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阿彌陀經一卷 (亦名無量壽經弘始四年二月八日譯初出與唐譯稱讚淨土經等同本見二 秦錄及僧祐錄)
* 彌勒成佛經一卷 (第二出與法護彌勒成佛經同本弘始四年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彌勒下生經一卷 (一名彌勒受決經初云大智舍利弗與彌勒來時經同本第四出亦 云彌勒成佛經亦云下生成佛或云當下成佛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 (亦直云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一名菩提無行經 初出與伽邪山頂經象頭精舍經等同本見僧祐錄經圖中別載菩提經一卷者誤也)
* 孔雀王呪經一卷 (第四出亦名大金色孔雀王經在逍遙園出并結界場法悉備具房云見 別錄)
*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 (或二卷亦直云首楞嚴經僧祐錄云新首楞嚴經第九出與方等首 楞嚴勇伏定經等同本見僧祐錄)
*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一卷 (亦云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亦云無思議光孩 童菩薩經第二出與竺法護無思議孩童經同本見長房錄)
* 華手經十三卷 (或為華首一名攝諸善根經亦名攝諸福德經或十卷或十一卷或十二卷弘 始八年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 (亦云佛臨般一名遺教經見僧祐錄)
* 千佛因緣經一卷 (見法上錄)
* 梵網經二卷 (第二出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有六十一品譯訖融影等 三百人一時共受菩薩十戒僧肇受見經前序)
* 佛藏經四卷 (一名選擇諸法經或三卷或二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清淨毘尼方廣經一卷 (與文殊淨律經等同本第三出見法上錄)
* 大智度論一百卷 (或云大智度經論亦云摩訶般若釋論或七十卷或一百一十卷弘始四 年夏於逍遙園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訖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中論四卷 (亦云中觀論或八卷弘始十一年於大寺出僧叡製序見二秦錄及僧祐錄兼前智度論並龍 樹菩薩造)
* 十二門論一卷 (龍樹菩薩造弘始十年於大寺出僧叡製序見僧祐錄及寶唱錄)
* 百論二卷 (提婆菩薩造弘始六年出僧肇製序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 (或無論字龍樹菩薩造或十二卷或十五卷見長房錄)
*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 (或無經字馬鳴菩薩造或十卷見長房錄)
* 發菩提心論二卷 (或云發菩提心經亦云經論見李廓錄)
* 放牛經一卷 (亦云牧牛經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異譯房云見別錄)
* 海八德經一卷 (第三出與法海經等同本見法上錄)
* 禪祕要經三卷 (或云禪秘要法無經字或四卷與支謙等出者同本第二出房云見別錄)
* 燈指因緣經一卷 (見李廓錄)
*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亦云十誦波羅提木叉戒第三出與曇摩持等出者同本見僧祐錄)
* 成實論二十卷 (或二十四或十六或十四弘始十三年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至十四年 九月十五日訖曇晷等受佛滅後九百年訶梨跋摩造見僧祐錄)
* 坐禪三昧經三卷 (一名菩薩禪法經初出或直云禪經或云禪法要或云阿蘭若習禪法 三名同是一本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至九年閏五月重校正見二秦僧祐寶唱三錄)
* 菩薩訶色欲法一卷 (或云菩薩訶色欲經或直云菩薩呵色欲初出見僧祐錄)
* 禪法要解二卷 (或云禪要經初出見僧祐錄)
* 思惟要略法一卷 (或云思惟要略法經或直云思惟經第二出見長房錄)
* 雜譬喻經一卷 (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 馬鳴菩薩傳一卷 (見長房錄)
* 龍樹菩薩傳一卷 (見長房錄)
* 提婆菩薩傳一卷 (見長房錄)
*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 (與寶積法界體性會同本初出見法上錄)
[0513b05] 從此下闕。
* 大善權經二卷 (與寶積大乘方便會等同本第四出見李廓錄)
*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 (或加新字或二十四卷與支讖無讖所出者同本見二秦 錄及李廓錄)
*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 (與法護等出者同本第二出見長房錄)
* 阿闍世經二卷 (與支讖等出者同本第五譯房云見別錄)
* 睒本起經一卷 (亦直云睒經出六度經異譯第三出見李廓錄)
* 請觀世音經一卷 (初出與竺難提出者同本見李廓錄)
* 寶網經一卷 (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同本見李廓錄)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 (一名集華經初出弘始七年譯見二秦錄及僧祐錄)
* 觀普賢菩薩經一卷 (第二出見李廓錄)
*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 (初出見法上錄)
* 賢劫經七卷 (第二出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法護譯者同本曇恭筆受見二秦錄及僧祐錄一名 賢劫三昧經一名賢劫定意經凡三名祐錄云新賢劫經)
* 善信摩訶神呪經二卷 (見李廓錄)
* 持地經一卷 (見長房錄)
* 觀佛三昧經一卷 (見李廓錄)
* 菩薩戒本一卷 (初出見長房錄今疑此菩薩戒本即梵網下卷是)
* 文殊悔過經一卷 (第二出見長房錄)
*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第三出見法上錄)
* 十住論十卷 (龍樹菩薩造弘始年譯未訖第八末似六度集見二秦錄及僧祐錄今疑此十住論即 十住婆沙是)
* 檢諸罪福經十卷 (房云見別錄)
* 十二因緣觀經一卷 (見長房錄)
* 婆藪盤豆傳一卷 (初出見翻經圖)
[0513c05] 右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提婆菩薩傳上五十二部三百二卷 見在法界體性經下二十二部八十二卷闕本) 。
[0513c07] 沙門鳩摩羅什。秦言童壽 (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為本 什父鳩摩羅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也) 。
[0513c09] 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 名重於國。父鳩摩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 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
捨俗。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 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 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不行。及見
炎心欲當之。王聞大喜逼以妻焉。遂生於 什。什之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往雀梨大寺聽 經。忽自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
咸歎異。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 說舍利弗在胎之證。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 生之後還忘前語。頃之其母。出家修道學得
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 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既 過師授。其義即自通解無幽不暢。時龜茲國
人。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乃携什避之。什年 九歲進到罽賓。遇名德法師槃頭達多。即罽 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三藏九部莫不
縷貫。亦日誦千偈。名播諸國。什既至仍師事 之。遂誦雜藏中長二阿含。凡四百萬言。達多 每與什論議深推服之。聲徹於王。王即請
入。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 其幼稚言頗不順。什乘其隙而挫之。外道折 服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腊一雙粳麵
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 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灑掃有若弟 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還龜茲。
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言。 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 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優波毱多無異。若戒
不全無能為也。正可才明俊詣法師而已。 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鉢形甚 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
故。答曰。我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什於沙 勒國誦阿毘曇。六足諸門。增一阿含。及還龜 茲名蓋諸國。時龜茲僧眾一萬餘人疑非凡
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由是不預燒香之 次。遂博覽四韋陀五明諸論外道經書。陰陽 星算莫不究曉。妙達吉凶言若符契。為性率
達不厲小檢。修行者頗非之。什自得於心未 嘗介意。後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又從須利 耶蘇摩諮稟大乘。乃歎曰。吾昔學小乘。譬人
不識金以鍮石為妙矣。於是廣求義要。誦中 百二論及十二門等。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 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
竺進登三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 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 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軀。若必
使大化流傳洗悟矇俗。雖復身當鑪鑊苦而 無恨。於是留住龜茲。止王新寺得大品經。始 就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為誓
心逾固。魔去字顯仍誦習之。後於雀梨大寺 讀大乘經。忽聞空中語曰。汝是智人何以讀 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不可
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祕奧。龜 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 陞而說法。後往罽賓。為其師槃頭達多具說
一乘妙義。師感悟心服。即禮什為師。言我 是和上小乘師。和上是我大乘師矣。西域 諸國服什神俊咸共崇仰。每至講說。諸王長
跪座側。命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道 震西域聲被東國。符氏建元十三年歲次丁 丑正月。太史奏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
德智人入輔中國。堅素聞什名乃悟曰。朕聞 西域有鳩摩羅什。將非此耶。十九年堅遣驍 騎將軍呂光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
諸國。臨發謂光曰。聞彼有鳩摩羅什。深解 法相善閑陰陽。為彼學之宗。朕甚思之。若 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其王
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 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光遂破 龜茲殺純獲什。光性疎慢未測什智量。見其
年尚少乃凡人戲之。什被逼既至。遂虧其節。 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 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於山
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 軍隴上。光不納。至夜果雨洪潦暴起。水深數 丈死者數千。光始加敬異。什謂光曰。此凶亡
之地不宜淹留。推數揆運應速言歸。中路必 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死。遂 割據涼土制命一隅焉。什停涼積年。數言未
然後皆如說。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經 法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姚萇聞其 高名虛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恐為姚 謀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
(諡為文祖皇帝) 襲位復遣敦 請。弘始三年歲次辛丑三月有樹連理生于 廟廷。逍遙一園葱變為茞。以為美瑞。謂智 人應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什至常安。興待
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悟言相對則淹留 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 於漢明。歷涉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
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 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什率多 闇誦無不究達。轉解秦言音譯流利。既覽舊
經義多乖謬。皆由先譯失旨不與梵本相應。 興使沙門僧肇僧 [契-大+石] 僧邈僧叡等八百餘人。 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
以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皆 愜服莫不欣讚焉。興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 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託意九經
遊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勗示因果。王公 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