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ratnakūṭasūtra (The Great Treasures Collection Sūtra) 大寶積經
Scroll 2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二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二
[0120b23]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修菩薩行時被如是甲冑、乘如是大乘,超過諸際,能滅黑闇,能除怖畏,以大精進,乃於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聞此菩薩摩訶薩甲冑莊嚴大乘莊嚴。踊躍歡喜觀此法時,於佛世尊恭敬尊重,不作是念:『我被如是甲冑,我有如是甲冑,我得如是法,我有如是法,我有如是種類之法。』我於爾時無有我想,遠離身見、遠離我慢,心無高下亦無分別,為欲攝受一切眾生,護持諸佛如來法藏,成熟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曾無一念勞倦之心。我於爾時不捨甲冑乘無邊乘,世世生中能破魔軍,魔諸眷屬退敗消滅,魔之使者怖畏馳散,一切異道諸遮羅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羅遮伽,及此外道相應之輩,我皆降伏為作安隱,一切異論悉已摧殄,一切外道悉已降伏,邪趣眾生令於此乘住眾善軛。為諸眾生開示甲冑甲冑莊嚴,亦為眾生演說如是種類之法安樂大乘,住此乘者便獲一切安樂資具,所謂有為安樂資具、轉輪聖王安樂資具、帝釋梵王安樂資具,及得無為安樂資具。為諸眾生說此法時,令諸眾生入此法中生聖種性,建大法幢、作師子吼,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120c17]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應被如是大甲冑已,如理觀察而選擇之,當於何法而發趣之?於一切法盡能知見,無有分別。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正道,如理知故;正道發趣,如理見故。如理清淨則不分別非不分別,而於分別不分別中平等知見。若見有法可求可覓則不平等,不住如理清淨知見。以無分別無不分別,於彼分別不分別中而無執取;以無執取,遠離分別及不分別。於此道中無有憐愍、無有施為,亦無增益、亦無取捨。住平正道亦不分別過現未來,遍能了知一切分別。所有隨眠,於一切法得住平等、無顛倒義,乃得名為住斯道者。
[0120c29] 「無邊慧!何等為道及道清淨?所謂說名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能斷薩迦耶見,超過一切見所行境,一切諸見於一切處悉得清淨,而能了知一切分別,若勝分別、若遍分別,則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不住邪思、斷邪思惟,能見正命、見正命想,見命清淨,住清淨命。如理能見清淨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住於正業,正見語業,於語語者悉能見知,住於正語能淨對治。正精進見善攝精進,住正精進,正見憶念而無有念,亦無作意、無所執取。以清淨念住於正念正見三昧,於三昧中無所依止,而能清淨三昧之見住於正定。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見時,得一切處清淨正見住清淨道。此清淨道為善丈夫之所修行,智者尊重、眾聖悅可、如來稱讚,非一切魔魔民、魔使、魔天、大眾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著外道、依止諍論、行見稠林、趣諸非道路伽耶等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涅槃者之所行處。何以故?住無為者則於涅槃有所分別,涅槃分別則諸行分別。何以故?涅槃界中超過一切動念分別,尚無無為,況有有為?此道能淨一切分別,乃無少有無為分別,寧有一切有為分別?若於聖道有分別者,則不名為住於聖道。若斷一切動念分別,是則名為住於聖道、住無畏道、住安隱道、住安樂道。此道能至無老病死憂苦之處,此道能至無有自性超過性處,此道能至遠離一切性非性處,此道能至無示現相非色相處,此道如空遍一切處能至無上大宮殿中。如是去者不復退還,便獲若干安隱快樂。彼大宮殿不可示現,無諸事相、無少有為、無少無為,已滅有為已捨無為,不與眾生有為安樂無為安樂。
[0121b04] 「無邊慧!諸有欣樂有為涅槃,彼尚不求有為安樂,況有能於大宮殿者?大宮殿中無有施設,清涼寂靜故名涅槃,滅貪瞋癡、斷諸隨眠、裂愛見網、竭無明流、拔眾毒箭、盡不善法,故名涅槃。遠離一切憍慢病疾、眾苦逼惱,故名涅槃。非心意識心所所行,故名涅槃。息諸諍論一切結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絕諸意樂意樂所求,亦無分別所分別相,故名涅槃。無邊慧!是為大般涅槃體性。涅槃無邊不可宣說,若有所趣則非是道,道亦無言不可宣說。諸菩薩摩訶薩若以此道趣於涅槃大宮殿時,亦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斯道。
[0121b17]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無有勞倦亦無憂惱,隨欲所求、隨欲莊嚴,隨莊嚴處一一莊嚴,隨攝眾生而為說法,令諸眾生皆得歡喜。何以故?此道無等、能淨對治、所作究竟。諸佛世尊、聲聞緣覺,皆於此道而發趣之不相違背,未到彼地,未如其願終不相離。何者為地?謂涅槃地、大宮殿地。譬如虛空不可為喻,唯除虛空以喻虛空。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宮殿亦復如是,為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眾生設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名大宮殿。
[0121b29]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此殊勝道,非諸聲聞緣覺所有。住此道者成就一切功德資糧得不退轉,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殊勝行為大莊嚴,以是道故而發趣之。如彼莊嚴,亦非聲聞緣覺所有。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時,若作輪王無所顧悋,有大威德神通變現,而能了知世出世間。若作帝釋、大梵天王,無所耽著遠離憍慢,樂見諸佛樂聞正法,成熟無量百千諸天,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121c08]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殊勝道, 世間無有上,
眾聖及二乘, 皆趣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發趣大菩提,
為得道莊嚴, 以斯道開示。
若於斯道中, 已趣今趣者,
彼皆以正見, 安住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若住平等見,
行於斯道中, 安樂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斯道為無上,
如實能誘進, 於中無所執。
若住於斯道, 行於斯道中,
一切諸智人, 其意不傾動。
不說於斯道, 少有傾動者,
由是無所動, 於動常遠離。
我說於斯道, 無動無施為,
亦無有增益, 斯道故無上。
一切諸菩薩, 善住於斯道,
斯道無有愛, 亦復無有憎。
斯道非過去, 斯道非未來,
彼際不分別, 如是而修習。
斯道無煩惱, 斯道無分別,
於義不乖違, 如是而安住。
住於最勝道, 無住為安住,
住於斯道者, 能獲清淨性。
我說八支道, 眾聖之所行,
住於斯道者, 菩提不難得。
菩薩依怙者, 如是住斯道,
能得道清淨, 一一而進趣。
斯之最上道, 善士所修行,
如來所稱讚, 此智為無上。
魔及魔軍眾, 魔之所攝者,
外道餘眾生, 非其所行處。
分別涅槃者, 不住斯勝道,
愚為分別害, 不能趣涅槃。
超過分別者, 無想無分別,
於斯大道中, 以是而發趣。
眾聖之勝道, 愚夫皆遠離,
若行此法者, 斯道為無上。
斯之最勝道, 能至無上處,
其中無衰惱, 無畏無災難。
斯之無上道, 無色無形相,
不可以色相, 而能示現者。
斯之安隱道, 正直無所畏,
以斯道發趣, 究竟大涅槃。
斯之最淨道, 猶若太虛空,
一切無罣礙, 常趣於涅槃。
若至涅槃者, 一往無復退,
斯之大涅槃, 最上勝安樂。
涅槃大宮殿, 空寂不可量,
故名大涅槃, 亦名大宮殿。
斯大涅槃中, 三毒煩惱滅,
若至其中者, 無退無受生。
涅槃大空寂, 猶若太虛空,
廣大空寂故, 於中無罣礙。
涅槃大宮殿, 永離苦憂惱,
無邊境界處,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數量, 數量不可得,
寂滅清涼性,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施設, 趣道亦無上,
無量無分別, 分別不可得。
我為諸菩薩, 開示於斯道,
若住斯道者, 彼近於涅槃。
若住於斯道, 世間勝安樂,
一切皆當得, 說名無畏者。
善住於斯道, 其心無所染,
由是道清淨, 說名無畏者。
以見平正道, 一切能隨覺,
一切資具中, 一切不貪著。
菩薩依怙者, 殊勝真實道,
饒益諸眾生, 勇猛而發趣。
若得無上道, 最上道莊嚴,
令世悉歡喜, 斯道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能令意清淨,
隨其所樂求, 一切當發趣。
若得聖王位, 轉輪大軍旅,
能捨大王位, 出家行學道。
若得天帝釋, 大梵天王位,
於彼無耽著, 斯為善順道。
世間諸學處, 一切能明了,
住於斯道中, 乃為實語者。
[0122c03]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為欲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一法,所謂不作諸不善法。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於內隨何善法如理思惟,二者於外隨何善法如理請問。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如事了知諸法,二者了知無事無住無所分別。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於內隨順覺知,二者於外無所執著。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自信無所分別;二者眾生若未有信,我令安住於此道中。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能於所作之業如實知見,二者能於所作之業而無執著。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於諸苦取蘊中一一了知,二者於諸無苦取蘊勤求至樂,三者於諸和合法中專修遠離。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宣說最上之法語不乖違,隨說法義心無諍論;二者不著一切文字;三者攝取一切諸法。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於義正方便事,二者隨義而作相應正方便事,三者順法而作觀察正方便事,四者不起一切執著正方便事。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能以堅誓自守如說而行,二者能以六根善巧於道發趣,三者能令意樂清淨,四者能住不放逸行。
[0122c28]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以此法行攝取道故,乃可名為隨順道者,觀一切法性空故、無名故、無相故、無願故、無生故、無作故、厭故、離故、滅故、出故,得法光明。觀生盡時,不於無生而起生想,便於爾時超昇離生、出過非法,得道清淨、獲無生忍。道清淨故過一切想,不住非想滅於道想,離於法想出無明網,以明修習所應得法悉能得之。明所修習得何等法?謂明修習得想受滅,得一切法決定善巧,得隨祕密順於法性。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時,不住於處不為相覆,知一切法同於虛空,生如空生、性如空性,無有少相而為罣礙。此道清淨不畏災患,被大甲冑不為執縛,乘於大乘無所迷惑,離諸障難猶如虛空。於此道中而發趣之,為諸眾生作大光明。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殊勝之道,非諸聲聞緣覺所行。」
[0123a15]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為攝八正道, 演說諸法行,
若住此道中, 斯為大精進。
善法修行者, 能於一切時,
不作不善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修習者, 於內如理思,
於外求請問, 斯行攝於道。
菩薩觀察者, 如事正了知,
如理如法住, 斯行攝於道。
菩薩依怙者, 於內隨覺知,
於外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畏者, 自信無分別,
令他住淨信,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惟者, 淨諸所作業,
於業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繫者, 常知苦取蘊,
求無苦取蘊, 斯行攝於道。
菩薩善智者, 修離和合行,
能離於和合,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義者, 隨義能了知,
演說無違諍, 斯行攝於道。
菩薩具慧者, 不著於文字,
攝持一切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行法者, 能與法相應,
亦隨義相應, 斯行攝於道。
菩薩順道者, 正住於堅誓,
如說而修行, 斯行攝於道。
菩薩道清淨, 善淨於意樂,
住法不放逸, 斯行攝於道。
菩薩一切時, 勤修此諸行,
身心獲安樂, 斯行攝於道。
菩薩正念者, 住於清淨道,
了知一切法, 皆空無有相。
菩薩觀察者, 能令願清淨,
亦不住無願, 遠離於諸相。
菩薩如理觀, 理趣悉平等,
於諸法不生, 無有少疑惑。
菩薩妙智者, 能觀一切法,
厭離寂滅故, 明見而發趣。
菩薩觀法者, 如理見法生,
不於生見生, 不於盡見盡。
菩薩精進者, 如是觀察時,
出離於非法, 超昇正位中。
菩薩妙智者, 斯道為清淨,
速至大安隱, 成就無上忍。
菩薩妙智者, 隨順觀諸法,
超過一切想, 常住於無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能淨治,
遠離於道想, 亦不住法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淨治故,
出於無明網, 獲大法光明。
菩薩妙智者, 能以明修習,
教授諸眾生, 由是而發趣。
菩薩明修習, 為得一切法,
決定甚深義, 善巧大方便。
菩薩明修習, 方便離諸想,
隨順祕密法, 能知決定義。
菩薩妙智者, 以大法光明,
能滅於想受, 由是而發趣。
菩薩妙智者, 不住於斯道,
不住斯道故, 於道而發趣。
菩薩無畏者, 能知一切法,
猶若淨虛空, 諸相無所覆。
菩薩知諸法, 其性同虛空,
諸法如空故, 清淨而無垢。
菩薩如是住, 不為相所礙,
速為諸眾生, 演說而教授。
菩薩妙智者, 一切道清淨,
於道無災患, 無礙而發趣。
如是清淨道, 速往大菩提,
能於無為證, 平等而發趣。
菩薩大甲冑, 大乘及大道,
如空無罣礙, 清淨而發趣。
趣斯乘及道, 如趣太虛空,
遠離於眾相, 無相而發趣。
大乘平等乘, 廣大如虛空,
於斯清淨道, 此乘當發趣。
一切諸菩薩, 尊重於斯法,
為諸眾生故, 勇猛而發趣。
若詣大菩提, 住斯殊勝道,
非諸二乘等, 於此能發趣。
菩薩正憶念, 能令道清淨,
以斯清淨道, 最上而發趣。
[0124a11]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發趣之時,能以善巧而正了知無量念處、正斷、根、力、覺分、解脫、等持等至、神足止觀,無量功德殊勝莊嚴,為欲降伏諸世間故被大甲冑,出三界故乘於大乘,攝受天人阿修羅故安住斯道,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時,不以慈悲喜捨遍照眾生,於諸眾生不愛如己。如是甲冑大乘大道,而於大地所不堪受,一切眾生不任親近。若以哀愍利益眾生被大甲冑乘於大乘安住斯道,如是甲冑大乘大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行,一切愚夫耽著世間住世間者亦不能見。又諸菩薩摩訶薩哀愍一切諸眾生故被大甲冑,能以甲冑加持地界水火風界,令此地界而不傾覆,一切眾生不生恐怖,能令水界火界風界隨彼所應作所應作。又諸菩薩摩訶薩始自初心發趣甲冑,乃至今被斯大甲冑乘此大乘,以清淨道而發趣於一生補處,詣菩提樹坐道場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金剛所成堅固場地,若不加持踊沒傾覆。雖以堅固金剛所成,無堪荷負斯大甲冑大乘大道。又諸菩薩摩訶薩往昔誓願,於諸眾生趣慈悲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共稱讚故,設復金剛大輪圍山、須彌盧山、一切寶山及餘山王,若不加持亦無堪荷斯大甲冑大乘大道。又諸菩薩摩訶薩本願力故、諸佛如來本願力故,於諸眾生不為惱故、不為害故、不為損故、不為怨故、不為讐故、不凌恃故、不逼迫故,為令眾生獲安樂故,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中,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124b13]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甲冑時,被慧甲冑、持慧刀仗、大慧迴向,乘迴向乘、起慧光明、住光明道,以慧明眼觀察諸法,而發起於一切智智。為欲攝取一切智智,為諸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一切皆以慧為先導、慧為修習、慧為攝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124b21]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悉能攝持,成就無量諸佛之法。」
[0124b23]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攝一切法,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一一皆以慧為先導而發趣之。無邊慧!設有智慧無慧先導,於此道中不能發趣。若有智慧以慧先導,遍一切處隨轉隨行,以慧攝持、以慧防禦,爾時乃名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以安隱法饒益世間,能開慧眼以眼觀察,慧身朗照放大光明,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所被甲冑甲冑莊嚴、所乘大乘大乘莊嚴、所行大道大道莊嚴,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邊慧!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一切功德種種莊嚴,我若具說,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為令汝等而了知故,亦為未來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無邊功德資糧莊嚴,我今於此略說少分。彼善丈夫若聞我法,亦當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功德莊嚴而發趣之。」
[0124c13]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說一切斷, 亦說四念住,
一切善方便, 斯由不放逸。
具足正憶念, 法善巧相應,
勇進而出離, 斯由不放逸。
根力菩提分,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禪定勝解脫, 等持及等至,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大慈悲喜捨,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成就於止觀, 神足及神變,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無量諸功德, 被甲乘大乘,
於道無疲倦, 菩薩當發趣。
精進不放逸, 被甲乘大乘,
了知彼念處, 菩薩當發趣。
光明大甲冑, 降伏諸世間,
被斯甲冑已, 乃名為智者。
正趣一切智, 出過三界中,
乘斯大乘已, 乃名為智者。
大道清淨道, 映蔽諸世間,
天人阿修羅, 乃名遍聞者。
如是諸菩薩, 普為諸眾生,
能於一切時, 精進被甲冑。
菩薩不修習, 大慈及大悲,
大喜大捨等,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知時饒益事,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愛之如己者,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以慈乘大乘,
諸山及大海,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慈念諸眾生,
乘於此大乘,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慈光不照明,
於彼大甲冑,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功德海無邊,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普照以慈光,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成就大菩提,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不譏惱眾生, 被斯大甲冑,
大乘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善巧大方便, 一切悉加持,
無上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由是此大地, 不沒亦不傾,
水火風界等, 能作所應作。
然諸大菩薩, 被甲乃無邊,
乘於此大乘, 以道而發趣。
成就一生處, 至於最後身,
往詣樹王下, 坐于堅固地。
於此道場處, 安住如金剛,
身心不疲倦, 現證一切智。
菩薩無畏者, 若不以加持,
彼地當傾覆, 壞已無復成。
一切大地界, 若不以加持,
假使金剛成, 無不傾覆者。
菩薩於往昔, 大誓願莊嚴,
於諸眾生所, 已起大慈念。
現在十方界, 諸佛剎土中,
遍知兩足尊, 一切皆護念。
設復餘石山, 須彌盧寶山,
金剛輪圍山, 堅固嶷然住。
菩薩智慧者, 若不以加持,
於斯大甲冑, 不堪為荷負。
諸佛諸菩薩, 神力所加持,
眾生及大地, 堪近堪荷負。
被斯大甲冑, 不為惱眾生,
甲冑無有上,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害眾生,
甲冑不思議,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讎眾生,
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