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jñāpradīpamūlamadhyamakavṛtti (Bore Deng Lun Shi) 般若燈論釋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般若燈論釋卷第十四偈本龍樹菩薩 釋論分別明菩薩
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
[0121b24] 釋曰。今此品者。亦為遮空所對治。令解顛倒 無自性故說。
[0121b26] 自部人言。有分別故。起諸煩惱。如是煩惱從 顛倒起。以顛倒故則有貪等。彼若無者。義不 相應。故論偈言。
分別起煩惱 說有貪瞋等
善不善顛倒 從此緣而起
[0121c02] 釋曰。諸論中說貪瞋等。隨次第起善不善者。 謂愛非愛從此緣起。非不從緣。應知不正思 惟分別。能為起煩惱緣。此中立驗。第一義中
諸陰等有自體。是第一義中陰等從因緣起 故。譬如貪等。若無自體不從緣起。譬如虛空 華。論者言。是義不然。如論偈說。
愛非愛顛倒 皆從此緣起
我無自體故 煩惱亦非實
[0121c10] 釋曰。非實者謂貪等煩惱非第一義中起。以 是故汝闕譬喻。是立義有過。汝若言我以世 諦為喻非第一義者。無有所成立法。若於世
諦中有成立者。反成我義。如論偈說。
我若有若無 是二皆不成
因我有煩惱 我無彼不起
[0121c16] 釋曰。此謂我者非世諦得成。亦非第一義中 得成。以是故。若離於我則煩惱不有。所以 者何。能依無體故。所依亦無體。為開此義故
如偈說。因我有煩惱者。煩惱是我法。亦是 所受用故。然我自體不成。如觀我品中觀煩 惱無能依處故。其驗如是。第一義中貪等皆
無。我依止無體故。譬如石女不生子。何得說 言子色白黑耶。自部人言。雖無有我但心與 煩惱和合故有煩惱起。而煩惱是心上法。汝
立無我義者。其因不成。論者言。汝語非也。其 過如論偈說。
誰有彼煩惱 有義則不成
若離眾生者 煩惱則無屬
[0121c29] 釋曰。此謂煩惱是眾生者。於一切處推求眾 生不可得。若離眾生煩惱無屬心起者。先已 遮故。亦除識自體故。亦遮有實故。汝心義不
成。非我因義不成。自部人言。彼受無煩惱義 者。則以無為體。無體之體成故。諸體更互無 體相。論者言汝今欲得諸體若瓶若絹及餘
物等有者。為是體。為是無體。而言能起有覺 因耶。欲令瓶是無體者。則不應說此瓶與青 黃黑色等和合。亦不應說青黃等色示人。若
有無瓶絹處不可說。青黃等色亦不可指示 於人。無依止處故。是諸煩惱畢竟無主無體 義者。如石女兒無青黃相可說故。是故以無
為體義不成。今當次答自部人等。如論偈說。
身起煩惱見 緣於我我所
煩惱與染心 五求不可得
[0122a15] 釋曰。名色聚集因名為身。緣於自身起染污 見。是名身見。貪等三種與此義同。如觀如來 品中偈說。非陰不離陰。陰中無如來。如來中
無陰。非如來有陰。諸煩惱亦如。五種中無煩 惱者。能起苦故名為煩惱。染者非煩惱。今為 遮不異義故。若染者即煩惱。能燒所燒同得
一過。亦不異煩惱有染者。此義已如先遮。復 次若異煩惱得有染者。則離煩惱獨有染者 過。是故異體不成。染者中亦無煩惱。煩惱中
亦無染者。亦非染者有煩惱。如是五種求煩 惱無體。以煩惱無體故。則無能成立法。是汝 譬喻有過。如論偈說。
愛非愛顛倒 本無有自體
以何等為緣 而能起煩惱
[0122a29] 釋曰。如我法中愛非愛顛倒本來無體。以是 故。第一義中煩惱非是從緣起法。無能成立 法故。是汝立義之過。復次有自部人言。色等
六物能起顛倒。云何無耶。彼謂無者。其義不 爾。故論偈言。
色聲香味觸 及法為六種
愛非愛為緣 於物起分別
[0122b07] 釋曰。此謂緣六種物能起諸煩惱。此中說驗。 第一義中有愛非愛顛倒為緣能起貪瞋癡 等。第一義中物有體故。若言無者。非六物體。
譬如生盲者眼識。又貪瞋等能起顛倒分別。 如我所說。因有力故。有諸顛倒。以是因緣譬 喻無過。論者言。汝語非也。皆是虛妄。如論偈 說。
色聲香味觸 及法體六種
如乾闥婆城 如焰亦如夢
[0122b16] 釋曰。如是等自體皆無自體。勢分亦無。乃至 世諦誹謗之過亦無。無何過耶。以無此物故。 云何如乾闥婆城。以時處等眾人共見故。是
名如乾闥婆城。云何如焰。譬如愚者。見熱時 焰。謂言是水。逐之不已。徒自疲勞。竟無所 得。如是一切諸法自體皆空。著法凡夫亦復
如是。故言如焰。云何如夢。有時有所思念因 果體及一切法無自體故。是名如夢。若色中 有者。如論偈說。
若愛若非愛 何處當可得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0122b27] 釋曰。第一義中愛非愛皆不可得。何以故。第 一義中色像等自體空故。云何如幻化人。於 不實境界顯現相似故。云何如像。不待人工
而能起現。與形相似故。以是因緣。汝上出因 立義等不成。何以故。第一義中物體不成故。 亦違汝義。如論偈說。
若不因彼愛 則無有不愛
因愛有不愛 是故無有愛
無不愛待愛 無愛待不愛
若以愛為緣 施設有不愛
[0122c08] 釋曰。愛無自體。其義如是。以是故。不應有不 愛。不愛無體故。愛不待不愛而言有愛者。是 亦不然。如論偈說。
無有可愛者 何處當起貪
不愛若無體 何處當起瞋
[0122c13] 釋曰。彼二無體故癡亦無體。是故如所說過。 今還在汝。修多羅人言。第一義中有如是愛 非愛顛倒。如佛經所說。若經中說者。當知是
有譬如說無我定是無我。今經中現有此語。 所謂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無樂計樂。不淨計 淨。是名顛倒。以是義故。第一義中有如是愛
非愛顛倒。論者言於世諦中有愛非愛顛倒。 非第一義中有。是故我說無過。如論偈說。
於第一義中 畢竟無顛倒
如來終不說 是我無我等
[0122c23] 釋曰。第一義中亦不說我無我故。汝譬喻及 出因無體。復次若修多羅人意言。第一義中 不欲得有顛倒。何以故。顛倒者有二種。一者
隨順生死。二者隨順涅槃。云何名隨順生死。 所謂無常常倒。無我我倒。無樂樂倒。無淨淨 倒。云何名隨順涅槃。所謂於空執空。於無常
執無常。有如是等故名顛倒。若欲得無分別 智者。當斷此二種顛倒。為是智障故。自部人 言。若於無常之物起無常見是顛倒者。其義
不然。論者言。顛倒者是何義耶。自部人言。實 是無常。謂是常者可名顛倒。論者言。是說不 善。其過如論偈說。
無常謂常者 名為顛倒執
無常亦是執 空何故非執
[0123a08] 釋曰。謂彼智所緣顛倒境界故。此言即是顛 倒義。譬如人言。離三界欲已。何故不名解脫。 如此之言即是解脫。自部人言。汝今復說無
常亦空。云何不是第一義耶論者言。無起故。 此無起義。道理如先已遮。譬如涅槃無起亦 無無常。復次此無常體能起常分別智。若言
是顛倒執常覺。所緣境界則無有體。是故如 前偈說。無常亦是執空何故非倒者即是顛 倒。何以故。有分別故。譬如常執者。此中立
驗。第一義中色無常者。即是顛倒。是分別故。 譬如執色為常。自部人言。智分別者。言諸 行空。其智非一向顛倒。論者言。亦是顛倒。我
說無過。自部人言。若如是者。此空智非是得 解脫因。是倒故。譬如內入是苦樂等智之境 界。論者言。汝立義中是何義耶。自部人言。緣
眼空智非是得解脫因耶。論者言。若爾者反 成我義。云何成我義。以無分別智得解脫故。 若言眼空。眼空之智是有分別故。且置是語。
今還為汝說我本宗。如執無常為常。即是顛 倒。無我為我。無樂為樂。不淨為淨。亦如是 說。有自部人立義分別言。有如是執。以有能
執所執故。然其起執凡有三種。而不是無。論 者言。汝義不然。如論偈說。
執具起執者 及所執境界
一切寂滅相 是故無有執
[0123b04] 釋曰。執有三種。謂具起及境界等。執具者。是 能執總緣物體智。起執者。謂所執心。或妄 置。或非撥等。又須執者。謂起執人所執境界
者。謂所計常樂我淨等境界。此之三法皆自 體空。如我所說道理。欲令開解執具等一切 皆寂滅相。是故無執。而彼執者。以有有之言
令物解者。無有譬喻。以是故。如論偈說。
執性無有故 邪正等亦無
誰今是顛倒 誰是非顛倒
[0123b13] 釋曰。第一義中誰是顛倒。誰是非顛倒。菩薩 摩訶薩住無分別智。不行一切分別。無正無 邪。無顛倒無不顛倒。復次若人言定有顛倒。
有具足顛倒者故。譬如有蓋則有持蓋者。凡 夫有顛倒亦如是。由有顛倒者。是故有顛倒。 論者言。是義不然。如上偈說。執性無有故。邪
正等亦無。此二道理先已令開解故。有起者 亦不成如是如是。顛倒及顛倒者亦不成故。 如上偈說。誰是顛倒誰非顛倒。此言謂無顛
倒。無顛倒故顛倒者亦無。復次若有顛倒即 有非顛倒。以是故。汝因義不成。第一義中 譬喻無體。亦違汝義。復次世間人言。與顛倒
合者名顛倒人。此之顛倒。為與已起倒者有 合耶。為與未起倒者有合耶。為與起倒時有 合耶。今答此三種與顛倒合者。是皆不然。如 論偈說。
已起者無合 未起亦無合
離已未倒者 有合時不然
[0123c02] 釋曰。此謂已有倒者。更與倒合。則為無用。何 以故。倒者空故。譬如餘不倒者。若言有倒與 時合者。此有俱過。離倒不倒與時合者不然。
作是觀時悉皆不然。若言有者。汝今當答。此 之顛倒與誰合耶。是故無有與倒合者。以是 義故。汝得如先所說過。復次如第一義中一
切諸體皆無自性。說此道理已令開解。以是 故。如論偈說。
無起未起者 云何有顛倒
諸倒悉無生 何處起顛倒
[0123c12] 釋曰。此謂偈意顯無生故無有顛倒。汝出因 等。皆是有過。如論偈說。
常樂我淨等 而言實有者
彼常樂我淨 翻則為顛倒
[0123c16] 釋曰。此謂第一義中有常我等。應知亦是顛 倒。如論偈說。
我及常樂等 若當是無者
無我苦不淨 而應是可得
[0123c20] 釋曰。此謂無我等自體能除我等倒。以有相 待故。無我等亦不成無。無我故何處有我。是 顛倒見故。譬如無人。終不於杌起人想顛倒。
如是因等其過難免。以是觀察常無常等顛 倒及不顛倒。無有因故。無因者。如論偈說。
以彼無因故 則無明行滅
乃至生老死 是等同皆滅
[0123c27] 釋曰。此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 生及老死等。由無顛倒因故證得無自體息 諸煩惱。其義得成。諸說有自體者。是諸煩惱。
為有實體。為無實體。今何所問。如論偈說。
若人諸煩惱 有一自實體
云何能斷除 誰能斷有體
[0124a04] 釋曰。此謂有自體者。不可壞故。若諸煩惱無 實如兔角者。亦如此偈說過。云何不能斷。謂 無者。不可捨故。如虛空華不可捨。無自體故。
如馬體無。不可令捨此無。復次若作是意。謂 有實煩惱。聖道起時能斷故。謂此說無過者。 此實煩惱似何等相。對治道起而能斷耶。汝
之立義難令物解。以是故起有實體無實體 煩惱分別。而能斷此分別者不然。是中立驗。 第一義中煩惱無。自體是斷故。譬如幻作女
人雖是幻化而諸凡夫起染欲心。後知非實 染心自捨。煩惱無實亦復如是。此中已說外 人所成立驗有過。顯我自成立驗無過。令解
顛倒無自體故。是品義意。以是故。此下引經 顯成。如金光明女經中偈說。言語非是色。一 切處無有。畢竟無有故。煩惱亦如是。如語
無實體。不住於內外。煩惱體無實。亦不住內 外。佛告舍利弗。若解染污即如實義。無一染 污顛倒可得。眾生起染。若無實者。即是顛
倒。若彼顛倒是無實者。於中無真實相故。舍 利弗。如是解者說為清淨。以煩惱無實體故。 如來成正覺時。所說煩惱。非是色。非是無色。
非受想行識。非無受想行識。非非識。非非無 識。不可見故。不可取故。解者無所斷除。證時 亦無所得。不以證。不以得。無證無得。無相無
為。但假名字。猶如幻化。於諸法不動相非取 非不取。如影如響。離相離念。無生無滅。
般若燈論釋觀聖諦品第二十四
[0124b02] 釋曰。今此品者。亦為遮空所對治。令解四聖 諦無自體義故說。
[0124b04] 自部人言。若謂聖諦空無自體。是義不爾。故 論偈言。
若一切法空 無起亦無滅
說聖諦無體 汝得如是過
[0124b08] 釋曰。如彼所說道理。令物信解者。是事不然。 空故如虛空華。以是故。彼招此過。起滅無體 故。即無苦諦體。苦諦無體故。能起集諦。亦無
體。集諦無體故滅諦亦無體。滅諦無體故向 苦滅道。以正見為首。道諦所修即為無體。如 上偈說。彼得此過。以是故。諸有怖畏生死眾
生。於四諦境界勤行精進。苦應知。集應斷。滅 應證。道應修。此等皆無。云何無耶。故論偈 言。
若知及若斷 修證作業等
聖諦無體故 是皆不可得
[0124b19] 釋曰。四聖諦者。謂能作聖人相續體故。名為 聖諦。又復諦者。謂真實義。若說無者。是義不 然。故論偈言。
聖諦無體故 四果亦無有
以果無體故 住果者亦無
[0124b24] 釋曰。此謂身見疑戒取等眾過為薪。聖諦為 火。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見聖 諦火能燒煩惱。住果者。謂得須陀洹道。須陀
洹果。又名不為他緣和合故。所有天魔不能 破壞。又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和合故名 僧。是僧名為無上福田。彼若無者。其義不 爾。故論偈言。
若無有僧寶 則無有八人
聖諦若無體 亦無有法寶
[0124c04] 釋曰。若無僧寶不應有四道四果差別。復次 無僧寶故。亦無法寶。法寶無故。亦無佛寶。故 論偈言。
若無法僧者 云何有佛寶
若三寶皆空 則破一切有
[0124c09] 釋曰。佛者謂自覺聖諦。復能覺他。故名為佛。 云何為寶。謂難得故。如經偈言。應解我已解。 應修我已修。應斷我已斷。由是故稱佛。此謂
於一切法有自體中得平等覺是故名佛。如 修多羅中偈言。於無體法中。覺了盡無餘。諸 法平等覺。是故名為佛。此謂諸佛所覺境界。
若言無體者不然。如上偈說。若三寶皆空則 破一切有。是義有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