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 Shenzhou San Bao Gan Tong Lu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下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0423a18] 序曰。正法弘護其唯在人。故佛未降靈。法 存而莫顯。僧初不至。徒聞而豈傳。是知事理 因循義非沈隱。所以四依三品人依厥初。住
法兩現畢資聖力。致使三洲聞道。終顯賓頭 之功。六萬遐齡。教資羅漢之德。神僧聖寺。陳 祥山海之間。香氣鍾聲。相顯幽明之際。列
於視聽。良書筌而不窮。備諸古老。口實仰而 無絕。故撮略所聞紀之云爾。
[0423a26] 初明聖寺 次明靈教 後列神僧
* 臨海天台山石梁聖寺
* 東海蓬萊山聖寺
* 抱罕臨河唐述谷仙寺
* 相州石鼓山竹林聖寺
* 巖州林慮山靈隱聖寺
* 晉陽冥寂山聖寺
* 岱州五臺山太孚聖寺
* 西域黑蜂山石窟聖寺
* 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
* 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
* 梁州道子午關南獨聖寺
* 終南山折谷炬明聖寺 (庫谷緣附)
[0423b10] 東晉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門帛道猷。或云。 竺姓者。銳涉山水窮括奇異。承天台石梁終 古無度者。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獨無貞操。
故使聖寺密爾對面千里。遂揭錫獨往徑趣 石梁。周瞰崖險久之方獲。其山石梁非一聖 寺亦多。將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
望萬尋。上闊尺許莓苔斜側。東邊似通西礙 大石攀蹬路絕。猷乃別思異校。夜宿梁東。 便聞西寺磬聲經唄唱薩。勇意相續通夕不
安。又聞聲曰。却後十年當來此住。何須苦求。 雖爾不息晨夕惋恨。結草為菴彌年禪觀。後 試造梁。乃見橫石洞開梁道平正。因即得度。
遂見棟宇宏壯圖塔瓌奇。神僧敘接宛同素 識。中食既訖將陳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當 至此。何勞早住。相送度梁。橫石已塞。至晉太
元年終於山所。形似綠色端坐如生。王羲之 聞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雲迷其道。
[0423b27] 宋時朱齡石者。使往遼東還返失道。隨風泛 海一月餘日。達于一島糧水俱竭。入島求泉 漸深登山。乃見一寺。堂宇莊嚴非所曾覩。僧
問所從。具說行事。設食飲水。問以去留。石 曰。此乃聖居。非凡可住。僧曰。欲住任懷。石 苦辭欲還。僧告曰。此間去都二十餘萬里。石
等聞之驚怖曰。若爾何緣得達。僧曰。自當相 送不勞致憂。又問曰。識杯度道人不。曰識之。 便指壁上鉢袋曰。此是彼物。有小過罰在
人中。便取鉢袋與石。并書一封上為書字然 不可識。曰可以書鉢與之。令沙彌送勿從來 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須臾至海。沙彌以一
竹杖著船頭。語曰。但閉眼聽往不勞帆也。 於即依言。但聞颼颼風聲。有竊視者見船在 空雲飛奔於山樹海上。數息間遂達揚都。大
桁正見杯度騎桁欄。口云馬齡石既至書自 飛上度手度驚曰。汝那得蓬萊道人書喚我 歸耶。乃具說緣由。又將鉢與之。手捧曰。吾不
見此鉢四千餘年。擲上入雲下還接取。太初 中無故而死。事在別條。
[0423c18] 晉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 里。度風林津登長夷嶺。南望名積石山。即禹 貢導之極地也。眾峯競出各有異勢。或如寶
塔。或如層樓。松柏映巖丹青飾岫。自非造化 神功。何因綺麗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 鑿山構室接梁通水。遶寺花藥果菜充滿。今
有僧住。南有石門。濱於河上。鐫石文曰。晉太 始年之所立也。寺東谷中有一天寺。窮討處 所略無定指。常聞鍾聲。又有異僧。故號此谷
名為唐述。羌云。鬼神也。所以古今諸人入積 石者。每逢仙聖。行往恍惚現寺現僧。東北嶺 上出於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0424a01] 高齊初有異僧。投鄴下寺中夏坐。與同房僧 亡名欵曲意得。客僧患痢甚困。名以酒與之。 客曰。不可也。名曰。但飲酒。雖是戒禁有患通
開。客顰眉為飲。患損。夏滿辭還本寺。相送 出都。客曰。頗聞鼓山竹林寺乎。名曰。聞之。 古來虛傳竟無至者。客曰。無心相造。何由而
至。一夏同房多相惱亂。患痢給酒乃是佳藥。 本非所欲為患而飲。願不以此及人。山寺 孤逈時可歷覽。想一登陟以副虛懷。名聞喜
踊曰。必能導達夕死無恨。至九月間剋望尋 展。幸賜提引不爾無由。客曰。若來可從鼓山 東面而上。東度小谷又東北上。即至山寺。至
期與好事者五六人直詣石窟寺。山僧曰。何 以得來。曰欲往竹林道由於此。僧曰。世人可 笑專聽妖言。此山東西我並遊涉。何處有寺。
古有斯言。不勞往也。名曰。彼客致詞。極非孟 浪。何有處也。只得尋之。尋而不獲非余咎也。 石窟寺僧十數相隨。依言東上。度谷尋嶺。忽 見一翁把钁 斲
地。又見一僧來至。鋤禾四邊 把鋤曳钁曰。去年官寺道人。放馬食我禾盡。 今年復來蹋我秋苗。舉 钁 趂僧。並皆返歸。
唯名一人東北獨上。翁曰。放儞上山乞虫喫 却。遂依東上林木深茂。聞南嶺上有吟詠聲。 名曰。非往者客耶。曰是也。排榛而出。執手敘
闊相將造寺。瞬目間忽見崇峯造日修竹干 雲。重門洞開複殿基列。門外東西槽櫪飾以 金鋪。似有馬蹤而無繫者。行至門首曰。且住
此。入通和上去。須臾便出引入佛殿。前禮 拜訖。西至廊下。和上可年九十許。眉長鼻高 狀如西域。傍有官吏可三十人。執文簿有所
判斷。舉手告曰。下里山寺殊無可觀。何能遠 涉。名即禮拜十數。和上曰。行來疲頓可止。將 至房去。便引西房。北東轉見。僧憑案讀經。
名便禮拜。都不慰問。便引盡北行東出。至本 客房中。歡笑通宵屢言永住。彼曰。一任和 上不敢為礙。待明為諮。報曰。和上不許。乃
至中食。不異鄴中臨別。和上曰。知欲永住知 友情也。然出家人不可兩處安名。本寺受供 可得乖否。必欲永住可除彼名。好去。便辭。送
出執手悢悢既別。悽然行一里間。數數返顧。 寺塔林竹依然滿目。更行二里。返顧一無。但 是峰崖雜樹。行行西下。依隨本道。不見田苗
亦無田父乃至石窟。備為諸僧說之。
[0424b15] 高齊初。沙門嵩公者。嵩山高棲士也。且從 林慮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將禺中。忽聞 鍾聲。尋響而進。巖岫重阻登陟而趣。乃見一
寺。獨據深林。三門正南赫奕暉煥。前至門 所看額云。靈隱之寺。門外五六犬。其犬如 牛。白毛黑喙。或踊或臥。以眼眄嵩。嵩怖將
返。須臾梵僧外來。嵩喚不應。亦不迴顧。直入 門內。犬亦隨入。良久嵩見無人漸入次門。屋 宇四周房門並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
儼然。嵩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聞棟間有 聲仰視見開孔如口。大有比丘前後從孔飛 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訖自相借問。今日
齋時何處食來。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西葪 北嶺南。無處不至。動即千萬餘里。末後一僧 從空而下。諸人競問。來何太遲。答曰。今日相
州城東彼岸寺鑒禪師講會。各各竪義。大有 後生聰俊。難問鋒起殊為可觀。不覺遂晚而 至。嵩本事鑒。既聞此語。望得參話。希展上
流。整衣將起。奄然失地。獨坐磐石柞木之 下。向之寺宇一無所見。唯多巖谷禽鳥翔 集。嵩出以問上統法師。法師曰。此寺石趙時。
浮圖澄所造。年歲久遠。賢聖居之。或現或 隱遷徙無定。今山行者猶聞鍾聲云云。
[0424c09] 高齊文宣在晉陽。使人騎白駱駝。向我寺取 經函去。使問。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駝行。自 知寺處。日晚出城駝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
一山名為冥寂。山半有寺。群沙彌曰。高洋 馲駝來也。便引入寺。見一老僧。拜已問曰。高 洋作天子何似。答曰。聖明。問曰。爾來何為。
曰令取經函。僧曰。洋在寺 懶 讀經。今北行東 頭是其房。可取函與之。即乘駝而返。如睡如 夢奄至晉陽。以函返命。不久帝行至谷口木
井寺。有捨身癡人。不解語。忽語帝曰。我先去 爾後可來。帝然之。是夜癡人死。不久帝於 晉陽不豫。使劉桃枝負行鼻血淋瀝。是夜帝 崩。
[0424c22] 岱州東南五臺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三 百里。極巉巖崇峻。有五高臺。上不生草木 松柏茂林森於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
亦立清涼府。經中明文殊將五百仙人。往清 涼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遊 此山。遺蹤靈窟奄然即目。不徒設也。中臺最
高。去并州四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 圖。其量千許。即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 馬迹宛然。有大泉。名曰太華。清澄如鏡。有二
浮圖夾之。中有文殊師利像。人有至者。鍾 聲香氣無日不有。神僧瑞像往往逢遇。龍朔 已來。下勅令會昌寺僧會賾往彼修理寺塔。
前後再返。亦遇靈感。中臺東南下三十里有 大孚靈鷲寺。古傳漢明所造。見有東西二道 場。像設猶在。南有花園三頃許。四時名花
相續間發。貞觀中解脫禪師聚徒習定。自 云。於花園北四度見文殊師利翼從滿空。群 仙異聖不可勝紀。近有僧明禪師。居山三十
餘載。亦遇仙聖飛空而去。唯留故皮南臺 三十里內多是名花遍於峯岫俗號花山。中 有聖寺。鍾聲時發。曾見異人形偉冠世言語
之間。超騰遂遠其山甚近滯俗者罕登。登者 必感勝緣。故述前來往者也。
[0425a16] 案別傳云。西域天竺黑峯山龍猛菩薩寺者。 二十四依中此大士最為宏冠。威加異道德洽 王臣。藝術智能無不通練。號佛滅度後一切
智人也。王為立寺鑿石為龕。擬于終天不可 改壞。龕各立像并一化主。經累年運功府藏。 已竭而寺不成。王來拜曰。藏庫已空寺猶未
立。徒有志願力不遂心如何。菩薩曰。王之德 化無思不服。福報如影隨作有功。何慮財盡 寺不成也。可案行寺側功用。若為菩薩先以
要術為藥。筆即取點之無不成金。隨石小 大。金塊亦爾。王依言尋果見金聚大悅。即以 造寺。今猶見在。故西域出金名有多種。龍樹
金者紫光外發。俗為第一。自餘諸金光色少 減。昔菩薩長年七百餘歲。山寺來往無由固 留。自隱已來將及千歲。俗知有之其道重阻。
從地穴入方到其崖。近有一僧被召夏坐。遍 歷龕像無不真金。所有經匣充牣崖窟。方知 三寶住持幽明兩會也。夏滿欲持經出。寺人
不許曰。本擬住法不得缺漏。空手入穴行經 數里。乃得出焉。
[0425b07] 雍州鄠縣南繫頭山寺者。其山本舟人繫船 其側。故以名焉。昔太一未分。山連太行王屋。 白鹿河水停於此川。號為少海。及巨靈大人
秦洪海者。患水浩蕩以左掌托太華。右足蹋 中條。太一為之裂。河通地出山遂高顯。仍 本號焉。張衡西京賦云。高掌遠蹠以流河
曲者是也。古老傳云。繫頭南有九空仙寺。昔 有人入山採樵。逼暮不知歸道。依林而宿。夜 聞鍾聲在近。即尋之忽見一寺。僧眾百餘。但
有行坐而不敘問。其人怪之。至明失寺。此來 在近。無往尋者。余曾至山。但有層峰秀林不 可登踐。又云。山有九窟仙人所居也。有藍
田大谷伏羲城側歸義寺僧弘藏者有膽勇。 聞而往尋。積日累夜巡遶山隒。止獲五窟甚 圓淨如人所造。無缺漏似有居者。又光明寺
了禪師。亦往尋覓。依窟一夏。今所謂照陽窟 也。足為華望之大觀也。而仙寺終不見焉。
[0425b24] 子午關南大秦嶺竹林寺者。貞觀初採蜜人 山行。聞鍾聲尋而至焉。寺舍二間。有人住處。 傍大竹林可有二頃。其人斷二節竹以盛汁
蜜。可得五斗許。兩人負下尋路而至大秦。戍 具告防人。竹林至此可十五里。戍主利其大 竹。將往伐取。遣人依言往覓。過小竹谷達于
崖下。有鐵鎖長三丈許。防人曳鎖掣之大 牢。上有二大虫。據崖頭向下大呼。其人怖急 返走。又將十人重尋值大洪雨便返。藍田悟
真寺僧歸真。少小山栖聞之。便往至小竹谷。 北上望崖失道而歸。常以為言。真云。此竹林 至關。可十五許里。
[0425c07] 子午關南。第一驛名三交。驛東有 澗 東南來 南坡數十頃。是栗樹。素不知有僧住。屢聞鍾 聲不以為奇。一時驛家婦女樵採入澗。忽值
一僧獨坐石上縫衣傍無一物。此女有信 心。白曰。不知師在此。日時欲至可驛食來。 僧云。貧道山居。不得食驛家官食。女曰。自有
私食。足以供養。僧曰。信心人食亦不可得。 女恐時過絕走取食。及來尋之不見其迹。由 是常令家人在近追之。永不可值而常有 鍾聲。此寺去驛可五里許。
[0425c17] 又終南折谷內椶櫚寺者。近有人見一僧 云。倩為擎襆向寺問寺在何處。云在折谷炬 明東額頭。其人為荷襆。將至寺見一僧從南
崖下。可長五十丈。相召來其人辭返語曰。君 日日入山採柴。可於柴下取齋殘餅食之。不 須道此得緣。便隨其言。日得其餅。妻怪窮
之。不得已便說遂瘂。經年又見二僧入谷。其 人手喚指口如是三返。便得語。其人近死。今 入山者。至炬明額側。常聞鍾聲。亦往往見異
僧。近有一僧聞之。遇見入谷見僧。疑是椶 櫚寺。問云。大德不是椶櫚寺僧不。曰是欲隨 大德去得不。曰可相隨來。但聞耳邊颼颼風
聲。至急心思惟曰。此何必是聖。或入深山躓 頓我也。竊生念時前僧便失。懊恨之甚。返 迴三日方達谷口。乃於避世堡立精舍以候 之。精舍見在。其僧不知所終。
[0426a04] 又終南山庫谷內西南。又名瓠盧谷。昔有人 於山採斫遇見一寺。并石室石門。門內並寶 器重大不可勝。然不見僧人是眾僧具度。其
人徘徊顧眄記誌處所。以齎瓠盧掛於室 樹下山。召村人往尋其谷內。樹上往往悉是 瓠盧。莫知縱跡。今有尋山者云。石門扇在
山崖旁。半入山下。其半雖出無人力開之。今 其谷名庫。地名天藏。故谷口府坊皆名天藏。 測其山中則彌勒下時。方現於俗耳。
[0426a13] 案別傳云。佛令九十九億大阿羅漢三明六 通住持正法。於三千界四大洲中統通弘 護。極人壽六萬歲時。雖遇三災諸聖暫隱。
至壽百歲聖人還出。廣通佛法。如是漸增千 歲萬歲終六萬歲方取涅槃。七萬歲時辟支 佛現。八萬歲時慈佛方降。
瑞經錄
[0426a20] 序曰。三寶弘護各有司存。佛僧兩位。表師資 之有